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从军行教学设计语文S版

合集下载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即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课前播放唐军对抗突厥军的视频。

2、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找生回答,及时点评。

)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从军行

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从军行

走进边塞诗教学目标1.想象《从军行》《塞下曲》两首古诗描绘的画面及表达的情感。

(难点)2.拓展《凉州词》、《出塞》,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学习《从军行》。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吟诵古诗,我们吟诵的古诗有描写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比如《望庐山瀑布》,有描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比如《赠汪伦》,还有描写思乡情怀的比如《泊船瓜洲》(生齐背古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描写古代将士行军打仗、保家卫国的,叫做边塞诗。

师:第一首诗是《从军行》(师板书),从军行也叫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2、师:《从军行》的作者是谁?(生:唐代诗人王昌龄)师可以相机补充:(王昌龄,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他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多数是边塞诗,表现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3、师:让我们走进《从军行》,打开课本自由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读得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师:谁想读?(指名读古诗、师指导读出感情、齐读。

)师:XXX,来,你尝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味。

评价:读得慢一点,就读出了诗的味道。

师:大家读诗的前两句(生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诗句中你知道将士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从“雪山”我知道将士们战斗的地方很冷,山上都是雪。

(出示图片:雪山就是祁连山,这里终年积雪,气候寒冷。

)从“长云”我知道青海湖上都是乌云。

(师:乌云多说明雨雪多,当地的天气十分——恶劣。

)从“孤城”我知道边塞地区十分荒凉,荒无人烟。

(师:因为边塞经常打仗,所以居住在这里的人很少,显得荒凉。

)师:将士们常年就是驻守在这样一个寒冷荒凉的地方——(生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青海湖上满天的乌云遮暗了雪山,将士们驻守在孤城遥望着玉门关,他们心里会思念远在家乡的年迈的父母,他们还会思念谁?——(美丽的娇妻、可爱的孩子、他们会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师:读这两句诗,表达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

[优质]最新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从军行》公开课教案

[优质]最新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从军行》公开课教案

从军行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给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的“学”为主,通过自读自悟不断理解、感悟、体验、积累,教师指导、引导、诱导、辅导学生,使学生自主、主动、生动地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这两首古诗语言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有些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

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以诗会友,导入新课1、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好吗?准备好了吗?白日依山尽(),谁知盘中餐();泉眼无声惜细流,()。

小荷才露尖尖角,()。

看来大家对所学古诗已熟记于心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2、板书课题,读题,析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齐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行”属于乐府诗。

)活动2【讲授】引领学诗,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师:《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这节课,我们一同去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师: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

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1)出示字词:长云雪山孤城遥望穿破金甲楼兰,指名认读(2)小老师带读(3)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

(指名两生读)齐读。

2、师范读。

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试一试了,行吗?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师:是的,读古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而且要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味道来。

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再读读。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27 古诗两首,从军行》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比赛课面试试讲课件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27 古诗两首,从军行》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比赛课面试试讲课件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 名边塞诗人,字少伯, 江宁(今山西太原)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 厚、明快,有“诗家 天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 被世人誉为“七绝圣 手”。现存诗一百八 十余首,明人辑有 《王昌龄集》。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打败敌人誓死不回家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从军行》系列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yán)将, 独领残兵千骑(jì)归。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qiāng)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雪山都遮暗了
孤城遥望玉门关
驻守边疆的将士远远地望着来时经过的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
都身 在 被经 茫 磨百 茫 破战 的 了, 沙 。连 漠 身中 上, 的将 盔士 甲们 。
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拓展边塞诗及王
昌龄的另外几首《从军行》。
2、把今天学的《从军行》背诵给家长
听。
3、抄写《从军行》
谢谢
还 hái
huán
(还有……) (归还……)


(yáo)
(孤独、孤单……)
(遥远……)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 《27 古诗两首,从军行》 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比赛课面试试讲课件
咏物诗
不论平地与山间,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小学语文语文社S版三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语文社S版三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语文社S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第1课时活动设计科目版本小学语文语文社S版三年级下册章节第七单元课名第七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

具体环节设计教学环节内容1. 教师上课1.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唐代诗歌呢?谁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1.2破解诗题《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1.3了解作者谁能借助课外查找的资料向我们介绍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1.4初读古诗让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古诗的朗读。

【点击播放朗读音频】自己出声读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可以多读几遍。

1.5学习生字接下来,我们学习这首诗中要求会写的生字。

你们会写吗?跟着老师一起学写这两个生字。

请你们在生字本上写一写。

1.6自学交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自学古诗?我们可以借助下面这些方法自学古诗。

请大家运用这些方法自学这首古诗吧。

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些词语的意思。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1.7品读古诗读前两句诗,想一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白皑皑的雪山顿时变暗了。

驻守边关的将士向西遥望,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这是祁连山,海拔4000-6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美丽。

一大片乌云使雪山显得暗淡。

这种景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玉门关像一座孤城一样屹立在茫茫沙漠之中,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从前两句诗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将士们内心的孤独寂寞。

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两句诗。

将士们的战争生涯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感悟、体验、积累,教师则从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使学生自主、主动、生动地学习。

【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几幅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王昌龄,唐代诗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

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

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3、找出诗中的两个生字,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两个生字。

①记住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

②理解字义,并组词。

4、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

【精编文档】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拓展学习从军行语文S版.doc

【精编文档】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拓展学习从军行语文S版.doc

精品教育试卷习题文档
1王昌龄【从军行】
【从军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塞下曲教学设计语文S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塞下曲教学设计语文S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塞下曲教学设
计语文S版
学习目标:
1.在老师指导下读准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体会李广将军的勇猛。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引入课题。

1.板书卢纶,介绍作者。

2.学习生字“卢、纶”。

3.出示课题。

《塞下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

二、朗读古诗,理解词义。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朗读,师正音。

学习:棱、没(多音字)。

三、熟读古诗,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师在“引弓”下加点。

谁在引弓?他要干什么?找出说明原因的诗句,用直线划出。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学习“将”
2.交流这句诗的意思。

3.李广将军射兽的结果怎样?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交流古诗意思。

5.齐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体会感情。

1.听师读古诗,想一想:当士兵们“平明寻白羽”,发现白羽“没在石棱中”的时候,他们会是怎样的表情呢?
2.用“有的说-有的说-”的句式来夸夸将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从军行教学设
计语文S版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历史书中学过戚继光的事迹: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
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
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

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7.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8.齐读后两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9.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11.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12.“战地记者”采访戍边将士。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音乐起。

师生齐读(注重平仄。


五、品悟诗情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

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说。

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

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4.从哪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