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传统
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学:文化知识点

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学:文化知识点传统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一、四大名著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经典之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大名著。
它们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作品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红楼梦》以女性命运为主线,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而《西游记》则以唐僧和他的三徒弟西行取经的故事为背景,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修行的意义。
二、诗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便是诗词。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鼎盛时期,许多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诗词以其简洁、精炼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往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出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观察和领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雄伟的景色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世繁华的感慨。
三、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包括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等多种不同类型。
戏曲通过舞台表演和音乐歌唱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常常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爱恨情仇以及道德观念的冲突。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高度规范化的唱腔、表演技巧和戏服造型。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和戏剧的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美感。
四、神话传说中国传统文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常常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传递道德教育或者描述历史事件。
例如,著名的《封神演义》讲述了商周时期的战争、政治斗争以及各路神仙的传奇故事。
这些神话传说丰富多样,充满了幻想和浪漫色彩,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对超自然现象和人性探索的关注。
以上仅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些知识点介绍,通过了解这些内容,读者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学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传统文学常识

中国传统文学常识
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古代文学、诗歌、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文学常识。
1.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
古代文学包括诗、赋、曲、文等多种文体,代表作品有《论语》、《庄子》、《红楼梦》等。
2. 诗歌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部分,是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高度压缩的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形式。
古体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近体诗则以五言、七言和四言为主。
代表作品有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等。
3. 散文
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文体,是一种不受诗歌韵律和格律规定的文学形式。
散文分为古文和白话文两种形式。
古文以《庄子》、《论语》
为代表,白话散文以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作品为代表。
4. 戏剧
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唐代的《雜劇》。
中国戏剧主要分为昆曲、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多种类型。
代表作品有《长生殿》、《牡丹亭》、《红灯记》等。
5.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以上是中国传统文学常识的一些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深刻的文化传统,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
一、文学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文学的产生离不开宗教信仰的影响。
诸如《尚书》、《周易》等纪传体史书,都是对先民宗教、政治经验的总结和表述。
后来,道家、儒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宗教信仰与文学相融合的局面。
诸如《庄子》、《论语》等经典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密切关系。
二、文学与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起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多元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表征。
诸如《老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都是哲学思想、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
另外,《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诗词哲学、政治哲学和审美哲学也给后代留下了重要的思想文化遗产。
三、文学与历史历史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不可小觑。
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史学性较为突出。
著名的《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以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小说,均以强烈的历史感染力激励着读者的心灵。
四、文学与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以不同方式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面貌。
诸如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中国文化精华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包含了宗教信仰、思想文化、历史、艺术形式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交融与多元共生,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传统在形成过程中获得了更为深邃的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洗礼,仍以其独特的属性和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艺术与文学传统

中国的艺术与文学传统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艺术与文学传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这个传统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元素,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各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艺术与文学传统,并了解其特点和影响。
一、绘画艺术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古代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注重表达情感和气氛。
其中,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作。
山水画的特点在于强调意境和写意,画家更注重表达内心感受,而不是追求写实。
二、音乐艺术中国音乐艺术起源于古代的祭祀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音乐形式。
传统的中国音乐以乐器演奏为主,如琵琶、二胡、古筝等,这些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质。
中国音乐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常常被用作文人墨客的伴奏,以增添氛围和情感。
三、舞蹈艺术中国舞蹈艺术丰富多样,包括古代舞蹈、民间舞蹈以及现代舞蹈等。
古代舞蹈多以宫廷舞为主,形式优雅婉约,强调身体的柔美舞姿和手势的表达。
民间舞蹈则通常与庆祝活动或历史故事相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现代舞蹈以自由、创新的形式展现,突破传统束缚,更加注重身体的表现力和情感的传递。
四、文学传统中国文学传统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其中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
古代的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精髓,以唐诗宋词最为著名,以抒发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
散文则注重表达思想和抒发真情实感,常涉及哲学、政治等方面的思考。
而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享誉世界。
中国的艺术与文学传统对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赢得了全球文化界的认可和赞赏。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京剧和古典文学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代,中国的艺术与文学传统仍然保持着活跃和创新的态势。
许多中国艺术家和作家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通过新的表现方式和主题来传承和发展中国艺术与文学。
中国传统语言文学

中国传统语言文学
中国传统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的语言学、文学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在语言学方面,中国传统语言文学包括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汉语的语法、音韵、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说文解字》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汉字的构造和含义,是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在文学方面,中国传统语言文学包括古典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代表,如《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散文和小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形式,如《左传》、《史记》、《聊斋志异》等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语言文学还包括对联、灯谜、谚语等民间文学形式,以及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等方面。
这些民间文学形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之,中国传统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中国文学的传统

中国文学的传统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
这个传统并非静止不变的,它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展现出多元而富有创造力的风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文学传统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学创作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基石是来自士大夫的文学创作。
古代中国的士人不仅身居高位,还要熟谙经典,具备较高的文学才能。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无论是《诗经》的五言绝句,还是《论语》的格言箴言,都是以深思熟虑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理念。
另外,古代文人士大夫还善于以字会友,以诗互动。
他们常常通过诗词会友的方式表达思念之情,通过赋诗传递对友谊和爱情的颂扬。
从南宋文人苏东坡到当代作家贾平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延续。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学的传统受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和修养,鼓励人们成为地道的君子。
这种价值观体现在文学中,使得中国文学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道德准则的表达。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都体现了儒家道德的观念,而这正是文学作品中群众所追捧的。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礼仪和宴会文化的重要性。
宴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诸如《红楼梦》中的宴会描写、《儒林外史》中的“何家宴”等等,都是对儒家礼仪的一种形式化呈现。
三、景物描写和离情别绪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对于景物的描写非常注重。
在古诗词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山川河流以及四季的变化。
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更多的是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表达作者内心世界中的情感。
这些景物描写使得作品更具画面感和故事感。
另外,离情别绪也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在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都涉及到离散和分别的场景。
无论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还是战争时期的家庭分离,离情别绪都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这种表达离别之情的方式在现代文学中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沈从文《边城》中的故事,仍然引起读者的共鸣。
中国的文学与诗歌传统

中国的文学与诗歌传统中国文学与诗歌传统自古以来便博大精深,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针对中国的文学与诗歌传统展开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1. 中国文学传统中国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时期,而诗经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鼻祖。
它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盛衰兴败、人民的生活以及情感的磨难。
古人认为诗歌能帮助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不仅展示了文人的审美能力,也承载了文化的教化和智慧的传承。
受到诗经的启发,中国文学传统得以发展壮大,如唐宋诗歌黄金时期的兴起,不仅将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使得文学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诗歌传统中国诗歌传统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给予人的审美体验更加直接而深刻。
中国古代的诗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破了局限,追求着形式和意象的完美统一。
例如,古人非常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诗歌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感。
另外,诗歌的内容往往通过意象或暗示的方式表达,更加富有哲理和隐喻性。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中国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3. 文学与诗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学与诗歌传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价值观念,通过文学和诗歌,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
其次,文学与诗歌也是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及不同年龄层人们情感与思想的宣泄和表达工具。
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诗歌中抒发了人们的忧乐、思乡之情、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想象,这些都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最后,文学与诗歌传统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
通过文学作品和优秀诗歌的创作、传播与赏析,社会中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艺术形式得以创新,继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学与诗歌传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歌和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一)论语1.《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典籍,由孔子所著,共有十七篇,对后人影响深远。
《论语》中的言论不仅以行为为主,而且着重于仁义的观念及其实践。
它特别强调“自觉”,“悬而不决”,“无为而治”,从而帮助人们在各种复杂情境中明辨是非,分清良辰美景。
(二)九章算术2.《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一部数学经典,作者是周防,是孔子论语随俗教化之后普及于民间的一种思维习惯。
它以问题求解方法为核心,在积累实际知识的同时,帮助人们科学思维,加深算术理解,在开发智力、扩大视野的同时,提高了计算能力,对后人影响深远。
(三)尚书3.《尚书》是中国古代经典,作者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道家学者冯梦龙。
全书分为五篇,记载了冯氏先祖们实行政治制度的过程,让广大宗族下属都坚定信仰,并根据前人的思想尽力影响后代的行为,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它奠定了中国由仁政、义政到今天牢固的文化基础,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四)淮南子4.《淮南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传奇名著,作者是古代知识分子屈原。
书中提出了国家道德观念、孝道观念、宗法观、政治观和政策建议等,概括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中国政治及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后代影响深远。
(五)诗经5.《诗经》是中国经典文学DO实的第一部作品,作者以《诗经》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蕴藏着丰富深刻的思想。
它强调人们要“认真思索自身渊源”,不要放纵自己,坚持以诚信获得社会尊重。
通过此书,人们了解了中国文学古典传统文化,并受益于此,后人受其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观1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第39页“人是可以认识时间之为物的唯一存在”。
P3“伴随着时间意识的逐渐明晰,人才形成为人。
”只有既有生命又有思想的人类,才能既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又能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时间意识。
主观性时间意识成为人类文化(宗教、哲学、历史与文学)所关注的对象。
2松浦久友《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P88“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其感情的核心,正是通过对时间的推移,作出敏感的反映而产生出来的。
”人生忽如寄时间流逝带来死亡,届时会剥夺人行乐的权利——“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今我不乐,日月其迈”(《秦风·车邻》)——及时行乐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从而使理想和抱负化为泡影——“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及时建功立业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人生因而如朝露或远行客一般匆促——“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驱车上东门》)——悲观情绪“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曹植《箜篌引》)——从头认识生命的虚妄与死亡的必然。
有花堪折直须折时间会使人生不断走向衰败,激发了中国诗人对于年岁的特殊敏感。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杜甫《赠卫八处士》“及时”意识——“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暮去朝来颜色故——怀疑现在过去的相聚与现在的别离对比——“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傅玄《豫章行苦相篇》)过去的成功与现在的失败对比——“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垓下歌》)过去的友谊恩爱与今天的背弃对比——“锦衾遗洛铺,同袍与我违”(《凛凛岁云暮》)过去的走红与现在的冷落对比——“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明年花开复谁在——恐惧未来未来不属于自己,而由冥冥命运去支配——“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重大变故生命本身的脆弱性——“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杜甫)吉川幸次郎“自己也不清楚在等待什么的对未来的不安”此生此夜不长好——趁时而为单纯的幸福感——“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唐风·绸缪》)——其快乐是纯粹的快乐,并不同时伴有明天的阴影。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陶渊明《游斜川》——尽情地享受眼下的快乐的同时,保留智者的冷静。
眼下快乐难以久持恃,使得良辰美景变色。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眼下的快乐不过是一次偶尔遇到的生之高潮,时间的流逝转瞬间便会把它带走,人生便重又会坠入到那无边的空虚之中,去等待那也许永远不会再来的“又一次”。
因此对快乐持一种有所保留的迟疑态度。
却话巴山夜雨时时间会带走不幸带来幸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总之,中国诗人大多是悲观的,因为他们认识到时间终将带走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但在一些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也不拒绝做一个乐观主义者。
这些小小的快乐点缀在空虚的人生上,宛如“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庞德《在地铁车站》)季节观由于中国的海陆分布方位,海洋和陆地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中国特殊的地形的影响,中国成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
从季节变迁中看到时间的推移和生命的流逝,这是中国诗人季节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
因而季节意识的发达,正是时间意识和人生意识发达的表现。
人生几何春已夏王淇《暮春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花事变化-春天-时间-人生新的开始“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惜春伤春“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陆游《初夏行平水道中》对春天变化敏感“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满地芦花和我老——悲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对秋来的敏感带有轻愁“碧栏杆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人生看得几清明四季变化循环不已,人生变化则一去不复。
二者变化既平行又对照“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只有那些与自己生命有关的四季,才是属于自己的。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人生观对死亡的恐惧,是个体的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P121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只有人类才会寻求悲哀与恐惧的解脱之道,但真正的解脱之道是没有的。
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徒劳的努力,却正是人区别于万物之处,也是人生的美丽与无奈之处。
荣民以为宝哀肉体之短促者,希望借助文化的延续性,于是追求精神不朽。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矛盾心理:中国诗人希望能使自己的精神生命超越历史生命的局限,但同时对于这种方式本身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又不能不感到怀疑,而尽管感到怀疑却又不想放弃尝试的努力。
正是在这种似乎矛盾的态度中,表现出了中国诗人成熟的理智与清醒的头脑。
1.以为善立德陶渊明: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2.立功陆机: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陶渊明《咏荆轲》: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立言杜甫《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服食求神仙一方面是对长生不老的憧憬阮籍:朝为美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另一方面又出现对此的怀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曹丕:“王乔假虚词,赤松垂空言”然而,怀疑不等于否定。
否定是不承认其存在,怀疑则是不敢确信其存在,心里未必不希望自己的怀疑是错的。
有一种矛盾态度:渴望神仙长生---怀疑----宁信其有思为双飞燕内心深处的不安感无人理解时便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通过寻找能共同面对因恐惧死亡而带来的孤独感。
法1:爱情a现代西方哲学家弗洛姆:只有爱才能消除人际的隔绝状态,使生命获得意义,并解脱面对死亡时的孤独感。
“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巢”b分离之不幸又会破坏理想的爱情“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c个体生命本质就是孤独的,面临死亡只能只身前往阮籍“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先据要路津1)接近权利: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这原本是可想可做不可说的,但有些诗人敢于坦率表达接近权利的愿望。
不必以后人的虚伪矫饰,歪曲古人的坦率真诚。
2)避开权力:唐寅《一世歌》“世上钱多赚不了,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非求官,亦非不求官,万求无憾此生。
3)矛盾:接近与避开权利之间,中国诗人走着一段曲折的人生钢丝。
利己主义。
为乐当及时1)享乐主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2)怀疑:“同传统的梦想一样,享乐也不能抵抗悲观主义的破坏力量”阮籍:“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享乐主义非但不是疗救的良方,反而成了失时的原因。
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尽管怀疑其效用,却不拒绝其诱惑。
中国诗人一方面都有点像伊壁鸠鲁主义者,却又都不是彻底的。
纵浪大化中1)顺之自然,委之大化陶渊明:在生死问题上顺应自然。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2)苍白无力3)无论“神”的主张多么达观,享乐主义与追求荣民仍存在心中绝望为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智感和现实感,以及由中国文化传统培育起来的人本主义精神,妨碍他们接受宗教的安慰。
宗教信仰的缺失造成巨大空虚,在这无可解脱的绝境中,中国式睿智浮现出来:直面人生直面死亡、拒绝一切宗教安慰。
中国人头脑清醒,不会轻信那些解除痛苦的虚幻梦想。
他们面对现实能抑制住心头的失望。
无可解慰而不怯懦,高尚而不浮夸。
《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历史观历史=时间+人生诗人都无心去考察历史,他们是要用他们的历史观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意识。
他们只关注于历史所显现出来的时间流逝,这种流逝带走了一切曾经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
无情最是台城柳1自然的美----人生的悲哀2自然的循环不已---人生或历史的一去不返:六朝:“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3天若有情天亦老,从历史中看到人生的影子.“”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1)历史上的荣华不过是时间之流的玩物:“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历史荣华的虚妄暗示现实荣华的虚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3)谈不上荣华的普通人的人生岂不是毫无意义商女不知亡国恨1)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反讽:商女2)历史的支点在于何处?那些为了曾经是一切而后来什么都不是的东西而献出一切的人们,难道真的是生活的成功者,真的抓住了历史的尾巴吗?3)人生的时过境迁与历史的事过境迁又有何不同!4)更为悲哀的是即便洞察这一切,“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1)中国诗人对于时间之流对历史和人生的侵蚀作用有着痛苦而清醒的认识。
过去的荣华会变得虚妄,过去的事件会失去意义。
所有的恩恩怨怨,到头来都只不过成了人们闲谈的话题、诗人笔下的素材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眉雪老僧时辍帚,落花深处说南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麦克白》:历史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1)关注、感慨历史,就是关注、感慨自己。
历史与自己的人生具有同样的虚幻性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自然观1)西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中国哲学则强调那些能把人生和自然界的生命连接起来的关系。
2)自然在西方人眼中只是科学、体育的对象,在中国人眼中是诗歌、绘画的对象3)西方诗人眼中自然没有生命,依赖于诗人的心智活动才会活动起来。
中国:本身有生命,人的生命也不过是自然生命的一部分。
自我不仅是自然的观察者,而且置身其中融入自然。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1)人生与自然服从同样的变化规律: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变化的契机,同时生命的变化也因与自然变化同步而更显示出其不可逆转性。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2)人事的变化亦有类似的同一性。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景物如初情自老1)整体自然的永恒循环性与个人人生的短促不再性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