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

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文本中表现为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这种状态与文学话语言、象、意在文本中的层次组合有密切关系。
相对于感性欣赏而言,在文本层面对于话语蕴藉属性进行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审美属性。
就《平凡的世界》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所包含的话语蕴藉对每个读者都有所不同的领悟,所以,当我们在赏析一部作品时应该全面的,公正的去赏析它,慢慢地用心去品读,才能读出作者创作的初衷【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蕴;话语蕴藉;平凡的世界一、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
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本,即有待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
比如抒情人、叙事人、典型、意境、意象等都蕴藉于文本中。
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
刘勰把“酝(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他曾经对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进行过研究,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谈到文学作品中的“蕴藉状态”:圆者规体,其势也自传;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泛蕴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一)文学话语蕴藉的特征一是言约旨远,含蓄凝练。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例子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例子范文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有其表面意义,在其表面下常含有深刻的话语蕴藉。
比如,经典的《红楼梦》所蕴含的道德教育。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手法刻画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的言行透露出社会上种种丑陋的习俗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命运变迁,便可视为作者对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默默倡导,具有较强的话语蕴藉属性。
贾宝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他的堕落经历和冷静的反思,反映了当时官僚贵族的腐朽,以及庶民对权贵们和道德败坏的呼声。
林黛玉则代表着一个纯洁的灵魂,她的悲剧命运、对名利的不屑和不甘,以及最终的自尽,呼唤着人们重新审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些形象既是作者对历史现实的注脚,也暗示出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红楼梦》中,诸如爱情、权力、财富等话题都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虽然文学作品并非是为了教育读者,但是它常常蕴含着强烈的话语蕴藉,在文学的层面上释放着作者的哲思,引导着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写作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为解析《红楼梦》中人物经历的道德探究,重点在于凸显小说的话语蕴藉。
同时通过明确小说中两位代表人物的角色意义,下面阐述小说中对道德价值观的批判和探究。
用词分析:本文的用词较为正式,且给人以深入解析的感觉,接近于学术的用词方式。
范文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包含着强烈的话语蕴藉,我们可以通过善用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来借助艺术的力量,引导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就像《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傲慢与偏见》讲述的是班纳特家姐妹与达西夫妇之间的故事。
其中,伊丽莎白·班纳特,作为一位天性独立、有思想的女性,恰巧遇见了达西先生。
达西先生在伊丽莎白的眼中,是一位傲慢、冷酷的人,伊丽莎白不仅深受其所以然的侮辱,还被其钟情的男友威克姆先生出卖。
浅论中唐诗歌的话语蕴藉属性

试论中唐边塞诗歌的话语蕴藉属性摘要: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中唐边塞诗歌的创作话语蕴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歌的话语气象内敛、意蕴狭窄,哀婉感伤的格调;边塞诗人或追求细腻含蓄与曲折尽情的表达,或崇苍凉尚沉郁、不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
关键词:中唐;诗歌;话语蕴藉;话语蕴藉属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重要范畴,来自中国古典诗学,在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而“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有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它有两种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对诗学的蕴藉,曾作过十分深刻的总结。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问题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蕴藉”,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很多是缺乏“蕴藉”的。
他把“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钟嵘在《诗品·序》中认为:“故诗有三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他认为,诗的最高境界在于有余之蕴藉于空白之中而生出的无极之味。
诗歌话语蕴藉的属性,既离不开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审美趣味,也离不开社会及自然的客观环境。
中唐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氛围的变化,将中唐边塞诗人带人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诗人们的主观情思、审美心态和艺术趣味,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而他们所营造的诗歌的话语蕴藉,也呈现出了与盛唐不同的特点。
【一】诗歌话语蕴藉的气象内敛、意蕴狭窄,充满哀婉感伤的格调中唐这一时段,一般说来是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至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我们知道唐玄宗的时候发生的长达八年之久“安史之乱” (755一763)对中唐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造成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从此一跟不振的政治局面,二是导致了少数民族的乘机入侵。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话语蕴藉(Discourse implication)是指在语言表达中所隐含的含义和意义,丰富了文本的语义层次和阐释深度。
在文学中,话语蕴藉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使用和表达方式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远。
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隐晦的意义和暗示: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运用比喻、隐喻、象征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传递多重意义和思想。
这些隐晦的意义和暗示深藏在语言之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主解读和思考。
2.行间意味与潜台词:文学作品中的行间意味和潜台词是指作品中没有明确陈述的,但读者可以从语言和情境暗示中捕捉到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作品传达了更加深刻和微妙的观点和情感。
3.话语的外延与内涵:文学作品中的话语不仅有表面上字面的意义,还包含了更加深层的内涵和外延。
作品通过一系列词语和造句方式的组合,表达了作者对人物、事件、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思考。
4.文化价值与社会观念:文学作品承载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观念,通过话语蕴藉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作品中隐含的社会规范、道德评判和文化传统等成为读者理解作品背后意义的重要线索。
举个例子,以《1984》这部小说为例,乔治·奥威尔通过对话、描述和情节描写等语言手法展示了强权政府的恐怖统治和个人权利被粉碎的主题。
小说中,党的控制和操纵被隐含在政治术语、宣传口号和对人性的扭曲的方式中。
通过这种话语蕴藉的方式,作品传递了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类自由的探讨。
另一个例子是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通过对主人公葛列格尔变成甲虫的描写和家庭关系的变化,暗示了现代生活中个体的异化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卡夫卡的语言使用和情节设定中蕴含着深层的心理、社会和人性的意义,使读者对作品进行多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综上所述,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通过隐喻、象征、潜台词等语言手法传达作品更深刻和丰富的意义。
从《诗经》看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诗经》看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王君妍 河北大学摘 要: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就《诗经》而言,其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语言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具有丰富的内涵。
我们通过举例分析《诗经》的语言、意蕴、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关键词:诗经;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语言;意蕴;形象作者简介:王君妍(1998.10-),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本科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73-01“话语蕴藉”是将现代西方“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术语“蕴藉”相结合的结果。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备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语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酝藉”作为评判文学作品成就的标准之一,“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贺贻孙在《诗筏》中说:“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
”以一定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言约旨远,《诗经》的语言表达就体现出这一特征。
通过举例分析《诗经》的语言、意蕴、形象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语言婉转,含蓄蕴藉含蓄是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以有言说无言,言约旨远。
《诗经》的语言风格多含蓄,蕴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味,意不浅陋,语不穷尽,曲折情深,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伯兮》中女子起初用极其自豪的口吻描述丈夫,高大威武英勇杰出。
可转入第二章“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头发如飞蓬一样凌乱,却无心梳妆,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的思念是含蓄的,丈夫驰骋疆场,妻子有骄傲,有担忧,有孤独,但她深明大义,忠贞不渝。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话语蕴藉属性强调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有助于挖掘文 学作品潜在的意义和价值。
促进跨学科研究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 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推动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06
结论
研究总结
话语蕴藉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它通过语言的多义、隐 喻、象征等手法,使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象征
01 02 03 04
象征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或 意义。
在文学中,象征可以用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刻画人物形象、营造氛围 或传递深层含义。
象征的运用可以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引发读者 的思考和共鸣。
象征的理解需要读者对作品的主题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也体现 了文学话语蕴藉属性的特点。
使语言具有多义性和含蓄性。
话语蕴藉属性是文学艺术性的体现,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
03
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话语蕴藉属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 现形式、功能和意义,分析其与文学 创作、接受和批评的关系。
研究意义
话语蕴藉属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 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读 者的审美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推动 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实践。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文学话语蕴藉属性的功能
表达情感和思想
情感表达
文学话语蕴藉属性能够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细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思想传达
文学作品通过话语的蕴藉属性,能够传递深刻的思想和观念,引导读者思考人 生、社会和世界。
塑造人物形象
个性刻画
话语蕴藉属性有助于刻画出丰满、立 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和性格特点。
7文学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本质论(三)
一、文学与话语
(一)话语、语言、言语和文本 •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
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前者指
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 行为。
• 福柯的话语理论
话语指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
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 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四、文学的定义
•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 美意识形态。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 刘勰《文心雕龙· 定势》:“综意浅切者, 类乏酝藉。”意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 品,大都缺乏“酝藉”。何谓“酝藉”?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即意义深刻 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盛,而把不尽的意 味曲折地包藏其中。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 宋元之际的张炎在《词源》中评元好问的 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 不减周、秦。” • 清初文学家贺贻孙《诗筏》:“诗以蕴藉 为主。”可谓开宗明义。 • 王夫之《古诗评选》评江淹诗:“寄意在 有无之间,慷慨之中自多蕴藉。”
文本与作品
• 德国学者伊瑟尔认为,“作品”与“文本” 的区别在于,“文本”属于作者一极, “作品”属于读者一极,“文本”是未完 成状态,“作品”是完成状态。 作品=文本+读者的解读 • 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特定言语系统。
四种“话”的区分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语言) *轮到你发言你才说话。(言语)
一、文学与话语
• 四、文学话语五要素
说话人 受话人 文本 沟通 语境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一)文学与话语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指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语言结构——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言语——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
(语言系统)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
(言语)听众觉得你的朗诵话里有话。
(字面以下的深层意义)话语形态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 文学与话语蕴藉中国古典诗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认为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在西方,但丁主张文学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从两点去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和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特质。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就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
“蕴”的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
在文学领域,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而“蕴藉美”也正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话语蕴含着丰富意义生成可能性的一种审美形态。
刘勰曾经对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进行过研究,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谈到文学作品的“蕴藉”状态: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黄侃认为,刘勰《定势》所言是文势无定。
“势”为风格,风格虽然可以千差万别,但是文章不可无蕴藉。
在刘勰看来,“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无论什么文势,都应有其内涵归属,取得的效果就是使得文章内容有所积淀。
而那些语言幼稚,意蕴浮浅的作品,就会因为文章的内涵不够而不具备“蕴藉”属性。
这里,刘勰向我们提及了写作时使用话语的一个标准,那就是要注意话语的“蕴藉”属性。
怎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标准呢?那就要注意“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达到“隐秀”的状态。
《文心雕龙·隐秀》所谓“文外之重旨”,就是在表面的意思之下,孕育着深层次的内涵;所谓“以复意为工”,就是话语的意思深刻,值得阅读者反复体会。
这些正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显然,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是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当中,仿佛具有无线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纵观当今文坛,所谓的严肃文学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严肃文学为何在新一代年轻人中无法产生共鸣?正是因为“说话人”与“受话人”处于不同的社会语境之中,新一代年轻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使他们无法透彻地理解严肃文学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食之甚是枯燥。
而商业文学之所以成为“商业”的文学,正在于它对准了作为主体消费人群的年轻人的口味,以展现年轻人的内心情感为核心,在年轻人当中产生共鸣,这才造就了它的成功。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有时看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
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当中,两次描写了孔乙己付钱的动作,第一次孔乙己拿了九文大钱,“排”在了柜台上;第二次则是“摸”出四文钱。
显然,“排”这一动作更具有炫耀的成分,两者的对比也体现出孔乙己的迂腐。
文学话语是文本的物质形态,对于话语蕴藉属性的探讨应该从文本层次进行分析。
就内部细致切分来说,文本可以分成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次,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来对话语蕴藉加以理解。
魏晋玄学中唯心主义阵营的主要开创者王弼在建构自己的认识论时提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象”的学说,其对“言、象、意”做的推论的总体意思是三者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知审美层次结构。
将文学作品的层次划分为言、象、意三层,既基于中国和西方作品层次论,也符合文学作品的实际。
文学作品首先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文学派别的创造活动都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基本层次;同时,文学作品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话语系统。
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及其生存的审美时空是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外在形态,可以说,形象层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层次;此外,由这种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总是要指向某种深厚的意蕴世界,意蕴层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层面。
无论在话语层面、形象层面,还是在意蕴层面,作者的创造是对现实或意识进行了审美属性的变形。
作者设计了合适的读者,使得他们在阅读时,对文本有必然不同于形式逻辑意
义的理解;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话语,构造形象世界,生成审美想象空间时,各有自己的解释。
借助情感逻辑,作者和读者的审美创造在文本中跨时空交错相遇,文学话语此时表现为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
文学所具有的话语蕴藉属性,正是通过具体的读、写、听、说过程及其作品形态来体现文学的审美含义及其更深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