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国的传统文学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第一章:中华传统文化的概述1.1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解释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多元一体1.2 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讨论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欣赏2.1 中国画艺术欣赏介绍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中国画的技法、题材和表现手法2.2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分类及特点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理解其文化内涵第三章: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3.1 春节(农历新年)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探讨春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3.2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分析中秋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4.1 儒家思想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讨论儒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现代价值4.2 道家思想介绍道家思想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探讨道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学经典阅读5.1 《论语》简介《论语》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分析《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教育观念5.2 《红楼梦》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情节探讨《红楼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第六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6.1 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解释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等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对称性、层次感、翘角飞檐等6.2 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介绍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如龙、凤、狮子等图案的象征意义讨论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7.1 掌握中国传统饮食的基本特点介绍中国传统饮食的分类:主食、副食、小吃等分析中国传统饮食的烹饪技法:炖、炒、蒸、煮等7.2 了解中国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探讨中国传统饮食中的文化象征:如圆桌、餐具的使用等讨论中国传统饮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第八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8.1 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分类:服装、鞋帽、配饰等分析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和风格:如汉服、旗袍等8.2 探索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讨论中国传统服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地位了解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九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9.1 掌握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内容介绍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中国传统礼仪的分类:日常礼仪、节庆礼仪、丧葬礼仪等9.2 探讨中国传统礼仪的文化内涵讨论中国传统礼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了解中国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第十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10.1 了解中国传统民俗的分类和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中国传统民俗的分类:节日民俗、婚丧民俗、生育民俗等10.2 探索中国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讨论中国传统民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了解中国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中华传统文化的概述:重点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多元一体的特点。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传承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 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3. 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剖析

四、南朝的“文笔之辩”
1.刘宋颜延之: “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 记则笔而非言。” 2.刘勰《文心雕龙· 总术》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也。” 3.梁· 萧绎《金楼子· 立言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 会,情灵摇荡。”
陶渊明的辞赋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 情和生活乐趣。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 浓厚,富有诗意。 《闲情赋》 与同时代相一致的文采
魏晋辞赋的创作特点
魏晋辞赋内容丰富,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 赋作者于一身,辞赋创作日益抒情化、小 品化,辞赋的功能从 “体物” 逐渐转向 “体物写志”,标志着诗赋交融的深化。 写作上更加骈偶化,讲究辞藻。如潘岳、 陆机等人的辞赋。《文赋》(骈文的基础)
王粲《登楼赋》
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 怀乡思归,渴望太平 建功立业,怀才不遇
曹植 《洛神赋》
主题构思与 宋玉《神女赋》不同,是对传 统题材加以转换的典范。 《神女赋》借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 意在讽喻君王不可贪变美色 《洛神赋》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 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 破灭
(三)曹植的散文
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散文:《与吴季重书》 《求自试表》、 《求通亲亲表》、《与杨德祖书》
(四)建安诸子及其他散文名篇
建安时期善为书表之文的,还有陈琳、阮瑀、繁 钦、吴质、应璩等人。其共同特点为: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沈约)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繁钦《与魏文帝笺》 吴质《答东阿王书》、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 建安文章写作趋势:增加了用典和骈偶的成分, 显得文采斐然。 Nhomakorabea宁寺的毁灭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

柳永
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
元曲
• 曲的产生可追溯至金代,但在元代走向繁盛, 因此,后人称其为元曲。 •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一种可配乐歌 唱的诗体。元代散曲作家有名可考的有200 多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被后人称作“元曲四大家”。 • 杂剧融合歌曲、舞蹈、说白等多项艺术,是 文学与表演艺术的结合体,应当归入戏曲的 行列。
古文运动
• 骈文的流行造成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引起有 识之士的不满。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 文学家发起了“古文运动”,倡导恢复先秦 两汉的散文传统。 • 他们反对在文章中堆砌华丽的辞藻,反对言 之无物,提出文章应流利生动,明了易懂; 他们还提出“文以载道”的口号,提倡文章 为政治和现实服务。
韩愈
• 汉代的散文最有特色的是政论文和史传 散文。 • 汉代政论文是先秦专题性论理散文的发 展,有不少名篇佳作。西汉贾谊的《过 秦论》和晁错的《论贵粟疏》是两篇出 色的政论文。 • 汉代的史传散文继承先秦历史散文的传 统,亦取得巨大成就,其代表是《史记》 和《汉书》。
贾谊
晁错
司马迁
班固
《史记》
宋元话本
• 宋元时期,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产生了 一类迎合市民艺术情趣的新的小说形式— —话本。话本是用白话写的,它是当时表 演“说话”(讲故事)的艺人的讲稿。话 本的内容主要有“小说”和“讲史”两类, 前者多以婚姻爱情、断狱公案等作题材; 后者事涉历史。其中“讲史”类的话本对 后世的长篇小说影响极大。
《汉书》
骈文
• 骈文是一种刻意追求文章的对偶、排比的 新文体,形成于两晋时期,南北朝取代旧 有的散文体,出现骈文一统天下的局面。 • 骈文讲究语言的华丽工巧,用骈文写成的 文章不乏精美之作。骈文的出现有其合理 性,但是,在骈文过于雕琢的文风影响下, 许多作家因强调文章的形式美而忽略了文 章的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介绍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背景、目的和意义。

掌握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1.2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和代表作家。

第二章:先秦文学2.1 《诗经》了解《诗经》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分析《诗经》中的经典诗篇和意义。

2.2 楚辞了解楚辞的起源和特点。

分析楚辞中的代表作品和主题。

第三章:汉代文学3.1 汉赋了解汉赋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汉赋中的代表作品和风格。

3.2 汉乐府了解汉乐府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汉乐府中的代表作品和主题。

第四章:唐代文学4.1 唐诗概述了解唐诗的背景和特点。

掌握唐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4.2 李白与杜甫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第五章:宋代文学5.1 宋词概述了解宋词的背景和特点。

掌握宋词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5.2 苏轼与辛弃疾分析苏轼的词风和主题。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和主题。

第六章:宋代文学(下)6.1 柳永与李清照分析柳永的词风和主题。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和主题。

6.2 宋代散文了解宋代散文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分析宋代散文的主题和风格。

第七章:元代文学7.1 元曲概述了解元曲的背景和特点。

掌握元曲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7.2 马致远与关汉卿分析马致远的词风和主题。

分析关汉卿的词风和主题。

第八章:明代文学8.1 明代小说了解明代小说的背景和特点。

掌握明代小说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8.2 明代散文与诗歌了解明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分析明代散文与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第九章:清代文学(上)9.1 清代小说了解清代小说的背景和特点。

掌握清代小说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9.2 纳兰性德与曹雪芹分析纳兰性德的词风和主题。

分析曹雪芹的词风和主题。

第十章:清代文学(下)10.1 清代散文与诗歌了解清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分析清代散文与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10.2 清代文学流派及影响掌握清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影响。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 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报告: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安排: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课时:3课时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六、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1.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和影响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如绘画、书法、戏曲、民间艺术等)和特点,强调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如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七、第四章:中国传统习俗1. 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习俗的种类(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传统礼仪等)和特点,强调其反映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第二课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如分析传统节日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和作用。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乡土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经典巨著,它以地理和人文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民间文化和社会生活。

每一章都涉及到各种知识点,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

第一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本章介绍了中国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等。

重点了解中国地貌分类、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地理特征。

第二章: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特点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和重要事件,如夏、商、周等朝代,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符号。

第三章:中国家庭和婚姻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家庭和婚姻的传统及现代变化,包括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婚姻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家庭和婚姻传统的特点,如三从四德、夫妻恩爱等。

第四章:中国的宗教信仰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宗教信仰的种类,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以及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的发展历程,以及宗教信仰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中国的节日和民俗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六章:中国的音乐和舞蹈本章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包括京剧、昆曲、民族音乐、民族舞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七章:中国的饮食文化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各种不同地区的菜系和特色小吃。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饮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八章:中国的文艺和文学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文艺和文学,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内涵。

第九章:中国的工艺和美术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工艺和美术,包括陶瓷、漆器、织锦、书法等。

中国古代文学1第八章《西游记》

中国古代文学1第八章《西游记》

( 四 ) 呼唤有理想 、 有能力 、 有个性的人性 呼唤有理想、有能力、 美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 一路翻山越岭 、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 , 一路翻山越岭、 擒妖捉怪、 排除万难、 百折不挠, 擒妖捉怪 、 排除万难 、 百折不挠 , 首先表 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 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 作为降妖伏魔能手、 排险除难英雄, 作为降妖伏魔能手 、 排险除难英雄 , 孙悟 空神通广大, 战无不胜, 空神通广大 , 战无不胜 , 突出表现了他的 本领和能力。 本领和能力。 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 、 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 桀骜不驯、 勇 于斗争的个性精神 , 于斗争 的个性精神, 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 一如既往。 一如既往。
(二)《西游记》与心学 西游记》 [1]明代心学: 融儒教“ 存心养性” 道教“ 融儒教 “ 存心养性 ” 、 道教 “ 修心 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 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 “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 求放心” 致良知” 建秩序 。 [2]书中“心猿”: 书中“心猿” 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语。 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语 。 用作孙悟 空别称, 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幻相 来刻画。 来刻画。
二、《西游记》的作者: 西游记》的作者:
清刊本多题元邱处机撰 此误。 清刊本多题元邱处机撰,此误。 乾隆年间始有作者吴承恩的提法。 乾隆年间始有作者吴承恩的提法。
吴承恩, 字汝忠, 号射阳居士 , 吴承恩 , 字汝忠 , 号射阳居士, 淮安山
阳人。 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 阳人。“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 立成” 立成”,“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 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 时 ” 。 (《 淮安府志》) 屡试不第, 30多岁 (《淮安府志 》)屡试不第 , 30 多岁 补为岁贡生。生性耿直,出任长兴县丞两年, 补为岁贡生。生性耿直,出任长兴县丞两年, 弃官。 又补为“ 荆府纪善” 弃官 。 又补为 “ 荆府纪善 ” , 不就 。 晚年放 不就。 浪诗酒。 浪诗酒。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 射阳先生存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羿射九日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二、诗歌
•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至清末,诗歌一直 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中国传统的诗歌体 裁异常丰富,先秦的《诗经》、《楚辞》, 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和文人诗,以及唐诗、宋 词、元曲,都是传统诗歌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诗歌发展的两条主要线索
•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始 终与诗歌发展相伴随;
第八章 中国的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不仅作品数量突 出,而且成就辉煌,它生动地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重要,最 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传统文学依发展顺序,可分为先秦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辽宋 金元文学、明清文学几个大的阶段,各个阶 段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突出的文学样式,诸 如上古神话、先秦诗歌散文、汉赋、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代有一代之胜。 它们既前后相继,又一脉相承,构成壮丽的 文学画卷。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 时期,他亲历安史之乱的社 会动乱,对社会的黑暗,百 姓的痛苦有真切的感受。杜 甫一生写有1400多首诗,这 些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 史面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 义精神,被后人称作“诗
史”。 杜甫的诗语言精炼,感情深 沉,意境悲壮,充满忧国忧 民的意识和儒家的仁爱思 想,后人把他誉作“诗圣”。
• 唐代诗歌的发展可分初唐、盛唐、中唐、晚 唐四个阶段。
• 盛唐是唐诗最为辉煌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 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和以王维、孟浩 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前者描写边疆的 大漠风光,表达边关将士从军报国的英雄气 概;后者以清新秀丽的语言描绘优美的山水 和宁静的田园生活。
李白
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 生活在唐朝最强盛的 时期,他游历了大半 个中国,写下1000多 首诗作。李白写的诗 气势宏大、想象丰富 、感情奔放,具有强 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后人把他誉作“诗仙”。
写歌辞的职能。汉魏六朝的乐府诗有部分采 自民间的民歌,其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矛盾和下层民众的生活。 •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是两篇著名的 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
• 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作主要是五言诗。汉代的文 人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最有名。
• 汉末建安年间,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 代表的诗人面对战乱的社会现实,写下不少关 切民生、抒发忧国治世理想的作品,被后人誉 为“建安风骨”。
《楚辞》
• 《楚辞》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楚国,具有鲜 明的南方地区楚文化风格。《楚辞》的句式长 短不一、灵活自由,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 主的句式,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楚辞》的 作品以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和辞藻华美著称, 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也和《诗经》的 现实主义艺术倾向有所不同。《楚辞》的主要 作者是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作品有《离骚》、 《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长达 2400多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屈原之 后的楚辞作者还有宋玉、贾谊等人。
• 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李清照 • 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轼、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
元曲
• 曲的产生可追溯至金代,但在元代走向繁盛, 因此,后人称其为元曲。
• 作品的形式从自由化散文化向追求音 乐美的格律化方向发展。
《诗经》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约编成 于公元前6世纪,它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 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 的作品原本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按乐调不同 分成“风”、“雅”、“颂”三部分。“风” 又叫《国风》,是从当时的15个诸侯国采集 的民间歌谣;“雅”来自周王朝直接控制的 地区,多为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 祭祀时唱的颂歌。《诗经》的形式采用四言 体,具有句式整齐、声调和谐的特点。它的 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杜甫
白居易
白居易一生创作3600多首 诗,他的诗继承杜甫正视 现实,抨击黑暗的传统, 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 神。白居易诗歌的另一特 点是通俗易懂,据说他写 完诗,常常先念给不识字 的老妇人听,不断修改, 直到她们听懂为止。因 此,他的诗在民间很受欢 迎。
宋词
• 词在唐代已产生,但真正繁盛是在宋代。宋 词作家作品众多,《全宋词》及有关补遗收 录1400多家2万余首作品。这些作品按风格 不同可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
• 魏晋南北朝时,陶渊明为诗歌史上“田园诗派” 的开创者,谢灵运为诗歌史上“山水诗派”的 开创者。
• 这一时期,沈约、谢朓等人研究了汉语四声的 规律,创造出讲究声律和对仗的新诗体,因其 流行于南齐永明年间,人称“永明体”。在它 影响下,传统诗歌开始向讲求格律的方向发展。
三曹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诗经》和《楚辞》
“风骚”
• 由于《诗经》以《国风》的影响最大, 《楚辞》以《离骚》的影响最大,因此 人们把《诗经》和《楚辞》合称为“风 骚”,它们构成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屈原
汉魏六朝的诗歌
• 汉魏六朝的诗歌代表是乐府诗和文人诗。 • 乐府是政府掌管音乐的机构,负有采集和编
中国传统文学的体裁
• 神话 • 诗歌 • 散文 • 戏曲 • 小说
一、神话
• 中国的上古神话主要见于《山海经》、 《庄子》、《淮南子》等书。
• 中国上古神话按其内容可以分成创世神话 和英雄神话两大类。
• “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是两个最 著名的创世神话。
• 中国古代的英雄神话可以“羿射九日”、 “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为代表。
陶渊明
谢灵运
唐诗
•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全面成熟的时期,作品 和作者之多超越以往各代,据清代编纂的 《全唐诗》及后人对唐诗所作的补遗统计, 目前留存的唐诗约有53000首,作者约3500人。
• 唐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体例上有很大发展, 出现了格律诗。格律诗从“永明体”发展而 来,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句式和律诗、绝 句两种类型,常见的有五律、七律、五绝、 七绝四种格式。唐朝和唐以后,格律诗成为 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