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文学理论》chapter04

文本赏析: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5、形象与理性的辨正关系(总结)
a、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 学是形象的; b、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 含某种理性; c、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 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 具有某种理性。
意 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 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2、‚表现型‛形象:指为表现作家的理想 和感情而创造的形象,这类形象是想象活动 的产物,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不同。(这类 在诗歌和散文中尤多) eg:顾城的《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 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表现型‛形象大多有细化、突出形象的某 个方面,运用多种表达手法来进行(变形) 处理的特点,主观色彩浓。 3、‚象征型‛形象:这类形象都含有大于形 象本身的含义,它常指某种思想、理念甚至 抽象的观念,象征型形象本身就是一个符号, 因为它代表着另一形象。
有三重形象,a、由意象构成,特点:情境 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 寄托于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 景中情的审美意象; b、境生象外,即通过意象所创造的空间, 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由意象引发读者的 审美想象,并在想象中达到一种境界。eg: 红杏枝头春意闹;
c、韵外之致,即意境能给人带来象外之 象,也能给人言外之意,此刻,从语言中 所获得的韵味就能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 的层面(道),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 前景物、象外之象,从而进入与人生、世 界、宇宙相关的韵味与思考。 实践性技巧:创造--欣赏意境的方法,审 美视线的‚仰观俯察‛,‚远近往返‛的 游目,阴阳五行、黑白相生、虚实相生哲 学的运用。
从《诗经》看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诗经》看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王君妍 河北大学摘 要: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就《诗经》而言,其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语言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具有丰富的内涵。
我们通过举例分析《诗经》的语言、意蕴、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关键词:诗经;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语言;意蕴;形象作者简介:王君妍(1998.10-),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本科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73-01“话语蕴藉”是将现代西方“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术语“蕴藉”相结合的结果。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备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语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酝藉”作为评判文学作品成就的标准之一,“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贺贻孙在《诗筏》中说:“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
”以一定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言约旨远,《诗经》的语言表达就体现出这一特征。
通过举例分析《诗经》的语言、意蕴、形象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语言婉转,含蓄蕴藉含蓄是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以有言说无言,言约旨远。
《诗经》的语言风格多含蓄,蕴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味,意不浅陋,语不穷尽,曲折情深,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伯兮》中女子起初用极其自豪的口吻描述丈夫,高大威武英勇杰出。
可转入第二章“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头发如飞蓬一样凌乱,却无心梳妆,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的思念是含蓄的,丈夫驰骋疆场,妻子有骄傲,有担忧,有孤独,但她深明大义,忠贞不渝。
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一)文学与话语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指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语言结构——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言语——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
(语言系统)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
(言语)听众觉得你的朗诵话里有话。
(字面以下的深层意义)话语形态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 文学与话语蕴藉中国古典诗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认为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在西方,但丁主张文学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从两点去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和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特质。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就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浅议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

解都与作者创造出的话语蕴藉息息相关。在文学 活动中从开始创造话语蕴藉到阅读理解话语蕴藉 这段时间内, 探索话语蕴藉的性质尤为重要 。
高尔基 曾说过“ 文学 的第一要素是语 言” , 指 出了语言在文 学作 品构成 中的重 要性。 儿 脚 语
言是文 学 审美形 象 的符 号 和 载 体 , 文 学艺 术 是 用 语 言建 构 的审美 世 界 , 它 给 人 带 来 的 丰 富多 彩 的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1 . 3 3 No . 5 O c t . 2 0 1 3
J o u r n a l o f Hu a n g g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浅 议文学 的话语蕴藉性质
张 瑜
( 河南大学 文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摘 要: 在文学艺术领域 , 蕴藉 是指 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 表 明文学作为
藉” 一词 , 在古代 又常常写作“ 酝藉 ” 或 “ 蕴籍 ” , 采自 古典诗学。“ 蕴” 原意 为积聚、 收藏, 引申而 为含义深奥 , “ 藉” 愿意为草甸 , 有依托之意 , 引申 为含蓄。童庆炳在 《 文学理论教程》 里 言: “ 在文 学艺术领域 , 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 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 表 明文学作为社会 话语 实 践 蕴 含 着 丰 富 的意 义 生 成 性 。 J , ’ 作 为 文
作者简介 : 张瑜 ( 1 9 8 7一) , 女, 河南三 门峡人 , 河南大学文学 院硕士研究生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学 是显 现 在 话语 蕴 藉 中 的审美 意识 形 态 。 话 语 即说 话 语 言 , 文 学 是 一 门语 言 的艺 术 。“ 蕴
怎样理解话语蕴藉属性

怎样理解话语蕴藉属性篇一: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文本中表现为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这种状态与文学话语言、象、意在文本中的层次组合有密切关系。
相对于感性欣赏而言,在文本层面对于话语蕴藉属性进行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审美属性。
就《平凡的世界》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所包含的话语蕴藉对每个读者都有所不同的领悟,所以,当我们在赏析一部作品时应该全面的,公正的去赏析它,慢慢地用心去品读,才能读出作者创作的初衷【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蕴;话语蕴藉;平凡的世界一、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
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本,即有待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
比如抒情人、叙事人、典型、意境、意象等都蕴藉于文本中。
从《诗经》看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从《诗经》看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作者:王君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8期摘; 要: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就《诗经》而言,其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语言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具有丰富的内涵。
我们通过举例分析《诗经》的语言、意蕴、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关键词:诗经;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语言;意蕴;形象作者简介:王君妍(1998.10-),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本科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1“话语蕴藉”是将现代西方“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术语“蕴藉”相结合的结果。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备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语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酝藉”作为评判文学作品成就的标准之一,“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贺贻孙在《诗筏》中说:“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
”以一定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言约旨远,《诗经》的语言表达就体现出这一特征。
通过举例分析《诗经》的语言、意蕴、形象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语言婉转,含蓄蕴藉含蓄是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以有言说无言,言约旨远。
《诗经》的语言风格多含蓄,蕴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味,意不浅陋,语不穷尽,曲折情深,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伯兮》中女子起初用极其自豪的口吻描述丈夫,高大威武英勇杰出。
可转入第二章“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头发如飞蓬一样凌乱,却无心梳妆,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的思念是含蓄的,丈夫驰骋疆场,妻子有驕傲,有担忧,有孤独,但她深明大义,忠贞不渝。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作者个人因素
作者经历
作者的成长经历、生活遭遇等个人因素会对其文学作品的话语蕴藉属性产生影响。例如, 经历过战争的作家可能在其作品中传达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创作意图
每个作家在创作时都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这决定了作品的话语蕴藉属性。作家可能通 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或意象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读者接受因素
多义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具有多种意义,不同读者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得出不同的解读。
不确定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有时会留有空白和不确定性, 使得读者无法确定作者的真实意图,需要读者通 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填补这些空白。
历史与发展
历史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并不是现代文学的 产物,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 始探讨语言的复杂性和多义性。随着现 代文学的发展,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逐 渐被重视和研究,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 内容之一。
案例三:围城中的话语蕴藉属性
总结词
围城中通过讽刺和幽默的话语,展现了话语蕴藉属性 的独特魅力。
详细描述
在《围城》中,钱钟书运用讽刺和幽默的话语,揭示了 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作品中的话语不仅具有表 面的意义,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思考。这种话 语蕴藉的运用,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 魅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话语蕴藉属性使得文学作品在表 达上更加含蓄、深刻,为作家提 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空间, 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深化作品的主题
通过话语的蕴藉,作家可以更深 入地挖掘和呈现主题,使作品的 主题更加深刻、复杂,引发读者 深入思考。
增强作品的审美体
验
话语蕴藉属性使得文学作品在审 美上更具层次感和深度,为读者 提供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话语蕴藉属性强调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有助于挖掘文 学作品潜在的意义和价值。
促进跨学科研究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 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推动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06
结论
研究总结
话语蕴藉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它通过语言的多义、隐 喻、象征等手法,使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象征
01 02 03 04
象征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或 意义。
在文学中,象征可以用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刻画人物形象、营造氛围 或传递深层含义。
象征的运用可以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引发读者 的思考和共鸣。
象征的理解需要读者对作品的主题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也体现 了文学话语蕴藉属性的特点。
使语言具有多义性和含蓄性。
话语蕴藉属性是文学艺术性的体现,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
03
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话语蕴藉属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 现形式、功能和意义,分析其与文学 创作、接受和批评的关系。
研究意义
话语蕴藉属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 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读 者的审美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推动 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实践。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文学话语蕴藉属性的功能
表达情感和思想
情感表达
文学话语蕴藉属性能够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细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思想传达
文学作品通过话语的蕴藉属性,能够传递深刻的思想和观念,引导读者思考人 生、社会和世界。
塑造人物形象
个性刻画
话语蕴藉属性有助于刻画出丰满、立 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和性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学与话语
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指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
语言结构——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
言语——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
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
(语言系统)
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
(言语)
听众觉得你的朗诵话里有话。
(字面以下的深层意义)
话语形态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
(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
(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
(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
(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5)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 文学与话语蕴藉
中国古典诗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认为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
在西方,但丁主张文学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从两点去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和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特质。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就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充分地体现在两种典范性本文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1、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嫁娘词
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2、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
你的名字
纪弦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日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树时,
啊啊,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
含蓄与含混:
含蓄是指有限的话语隐含或蕴蓄着似乎无限的意味,真实的意义被字面意义有所掩隐;含混
是看似单义的确定话语却蕴蓄着多重不确定的意味,感觉意味无穷。
前者小中蓄大,力求暗示;后者一中见多,同中含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