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关于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概述初、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自然、了解地球、掌握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关键阶段,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知识差距和难度递增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认知困惑和学习障碍。

本文旨在探讨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在课程过渡中形成连贯性,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能够顺利地迈出成功的一步。

二、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之间的差异1. 知识框架和范围初中地理主要涉及地球、大气、水和生物等自然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操作,而高中地理则更加深入细致地讲解地球的形成演变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涵盖面更广、难度更大。

2. 学科要求和目标初中地理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高中地理则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1. 营造学习氛围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扩展地理知识,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与地理相关的书籍、杂志或科普资料,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知识承接与拓展在初中地理课程结束后,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特别是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及时做好衔接工作。

可以通过复习基础知识、举例说明和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顺畅的过渡。

还可以通过拓展新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使其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有更好的学习起点。

3. 贴近生活,通联实际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所学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这不仅可以有效衔接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还能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四、结语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对于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全面理解和有效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论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

论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

2 1 1 7 0 0 )
世界大洲 、 国家 和 中 国 的 区 域 地 理 知 识 : 第二 , 有 关 较 高 要 求 的计算 ( 如地方 时 、 区时 、 日期 、 气温 、 经度 、 实 地 距 离 的 计 算 等) , 在 初 中不 做 要 求 , 但 在 高 中习 题 中常 常 接 触 到 。 这些 内 容 要适当加深 ; 第三 , 利用初 、 高 中知 识 的 内在 联 系 , 适 当 地 拓 宽 延 伸 一些 概念 和规 律 ; 对 于 初 中和 高 中 知 识 有 冲 突 的 地 方 . 应 以 高 中地 理 知 识 为 主 , 如 气候 类 型 的 分 类 、 特点 、 分布规律 、 成 因等。 三、 加 强 直 观教 学 . 培 养 学 习 兴趣 初 中 的 地 理 教 材 以 直 观 的感 性 内 容 为 主 . 而 高 中 地 理 是 从 遥 不 可 及 的宇 宙 和 地球 的 自转 、 公 转 等 非 常 抽 象 的 知 识 开 始 的 。初 高 中教 材 的 巨大 变 化 及 学 生 本 身 的心 理 特 点 让 学 生 觉得枯燥乏味 、 难 以 理解 , 影 响 学 生 的学 习 效 率 和 兴 趣 。针 对
■墨
论 初 中 地 理 与 高 中 地 理 的 衔 接 教 学
沈 继 海
( 淮 安 市 新 马 高 级 中学 , 江 苏 盱眙
初 巾 和 高 中 是 两 个 既 相 互 联 系又 相 对 独 立 的 不 同 阶 段 。 然 而 受 初 、高 中教 育 教 学 观 念 上 的 差 异 、考 试 评 价 机 制 的 差 异、 教学 方法 和 内容 上 的差 异 、 学 生 学 习 特 性 和 方 法 上 的 差 异 等 方 面 因 素 的 综 合 影 响 ,使 得 许 多 刚 进 入 高 中 的 学 生 难 以 接 受和适应。特别是地理学科因初中只在初一 、 初二年级开设 . 初 三 一 整 年 的 时 间 间 隔 更 加 剧 学 生 升 入 高 一 年 级 对 地 理 学 科 的 恐 慌 。 不 论 是 教学 内 容 的 深 难度 , 还是教学方式 : 不 论 是 学 习 能 力 的 目标要 求 , 还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 初 中 到 高 中 的 跨 度都很大。 我 们 要 做 好 初 中 与高 中知 识 的 衔 接 , 并 不 等 于 对 初 中知 识 简 单 地 复 习一 下 , 事先一定要有详细的教学计划 , 根 据 高 中教 材 的 内 容 和 高 考 的要 求 , 确定复 习的重 、 难点 。 精 心 设 计教学内容。 研究课程标准 。 把 握 学 科体 系 教 师要 做 到初 高 中知 识 的有 效 衔 接 和有 机 融 合 .教师 不 但要对高中《 课程标准》 和 教 材 了如 指 掌 , 同 时 要 熟 悉 初 中《 课 程标准》 和教材 , 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 系, 高屋建瓴 , 对 整 个 学 科知 识 体 系做 到成 竹 在 胸 。在 教 学 前 教 师 应 对 初 高 中 教 材 和课 程 标 准 进 行 对 比分 析 . 了解 在 初 中 哪些 知 识 已经 讲 过, 哪些 知 识 是 重 点 , 哪些知识虽讲 过但学生不 易掌握 , 哪 些 知识 还 需 在 高 中 阶段 进 一 步 加 深 和 拓 宽 . 等等 . 对 所 有 这 些 都 必 须做 到心 中有 数 , 必要时做适当记录。 然 后 根 据 调查 研 究 得 到 的学 生 情 况 和 教 材 的变 化 情 况 , 做 到“ 知 己知 彼 ” , 且 结 合 高 中 教材 的教 学 要 求 . 确 立 高 中教 学 目标 . 在 教 学 时 应 在 已有 基 础 上 结 合 生 活 实 例 进 行 教 学 设 计 .尽 量 将 知 识 系 统 化 、简 单 化, 对 难 掌握 的要 细化 、 具 体化 、 形象化。 新 的 地理 学 习理 念 要 求 地 理 教 学 注 重 演 绎 与 归 纳 的 结 合 、知 识 传 播 与 获 得 知 识 过 程 的统一 ; 尽 量 从 实 际 出发 , 提 出 问题 ,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分 析 论 证 ; 创 造 机会 让 学 生 参 与 收 集 、 整理 、 分 析 地 理 信 息 并 得 出 结 论 ,帮 助 学 生 在 自主 探 索 的过 程 中真 正 理 解 各 层 次 的 地 理 知 识, 同 时 获得 丰 富 的地 理 活 动 经 验 。 二、 精 心设 计 教 学 衔 接 内容 。 重 点 突 出必 备 知识 1 . 根 据 普 遍 存 在 的 问题 确 定 重 点 复 习 内容 通 过 调 查 研 究 掌 握 了学 生 的 学 习 的 情 况 . 对 普 遍 存 在 的 问 题 要 下 T 夫 彻 底 解 决 , 对 高 中 教 材 中 涉 及 的 内 容 重 点 复 习 。例 如 很 多 新 生 对 《 地球和地 图》 内容 掌 握 不 牢 , 一 些 概 念 混 淆不清 , 这 些 重 点 问题 , 要彻底 解决 , 特别 是经 纬度知 识 。 又如 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 , 学 生 的 头 脑 中 没 有 形 成 空 间 概念 , 拿 到一 幅地理分 区图 , 不 知 道 这 是 地 球 上 的 哪 个 地 方 或者 说这 幅图是用 来干什 么的 。 也不 能很好 地理解 . 不 能 灵 活 地 运 用 地 图 中提 供 的有 效 信 息 分 析 问题 和 解 答 问题 。针 对 这 些 问题 , 可 以在 班 上 挂 两 幅 地 图 ( 中国与世界政 区) 。在 进 行知识 衔接 时 , 把重点放 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上 , 用 图 引 导 学 生 学 习 书 本 上 的 知识 ,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用 图分 析 和 推 理 问 题 , 从 而 提 高 学 生 的用 图能 力 。 2 . 对 容 易忽视 和 薄 弱 问题 应 及 时 弥补 第一 , 对 于 初 中 区域 地 理 , 高 中 生 就 感 到 突 然 和 陌 生 。 这 些 知 识 应 在 学 习 中注 意弥 补 。 可 根 据 高 中教 学 需要 . 适 当拓 展

初中地理教师如何进行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

初中地理教师如何进行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

初中地理教师如何进行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是指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之间的过渡和连接。

在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阶段的转变中,地理学科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要求都会有所变化。

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并适应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

第一、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跨学段衔接时,首先需要详细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通过阅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重点内容和学习要求,从而更好地对接初中地理教学和高中地理教学。

第二、综合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因此,在进行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适当转变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三、强化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地理学科的内容在初中和高中之间会有所延伸和扩展。

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跨学段衔接时,需要特别关注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通过巩固和强化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为学生打下稳固的学科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

第四、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材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材料。

例如,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学习网站和教学视频,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

第五、加强与高中地理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与高中地理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

可以在教学交流会上分享教案和教学心得,相互借鉴经验和教学方法。

此外,初中地理教师还可以邀请高中地理教师到学校进行讲座或授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内容。

结语: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学科的跨学段衔接时,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扎实性。

(完整)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

(完整)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

(完整)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
概述
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是学生顺利过渡的关键,对于保证学生在高中地理研究中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档旨在就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进行介绍和探讨。

重要性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由于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内容的差异,学生在升入高中后需要快速适应新的研究要求。

良好的初高中地理衔接能够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填补知识差距,保证研究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实施策略
为了有效地进行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以下是一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实施策略:
1. 教材对接:初中和高中地理教材之间有一定的延续性,教师应该了解各个年级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无缝衔接。

2. 知识回顾与巩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一些初中地理知识的回顾与巩固,帮助学生复和巩固初中知识,并将其与高中知识进行串联。

3. 研究环境的转变:初中和高中的研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的研究节奏和要求,减少研究环境带来的不适感。

4. 强化研究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建立适合高中地理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如有效阅读教材、整理笔记和做思维导图等。

5. 综合性研究任务:设计一些综合性研究任务,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论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是确保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顺利过渡的关键。

通过合理制定实施策略,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要求,提升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十分密切,而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也很大,大部分学生由于初中地理知识缺乏,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我的认识,以期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一、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协作,努力夯实初中基础在完全中学,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

像有的学校,初高中地理教师彼此熟悉,有时还互相兼课,只要我们确立正确的观念,自己不轻视初中地理教学,尽量把初中的地理课上足、上实、上活,就能取得成效。

正如网上不少人讨论的,初中地理应重视地理兴趣的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不能只硬塞给学生地理知识,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地理的,应当顺应新形势,让其主动学习,顺利开展“衔接教育”。

运用小组学习、主动学习、开办讲座等形式,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纯初中学校,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督导力度,改变现有的考试和考核制度,还给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高中阶段要积极应对,做好高中阶段的补救措施1.备学生——做好调研,了解学生的基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时期是在学生进入高一年级阶段。

高中开学伊始,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对他们在初中的地理学习情况、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学习的习惯等作出了解,拿到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的地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

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名称、特征和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主要气候的基本知识,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等一系列问题。

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相衔接,是高 中阶段学
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持 续发展 。
的关系 、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 究方法 、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 门基础课程,跨 ‘ 人文与 社会 ’ 科学’ 、t 两个学习领 域。” 关注人地关 系,形 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贯穿高初 中整个基础教育地 理课程 的核心 。 但在 高中地 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学生却 因为地理知识 内空与初 中不 同,不适应高
中囤 分 类 号 : G635 3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4 6 (0 O0 —03 一0 6 3 5 42 1 )4 0 O 3
< 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 高 高中地理课程

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 的可
2 内容 不 同 . 初 中地 理 内容 分 为 四大 部 分 : 地 球 与地 图 、
中 地理 的学 习 ,感 觉 新 教 材 难 教 课 程 的正 常 教 学 进 度 和 教学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乡土地理 。世界地理和中
国 地理 的分 区部 分 ,只 列 出区 域 的基 本 要 素和 学
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 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 及必选 区域 的数量 ,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 域。 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 初
第2 4卷 第 4期 21 00年 8月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J u a o Ya ba s tt f u a o o r l f n itI t eo Ed ct n n ani u i
VoL 4 2
N O. 4
J n21 u .00
浅 谈 初 高 中地 理教 学 的衔 接

高初中地理教学怎样有效衔接_丁焰更

高初中地理教学怎样有效衔接_丁焰更

2013年第4期课改问答157.高初中地理教学怎样有效衔接?安徽省宁国中学丁焰更教师回答:1.调查研究,分析学情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教与学内容的分析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

高一新生可能来自不同初中,个体差异明显,而多数高一地理教师从高三循环下来,面对的新生与三年前接触的情况应该不同,因此教师不可仅凭自身经验去推测学情,而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教师可利用军训、入学教育及第一节地理课进行问卷调查、新生座谈会、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初中地理学习内容和掌握程度,寻找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好收看部分学生用过的初中地理课本,通过其笔记、学习痕迹了解初中教学状况,及时将所掌握情况综合分析,将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整理归纳。

基于一般初中地理学科的“副科”地位,高一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地理学科地位的再认识,进而端正学习地理的态度,这是高初中地理学习有效衔接的前提。

其次,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形成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但初中专业地理教师较少,农村学校甚至没有,上课时不少教师让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在考前突击背一背,应付考试,所以学习方法的改进是高初中地理有效衔接的必要途径。

再次,初中地理基础不牢固,基本概念不清,地理素养不高,时隔一年后地理知识弱化甚至荒漠化,薄弱基础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信心,因此,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树立学习地理信心是高初中地理有效衔接的基本保障。

2.激发兴趣,优化学法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直接动力和源泉,是发展智力的活跃因素,学生一旦对所学地理内容产生兴趣,则会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地理课就成功了一半。

但初中地理识记内容较多,地理专业教师较少,以致学生在初中学习地理时大多机械记忆,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不佳。

因此,在高一地理课开始阶段,能否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激发起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对地理课甚至整个高中学习的成败与否至关重要。

为学生搭建知识的桥梁——浅谈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为学生搭建知识的桥梁——浅谈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关 键 词 : 理 教 学 地
中图分 类号 : 3 . G6 5 3 5
文 献பைடு நூலகம்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3 9 ( 0 9 1 ( ) 0 1 1 1 7 —9 5 2 0 ) 1 c一 1 —0 6 7 5
1 初 中地理和高 中地理教材教法 的比 要 求 具 有 归纳 概 括 能 力 、 象 思 维 能 力 、 抽 理 课 堂教 学 中 , 以 结 合 相 关 课 本 知 识 , 可 多联
较 分 析
1 1 初 中地 理 和 高 中地 理教 材 的 比较 分 析 . 初 中地 理 主 要 从 区 域 地 理 角 度 认 识和 了解 世 界 各 国 与 地 区 地 理 环 境 的 差 异 , 以 及居 住 在 这 些 环 境 中的 人 们 利 用 自然 发展 生 产 过 程 中 的 经 验 教 训 。 中地 理 侧 重 从 高 系统 地 理 角 度 阐 述 地 理 环 境 和 人 地 关 系 , 着 重 向学 生 传 授 系 统 的 资 源 观 、 口观 、 人 环 境观 , 以寻 找 促 进 人 地 关 系 协 调 的 理 论 依 据 和 操 作 方 法 。 教 材 编 排 中运 用 了 系统 在 论 、 息 和 控 制 论 的 理 论 , 现 了现 代地 信 论 体 理 科 学 的 精 华 , 科体 系严 谨 , 学 与初 中地 理 相 比较 , 中 地 理 教 材 对 理 论 的 应 用 大 大 高 加强 了, 有定性研 究 , 有定量 计算 。 既 也 高 中地 理 也 作 过 几 次 调 整 , 从 整 体 上 看 内 但 容 增 多 了 , 度加 大 了 , 现 了“ 、 、 ” 难 体 深 多 难 的特征 。 1. 初 中地 理和 高 中地 理 教 法 的 比较 分析 2 初 中地 理 每 课 时 内 容 相 对 少 , 直 观 以 教 学 为 主 , 师 可 用 较 多 时 间 针 对 每 个 知 教 识 点 的 不 同 要 求 逐 个 突 破 , 基 本 技 能 和 对 能 力 进 行 反 复 训 练 培 养 。 中 地 理 教 学 要 高 求 高 , 课 时 内容 多而 杂 , 学 中 偏 重 于 理 每 教 论 、 理和规律的阐释 , 原 对他 们 的运 用 多要 求 学 生 能 在 作 业 中 自行 解 决 , 疑 难 点 也 对 没 有 足 够 的 时 间 进 行 … 一 讲 解 。 高 中地 而 理 试 题 灵活 多 变 , 常 注 重 能 力 考 察 。 非 日常 教 学 中可 以 通 过 调 查 研 究 掌 握 学 生 的学 习 的情 况 后 , 普遍 存在 的 问题 要 彻 底 解决 , 对 高 中 教 材 中将 要 涉 及 的 内 容 重 点 复 习 。 这 样在进行知识衔接时 , 重点放在图上 , 把 用 图来 引 导 学 生 学 习 书 本 上 的 知 识 , 半 功 事 倍, 同时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用 图 来 分 析 和 推 理 问题 , 高 了 学 生 的 用 图 能 力 。 用 初 、 提 利 高 中知 识 的 内在 联 系 , 宽 延 伸 一些 概 念 和 拓 规 律 , 容 易忽 视 和 薄 弱 问题 应 及 时 弥 补 。 对 1. 初 中地 理和 高 中地 理 学 法 的 比较 分析 3 初 中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核 心 是 课 堂 学 习方 式的改变 , 自主 学 习 、 作 学 习 、 究 学 习 合 探 成 为课 堂学 习 的主 流 。 关 于 探 究 学 习 ” 大 “ , 多 数 学 生 希 望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教 师 能 积 极 “ 引导 学 生 探 究 问 题 , 结规 律 ” “ 常 进 总 及 经 行 学 习方 法 指 导 ” 因此 , 师 在 实 施 高 一 。 教 地理课堂 教学时 , 坚持让学 生多进行 自 要 主 、 作 、 究 学 习 。 中生 以 形 象 思 维 为 合 探 初 主 , 象 思 维 能 力 、 间 想 象 能 力差 , 善 抽 空 不 于 独 立 学 习和 思 考 , 龄 小 、 动 , 乏 主 年 好 缺 动 学 习的 精 神 与 能 力 。 高 中 生 学 习 地 理 , 而 论 联 系 实 际 的 能 力 和 自学 能 力 ; 求 用 发 系 社 会 实 际 , 迪 学 生 思 维 , 阔 学 生 视 要 启 开 散 性 、 放 性 思 维 来 解 决 问 题 。 此 , 求 野 。 不 仅 能 够 活 跃 课 堂 气 氛 , 开 因 要 这 掌握 相关 知 学 生 能 够 独 立 思 考 , 备 一 定 的 自学 能 力 。 识 , 能 够 激 发 学 生 的 求 知 欲和 探 素精 神 , 具 还 从 而 达 到 了培 养 能 力 , 高 兴趣 的 目的 。 提 培 2 初 中地 理 和 高 中地 理 教 学 的衔 接 对 养 学 生 对 地 理 学 习的 兴 趣 是 成 功 教 学 的 关 策 键 的环 。 如 利 用课 本 插 图 、 图册 、 图 、 比 地 挂 2 1精 心研 究 课程 教材 . 多 媒 体 教 学 、 歌 、 事 等 , 以 活 跃 课 堂 诗 趣 可 高 一 地 理 教 师 要 通 览 教 材 、 标 , 学 气 氛 , 学生 在 身心 愉 快 中学 习 。 理 学 科 课 对 使 地 科 知 识 体 系 要 做 到 心 中 有 数 , 单 要 了 解 的 最 大 特 点 是 “ 文并 茂 , 理 兼 收 ” 特 别 不 图 文 , 高 中《 程 标 准 和 教 材 , 时 也 要 了解 义 在 学 习 高 一 必 修 一 《 球 》 有 关 章 节 中 , 课 同 地 等 务教 育阶段《 课程 标 准 》 学 生 学 情 , 样 不 借 助 多 媒 体 教 学 手 段 是 难 以 让 学 生 建 立 和 这 才 能 完 整 地 把 握 学 科 体 系 , 整 个 学 科 知 空 间观 念 、 克 学 习难 关 的 。 对 攻 因此 , 能够 让 识 体 系 做 到 心 中 有 数 。 注 意 初 、 中地 理 学 生 “ 听 闻 说 触 想 做 ” 同 、 体 感 官 全 要 高 看 协 人 相关知识点的联系 , 有意 识地 在 初 、 中地 方 位 参 与 的 教 学 方 法 , 能 提 高 学 生 的 学 高 更 理教学 中渗透地 理思 维和方法 。 教学 中 在 习 兴趣 。 同时 , 理 实 验 、 文 观 测 、 地 考 地 天 实 抓住每个 可以联 系的知识 点 , 引导 学 生 复 察 等 参 与 形 式 也 能 提 高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 【 启 新 , 上 启 下 。 学 生 既 不 感 到 茫 然 , 2 4 端正 学 生学 习态 度 I t 承 让 . 又 能 主 动 去 寻 找 联 系 , 成 正 确 的认 知 结 形 古人 云 : 其 身 正 , 令 而行 ; “ 不 其身 不 正 , 构 。 时要 加 强 地理 知 识 存量 的结 构化 , 同 完 虽 令 不 行 ”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要 注 意 自己 的 榜 , 善 学 生 认 知 结 构 。 中 系统 地 理 要 赋 加 于 样 作 用 , 学 生 在 观 察 模 仿 学 习 中 改 变 和 高 使 初 中 区域 地 理 之 上 , 能 体 现 其 现 实 意 义 。 形 成新 的学 习态 度 。 先 , 师 通过 对学 生 才 首 教 高 中 教 学 一 开 始 就 应 密 切 注 意 初 中 地 理 知 态 度行 为 的肯 定 、 许 、 扬 或 奖励 等正 强 赞 表 识 的缺 漏 , 时 发 现 和 弥 补 , 化 人 地 协 调 化 手 段 形成 正 确 态度 ; 次 , 过学 生 的 自 及 强 其 通 观 念 , 而 让 学 生 完 善 自己 的 知 识 体 系 。 从 我评价 、 自我 反 思 、 自我批 评 、 自我 检 验 、 自 2. 2注 意培 养 思维 方式 我 激 励 和 自我 监 督 等 内部 强化 手 段 改变 过 在 不 同学 习 阶 段 , 学 生 思 维 能 力 培 去 消 极 的学 习 态 度 , 师 要 通 过 外 部 强 化 对 教 养 目标 的 侧 重 点 是 有 差 异 的 。 出反 映 在 引起 学 生 的 自我 强化 ; 者 , 用 替 代 强 化 突 再 利 探 索 答 案 的 过 程 中 , 中 阶 段 多 倾 向于 发 学 习 , 榜 样 来 替 代 强化 , 初 即 别人 的成 功 会 使 散 思 维 , 导 学 生 沿 着 不 同 的 方 向 去 思 考 , 学 生 增 强 产 生 同 样 行 为 的 倾 向 , 惩 罚 的 引 受 找 出几 种 可能 的答 案 、 论 或 假 说 ; 中 阶 行 为 会 使 学 生 削 弱 或 抑 制 发 生 这 种 行 为 的 结 高 段 多 侧 重 于 聚 合 思 维 , 求 引导 学 生 将 各 倾 向 。 此 , 师在 教 学 活 动 中运 用 奖 惩 必 要 因 教 种 信 息 朝 一 个 方 向集 中 , 而 得 出 一 个 正 须 客 观 、 正 、 智 , 用 正 强 化 , 则 就 会 从 公 机 多 否 确的 答案。 是 , 思 维的形 态上看 , 中 但 从 初 强 化 学 生 错 误 的 行 为 , 就 适 得 其 反 了。 那 地 理 或 高 中地 理 教 材 , 强 调 直 观 形 象 思 都 维 一 借 助 于 地 图 这 个 表 象 来 解 决 问题 , 这 3 结语 正 是 衔接 的基 本 点 。 同样 是 “ 候 ” 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非常重要。

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实际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衔接的多种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方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G3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2-0141-02 高中和初中是中学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阶段.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深难度,还是教学方式;不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

从高中的角度如何做好衔接工作使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高中地理教学,这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和探讨的问题。

1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地理要素采取单列与区域结合。

区域的选择只规定了数量,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

(如:世界区域,只要求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


以“人教版”课改教材为例,按现行高考大纲和高中教材所需基础要求,缺少了下列知识点:
地球和地图部分: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地球准确形状特征;低中高纬度的划分;时区和区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与地面得到热量的关系;四季的形成;地轴倾斜的角度;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等。

世界地理总论部分:海的概念;海底地形分类;大陆架的经济意义;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著名山脉、山系、高原、平原的分布;褶皱、断层、火山、地震;内力和外力;气压和风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各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自然带;世界森林分布、森林的效益;矿产资源;能源和新能源;世界区域的划分。

世界区域地理部分:东亚概述;东南亚锡、石油分布;新加坡;南亚概述;中亚;西亚和北非;(改为中东地区);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重要物产的分布与出口);欧洲西部(三大半岛、冰川作用下的地形、北大西洋暖流、主要国家的首都、英国、法国和德国);欧洲东部和北亚概述;北美概述;拉丁美洲概述;大洋洲概述;
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中国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冬夏气温差异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降水分布规律的成因;锋面雨带的推移;季风成因;季风活动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关系;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珠江;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三北防护林;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工业布局的变化;京津唐和珠三角工业区;河运、海运、航空;商业;
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四大区域内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分布;交通运输网络分布;自然灾害。

2 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难度梯度化衔接。

2.2初中教材、大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教材、大纲、考纲考点(高考、会考)的衔接度问题。

2.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传统应试教育(应试能力)的“突出”衔接问题。

3 有效衔接的方式和途径
3.1管理上的衔接
教育主管:增设地理为中考考试学科;
学校:高、初中教学暑期衔接班补充地理学科;
地理教师:按学习不同阶段,“小步子,减缓难度坡度”分解教学目标和难度值(会考、高考)
3.2知识上的衔接整合
3.3使用教材上的衔接方式
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如(高初中地理对接知识集锦)
九义教材——高中地理必修教材
课改教材(人教、湘教、中图)——高中地理教材
课改教材(人教、湘教、中图)——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人教、中图)
区域地理(整合教材)——高中地理教材
3.4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学习心理完全是"经验记忆型"。

因此教学上多采用传统的讲解法和谈话法,课改后更强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高中教学大纲》及《高考大纲》的主要区别;其次,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

第三,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对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

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特别是经纬度知识。

建议用一周的时间来补一下。

第四,要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读图习惯、书写规范等的教育。

3.5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

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是囫囵吞枣,记住就行了。

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

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

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

所有这些,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我们在高中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通过上述几种方式的高初中的有效衔接,我相信高中地理教学会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全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