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作业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作业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学生联想背诵积累展示目标学生听讲识记批注
出示课件图片、演示文本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作家介绍
演示文本
演示文本
文字呈现,形成知识
学习写作背景
演示文本
背景介绍
多媒体课件呈现
初读课文
1、根据屏幕出示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速读全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2、小组合作:互相释疑解难3、全班交流:把握思想内容
点评
1.在新课程的课堂中,非常重视评价的作用,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独特的思维,包括学生纵向思维的一些发展,都应该为他们喝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印章”或者“一句鼓励的话语”来激励他们。2.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给学生提供寻找资料和交流资料的机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
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姓名
王敬亭
学校
肥城市陶阳矿学校
学科
语文
年级/班级
八年级一班
教材版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名称
《爱莲说》
上课时间
11、26
学生人数
37
单元背景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文章或描叙了理想的社会模式,传达一种憧憬;或吟咏理想的人格,抒写一种追求。文章凝练而又隽永,读来颊齿生香。选文都是古今传诵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又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说”的特点。重点词的意义,自译课文。反复诵读,背诵课文。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目标: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语文作业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语文作业
2、小组合作:互相释疑解难
3、全班交流:
4、把握故事情节
让屏显思考问题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巡回了解学习进程,发现存在的问题。
2、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质疑释疑。
3、在学生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即时笔记的习惯养成。
运用多媒体呈现字词
熟知课文
再次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故事?
剩余的一些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也许看过小说,仅能了解大概的情节,预想通过学习,引导他们归纳概括情节结构,并尝试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在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会欣赏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2.能力目标:
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
学情分析
初中学习的几篇小说,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环境比较容易理解,而本单元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与当代生活都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学生的兴趣点仅仅是在故事情节上,而且对人物主题独立理解认识得十分短浅,并未了解作家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目的,有一小部分在课余时间阅读书籍较多,文学素养较高,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力较强,可以引导这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绝大部分学生可以理出故事情节结构,并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对这些学生预想让他们换角度欣赏人物形象,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和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点评
1.在新课程的课堂中,非常重视评价的作用,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独特的思维,包括学生纵向思维的一些发展,都应该为他们喝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印章”或者“一句鼓励的话语”来激励他们。
2.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给学生提供寻找资料和交流资料的机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 11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 11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课时教学设计作业作者姓名王红莲学校山东省汶上县第二中学学科英语年级/班级九年级四班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名称U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上课时间2013年11月学生人数59人单元背景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Talk about places you would like to visit.目标语是: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go on vacation)?—I’d like (love) to visit Florida. I hope to visit Hawaii one day.这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本单元大目标下,本节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要向学生展示新的语言目标,着重训练听,说和写。

整个单元的内容是围绕Vacations以生动、活泼的对话,以及个人的自我介绍展开的。

而且这些旅游胜地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谈论自己想去的地方,并学会介绍旅游景点,同时了解世界各地的一些名胜古迹,从而能自觉地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因此,国家和旅游景点的介绍,不仅在本单元占据主导地位,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素材。

根据新目标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口语及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设计为一堂口语会话课。

课时设计说明SectionA:1a-2c 1课时重点学习一些描述假期的单词,学会询问你想去哪度假。

SectionA:3a-4 1课时学习有关旅游景点的文章,用所学句型描述不同的景点。

SectionA:1a-2c 1课时继续学习描述旅游景点的句型。

SectionB:3a-Self check 1课时继续用所学句型从不同方面描述旅游景点。

Reading 1课时学习谈论不同的希望和梦想。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谈论旅游景点,同时引导学生采用课件、小组合作学习和Role playing的学习策略,学习新词汇,掌握重点句型和语篇,使学生能比较好地解决类似问题(对某一旅游景点进行描述),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巩固所学知识。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课时教学设计模板作者姓名王慧珍学校东平州城街道第二中学学科数学年级/班级八年级三班教材版本青岛版课时名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上课时间2013.10学生人数42单元背景概述:全等三角形是在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学会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让学生证明三角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并进一步让学生得出这个交点在第三条角平分线上,即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这也为学生今后在“圆”一章学习内心作好了准备,也为今后更广泛的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奠定基础,具有在代数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渗透建立数学模型,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主要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类比较法,统一归纳法,自学讨论法,小组互动法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证明的方向明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究。

因此将这些内容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课时设计说明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展现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宗旨。

2、教学中我选择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适当进行分层教学。

3、通过活动链条的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积极思考,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

让优生带差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学会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让学生证明三角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并进一步让学生得出这个交点在第三条角平分线上,即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斜边、直角边”的条件;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SS”、“SAS”、“ASA”、“AAS”、“HL”条件;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4、能运用“SSS”、“SAS”、“ASA”、“AAS”、“HL”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戴新月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戴新月
学生回答:工人阶级
时间,6月5日。地点,上海。主力,工人。斗争方式,罢工。
斗争方式不同,前期罢课游行,后期罢工。斗争主力不同,前期学生,后期工人。
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通过课前准备,掌握查找资料和整理、加工资料的方法。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课堂上请学生演讲,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读毛泽东诗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了解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感知大革命的时代特征。识读北伐战争形势图,增强读图能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初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井岗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学生回答。大家一致认为是因为巴黎和会的召开而引起的。
想一想:
看完这个短剧之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单元,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的兴起。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其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最后: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发生转折。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
课时设计说明
(说明:说明该课时设计思路,以及在资源整合、活动设计、评价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特色和亮点)
本课属于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本课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共设置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二层次我国实行这种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知识:教育学生,实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彼此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难点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决定我国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过程(可续行)
引导学生思考探讨:
结合材料回答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引导过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4000
50.9
导学生思考探讨:
(1)我国的经济成分主要的有哪些?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3)通过这个表格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课件展示3:截至2002年7月,国有经济在一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按销售收入计算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石化69.3%,石油92.1%,电力90.6%,汽车72.0%,冶金64.4%,铁路83.1%,兵器99.5%,船舶与航空航天84.5%。这几年国有企业的数量虽有所减少,但其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却进一步显现。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3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3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我爱这土地》第三次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及教学评价试题:
自主积累
一、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艾.()青嘶.()哑.()
二、下列词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A.嘶哑喉咙急怒腐烂B.黎明温柔深沉敦厚C.激流契机汹拥神奇D.复新悲愤象征挚爱
三、默写诗歌《我爱这土地》
能力训练
一、诗中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三、对诗中“鸟”的形象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只是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己,假设是为了更好的抒情。

B.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

C.这只鸟死得可怜,目的是唤起人们的同情。

D.鸟死了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土地。

表达热爱祖国的执着深情。

山东省初中校本研修阶段

山东省初中校本研修阶段
They do .
Check up the answers.
Step8.Homework
Remember the words of the class.
Finish doing Ex. I ,II on page 63 of Tongbu.
Preview the words on page 46-48
StepⅠ. Greeting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Listen and guess whatkind of music it is?
Ask :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Ss answer: I like pop ……。
Listen and guess what kind of music it is?
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
被修饰的名词,词组或代词即先行词。定语从句通常出现在先行词之后,由关系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出。
人(n.) + that /who +从句
物(n.) + which /that +从句
who / that/which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时,
They read and remember them.
1.Words : prefer lyric gentle
2.Phrases:dance to , sing along with , have great lyricபைடு நூலகம், different kinds of , play quiet and gentle songs
3. Grammar:定语从句
学习目标
1.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基本了解that和who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有一天边喝水边看书,不小心一滴水滴到课本上,看到如屏幕所示的现象,请大家用提供的玻璃片、水和滴管动手操作并观察解释。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照相机将美丽的瞬间保留下来,如果别人给你照了一张这样的相片,你满意吗?
师:那怎样才能使相片中的人像大一点如第二张相片一样。
师: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这时书上的字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
分析部分学生的数据中出现的错误,和学生一块探讨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
学生讨论得到的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共同特点:倒立,光屏可接到,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是实像.
提问;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多远处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了?
如果把光屏取下,从光屏这一侧观看: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出示光具座
课件显示:
实验目的和实验思路。
课件显示:
实验方案的具体内容。
课件模拟显示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并调节三者高度。
3.归纳总结
将各小组学生实验中填完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对表格中的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最后投影出正确的结果.见下表.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总结本组的实验方案以及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本节的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等多种方法突出重点。
本节的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师可引领学生阅读教材、类比实验,并借助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
师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代表积极发言,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讲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有以下体会.。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由于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在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在实验室注意力不集中,着急动手,最好把实验步骤及注意点在前一节讲清,这样才能使实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得到正确地探究结论。课堂只准备了一块焦距f=10cm的凸透镜做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在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中增设一列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能体会到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系,但对于为什么要去找物距与焦距间的关系,学生没有认识。如果教师先让学生用一块凸透镜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再让学生同时用两块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并列从远到近观察同一个物体,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还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学生就很自然地提出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焦距有关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挖掘教材不细不深,实验器材准备不充分,影响学生作出正确地归纳,得出合理得结论。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学生小组实验,用滴管将一滴水滴到玻璃片上,然后观察玻璃片下的字。
学生回答:水滴相当于凸透镜,当字位于它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就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学生:不满意,像太小了。
学生:人向前走一点。
学生:因为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课件显示:
水滴放大镜
课件显示:
两张背景相同但人像大小不同的相片。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师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回顾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小组讨论
选择现有器材,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探究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学生设计实验中要用到的表格.
2.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1)平行光会聚法
(2)远物成像法
3.认识光具座,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顺序放置.并注意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
学生探究实验过程:将蜡烛火焰与透镜的距离由远及近,即物距由大到小移动.观察成像特点.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格.分下面几种情况研究:
在本主题单元中,把内容设计成两个专题来组织学习活动。主题一:透镜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实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在结构、作用上不同;专题二:凸透镜可以成什么样像。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包括仪器的选择、放置、步骤的正确操作等,经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并总结出规律;专题三: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重点是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再结合规律,理解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等常用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这三个专题的确定是源于教材,且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进行拓展和补充,以期学生对光学能有全局上的把握和认识。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
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姓名
吴霞
学校
宁阳三中
学科
物理
年级/班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时名称
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上课时间
2013年11月28日
学生人数
48
单元背景
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是初中物理有关光学知识方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包括“光的折射规律”、“透镜成像规律”“简单的光学元件”等三方面。在整套教材中,光学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最能体会科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主要知识。学生是物理刚入门,光学是他们学习的第二部分知识,在前面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打下了基础。其后的初中阶段没有光学内容,所以这部分内容的牢固掌握,会使得学生在总复习中能更轻松。
课时设计说明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大都观察和使用过凸透镜,有关凸透镜成像对每个学生来说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前概念”认识,但由于放大镜的影响,学生对“像、物大小关系”存在错误看法,例如学生误认为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越远像越小,需在探究过程中加深认识并澄清错误观点。学生上节学了透镜对光的作用,为凸透镜成像学习打下了基础。
结论: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像.这个像与在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区别?
正立、放大.光屏得得不到,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的.
强调和加深“实像与虚像”的意义: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
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接收,也能用眼睛看,是实像.而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在光屏上找不到像,人眼逆着光线看去,能看到成的是正立的像.它是光的反相延长线会聚成的像,是虚像.与平面镜成虚像类似.
当成虚像时,物、像的左右一致,上下一致I当成实像时,物、像的左右相反,上下相反.
知识应用
解决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是正立、放大的?
师:这时凸透镜对物体起放大作用,所以我们叫它放大镜。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越厚,焦距越小,折光本领越强,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通常选用焦距比较短的厚凸透镜作为放大镜。
课件显示: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4.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
透镜
焦距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
像的情况
正立、倒立
放大、缩小
虚像、实像
u>2f
2f >v>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f=
2f >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
/
正立
放大
虚像
U=f
不成像
进一步总结得到:一倍焦距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I实像与物体在透镜两侧且倒立;虚像与物体在透镜同侧且正立.
(1)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
(2)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
(3)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4)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
(5)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
(6)在以上成实像和成虚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向左侧或右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像是向左侧或右侧偏斜,找出物和像的左右、上下关系.
(7)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以上实验,分析焦距的长短与成像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可续行)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
问题的提出
1.凸透镜可以成像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进行猜想
制定计划
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现象并总结:凸透镜可以成像.
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制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计划
A.选用与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相关的器材.
B.让发光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
提练学生猜想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节探究活动.
在此给学生介绍物距(u)、像距(v)的意义.
课件显示:
一张放大镜成像的图片。
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
交流合作
“你如何设计方案来验证你自己的猜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