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传统

中国文学传统
中国文学传统

时间观

1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第39页“人是可以认识时间之为物的唯一存在”。P3“伴随着时间意识的逐渐明晰,人才形成为人。”

只有既有生命又有思想的人类,才能既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又能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时间意识。

主观性时间意识成为人类文化(宗教、哲学、历史与文学)所关注的对象。

2松浦久友《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P88“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其感情的核心,正是通过对时间的推移,作出敏感的反映而产生出来的。”

人生忽如寄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届时会剥夺人行乐的权利——“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今我不乐,日月其迈”(《秦风·车邻》)——及时行乐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从而使理想和抱负化为泡影——“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及时建功立业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人生因而如朝露或远行客一般匆促——“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悲观情绪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曹植《箜篌引》)——从头认识生命的虚妄与死亡的必然。

有花堪折直须折

时间会使人生不断走向衰败,激发了中国诗人对于年岁的特殊敏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杜甫《赠卫八处士》

“及时”意识——“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暮去朝来颜色故——怀疑现在

过去的相聚与现在的别离对比——“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傅玄《豫章行苦相篇》)

过去的成功与现在的失败对比——“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过去的友谊恩爱与今天的背弃对比——“锦衾遗洛铺,同袍与我违”(《凛凛岁云暮》)

过去的走红与现在的冷落对比——“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明年花开复谁在——恐惧未来

未来不属于自己,而由冥冥命运去支配——“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重大变故生命本身的脆弱性——“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杜甫)

吉川幸次郎“自己也不清楚在等待什么的对未来的不安”

此生此夜不长好——趁时而为

单纯的幸福感——“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唐风·绸缪》)——其快乐是纯粹的快乐,并不同时伴有明天的阴影。“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陶渊明《游斜川》——尽情地享受眼下的快乐的同时,保留智者的冷静。

眼下快乐难以久持恃,使得良辰美景变色。“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眼下的快乐不过是一次偶尔遇到的生之高潮,时间的流逝转瞬间便会把它带走,人生便重又会坠入到那无边的空虚之中,去等待那也许永远不会再来的“又一次”。因此对快乐持一种有所保留的迟疑态度。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时间会带走不幸带来幸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总之,中国诗人大多是悲观的,因为他们认识到时间终将带走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但在一些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也不拒绝做一个乐观主义者。这些小小的快乐点缀在空虚的人生上,宛如“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庞德《在地铁车站》)

季节观

由于中国的海陆分布方位,海洋和陆地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中国特殊的地形的影响,中国成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

从季节变迁中看到时间的推移和生命的流逝,这是中国诗人季节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而季节意识的发达,正是时间意识和人生意识发达的表现。

人生几何春已夏

王淇《暮春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花事变化-春天-时间-人生

新的开始“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惜春伤春“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陆游《初夏行平水道中》

对春天变化敏感“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满地芦花和我老——悲秋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对秋来的敏感带有轻愁“碧栏杆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人生看得几清明

四季变化循环不已,人生变化则一去不复。二者变化既平行又对照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只有那些与自己生命有关的四季,才是属于自己的。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人生观

对死亡的恐惧,是个体的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P121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只有人类才会寻求悲哀与恐惧的解脱之道,但真正的解脱之道是没有的。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徒劳的努力,却正是人区别于万物之处,也是人生的美丽与无奈之处。

荣民以为宝

哀肉体之短促者,希望借助文化的延续性,于是追求精神不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矛盾心理:中国诗人希望能使自己的精神生命超越历史生命的局限,但同时对于这种方式

本身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又不能不感到怀疑,而尽管感到怀疑却又不想放弃尝试的努力。正是在这种似乎矛盾的态度中,表现出了中国诗人成熟的理智与清醒的头脑。

1.以为善立德

陶渊明: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2.立功

陆机: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陶渊明《咏荆轲》: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立言

杜甫《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服食求神仙

一方面是对长生不老的憧憬

阮籍:朝为美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另一方面又出现对此的怀疑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曹丕:“王乔假虚词,赤松垂空言”

然而,怀疑不等于否定。否定是不承认其存在,怀疑则是不敢确信其存在,心里未必不希望自己的怀疑是错的。有一种矛盾态度:渴望神仙长生---怀疑----宁信其有

思为双飞燕

内心深处的不安感无人理解时便产生强烈的孤独感。通过寻找能共同面对因恐惧死亡而带来的孤独感。

法1:爱情

a现代西方哲学家弗洛姆:只有爱才能消除人际的隔绝状态,使生命获得意义,并解脱面对死亡时的孤独感。“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巢”

b分离之不幸又会破坏理想的爱情“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c个体生命本质就是孤独的,面临死亡只能只身前往阮籍“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先据要路津

1)接近权利: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这原本是可想可做不可说的,但有些诗人敢于坦率表达接近权利的愿望。不必以后人的虚伪矫饰,歪曲古人的坦率真诚。

2)避开权力:唐寅《一世歌》“世上钱多赚不了,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非求官,亦非不求官,万求无憾此生。

3)矛盾:接近与避开权利之间,中国诗人走着一段曲折的人生钢丝。利己主义。

为乐当及时

1)享乐主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2)怀疑:“同传统的梦想一样,享乐也不能抵抗悲观主义的破坏力量”

阮籍:“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享乐主义非但不是疗救的良方,反而成了失时的原因。

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3)尽管怀疑其效用,却不拒绝其诱惑。中国诗人一方面都有点像伊壁鸠鲁主义者,却又都不是彻底的。

纵浪大化中

1)顺之自然,委之大化

陶渊明:在生死问题上顺应自然。“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2)苍白无力

3)无论“神”的主张多么达观,享乐主义与追求荣民仍存在心中

绝望为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智感和现实感,以及由中国文化传统培育起来的人本主义精神,妨碍他们接受宗教的安慰。宗教信仰的缺失造成巨大空虚,在这无可解脱的绝境中,中国式睿智浮现出来:直面人生直面死亡、拒绝一切宗教安慰。中国人头脑清醒,不会轻信那些解除痛苦的虚幻梦想。他们面对现实能抑制住心头的失望。无可解慰而不怯懦,高尚而不浮夸。《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历史观

历史=时间+人生

诗人都无心去考察历史,他们是要用他们的历史观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意识。他们只关注于历史所显现出来的时间流逝,这种流逝带走了一切曾经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

无情最是台城柳

1自然的美----人生的悲哀

2自然的循环不已---人生或历史的一去不返:六朝:“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3天若有情天亦老,从历史中看到人生的影子.“”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

1)历史上的荣华不过是时间之流的玩物:“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历史荣华的虚妄暗示现实荣华的虚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谈不上荣华的普通人的人生岂不是毫无意义

商女不知亡国恨

1)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反讽:商女

2)历史的支点在于何处?那些为了曾经是一切而后来什么都不是的东西而献出一切的人们,难道真的是生活的成功者,真的抓住了历史的尾巴吗?

3)人生的时过境迁与历史的事过境迁又有何不同!

4)更为悲哀的是即便洞察这一切,“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中国诗人对于时间之流对历史和人生的侵蚀作用有着痛苦而清醒的认识。过去的荣华会变得虚妄,过去的事件会失去意义。所有的恩恩怨怨,到头来都只不过成了人们闲谈的话题、诗人笔下的素材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眉雪老僧时辍帚,落花深处说南朝。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麦克白》:历史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关注、感慨历史,就是关注、感慨自己。历史与自己的人生具有同样的虚幻性

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

自然观

1)西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中国哲学则强调那些能把人生和自然界的生命连接起来的关系。

2)自然在西方人眼中只是科学、体育的对象,在中国人眼中是诗歌、绘画的对象

3)西方诗人眼中自然没有生命,依赖于诗人的心智活动才会活动起来。中国:本身有生命,人的生命也不过是自然生命的一部分。自我不仅是自然的观察者,而且置身其中融入自然。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1)人生与自然服从同样的变化规律: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变化的契机,同时生命的变化也因与自然变化同步而更显示出其不可逆转性。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2)人事的变化亦有类似的同一性。“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景物如初情自老

1)整体自然的永恒循环性与个人人生的短促不再性对照。“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卖花声里凭栏处,沽酒楼前对雨时。景物如初情自老,夕阳波上燕差池”

2)前提:人生是自然的一部分

已是黄昏独自愁

1)人格化,用第二人称:“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2)会说话:断云归去商量雨,黄叶飞来问讯秋。寒日无言西下

3)投射诗人感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芳草离离悔倚阑

1)自然引起人类感情的变化“春秋代序,阴阳惨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阳春夭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2)人类作为自然之子,尽管思想已经远离自然状态,但感情却受自然影响

疑此江头有佳句

1)作为天地之文的自然景色与作为人类之文的诗歌文艺,在根底上相通。诗人以自然为美学沉思沉思的对象和艺术创作的灵感。

2)苏轼:春江有佳句。此间有句无人识。新诗满眼不能裁忽有好诗生眼底

黄庭坚:山随燕坐画图出

陆游: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古人今人如流水

1)刘若愚:虽然河水无尽的流逝与人类无尽的代代延续相似,然而从河流千古如斯的观点来看,来到河边的人则永不相同。

2)阮籍:“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3)人生象征:无穷无尽性与不断流逝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4)双重性:自然整体永远循环。每一部分不断变化。

心与广川闲

1)王国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有我之境:冯延巳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无我之境:元好问: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4)由于物我两立,西方诗人是在发现美。由于物我同一,中国诗人是去表现美

落叶哀蝉曲

1)中国诗歌中表现的自然,通过同一、对照、移情、动情、诗材、象征、忘我等方式,与人生发生密切联系。因而在中国诗歌中,自然景物既是它们自己,同时又和人生有关。

从自然描写到人事描写过渡非常自然

2)罗袂兮无声,玉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牖。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汉武帝落叶哀蝉曲

天若有情天亦老

1)中国诗歌中的天和帝,更接近于冥冥之中制约万物的自然法则。天人感应。

2)中世纪,却从怀疑天的公正性开始,动摇信仰。

司马迁关于天道的著名怀疑:“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曹植:“苦心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3)不再保持对天的信仰,认为天是无情之物

天的概念有助于激发诗人的想象,这便是它在中国诗歌中继续存在的理由

嫦娥应悔偷灵药

余光中《中西文学之比较》:“也许是受了儒家不言鬼神注重人伦的入世精神影响,楚辞的这种超自然的次要传统在后来中国文学中并未发挥作用。只在部分汉赋、嵇康郭璞的游仙诗,和唐代李贺**等的作品中,传其断续的命脉而已”

1)引用传说是为了给地名增加传奇色彩,而非相信。“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2)传说、神话不过是夸张和比喻的材料“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作为象征的道具“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委婉的讽刺工具。缓冲政治刺激,增强情感。“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几回天上葬神仙

小尾郊一:李白将仙人们自由遨游天地的感情融入了诗中,作成了幻想性的世界,梦想在幻想性的世界里流浪遨游,这一切实际上是为了发散自己的愤懑。他对神仙本身其实是非常怀疑的,毋宁说他认为那是幻想性的存在。

神仙的长生不老,反而成了在永恒的时间之流中生命的脆弱易逝最有力的证明。

诗成泣鬼神

1)惊天地泣鬼神:鬼神是最佳的读者、听众

2)不同诗人笔下,鬼神的不同作用: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以鬼神吓唬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3)来自超自然世界的鬼神,却也给中国诗歌增添了一些机灵的鬼气,增加了一份想象的魅力。

魂魄不曾来入梦

1)埃尔韦·圣·德尼:在最不信神者的诗里,诗句形式尽管千变万化,却都表达了灵魂不灭的思想,表达了灵魂不受肉体限制而独立存在的思想。这种观念仿佛是对他们自己不信宗教行为本能的反抗。——《中国的诗歌艺术》

2)死后魂离蔡文姬: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3)眠时魂离李白: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白居易: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家祭无忘告乃翁

把对祖先的祭祀看作是一种怀念的外在表现,很难激起真正的宗教激情。但在人生或家国遭逢重大变故之际,祖先祭祀常常会诱发诗人真正的悲剧激情。一如陆游《示儿》。中国诗人认为,这种悲剧激情足以超越自然世界与超自然世界的界限,至少是在他们诗意的想象中。

乡土观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故乡的一切都已经进入了他的意识乃至潜意识,成为他进一步认识世界的原型,并且永远摆脱不了的原型。所谓口音、相貌、是嗜好、习惯等的不同,倒还不过是浅层的表现。故乡与亲人联系在一起——父母之邦。故乡是祖先们长眠的地方,是人们即将长眠的地方。这给了人们一种历史延续感与生命延续感。

1)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远行的悲哀: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归故乡。

2)为生活所迫到处奔波,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远行不如归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1)种种不便:去家千余里,一身常渴饥。

2)寄人篱下、自尊型挫伤:客子常畏人

3)身不由己的不安定感:曹丕: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4)寂寞孤独之感: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1):强烈的思乡之情带给诗人锐利感受和浓重感伤。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3)每逢佳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日暮乡关何处是

1)秋

a“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b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C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在春天容易别离,在春天,幸福的人也会被吸引到远方去”

2)黄昏

江皋倦游客,薄暮怀归者。

日暮相关啊,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昏时百鸟归巢、众兽入洞,同时也是人应该回家的时候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卢纶:万里归心对月明

近乡情更怯

家书到隔年

乡书十寄九不达

熟悉而陌生,久别的违和感

却望并州是故乡

长期客居之地——第二故乡

熟悉与陌生,故乡与异乡,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而言

不知何处是他乡

松浦久友:“真正打动李白的心,诱使他不间断投入旅行生活”,还有其内在原因。那就是他要努力使自己永远处于“置身异乡”的体会之中。“置身异乡”,才可以使他在不断变化的未知环境中打开心灵的大门。新的土地,新的风俗,新的人间关系;就在这样的变化中,培养广泛的兴趣,萌发深切的关心,他宁愿使自己的一生永远处于这种不断的追求之中。”

一生没有离开故乡的人,无法体会那种如潮水般涌来的乡愁。

只有身处异乡,才能体会到故乡。只有身在旅途,才能获得新的感受。正因如此,中国人才既成了一个最热爱故乡的民族,又成了一个世界各地都有他们足迹的民族。在这种保守与进取的对立统一中,蕴含着中国人乡土观的智慧:旅途在他们脚下,故乡在他们心中。

1)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爱情观

西方诗歌中的爱情:理想化的、神化的、精神性的

爱情对象:神化、理想化、受崇拜

示爱语言:理想化、绝对的

中国诗歌中的爱情:现实的、人间性的、灵肉不分的

爱情对象:人间的、普通的、一往情深的

示爱语言:简单、准确无误、不加修饰、不夸大其词、不忸怩作态

他生未卜此生休

既然人生在死后并不终结,那么爱情也该如此米尔顿《悼亡妻》白朗宁《展望》

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说什么相待于来世,实在是渺不可期的事情

“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中国诗人笔下的爱情只是人间性和现世型的。非常现实而脆弱。同来望月人何处

梨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通过景物依旧与恋人消失对比,含蓄表达爱情脆弱易逝。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何年”

春蚕到死丝方尽

空灵凄婉、缠绵多致的方式。

以现世经验为基础

李商隐的曲折晦涩

非主流:古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之,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有情安可别

对失去的恐惧与对得到的欢喜

《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闺怨、宫怨。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人”“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无情尚不离,有请安可别?”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国诗歌所表现的爱情的主要内容,常常是夫妇或情人之间的相思的苦恼与相见的欢喜,而不像西方诗歌那样往往是理想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比起从男性的角度来,正是从女性的角度,这种相思的苦恼与相见的欢喜,往往能得到更生动更真切的表现。

男性读者可以从中辨认出一个可爱的女性,女读者则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意象

单一意象(更适合中国诗歌语言特质)、复合意象

并列、比较、替代、转借意象

静态、动态,特指、泛指,并置、叠加意象

视听嗅觉意象

夕阳无限好

通过个人经验的感悟和意象语言的运用,来把握和处理人生问题。

1.李清照通过晚秋风景抒发丧夫之痛:“梧桐更兼细雨。。”眼前所见之景投射心中之情

法国诗人克洛岱的译本《绝望》: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诗味寡淡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直观性、整体性、触发性)与外国人的抽象思维: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黑格尔

“奥森刚才不曾听见一个声音么?、那就是以往岁月的声音、往时的记忆往往像落日一样来到我的灵魂里。”

2.“落日”-“迟暮”:

将回忆比作落日。直陈。

海涅:太阳纵然还是无限美丽/最后它总要西沉!。略含蓄,借用自然景物阐述人生道理。李商隐《乐游原》只是近黄昏。描写目下所见之中蕴含着某种人生的象征意义。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与秋风互文,意象的叠加造成相互映衬

4.国画的多点透视、三点透视

5.美术和音乐是改换心骨的两位良药

听过音乐的耳朵再去听市声,你会凛然于他们之上

6.语言是最苍白的东西,一说出口就已经不是你心里的模样了。

松尾芭蕉:古池塘啊,青蛙跳入响水声

欧盟常任理事长范龙佩拟出版俳句集

7.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华兹华斯写水仙,方方面面很复杂

PS 我们从头到尾都很认真,如果这不是梦想,什么才是?!(大爱这句话!)

我们有的是信念,至于有没有才华我们并不知道,只有去试了才知道。

我们一直都很努力,一直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我室友的梦想其实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是他挺过来了,现在是一个拥有78名员工的老板。可能他未来还会有挫折,可能我自己未来也可能失败。

但是无论我们再怎么害怕失败,也不能落荒而逃。

柳色黄金嫩

1)中国诗人运用意象时不像西方一味铺陈细节,而是通过若干简洁凝练的意象,直接表现事物的中心:

李白:《宫中行乐词》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华兹华斯《水仙》:如同一缕委细周详的低吟慢唱

2)中国文学利索地突出中心,日本文学崇尚余韵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多意象巧妙组合,为单中心构成统一情绪和丰富意蕴。意象的凝练性与丰富性不矛盾。

张继<枫桥夜泊>体现丰富的美。松风的俳句“除夕相国寺,钟声传更近”体现单纯的美

楼船夜雪瓜洲渡

意象并置叠加,互相映射共同作用。类似于蒙太奇手法。

大部分意象不通过任何语法联系,直接一个接一个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得以直接接触事物本身。利用每个词语的空间延展力,构造出画面感。最浓缩最经济

汉语是孤立语,英语是屈折语,日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天生有利于采取意象并置叠加。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名诗《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幽灵般的面孔/湿漉漉的黑色枝

条上的许多花瓣。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用人名做意象: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萼绿华和杜兰香是仙女名字。

2.用地名做意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白帝城青枫浦锦江蓝田玉门关

中国诗人喜欢通过感觉把握事物

象征是中国古诗的生命

自然、情绪、观念象征

荷花的叶、茎、花三者共生象征前世、今生、来世。

松竹梅、梧桐、柳树……

耐寒唯有东篱菊

中国是季风国家,自然风土变动频繁,需要耐寒。历史上战乱频仍,社会风土呼吁耐寒。故莲、松竹梅、菊

对这种社会风土的耐寒能力是否足够,乃是能否生存下去的前提。

因而中国历来就有所谓士君子的人格理想:在乱世和浊世保持人格完整和节操高尚的原则。对这种人格理想的强调,自然容易移情于自然意象。

也正是在这种地方体现出中国诗人的智慧:他们不是空洞地谈论人格和节操,而是用自然意象来象征,在具体可感的东西中融入抽象难言的人生哲理,使得这些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意象,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慰藉,鼓舞着他们去忍受不幸与痛苦,战胜困难和压迫。

诗律的智慧

在现代的完全打破格律的自由诗出现之前,各种诗歌大抵都有自己的格律。这些格律大都是根据各自语言的特征形成,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们对于自己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理解,以及他们掌握运用自己语言的能力与智慧、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埃尔韦:西方的诗律仅限于调节诗句的机械部分,或者说限于诗歌的架构。而汉语的诗律却触及诗歌的精神部分、诗歌灵魂本身。

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根本特征是修辞性

这种对于语言表面形态的完整的刻意追求,中国人也曾探寻过它的哲学依据。《文心雕龙》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连缀华丽的文辞而能动地参与宇宙的调和。

诗型

中国诗歌能形成听觉、视觉上的整齐美。(汉字一字一音一义)

以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为主的近体诗定型过程,正反映了中国诗人追求彻底的整齐和彻底利用汉字固有特性的努力过程。

中国人渴望通过整齐将秩序赋予世界,来理解和把握世界;同时他们也认为,只有整齐的世界,才是美的世界。

平仄

1希腊语、拉丁语有长音短音,因此形成长短律

英语德语俄语有重音轻音之分,形成轻重律

日韩语大体没有音调律

2中国诗歌中每两句为一联,以联为单位进展。每一句之中,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拍节。五言诗是两个半拍节,七言诗是三个半拍节。每句大致以拍节为单位平仄交替,构成拍节之间的平仄对比。至此仍与西方西方诗歌的音调律相似。但是在一联内的上句与下句之间,平仄交替必须以相反的状态出现。

3正如阴阳的对立统一产生万物一样,平仄的交替与重复也可以诗歌在音调方面无穷繁衍。音调的和谐也象征了理性与秩序。李白喜欢平仄规则不那么严格的古体诗型,而个性沉稳的杜甫则喜欢平仄规则严格的近体诗。

对偶

1)中国诗:形式、意义皆对偶

e.g.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音调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意义:星月垂涌平野大江阔流

全联:静对动,广阔对悠长,立体对平面,都极为工整贴切

2)中诗的对偶强调对比(异种异质),对比使得1+1>2

(星垂平野阔。。。)中国人阴阳二元论的世界观

,而其他诗歌则强调并列(同种同质)。

句法

1)不用人称代词,非个人特质。

闺怨诗

2)不用人称,天人合一。虚以应物,忘我而万物归怀

《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3)时态不分,揭示时间的短暂性和虚无性

4)性别不分。表现女性恋爱的诗歌不排斥男性进入

5)没有明确的词性标志,产生模糊含混的表达效果

6)妨碍人们用分析的方法表达思想,但同时也会出现灵活性、丰富的含义、强烈的暗示性

这种句法的含混与其说是一种缺点,不如说是令诗意丰蕴的方法,因为它允许诗人用直接的方式来表示他整体的经验,无须服从其因果逻辑的分析。

7)诗歌语言的独特性不仅是语言习惯问题,也是审美观念和思维形态的问题

抒情的智慧

西方诗歌以史诗开场,中国的则以抒情诗开场。中国的叙事诗远未达到西方史诗的长度,戏剧性的诗歌出现较晚,并往往插入散体

抑制对神的关心而只凝视人间的文学

平民性、现实性

中国之历史主要由历史文献而非诗歌做载体

中国文学的空想是建立在现实经验上的

常常由偶然事件激起

通过个人经验把握现实世界

直观性、主观性、偶然性、感性、抽象

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强调从逻辑出发深入地分析进而达到高度的抽象。中国禅宗则主张从直觉出发,通过个人体验直接接触事物的本质

只有短诗给他留下最明确的印象

诗型的长短与抒情的方式直接相关,越是追求瞬间感受的表现,越倾向于短小的诗型

爱伦坡《诗的原理》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短小抒情诗的价值:诗使人激动,而激动都是短暂的,难以持久。

含蓄是汪某从东方学来的重要东西之一

意象派诗人米·洛威尔:使人们在心中想到某个地方或某个人,而不是直接描写。

留白、暗示、言有尽意无穷

一种中国智慧的芳香

朦胧模糊、印象主义

李商隐《锦瑟》把语言作为烘托淡淡气氛的手段,这种含蓄优于直陈

事如春梦了无痕

他们的诗歌往往给人以普遍的与非个人的形象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史诗是客观、普遍的,抒情诗是主观、个人的。但时空意识的引入使得基于个人经验的描写,产生了具有普遍的非个人色彩的整体效果

仿作是中国一切艺术的富有魅力的特色之一

诗的传统也是个别诗作的源泉和矿藏。

中国人一向喜欢缅怀往事,以便从中汲取榜样和灵感

革新只是处理某种大家都熟悉的某些题材的方法而已

尊重传统本身就是通往创造的桥梁

中国文学传统

时间观 1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第39页“人是可以认识时间之为物的唯一存在”。P3“伴随着时间意识的逐渐明晰,人才形成为人。” 只有既有生命又有思想的人类,才能既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又能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时间意识。 主观性时间意识成为人类文化(宗教、哲学、历史与文学)所关注的对象。 2松浦久友《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P88“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其感情的核心,正是通过对时间的推移,作出敏感的反映而产生出来的。” 人生忽如寄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届时会剥夺人行乐的权利——“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今我不乐,日月其迈”(《秦风·车邻》)——及时行乐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从而使理想和抱负化为泡影——“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及时建功立业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人生因而如朝露或远行客一般匆促——“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悲观情绪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曹植《箜篌引》)——从头认识生命的虚妄与死亡的必然。 有花堪折直须折 时间会使人生不断走向衰败,激发了中国诗人对于年岁的特殊敏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杜甫《赠卫八处士》 “及时”意识——“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暮去朝来颜色故——怀疑现在 过去的相聚与现在的别离对比——“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傅玄《豫章行苦相篇》) 过去的成功与现在的失败对比——“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过去的友谊恩爱与今天的背弃对比——“锦衾遗洛铺,同袍与我违”(《凛凛岁云暮》) 过去的走红与现在的冷落对比——“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明年花开复谁在——恐惧未来 未来不属于自己,而由冥冥命运去支配——“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重大变故生命本身的脆弱性——“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杜甫) 吉川幸次郎“自己也不清楚在等待什么的对未来的不安” 此生此夜不长好——趁时而为 单纯的幸福感——“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唐风·绸缪》)——其快乐是纯粹的快乐,并不同时伴有明天的阴影。“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陶渊明《游斜川》——尽情地享受眼下的快乐的同时,保留智者的冷静。 眼下快乐难以久持恃,使得良辰美景变色。“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眼下的快乐不过是一次偶尔遇到的生之高潮,时间的流逝转瞬间便会把它带走,人生便重又会坠入到那无边的空虚之中,去等待那也许永远不会再来的“又一次”。因此对快乐持一种有所保留的迟疑态度。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时间会带走不幸带来幸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舍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汪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厘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4分) 21.请分析选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4分) 2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A.《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B.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身陷圈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D.选文最后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24.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一言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选文第③段补~据:(4分)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砰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甫范仲淹辛弃疾 20.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21.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两段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与第①段中“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对应。) 22.举例论证,具体地论证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的观点。 23.B 24.答案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

中国文学欣赏论文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文学欣赏》课程论文 题目:《且说说李白》 课程《中国文学欣赏》 班级市政1002 学号1013300201 学生姓名杨海峰 任课教师潘水根 二○一二年四月

且说说李白 实话说来,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等人,总是频繁在各类作文中出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引用了不下千次,而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又似乎最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一面,绿肥红瘦的李清照要是泉下有知,也必定被这般光景感动得涕泗横流,满心的喜悦连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了吧。这般来掘古人的墓实在过于残忍,然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一大批精神财富却又永远享受不完,不求甚解,也得观其大略,抽出时间来细品些许,也倒图个自在,拨弄点趣味。 此三人中,最欣赏便是苏东坡,真性情,满腹才气,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中所述东坡突围一章我几乎可以背的下来,浩荡人生,起起伏伏,殷勤昨夜三更雨,不过浮生一日凉,惊起回头的苦楚,枫栖沙洲的落寞,最后倒不如徜徉在西子湖畔,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作为苏东坡的前辈,李白可比东坡洒脱的多,他多数的唠叨也就是酒饮千杯不醉的乐趣,至于仕途,能顺则顺,不能顺就置身其外。一首洋洋洒洒的《蜀道难》只为换取个官做似乎太过于浪费,得个“谪仙人”的称号也算名满天下。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这种被人说烂了的桥段才是我们的太白仙人追求的生活,你们这些权贵达人,在我看来也就是些市井之徒,我为你杨玉环写了那么多违心的赞美的诗词,却都不及高力士这宦官几句挑拨,罢了罢了,你们也只配与我脱靴磨墨的份,什么仗剑去国,什么去国怀乡,不及我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长安城小,壶中日长,不如就做个侠士,管他什么政治! 苏东坡写多了,自然也有些审美疲劳了。看看李白,倒也显得休闲自在,那么,且说说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中国文学基础作业及答案(全)

一、填空题(共20 题,共40 分。) 1. “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很深。 2. 在80年代后,杨绛创作了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保持着她边缘人的写作姿态。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 王安忆为有意突现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创作的“三恋”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 之恋》。 5.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两首最著名的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6. 汉代民歌《上山采靡芜》的最后六句:“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 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7. 铁凝的成名作》写了一个名叫台儿沟的偏僻小山村,被火车从沉睡中惊醒的故事。 8.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要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9. 北宋词人苏轼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等。 10. 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诗坛的最高成就,他开拓了诗的题材和意境,打破了传统的婉约风尚,开创了 豪放词风。 11. 在8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的先锋小说中,格非是马原之后叙事革命的代表,孙甘露在语言实验上走 得最极端,而余华则发展了残雪对人的生存探索。 12. 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其书名即上古之书的意思,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13.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中,在唐代的两家是韩愈、柳宗元。 14. 清代诗人对盛世的虚幻有清醒的认识,《癸巳除夕偶成》其一预见了社会危机的即将来临。 15.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6. 宋代诗人杨万里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 17. 在《家》中,觉慧把鸣凤送给冯老太爷做小老婆,鸣凤自尽后,又换了一个丫环,她是婉儿。 18.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宋代隐士诗人林逋《山园小梅》的咏梅绝唱中的名句。 19. 国统区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主要有的茅盾《腐蚀》,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20. 解放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30 分。) 1. 简要说明《棋王》儒道合璧的特点。 作品着重描写了主人公王一生的生存意识和存在方式,即他关于“吃”和“下棋”两件事。吃为身体之须,棋为精神之须。对于“吃”,他的要求很低,“顿顿饱就是福”,对于“下棋”,则是自我完善的追求。安贫乐道、宁静淡泊的道家思想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在王一生身上得到了辩证统一和集中体现。

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docx

中国文学传统 汪涌豪 传统:构成文学背后的东西,大本大宗、传的下来、统的下去、基本的内涵特性。生存样态、言说方式、用园诗意、精神梦境。 总论:关注现世的文学 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关注现实(以《诗经》为代表) 日本汉学家百川静:辞书、诗经、神话研究大家,认为中国神话不成体系,因为中国人把神话历史化。“游仙诗”不是对宗教本身感兴趣,而是表达长生久视的现实渴望,—但现实渴望无法满足,神话体系即分解。西洋文学则发端于超现实文学,古希腊始,到近代宗教题材也是主流。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学观来源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生态理论) 第一节生存环境的制约 一、社会地理环境 活方式文化产生认同。江河、湖泊众多,交通发达,从而语言、思想、生活习惯流通。 地域封闭:心理上保守因循。 材料1 古人重视道路的建设(陆路为主,海仅为浴盐之利) 《诗经·小雅·大东风》:“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大陆性意识:以海为田,补贴农耕。而非重视航海。 周振鹤,曾撰文认为郑和航海是孤立的事件, 历代皇帝不允许存在超出自己理性掌控的东西。康熙帝下令:“片帆不得入海”——出现“锁国”。 《礼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海,吞吐日月之地,是一可怕的存在) 材料2 地势优势,漠视海洋——缺乏信仰,“人定胜天” 相比之下,腓尼基人、希腊、罗马人,都是海洋文明,扩张侵略,出航前的祷告变为上帝信仰; 日本同样是大海文明,由于灾害频繁,故有宿命意识,认为自然力不可控,视生命如樱花般脆弱,不惜死。神社遍布,宗教情结强烈。 二、物质生产方式 农耕:夏商周三代耕种只为裹腹不为交换,土地公有,集体劳作,不可买卖; ↓

小农经济:私有出现,男耕女织小生产,可以买卖,解放生产力。 原材料→生产→销售;距离短→产品低廉→商品经济不发达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司马光《资治通鉴》官本位思想 ↓ 资本主义萌芽 三、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宗法意识大量留存: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祭祀仪式。 等级森严,上下亲和的超稳定结构。 家国同构,群体意识发达,最期望有一个统一的天下存在。 辜鸿鸣:基督教强调个人本身对个人的价值,做个好人。儒家强调个人本身对全体的价值,做个中庸的顺民。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影响 文化是人和自然的分离程度以及掌握自然程度的总和。 一、崇尚伦理 宗法社会,重视血缘(350个称谓,隆重的祭祀)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从双亲到君主,国家政治也蒙上了礼、仁的色彩“德主刑辅” 材料3 二、务实精神 农耕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利无悻悻,力不虚掷”“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章太炎、朱希祖《研究孔子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人比神重要,生比死重要。传统中国人不太会关注空空精神,会在不可验出止步。 材料4 鲁迅:中国人重实际,黜玄想。因此在中国难以形成全民族的宗教。 儒家让人做好一个群众,基督教让人做好一个“我”。 中国人也重视过天,但是以天人之际(天人感性说)为视野。汉代用天来象征人事,如下雪代表瑞兆等。看似敬天,实把天当傀儡。 中国经验理性vs.西方科学理性 三、循环观念 因为务实,会从周而复始的自然中(播种-收割)得出循环——万物循环,朝代更替——万事循环。 这使得中国人更追求现在,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进步)。

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补充资料 (一)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述,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又用‘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思考:开篇一句能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为什么? (二) 读你 秋风萧瑟,梧桐婆娑, 这样的黄昏,更适合读你。 再读你,如花落满地,冷冷凄凄。 如何寻觅,那些笑靥如水的日子? 如何承受,那些痛彻心扉的生死别离? 风住尘香,物是人非,再读你 在《声声慢》的()中,读到了你满纸悲戚。 思考:能否在空白处填入适合的意象,并试着说明理由。 (三) 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思考:作者为何而生愁?

中国文学基础试题

中国文学基础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从20年代鲁迅与乡土作家到30年代的叶紫、沙汀、艾芜、吴组缃、蒋牧良、魏金枝、王统照、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他们都曾经出色的描写过乡土中国。 2、1995年1月赵树理描写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 ___________问世,这部小说受到欢迎的同时“缺点”也被指了出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 3、芭蕾舞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在继承芭蕾舞音乐的同时,努力向民族化方向靠拢。 4、朦胧诗在启蒙主义的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两个方面实现了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对接。 5、舒婷的_______________ 获得1997-------1998年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 6. 白居易反映人民疾苦的两组著名的讽喻诗是《_________》和《新乐府》 7. 柳永是词风的代表人物,苏轼是词风的代表人物 8. 《窦娥冤》的作者是,《西厢记》的作者是 9. 《儒林外史》是(朝代)(作者)所著。 10. 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是_________派。 11.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西游记》、《水浒传》、《》、《》 12.《论语》记载了_________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诗经》 2.元曲四大家 3. “三吏”“三别” 4.元白 三、单向选择:(20分) 1、《阿Q正传》收入鲁迅的哪一部作品集()。ABCD ABCD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 D、朝花夕拾 2、下列作品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角度的是()。 A、伤逝 B、家 C、荷花淀 D、山峡中 3、长篇小说《倪焕之》的作者是()。 A、叶圣陶 B、吴组缃 C、沙汀 D、巴金 4、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A、沉沦 B、呐喊 C、彷徨 D、女神 5、收入鲁迅小说《彷徨》中的是()。 A、孔乙己 B、阿Q正传 C、铸剑 D、祝福 6、短篇小说《拜堂》的作者是()。 A、沈从文 B、废名 C、台静农 D、郁达夫 7、以历史题材传做的小说时()。 A、鸭的戏剧 B、社戏 C、铸剑 D、祝福 8、与沈从文、萧乾、废名、等一起被称作京派作家的是()。 A、凌叔华 B、丁玲 C、萧红 D、钱仲书 9、《金锁记》被收入哪一部作品集()。 A、传奇 B、流言 C、地之子 D、缀网劳蛛 10、被叶圣陶赞赏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诗是()。 A、再别康桥 B、死水 C、雨巷 D、凤凰涅磐 1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白话文新诗集是()。 A、女神 B、星空 C、死水 D、云游 12、在“五四”时期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的是()。 A、郭沫若 B、闻一多 C、艾青 D、冰心 13、《创业史》的作者是()。 A、柳青 B、周立波 C、赵树理 D、孙犁 14、从观念出发把英雄塑造成高大全式的人物,为此《智取威虎山》 删去了()表现反面人物迷信、凶残的设计。 A、深山问苦 B、深山庙堂 C、胸有朝阳 D、开山、坐帐 15在现代文学史中为朦胧诗开设专题的是()。 A、中国当代文学 B、新时期文学 C、新时期文学六年 D、现代诗歌 16、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的作者是()。 A、林斤澜 B、张兴劲 C、胡河清 D、汪曾祺 17、1992年()在长江文艺出版社主编书刊室编选了一部余华的作品集《河边的错误》。 A、陈思和 B、陈俊涛 C、李平 D、王干 18、新中国成立前后,围绕着赵树理()展开一场小小的争论。 A、《小二黑结婚》 B、《李有才板话》 C、《邪不压正》 D、《求雨》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有哪些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受此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各领域,也各自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西方化的色彩。自“五四”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逐渐西方化了,现当代文学批评体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也在不自觉中西方化了。在古代文学研究著作中的表述语言,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论术语却是西方的。这些西方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认识中国文学,但是从根本上却不可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反而使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偏离历史的事实和民族的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特色。新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坚持中国文化传统?这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改变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模式,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更重要的还是结合中国文学的特色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实践。最近,有幸拜读了杨树增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学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想以此为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历史与文学始终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说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按朝代或时代来对其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文学的发展和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得好:“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自“昔在陶唐”到“皇齐驭宝”,“蔚映十代,辞采九变”,于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就不仅仅是人们描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常用话语,同时也成为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导。 但是要说起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但受制于历史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有时竟也与史学不分,亦文亦史,亦史亦文。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亦即先秦时期,以《春秋》、《左传》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历史著作,同时也被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或曰“史传文学”;反过来,像《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研究者视为最珍贵最可靠的上古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作品就直接被后世称之为“史诗”,正所谓“六经皆史”、“六经皆文”。到了汉代以后,虽然随着学术的分化而使中国的正统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越来越远,但是用文学来演绎历史或者把历史作为文学题材的现象并没有消失。从远在先秦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开始而形成的杂史杂传传统,到汉代以后蔚为大观,出现了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佚名的《汉武帝故事》、刘向的《列女传》等一系列著作。由此而往,魏晋南北朝有轶事类小说;隋唐以后有历史人物传奇;宋代有讲史话本;元代有历史戏剧;明代有历史演义小说;清代有历史题材的说唱;现当代有历史回忆录、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历史”的,形式是“文学”的,“文”与“史”在它们身上如水乳交融一般,永远也不可能分开,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中国文化现象。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虽然在断代文学史和分体文学史的研究中不断地涉及这种现象,其中一些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是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当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

中国文学欣赏 绪论(讲6个问题) 一、什么是名着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 六、课程的内容 一、什么是名着 (选定名着的标准(6条)名着与通俗读物的区别 1.名着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名着通俗易懂, 面向大众; 3.名着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的, 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 4.名着丰富耐读 , 一页之内容往往会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内容; 5.名着最有影响力 , 最有启发效益 , 含有独特的见解 , 是言前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6.名着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 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 名着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从美学的角度讲, 名着是真正的艺术, 它与通俗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 名着作用于人们的审美的艺术感觉;而通俗艺术作用于人的多是生理感觉。从艺术

消费的角度看, 名着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满足人们多次消费;而通俗艺术是一次性消费, 用过就扔。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名着可以培育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完成的。”这是深刻的经验之谈。19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每个人判断力无论如何薄弱,他们对与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始终有必要反复地同荷马进行交流, 因为他所取得的最纯洁的乐趣要归功于荷马”。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就是这个意思。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能指导审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取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效。错误的审美观、庸俗的艺术情趣, 会导致美丑不分, 甚至以丑为美 , 使欣赏活动走入歧途。 1.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必须有某些相通之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2.正确的审美观能接受作品的进步思想, 抵制一些消极或错误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4.掌握与文学名着有关的背景。 五、课程的内容 巧记中国文学名着28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月下独酌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文学 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

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第二首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第三首诗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所以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但谁能春独愁一语,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 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中国文学欣赏课后感想

中国文学欣赏感想 上了大学之后,就没有再上过语文课。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已经很陌生,偶尔提起一些诗词,只是觉得很熟悉。上过潘水根老师的中国文学欣赏,暂时离开繁琐的数理统计经济现象,再一次接触了很多中国古代文学,感到很亲切。同时也通过听课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潘老师上的课,初听觉的很不可思议,讲的外星人和古代文学的千丝万缕的练习,一开始对我来说实在有些不能接受,不敢相信,好像天方夜谭。不过慢慢地仔细想想。那些推理的确很有道理也很有说服力,也许外星人真的曾经来过我们地球,甚至统治过一段时间,现在到其他星球去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先进的思想技术,还有很多难解之谜。 听到很多古代的传奇,觉得很是奇妙。早在那么多年前,就已经都那么先进的技术的思想,不得不感慨大自然和人类的神奇。 在经过无数次的冥思苦想后,我若有所悟。以下都是我的一些想象。我认为在很久以前,我们居住的地球在经历了若干纪,无论从温度、土壤、水啊等刚刚具备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抑或说是外星高科技生命改造了我们的地球,让地球变得适合于生命的生存。那时期的地球还处于蒙昧时代,尚未开发。是外星高科技生命人类把最初生命带入了地球,在此之前,地球上也许有了一些初级生命现象。至于外星人到地球来的原因,是为了实验、占有、开发还是为了流放犯罪,不好一概而论,因为在此先后来到地球的并不是一个外星球的外星人,而是由很多家,就像清末侵华的八国联军,对于这些来自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星球的外星人到地球来的目的也是不尽相同的。那时的地球,就这样被这些外星人所瓜分占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上有黄种、白种、黑种等不同的人种,有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汉族、蒙古、不同民族的真实起因吧。 另外,听老师讲了很多李白的故事,从身世到官场经历,从友谊到身边的女人。似乎古代诗人的感情生活都很复杂,李白前前后后有四个女人,而且一些是门第比较好的,让人想到倒插门女婿。对那些女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感情,很奇怪。他竟然还会丢下自己的儿女不顾,执意一个人是寻找他的人生理想,这让我感到很不理解。不过文人思想跟一般人肯定不一样,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也不一样,不能拿自己的想法主观臆断。不管怎样这不能改变他就是中国文明千古的一大文豪的事实。 一直以为李白是个豪放派。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体现出他的潇洒俊逸;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体现出他的浪漫豪迈;表达对亲友的关心思念,体现出他的重情重义。李白无愧于“诗仙”的美誉。李白的诗作能够千古流传,不仅因为这些诗作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作者动人心魄的人格魅力。 其实他也是个落魄的失意的政客。二十五岁时,他离开了家,千里迢迢地去了万里之遥的长安城,找寻他的政治理想。李白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的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所以李白虽然曾在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因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后来还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险些丧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中悲愁失意之情显而易见。在其他诗句中李白也时时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愁绪,却也始终能坚信有“直持云帆济沧海”的一天。而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他也实在是个可怜的政客。

傅庚生说《声声慢》叠字

傅庚生说《声声慢》叠字 (选自傅庚生著《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傅庚生(1910~1984),著名学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方面的名著,陆侃如先生称该书是关于中国文学批评的著作中最值得我们细读的一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出版于1943年,至1949年前,再版印至九版,香港、台湾地区还出版了大量的翻印本。文怀沙先生曾说过:我建议年轻读者为了学习古汉语,至少应该读:一、《三国演义》;二、金圣叹的《贯华堂文集》;三、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四、林琴南的翻译小说;五、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罗大经《鹤林玉露》云:“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张端义《贵耳集》云:“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后之言词者,亦步其尘称此十四叠字曰妙曰巧,迄未见有详诠之者。沈谦《填词杂说》云:“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阙,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所笑。”止是不敢在圣人门前卖字,微言大义,未经阐明。《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试题1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试题1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分数 得分评卷人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先秦文学中的诗歌总集是《》,个人创作的代表诗人是。 2. 《论语》记载了_________及其弟子的言行。 3. 汉代司马迁作史书《》,班固作史书《》。 4. 三曹是指三国时的曹操、和。 5. 有“诗仙”之称的诗人是;被称为“诗圣”的是诗人,他的诗被后世称为“”。 6. 白居易反映人民疾苦的两组著名的讽喻诗是《_________》和《新乐府》。 7. 柳永是词风的代表人物,苏轼是词风的代表人物。 8. 《窦娥冤》的作者是,《西厢记》的作者是。 9. 《儒林外史》是人所著。 10. 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是_________派。 11.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西游记》、《水浒传》、《》、《》。 得分评卷人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诗经》 2.《古诗十九首》 3.“三吏”“三别” 4.元曲四大家 得分评卷人三、简答(每题8分,共32分) 1.《楚辞》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2.请简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3.何为汉赋四大家?列举他们的代表作品。 4.介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得分评卷人四、论述(每题14分,共28分) 1. 分析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2.试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试题2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分数 得分评卷人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源头。 2. “不义而富且贵,。” 3. 《史记》的五部分中,、、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4. 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 5. 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代表作为《》。 6. 建安诗人除了“建安七子”之外,还有著名女诗人。 7. 高适以边塞诗为最著名,在当时与并称。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议论文,完成11~15题。(共12分)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1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答: ▲ 12.请分析文章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3分) 答: ▲ 1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 1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 】 A .《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B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 .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 身陷囹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