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学的属性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绪论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学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不是对生活机械的简单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经过能动创造的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
举例:鲁迅笔下的阿Q是封建社会的群氓,但他又超越了群氓。
祥林嫂来源于封建时期的妇女,但是她又超越了那个时期的妇女,知道要自己找工作,主动追求幸福。
(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第二节文学的社会特性一、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二、文学的倾向性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
三、文学的民族性(一)文学的民族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语言等,文学家们长期生活在所属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熏陶,自然会用本民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本民族的思维去体悟生活,用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去观照生活,并运用本民族语言去表现生活,从个人使其创作具有民族性。
(二)文学的民族性在作品中的表现1。
在内容上的表现叙事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风俗画、风景画的展示上。
抒情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情感和心理的抒写上。
2.在形式上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首先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
文学的民族性也表现在结构方面。
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三)文学民族性的意义文学的民族性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喜闻乐见。
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文学作品,容易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文学概论综合复习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和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重庆电大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文学概论》教材。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名词解释题(20%),填空题(20%),判断分析题(24%),简答题(20%),论述题(16%)。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一、重点名词:文学摹仿论文学理论二、重点掌握文学的现代含义;文学的特征;文学的属性;文学理论的含义。
第二章文学文本一、重点名词:再现型文本大众文化文本二、重点掌握文学文本的概念和特征;英加登的文学层面论。
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及其特征;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文学媒介一、重点名词:文学媒介大众媒介二、重点掌握文学媒介的概念及媒介优先;文学媒介的特点和作用。
第四章文学语言一、重点名词:文学语言二、重点掌握语言的内涵及功能;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第五章文学形象一、重点名词:文学意境文学意象文学典型二、重点掌握文学意象及其特征;文学意境及其特征;文学典型及其特征。
文学意象、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的演变;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的个案分析方法,能够分析文学作品。
第六章文学体裁一、重点名词:散文诗小说剧本二、重点掌握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特征;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类型。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与汇通。
文学的性质

三、实践性
文学的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 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1、文学的实践性体现为对政治实践 的直接影响
• 诗经的“以风刺上,上以风化下” • 白居易、元稹等人的乐府诗,反映了中唐 时期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从各个方面 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 尖锐的社会问题。如白居易的《杜陵叟》、 《卖炭翁》, • 五四的问题小说、革命文学、抗战文学、 • 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人民性:内部矛盾,和平期
人民作为历史范畴,革命性、广大 性是它的一个本质属性。
革命性
• 在内涵上应是变化的: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到改变落 后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建设 •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对人民大众的论述,就突出人民 与革命的关系。人民的各个部分与革命的关系虽有不同, 但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革命的力量,都具有革命性,革命 就是他们根本利益之所系,是他们自己的事业。不过,另 一方面,人民的各个部分与革命的关系不同,因而在人民 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是领导革命的阶级, 有的是坚决的同盟军,有的是革命战争的主力,有的是长 期的合作者。而坚持先进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是革命取得 胜利最重要的保证,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章第二节文学的属性

1、阶级性的含义: 阶级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 定阶级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理想。 2、文学作品带有阶级性的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特洛伊 《伊利亚特》 (原始社会末期)
巴里斯 赫克托尔
《荷马史诗》
希腊
阿克硫斯
《奥德赛》 俄底修斯(木马计) (奴隶社会初期)
毛泽东 卜 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
与科学真实相比
(1)是一种主观真实(心理真实 或情感真实) (2)是一种诗艺真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文学真实的特点 与生活真实相比
(1)是一种假定真实
美国作家霍桑的《拉帕其尼的女儿》
经典影片《魂断蓝桥》
川剧《潘金莲》
魂 断 蓝 桥
3、文学真实的特点 与生活真实相比
(1)是一种假定真实
(2)是一种内蕴真实
②从主观看:作家本身的阶级性是复 杂的、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各阶 级的思想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 属于统治阶级的作家,由于接触下层 人民生活,受到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影 响,从而形成本身世界观的矛盾。反 之,民间创作虽然出于被统治阶级, 但由于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的强力渗透, 也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某些属于对立 阶级的观念。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第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正如毛泽东所说,“文艺源于生活又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
如中国古代,孔子称“诗可以观",认为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在西方,巴尔扎克也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民族生活和思想的“镜子”。
一般来说,那些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应。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管内容和形象多么丰富,表现方式多么曲折,距离现实多么遥远,总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历史和现实根源。
马克思也热情地盛赞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
一般说来,那些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映。
第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客观存在,作家和普通人一样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但作家又有别于普通人,他会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并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
如曹禺的《北京人》,高度浓缩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
有的作家能够以先进思想为指导,深入体验生活,了解生活,洞察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势,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体现出符合人类进步的意识形态倾向。
如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以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等这些小说描写的人物几乎囊括他们所处时代各个阶级、阶层的典型,组成了一个个矛盾统一的人物形象世界,展示出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有助于读者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促使巴尔扎克在文学作品中对资产阶级必然战胜封建阶级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
方面
题目题型:简答题难度:★★★★★ 13万热度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如下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1、情感性: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文学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一种局限于感性心理范围的愉悦和快意它始终和理性的理解连接在一起 2、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超越性: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①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②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③对人自我的超越
本题目为简答,请认证思考题目并简单回答!。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 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 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 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 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7. 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 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 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 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 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 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的审美属性的名词解释

文学的审美属性的名词解释文学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世界各个文化中,文学被视为一种审美艺术,它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传递美感和艺术价值。
文学的审美属性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各种艺术性特征,包括美感、表现力、符号性和情感共鸣等方面。
本文将对文学的审美属性进行一定的解释,以探索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文学的审美属性之一是美感。
美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美丑的感受和评价。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叙事手法和文学修辞等艺术手段,作家创造出独特的美感。
这种美感可以表现为作品的整体和谐感、语言的优美和节奏感,以及人物形象的魅力等方面。
比如,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在其文字的魅力和叙事的细腻性上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美感。
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还包括表现力。
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生活的描绘和思考,展现出作者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引发读者对生活、人性和存在的深思。
作家通过精心构思和刻画,让读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各种情感共鸣和心灵的震撼。
无论是面对幸福的喜悦,还是面对世间的痛苦与无奈,文学作品都能够使人在情感层面上得到一种解放和超越。
通过深入的情感表达,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得以最大化,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另外,文学的审美属性还有符号性。
符号是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
作家运用各种符号来暗示和象征作品中的含义和主题。
这些符号可以是具体的形象、物品、景色,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运用,作家能够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使作品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作者海明威用海洋象征人生的起伏和坎坷,使得作品的意义更加深远。
最后,文学的审美属性还包含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通过作品中的情节、对话和描写,作者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情感,引发读者对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是喜悦、悲痛、愤怒、爱恨等各种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文学的属性学习目标:1.理解文学的属性;2.理解文学修辞的不同层面。
知识谱系:讲义:一.历史上的文学观念历史上的七种文学观念: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体验论、语言论、修辞论和文化论。
这里对语言论、体验论、修辞论和文化论多说一些。
1.狄尔泰为代表的体验论。
2.语言论。
语言论转向。
3.修辞论。
与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注重“说服方式”的古典修辞学传统不同,20世纪美国修辞学家博克(Kenneth Burke,1897-)从“象征行为”(symbolic action)角度考察修辞,提出了“人是运用象征的动物”(Man is the symbol-using (symbol-making,symbol-misusing)animal)的新命题。
人的“象征行为”包括语言、表情、手势等许多种类,但语言是最基本的象征行为。
正是由于修辞学与诗学共同地把人的语言象征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博克相信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区别:修辞学研究演讲和日常话语,诗学则研究作为语言的诗和其他文学样式。
这样,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运用语言在听众中造成感染效果,其区别只在于修辞话语诱发的象征行为超出了自身,指向更大的行为,而文学话语诱发的行为则只在自身,行为最终在自身中消失。
博克把修辞(rhetoric)定义为“人类主体为着对其他人类主体形成态度或诱发行为而使用语言”。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修辞都“植根在语言本身的一个基本功能中,……即语言被用作一种象征性手段,在那些天生就能应答符号的存在中诱发合作”。
这一定义看来与传统修辞学的“说服”功能并无多少不同,但博克的独特处在于,他引进“认同”概念去解释修辞,从而形成并提出一种“新修辞学”:修辞的目的在于“认同”(identification,或译认同性、同一性)。
在他看来,人在语言这种象征性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认同情境中。
与古希腊时代的修辞观注重“说服”(persuasion)不同,博克的“新修辞学”标举“认同”:“说服”指向一个直接而具体的目的,而“认同”则可以包容那些间接的、深层的或无意识的东西。
认同是指人通过各种属性(properties)或实体(substances)而形成自我或个人身份的行为。
这些属性或实体包括物理客体、职业、朋友、活动、信仰和价值等。
当人们把自己同各种属性或实体联系起来时,就会去分享(share)自己与之联系的无论任何实体。
当两件事物被一个共同的观念、态度或其他属性联系起来时,就会形成同体(consubstantial)关系,这就是认同。
例如,男人和女人本不同,但可以在“人”这一属性上实现认同。
同理,两位作家的同体关系是由于他们分享了“作家”的属性。
显然,在博克看来,认同的实质是达成“同体性”(consubstantiality),两者是同义语。
对实体的分享构成了个人与一些属性或人物之间的同体性关系。
例如,把A与B相认同,正意味着制造A与B的同体关系。
不过,博克尤其突出的是认同的无意识特征。
在他看来,古典修辞所标举的“说服”是一种针对公众的明显的设计,而他则强调那种“无意识说服”(unconscious persuasion)的修辞,即人们常常是在无意识之间与一种实体、属性或符号相认同。
博克还区分了认同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同一性本身被用作实现目的的手段,或者说通过强调共同的情感来与听众建立亲情关系,可称同一式认同或同情式认同。
一个总统候选人告诉农民听众们,她本人也来自农场,这容易唤起他们的身份同一感受,从而可能赢得选票。
这种认同类型显示了最外在的“修辞情景”,但无法到达“修辞情景的深处”。
第二种是对立的认同(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指原来的对立面为了共同的敌人而结成同盟。
例如,美国和苏联本来是敌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德国法西斯而实现认同。
这种认同把隐在的修辞情景显示了出来。
第三种是无意识的认同,指人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与另一种东西联系起来,或者与它相认同。
例如,一个抽万宝路香烟的男人会在无意识里与广告中的那位“万宝路男人”相认同。
同理,开汽车的人会误以为机器的能力就是自己本人的能力,并因此而对自己充满爱意。
这是一种在现代极为普遍的而又深层次的认同类型,它可以触及修辞情景的根源。
博克又把它称为“非精确认同”(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强调它是一种幻觉式认同方式,但这又恰恰是现代人经常遭遇的。
按照博克的认同修辞观,文学就是人们的通过运用语言而寻求认同的修辞行为。
人们创造语言,目的是要实现自身在世界上的认同愿望。
各种认同类型,无论是同情式认同、对立式认同,还是无意识认同,都会在文学中显示自己的存在踪迹。
美国文学理论家布斯(Wayne Booth,1912-)认为,修辞学可以包含诗学(即文学理论),从而把他的小说叙述研究著作称为“小说修辞学”。
他既批评把修辞学简单地视为语言技巧研究的传统看法,又反对“新批评”割裂本文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的主张,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总是由一个隐含的作者与隐含的读者之间的对话构成,这是与修辞学中的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相类似的。
在《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1961)里,他致力于探讨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修辞关系。
他指出:“当作家有意或无意地试图把它的虚构世界灌输给读者时,他可以使用史诗、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的修辞手法。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尤其是在70年代,美国批评家德曼(Paul de Man,1919-1983)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影响下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阅读修辞学(rhetoric of reading)或修辞性阅读(rhetorical reading)。
他的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一种对于文学本文的修辞性的精细阅读。
通过这种解构式的修辞性阅读,他揭示出通常的正统文学批评的虚假性,暴露出人们信仰的知识不过都是由语言的修辞性所决定的。
与亚里斯多德以来关于“修辞格”(figures)如“比喻”往往具有深厚的创造性、有助于人们认识“真理”不同,德曼认为,“真理”(truth)往往是由修辞建立起来的,是虚幻而不可靠的幻象;传统关于“逻辑”(logic)、“语法”(grammar)和“修辞”(rhetoric)三科具有同一性的看法也是不可靠的。
例如,要想寻求表达合乎逻辑和达到对真理的寻求的目的,就需要语言与语法之间达成完美的配合,而这就依赖于将语言的修辞功用纳入语法范畴,即实现“修辞的语法化”(a grammatization of rhetoric),但这是不可能的。
英语中有一种“修辞性设问”(rhetorical question)。
它在形式上是问句,但实际上却并非提问而是肯定性陈述,即是以设问的方式来肯定。
穿鞋带可以有平行、交叉两种不同穿法,有些人则根本不在乎。
如果你问他两者哪种好,他可能会反问你:“有什么分别吗?”他其实不是真的要问你,而只是以问的方式表达他的肯定态度:两者没有分别。
但也有可能,他是真的问你这个问题。
英国诗人叶芝(W. B. Yeats)有首诗《在学童们中间》(Among School Children),其结尾四行是:O chestnut tree, great-rooted blossomer, 哦,栗树,根深花茂的栗树哟,Are you the leaf, the blossom on the bole? 你是一片叶,一朵花,还是树干?O body swayed to music, O brightening glance, 哦,合曲舞动的身子,哦,炯炯的一瞥,How can we know the dancer from the dance? 舞者和舞蹈叫人怎能分别?一般把这个结尾解释为标准的“修辞设问”句,即认为它是以问句形式表示无法把舞者同舞蹈区别开来,这样的读法把概念与具体形象完全同一起来,并相信只有这唯一正确的一种读法。
但德曼却指出,这种“修辞设问”式阅读并非唯一读法,这是以牺牲或压抑别的读法为代价的。
因为,在德曼看来,这诗句是完全可以读成真正的问句的,它就是在问舞者与舞蹈(即符号与意义)到底有什么分别:“这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因素,即符号与意义,既然在该诗努力构造的想象的实存中那样奇妙的交错盘绕,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作出区分,使自己免于识别那不可能加以识别的东西的错误?”由于符号以其修辞方式所表达的意义往往具有多重阅读可能性,因此,文学批评是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寻求唯一的解答的。
相反,真正的文学批评需要进入本文的修辞迷宫中,从中发现那可能的第二重或第三重阅读,由此显示或颠覆现存文化中隐伏的种种确定性幻觉或假象。
这样,德曼等于是在证明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本身就具有一种修辞性。
正如高辛勇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文学批评语言本身就有其修辞性,我们再无其他后设语言可用。
”解构批评在揭示语言的表意的虚幻性的时候,自身也无法逃避使用这种虚幻性的语言。
所以,解构的修辞性批评也不得不把自身作为批评的对象。
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把文学视为“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s),正是来自一种独特的马克思主义“修辞”(rhetoric)观。
这是他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基础上综合当代多种观点的产物。
“修辞或者话语理论,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一道分享对于语言的形式设计(formal devices of language)的探索兴趣,但它又像接受理论一样关心这些设计怎样在‘消费’(consumption)时产生实际效果;在对作为一种权力与欲望形式的话语的专注方面,它可以像解构主义和心理分析理论学到很多东西,而它关于话语可以成为一项人性的转型事业的信念则可与自由人文主义相分享。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理论和心理分析学等实现了某种综合,正是在这种综合基础上形成了它的文学修辞观。
“我自己的观点是,最有用的是把‘文学’视为一个名称(name),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出于不同的理由把这个名称赋予某些种类的写作(writing),这些写作则处在一个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称之为‘话语实践’的整体场域(whole field)中;如果有什么应该成为研究对象的话,那就是这一实践的整体场域,而不仅是那些有时被颇为模糊地加上‘文学’标签的东西”。
伊格尔顿把文学视为“话语实践”,是要突出文学的“修辞”性。
相应地,他认为文学批评应成为一种修辞学批评。
“修辞学(rhetoric)事实上大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批评形式。
修辞学,作为从古代社会到十八世纪一直被认可的批评分析形式,考察人们为了获得某种效果而建构话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