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docx
传统文化选修课笔记

传统文化选修课笔记中国传统文化,又称古代文化,是指我国先民们从古至今到现在传承下来的文化。
它是中国的骄傲,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的文化宝藏。
如今,传统文化的研究越发重要,因此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选修课。
以下是我参加这门选修课的笔记:一、五大古典文学古典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其中最重要的五部作品被誉为“五大古典文学”。
它们分别是《诗经》、《楚辞》、《礼记》、《易经》和《孟子》。
它们既有哲理性,又具有艺术性,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中,《诗经》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其文辞流畅,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楚辞》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主要分两部分,分别是《楚辞歌》和《楚辞赋》,其叙事典雅自然,思想优美,语言雅致,总体构思十分优秀。
《礼记》是孔子的学说总结,着重从社会、政治、家庭、关系的角度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和睦、礼义以及服从原则,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廉等价值体系。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其中的“八卦”象征着宇宙的力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缩影,在现在仍然得到运用。
最后,《孟子》是孔子弟子孟子的集子,其中蕴含着大量孔孟思想,着重表明了以爱护邻里,以同理心来处理社会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价值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1、道德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道德美德,认为“以德服人”,人以善良心和善意去感受世界。
例如,儒家思想中强调“仁、义、礼、廉”,而道家和佛家则强调着重内心发展,调节自己的内心状态。
2、乐智善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在乐智上和行为上的结合,强调以智慧为基础,以善为本,在行为上要表现出约束自己的自律性,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角色权威性。
3、实践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践至上,强调实践,而不是演讲。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事实胜于雄辩”,因此他主张以实践来取信于民、以行动来言传身教,有效地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它让我们站在了认知世界的新角度,让我们受益匪浅。
大一大学国文知识点笔记

大一大学国文知识点笔记国文是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国文,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下面是一些大一国文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笔记。
一、古代文学1.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集,包含了305篇不同体裁的诗歌。
其中,《国风》表达各国风情,《周南》描写爱情,《离骚》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等。
2. 《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代表作品,描绘了楚国的风土人情和作者的个人感慨。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离骚》,语言优美,含义深远。
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
它详细记录了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包括了帝王纪、列传等多个部分。
二、文言文阅读1. 阅读方法:文言文读与通俗文的阅读方法不同,需要注意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句式结构。
可以通过注释、解析词义和参考翻译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作者作品:大一国文课程通常会学习到一些重要的文言文作家和代表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了解他们的作品有助于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现代文学1. 鲁迅: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丑陋现实,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学习鲁迅的作品可以拓宽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2.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曹雪芹创作。
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悲剧以及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人性的复杂。
四、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加强表达的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2. 对偶:将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美感。
3.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相同句式的短语或句子,强调某种感情或思想,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写作技巧1. 主题:写作时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论述,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结构和逻辑。
2. 条理清晰:文章的段落要分明,逻辑清晰,每一段都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3. 语言表达:要注意用词准确、精炼,句子通顺,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华中师范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整理1.第一步散文集:尚书;2.第一步南方诗歌:楚辞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儒家经典著作,是传统启蒙教材(名列五经之首)。
4.时间地域: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地域为泾渭、黄河流域一带并及于江汉。
5.五经:诗书礼易春秋6.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7.《诗经》分三大类:风(风土之音)、雅(朝廷之音)、颂(宗庙之音)。
赋比兴是他成熟的艺术手法。
8.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9.关雎:①叠字的鲜活运用,②比兴手法的纯熟运用,③重叠回环的章法句式,④双声叠韵的生动效果,⑤顶针手法的使用,⑥灵活多变的押韵。
10.楚辞:第一步南方诗歌总集,使用楚国语言,编者:刘项。
11.屈原: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第一位有集体传唱转为独立作诗的诗人。
12.《离骚》共三百七十句,二千四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最大、最宏伟的抒情长诗。
它上下求索境界表述体现世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心情。
13.香草美人:的象征性手法发展,深化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为丰富我国诗歌艺术技法和民族特点做出了贡献。
香草:象征自己高洁芬芳的品性和情操;香草和恶草相对时,分别象征政治斗争的双方;偶尔比喻楚王。
美人:用于自比,通常是遭人嫉妒的绝色美女或失宠的弃妇;寻求美女的经历,象征自己在政治上的追求;比喻楚王。
14.《离骚》(“驷玉虬”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内容及艺术特色15.先秦诸子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儒家孔子、孟子《论语》、《孟子》道家老庄、张道陵、邱处机《逍遥游》《齐物论》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名家邓析、公孙龙、惠施《邓析子》《尹文子》《惠子》,今仅存《公孙龙子》擅论辩,探索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对古逻辑学做出贡献法家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经法》、《十六经》、反对礼制,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墨家墨翟,腹朜《墨子》《胡非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明鬼非命,节用节葬阴阳家邹衍,董仲舒,东方朔,刘伯温《公孙发》《邹子终始》主导思想是以五行决定政治纵横家鬼谷子(王诩)、苏代、苏秦,张仪,公孙衍、《鬼谷子》、《战国策》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庞涓攻诸弱,此为横 杂家淮南王刘安,吕不韦 《淮南子》《吕氏春秋》 兼儒墨、合名法 农家许行 《管子·地员》 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 小说家 《伊尹说》 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的人16.诸子散文常见体制:语录体,散韵结合体(部分押韵如《道德经》),对话体论辩文,寓 言体说理散文,独立的专题论文,鸿篇巨制的论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最新中国文学史笔记(框架版)

王符之《潜夫论》
魏晋南北朝
曹操
曹丕
曹植
王粲之《七哀诗》
刘桢
建安七子
蔡琰
阮籍之《咏怀诗》
嵇康诗
陆机潘岳太康诗
左思之《咏史》
刘琨诗
郭璞游仙诗
兰亭诗
孙绰许询玄言诗
陶渊明田园诗
南北朝民歌(《木兰诗》)
谢灵运山水诗
鲍照
沈约谢朓永明体
虞信
《昭明文选》
左思之《三都赋》曹操教令
曹丕兄弟书札
《登楼赋》
《洛神赋》
元好问
《乐府诗集》
王禹偁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苏轼
胡铨
和陈亮政论文
陆游
和范成大笔记
朱熹
《宋文鉴》
晏殊
欧阳修
范仲淹
张先
王安石
柳永
苏轼
黄庭坚
晁补之
晏几道
秦观
贺铸
周邦彦
李清照
朱敦儒
张元干
叶梦得
李纲
赵鼎李光胡铨
岳飞
辛弃疾
张孝祥
陆游
陈亮
刘过
姜夔
吴文英
周密
王沂孙
张炎
蒋捷
刘克庄
陈人杰
刘辰翁
文天祥
元代
方回
戴表元耶律楚材
刘因
谢灵运之《山居赋》《岭表赋》《长谿赋》
鲍照《芜城赋》
江淹之《别赋》《恨赋》
王羲之之《兰亭集序》
陶渊明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鲍照之《登大雷岸与妹书》
陈寿之《三国志》
范晔之《后汉书》
刘勰之《文心雕龙》
丘迟之《与陈伯之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五】中国古代文学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中国文学源远流长Ø《诗经》(《风》《雅》《颂》)Ø“诗教”(六艺之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Ø魏晋文学“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Ø文学——科举制的内容¡2)中国文学作品各类多---“经、史、子、集”Ø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中华民族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文学ü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ü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ü傣族《召树屯》ü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ü蒙古族叙事诗《嘎达梅林》¡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诗歌,中国文学中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楚辞是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的光辉代表,即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创作方法,《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汉魏六朝产生了新诗体——乐府·内容:强烈的现实感——重要特点《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五言、七言诗¡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沈约“永明体”古体诗、近体诗(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词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
¡南宋后期,出现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语言形成的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复旦大学汪涌豪中国文学传统课堂笔记第三节

第三节作为生命对应的季节东方民族对日月的感悟深刻,对季节感悟也很深刻尤其是中国和日本。
一.地理环境影响1.来自风俗传统影响气候:亚热带,四季分明,古人养成了对季节的敏感。
岁时文化于省吾考证,西周末有四时文化(岁:一年,时:时令季节)八节十二季二十四节气《逸周书·时训解》春:青春,夏:朱夏,秋:白秋,冬:玄冬传统影响时间季节意识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生命意识季节意识的发达,反映了时间和生命意识的强烈二.对季节选择性咏叹以作为过渡期的春秋为主。
因为此时景物变化丰富。
王琪《暮春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靡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咏暮春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踏春的人成为春人南唐徐锴《岁时广记》明初王逵山提出二十四番花信风1名目,并与象数结合起来春:新的一年开始,新的一轮流逝的开始(伤春,惜春)。
白居易《送春诗》陆游“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
”2司空图《退居漫题》“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3伤春与感情结合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4六朝文学《子夜四时歌》春女思,秋士悲。
《淮南子》韦庄“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
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5戈蒂耶《春天最初的微笑》唯美诗人中国人是感伤诗人一叶知秋陶渊明“闾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张载《秋》“顾己知节变”6中唐钱起《题苏公林亭》“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7垂死意象哀秋观秋悲秋惊秋起于屈原,钱也有通认为从杜甫形成,其实是屈原。
汉武帝《秋风词》“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韩偓《凉思》碧栏杆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写闺情,写时令使闺情体现,思妇深闺寂寞,怀人情浓。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先秦文学绪论及第一章原始文学

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分期按史学坐标系把先秦文学划分为一.三皇五帝时代:(BC 26~22世纪)传说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这个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劳动是集体行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这也就是儒家经典中称赞的“大同时代”。
《礼记·礼运》这样记载:大道之行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禅让制,无文字,但有文学,我国原始社会的文学主要是一些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语句简短,节奏明快,歌、乐、舞三位一体,集体性的口头创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约前21~前771):大约BC21世纪时,传说夏禹创建了夏朝。
①夏朝(BC 21~16世纪):奴隶制的开端。
主要是生产力发展,导致阶级分化,禹“传子不传贤”“家天下”正是这种转变的反映。
夏代有无文字,不得而知,文献中记载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尚书?汤誓》引有一首相传是夏桀的民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表达了人民对暴君的不满和反抗,感激激越,声韵铿镪。
②殷商(约公元前16~11世纪)奴隶制的发展期成汤灭夏以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大国。
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最后一个国王叫纣王,此人在开发我国东南地区上,有一定贡献,但又“好酒淫乐”,“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百姓怨 ,而诸侯有衅者”(《史记?殷本纪》)约在公元前1027前,被周武王姬发推翻。
公元前14世纪文字的发明,在文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从此,开始有初步定型的文字(甲骨文),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
现存《尚书》中《盘庚》等五篇,是比较可信的商代史料(语言古奥艰涩,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传统汪涌豪传统:构成文学背后的东西,大本大宗、传的下来、统的下去、基本的内涵特性。
生存样态、言说方式、用园诗意、精神梦境。
总论:关注现世的文学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关注现实(以《诗经》为代表)日本汉学家百川静:辞书、诗经、神话研究大家,认为中国神话不成体系,因为中国人把神话历史化。
“游仙诗”不是对宗教本身感兴趣,而是表达长生久视的现实渴望,—但现实渴望无法满足,神话体系即分解。
西洋文学则发端于超现实文学,古希腊始,到近代宗教题材也是主流。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学观来源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生态理论)第一节生存环境的制约一、社会地理环境活方式文化产生认同。
江河、湖泊众多,交通发达,从而语言、思想、生活习惯流通。
地域封闭:心理上保守因循。
材料1古人重视道路的建设(陆路为主,海仅为浴盐之利)《诗经·小雅·大东风》:“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大陆性意识:以海为田,补贴农耕。
而非重视航海。
周振鹤,曾撰文认为郑和航海是孤立的事件,历代皇帝不允许存在超出自己理性掌控的东西。
康熙帝下令:“片帆不得入海”——出现“锁国”。
《礼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海,吞吐日月之地,是一可怕的存在)材料2地势优势,漠视海洋——缺乏信仰,“人定胜天”相比之下,腓尼基人、希腊、罗马人,都是海洋文明,扩张侵略,出航前的祷告变为上帝信仰;日本同样是大海文明,由于灾害频繁,故有宿命意识,认为自然力不可控,视生命如樱花般脆弱,不惜死。
神社遍布,宗教情结强烈。
二、物质生产方式农耕:夏商周三代耕种只为裹腹不为交换,土地公有,集体劳作,不可买卖;↓小农经济:私有出现,男耕女织小生产,可以买卖,解放生产力。
原材料→生产→销售;距离短→产品低廉→商品经济不发达“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司马光《资治通鉴》官本位思想↓资本主义萌芽三、社会组织形式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宗法意识大量留存: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祭祀仪式。
等级森严,上下亲和的超稳定结构。
家国同构,群体意识发达,最期望有一个统一的天下存在。
辜鸿鸣:基督教强调个人本身对个人的价值,做个好人。
儒家强调个人本身对全体的价值,做个中庸的顺民。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影响文化是人和自然的分离程度以及掌握自然程度的总和。
一、崇尚伦理宗法社会,重视血缘(350个称谓,隆重的祭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从双亲到君主,国家政治也蒙上了礼、仁的色彩“德主刑辅”材料3二、务实精神农耕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利无悻悻,力不虚掷”“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章太炎、朱希祖《研究孔子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人比神重要,生比死重要。
传统中国人不太会关注空空精神,会在不可验出止步。
材料4鲁迅:中国人重实际,黜玄想。
因此在中国难以形成全民族的宗教。
儒家让人做好一个群众,基督教让人做好一个“我”。
中国人也重视过天,但是以天人之际(天人感性说)为视野。
汉代用天来象征人事,如下雪代表瑞兆等。
看似敬天,实把天当傀儡。
中国经验理性vs.西方科学理性三、循环观念因为务实,会从周而复始的自然中(播种-收割)得出循环——万物循环,朝代更替——万事循环。
这使得中国人更追求现在,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进步)。
老子:天道反本复始荀子:天行有常无往不复,任何发展都会回归原点(不断认识自己、确认自己;所以中国人历史感深重)四、恒久意识路径依赖:竞争、尝试少了,不确定因素,躁动就少了(虽然和谐,但是创新就少了)传统观念一直流传传统中国人认为世界是恒久的、静定的、无需质疑的;认为改变是一种冒进和功利。
所以“袭故蹈常”,改革是很难的。
(正面来看:非竞争、忍耐)五、乐天安土的生活情结乐天知名,不做非分之想,免受无妄之灾。
自然农业使与外界联系较少,安于自己的小土地,不走出——安土重迁的观念。
费考通《乡土中国》:不流动、孤立、隔膜。
以宗族为单位,不需创立新的社会关系。
求稳定。
对离乡背井的人怀有不好的想法,具有道德戒备。
不事生产的人被称为浮脚、游手(无根的)。
上编中国文学传统的精神内涵第一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文学的表达中国人的一个性格特点:重视现世世界,漠视彼岸世界。
这很大地影响到中国文学。
吉川幸次郎(日本的汉学专家)认为中国人一般写的都是日常生活,非虚构的,这得以构成中国的文学传统。
中国人从不将信仰建立在空想之上,认为只有在现实中才有陶冶情操的美好之物。
古代中国人常把自然看作和人同等的,而西方则认为人和自然可以区别开来。
例如:比德现象歌德: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无法度越的壕堑。
山尾郊一:中国人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得以安居,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美。
中国人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所以中国诗人常常让自然景物自己呈现,自己演出。
相比之下,西方人常把自然当做科学的对象,用以研究,当做体育的对象,用以征服。
鲍尔·戴密微:西方之所以没有诞生山水画,是因为与东方对自然的态度截然不同。
西方的山水画确实晚于宗教画、人物画出现。
而中国的人物画则不行,中国人是很羞于观照自己的。
一、自然与人生的契合传统中国人强调人生变化和自然变化的同一性和相对性。
材料5:通过人和自然的同一性,抒发情感材料6:自然的循环往复vs.人生的短暂二、投入与移情把主观感情有意识地投入到无生命的自然物质。
陆游《春游》平生乐行役,不耐常闭户。
今朝新雨霁,一笑整巾屦。
青猿导幽蹊,春草伴微步。
虽云尊酒薄,蔬果亦略具。
辛夷发高枝,杨柳吹堕絮。
行歌不知远,落日呼野渡。
横林已栖鸦,浅水犹立鹭。
归来意颇豪,古锦有新句。
陆游《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三、物我消泯的境界消除隔阂,直接联系人与自然。
汉武帝《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前4名写景,后2句写人,其间毫无过渡,读来却不会觉得不适美国汉学专家高友工、梅祖麟曾在书中提到中国人总是把秋风落叶与悲伤联系起来,而西方没有这一文化背景,则很难产生这种情绪。
中国人还喜欢以第二人称来称物,把自然当作人来看:黄颖《江上》:待汝成荫系钓舟(用第二人称称呼柳树)甚至把物当作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王质《山行即事》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龚自珍:“此山不语望中原”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材料7西方人是很明显的物我二分“距离说”第二节恒久的时间意识一、属人的时间《追忆似水年华》:人在时间上占的位置比在空间上的沉重。
(伟大的小说是复调的,一眼看不到头)所谓“永垂不朽”把自己时刻放在赴死的流程中。
时间本来是客观的,但这样置于人之上便主观化了。
“时间是表示物质连续运动的物理量”莱布尼茨“记忆对时间的意识”西方哲学喜欢谈死亡、生生灭灭,而这一主题在中国则主要体现在文学领域。
时间、生命、死亡都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人认为时间是带来死亡的,所以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实际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
韩愈《秋怀诗》: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
所以说中国古人喜欢写春夏秋冬的循环,但实际他们更认识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瑶光游何速,行愿去何迟。
仰视云间星,忽若割长帷。
低头还自怜,盛年行已衰。
依依恋明世,怆怆难久怀。
”中国古代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悲剧感,有一种生命的虚无。
二、对不同时间段的感觉早晨-中午:祥和傍晚-深夜:伤感、愁苦第三节作为生命对应的季节观一、来自风土环境的影响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节意识的发达,反映了时间和生命意识的强烈二、对季节的选择性咏叹以作为过渡期的春、秋为主万物皆春,“春”不仅是新的开始,也是美好事物新一轮流逝的开始“春女思,秋士悲”惜春,伤春,闺怨悲秋,哀婉、绝望的秋,生命垂死“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三、生命的参照季节与人生都是要流逝的(浅;写的人比较少)季节的循环往复vs.人生一去不复返的悲哀“年年岁岁花香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们对夏、冬的认识是凝固停滞的,写它的人很少。
类书中,“岁时”部里多是写春秋。
而在日本,春夏秋冬是被一概看待的。
(日本文学中的“季语”)日本佛教徒遍照金刚来中国时编了部《文镜秘府录》,里面对四季的处理是相同的。
所以,这的确是文学传统的不同。
并且,古人写春秋一般是关照普遍的生活现象,而写夏冬往往寄予特殊的风土或特殊的节日,所以夏冬很难进入诗歌,且成功的作品较写春秋的少,没有深刻的人生感慨。
寇准《夏日》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歇夏的传统《礼记》里写,仲夏君子应“处必掩身”,“养之长之,假以仁也”第四节走不出的乡土一、独特的思乡情绪故乡是人生长的地方,父母之邦,祖上之邦,亦是你将来的归宿,精神上的归宿。
故乡进入人们的意识,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原型。
口音、习俗都是表象。
人为何眷恋故乡:熟悉感、亲切感、历史感、延续感。
相比外国人,中国人对故乡的感情尤为强烈。
“每个中国人都会觉得他的根扎在家里……”“他们最热切的期盼,最执着的追求就是重回故里,与祖先归葬在一起。
”这种思乡情绪对于中国人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文化是种偏阴性的文化,“重母”。
上古时思乡情怀已成为文学的主题,后来成为一个传统。
材料第12条思乡分主题:①故乡的有意隔置,明明思念却强装冷漠李频《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②描述美好的东西,仍不及故乡在古人眼里,所谓的理想国、桃花源,都不如自己的故乡:王维《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刘禹锡《桃源行》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
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
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
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③创造替代故乡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