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泼水节的习俗、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亲密关系以及课文中所描绘的热闹场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培养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泼水节的习俗,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朗读课文的流畅性和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以泼水节的视频资料作为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泼水节的热闹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教师根据学生的圈画,PPT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跟读,讲解生字词的含义。
3. 课文朗读:(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随机抽学生朗读,给予评价和指导。
4. 课文内容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泼水节的习俗和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亲密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泼水节周总理傣族人民热闹亲密关系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泼水节的热闹场景。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字词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会写生字。
2.体会对周总理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隆重的日子。
今天呢,我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想去吗?不过傣族人民有个要求,要先来考考大家,如果同学们表现的好,我们就可以一起和傣族人民去参加泼水节了。
1.出示词语卡片:你会读吗?(指名读,齐读)2.开火车。
3.同学们表现的很好,看来傣族人民是难不倒我们汉族的小朋友了。
现在我们就出发和傣族一起过一个难忘的泼水节。
(板书课题:11 难忘的泼水节)4.我们一起读课题。
过度: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师:很好,想知道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我们就一起来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961年,我们先听录音,看看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让傣族人民这么难忘。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1.播放录音。
2.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不知不觉,时光隧道就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傣族。
谁来说你看到了什么呢?(图片)生:看到了火红火红的凤凰花。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师: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呢?生:一年只有一次。
师:一年只有一次的泼水节,你说傣族人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开看段视频。
(播放视频)视频中的傣族人民心情是怎样的?生:高兴、开心、兴奋、激动。
我们观看的人都这么开心了,那么在现场参加泼水节的人肯定更开心了。
那么谁能把这句话用开心的语气读一读呢?指名读,齐读3.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度:同学们读的真好,每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都很高兴,但是今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的高兴,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积累重点词句,并进行简单的拓展运用。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激情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情感之浓。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人民和周总理心连心的感情。
课前欣赏云南傣族的民俗风情。
一、字词引领,巧入文本。
1、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云南傣族的图片。
聪明的孩子一定知道,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课文——《难忘的泼水节》。
(齐读课题)把你想重读的词读重一点,再读一遍。
2、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要考考你们昨天的生字学得怎样。
出示词语:凤凰花对襟白褂咖啡色踩着端着盛满敲起鼓蘸了水周恩来齐读,最后剩下“周恩来”。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字——出示周恩来的图片,配上文字:他12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是共和国的第一位国家总理。
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新中国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有他的心血;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都是他的朋友。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你想认识他吗?1961年,傣族人民就有幸见到了他,并且和他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泼水节!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1961年(板书:1961年),去走进这——难忘的泼水节。
二、逐段学文,体会“难忘”。
1、通读全文。
这篇课文充满着喜悦与热情,适合我们带着激情大声朗读。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一遍课文。
2、分段学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你们见过凤凰花吗?咱们来认识一下(出示凤凰花图片),凤凰花正好在每年的泼水节前后开放,开花时满树结花,远远看去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课文用了一个词——“火红火红”,多么喜庆、热烈的颜色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2)学习第2自然段。
引读——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理解为何是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重难点
教师:ppt课件,关于傣族泼水节的资料、周总理的资料,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傣族、泼水节、周总理的资料。
教法与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课文重点词语理解能力有限和本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6,小结概括段落
(三)学习第四段
8
1、(投影课文插图)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出示:他身穿…跳舞。
A.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总理的什么?先图文对照,师引导生答外貌描写,
B.再看图,说说总理脸上的表情。
C.谁用笑容满面来造句呢?指名答。
D.找表示动作的词
E.周总理今天穿着傣族服装,从这里你觉得周总理是怎样一个人?(和蔼可亲)
2、那凤凰花开了是什么颜色?
A.火红火红是什么形式的词语?
B.你能用这种形式的词语说个句子吗?
3.年年过泼水节,为什么这一年难忘?用上因为...所以...
4、师:总理跟大家一起过节,从哪里看出大家心情怎么样?
5、带着这种高兴地心情读读第二段。
1、生:傣族的泼水节是在凤凰花开2、(红色。火红火红的颜色)(ABAB式)
4、A盼望已久的周总理来了,你会怎么喊?
B.文中是怎么写的?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C.加上动作,再来激动而高兴的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5、让我们也加入欢迎的人群,迎接周总理的到来,齐读。
6、小结:作者描写了哪些地方欢迎周总理的景象?重点描写了人们的?欢呼
1、默读第三段,出相关语句,反馈。A指名读,说体会B.抓住“一大早、兴高采烈、四面八方、赶来”等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兴奋的心情。C、想象那是热闹,人山人海的画面。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葛阳小学课时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积累、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找好词好句,通过朗读,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人民和周总理心连心的感情。
教学流程:环节一:复习导入环节二:明确目标课件出示课时目标,学生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环节三:学习板块一(15分钟)读课文3自然段,找一找,课文用那写好词好句来写傣族人民热情欢迎周总理的?说一说,哪个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读一读,读出傣族人民的热情和高兴、激动的心情。
任务一: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围绕问题圈划好词佳句。
任务二:合作交流1.同桌说一说哪个词语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2.读一读,读出傣族人民的热情和高兴、激动的心情。
任务三: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说说哪个词语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提醒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一条条、一串串、欢呼”等词来体会欢迎总理的场面和心情。
)2.有感情朗读,读出傣族人民的热情和高兴、激动的心情。
3.小结学习方法:找—说—读环节四:学习板块二(15分钟)读课文4---5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总理和傣族人民过了一个难忘的泼水节的?说一说,哪个词语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任务一: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4—5自然段,围绕问题圈划好词佳句。
任务二:合作交流小组内说一说哪个词语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任务三:学生按照以下步骤展示汇报。
教师相机点拨。
1说说哪个词语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理解“笑容满面”并练习说话。
积累运用“一手……一手……”句式练习说话。
)2.有感情朗读,读出人们特别高兴的心情和难忘的幸福感。
环节五:有感情朗读6—8自然段环节六:课文总结板书设计:周总理傣族人民幸福、难忘。
(二年级语文教案)《难忘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讲课方案)《难忘泼水节》第二课时讲课方案 1 / 4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讲课方案 二年级语文讲课方案 【讲课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并感觉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同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在摘抄好词佳句和练笔的过程中, 进一步意会人们和总理心连心。
【讲课重难点】意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心连心。 【讲课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语):
⑴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读错的字而且多读几遍。 ⑵ 指名读(中等生、差生)。 ⑶ 齐读。 ⑷ 标一标。 2、复习课文: 师: 经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____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
别快乐,是由于______。 是呀,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还做了精 心的准备。让我们带满腔的热忱再来读一读一二三自然段。 (二年级语文讲课方案)《难忘泼水节》第二课时讲课方案 2 / 4 (齐读) 二、学习第四、五段 学习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 咖啡色长裤, 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脸满面的到达人群中。
1、看图说话,感知情境: 师:看,平和可亲的周总理满面笑脸地来了, 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图),这就是当时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同过泼水节的状况。
2、当时的周总理是如何子的? (察看衣着和表情) 3、作者也把周总应当时的样子用文字给他描绘出来了。 请你找出这个句子,读一读。
4、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你感觉周总理是一个如何的人?从哪一些地方看出来?
三、品词析句,促使感悟 其实不只是总理的衣着让人们感觉到他是一个平和可亲的人,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我们都能感觉他的可亲可敬。 读一读第四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这样的句子:
1、他接过一只象脚鼓, 敲着欢欣的鼓点, 踩着凤凰花铺成的 “地毯”,同傣族人民一同跳舞。
⑴ 从哪些地方你能感觉到总理的可亲可敬? (二年级语文讲课方案)《难忘泼水节》第二课时讲课方案
3 / 4 ⑵ 出示资料,自由读。 ⑶ 有没有和他同样找了这句话的同学? (站起来)和他一同读一读这句话。读完了今后,还有没有增补的?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本文是关于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课前准备: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查阅有关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资料及了解一些周总理的故事。
3、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像、插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词。
二、看录像,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属于哪个民族?(汉族)上节课我们参观了美丽的葡萄沟,见到了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那大家还想不想去看看其他的少数民族朋友呢?(想)那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傣族看看吧!边放录像(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盛况),教师边讲解:每年清明节前后(傣历六月中旬),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节日那天,傣族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脚鼓,乘着龙船来到聚集地。
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今天,我们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
它到底特殊在哪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读文体会。
1、教师范读课文,生标出自然段。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读。
(要求读准生字,不加字漏字)3、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教教他。
4、师:在傣历六月份,什么花开了?说明傣族的什么节日到了?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理解“一年一度”即一年一次。
5、今年的泼水节与往年不一样,因为谁要来了?(生读第一段)答:周总理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感到特别高兴?(生答)6、师:人们又是怎样迎接周总理的呢?(自由读第三段)a、你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吗?b、理解“四面八方”,“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c、指名朗读。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范文导入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读思学习四五自然段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交流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一边一……边”【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朗读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实践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写字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伴教锦囊1、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纳州和德宏州。
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
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积累重点词
句,并进行简单的拓展运用。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激情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情感之浓。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人民和周总理心连心的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周总理资料,在班级进行周总理资料展示,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欣赏云南傣族的民俗风情。
一、字词引领,巧入文本。
1、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云南傣族的图片。聪明的孩子一定知道,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齐读课题)把你想重读的词读重一点,再读一遍。
2、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要考考你们昨天的生字学得怎样。
出示词语:凤凰花 对襟白褂 咖啡色 踩着 端着 盛满 敲起鼓 蘸了水 周恩来
齐读,最后剩下“周恩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字——
出示周恩来的图片,配上文字:他12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共和国的
第一位国家总理。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新中国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有他的心血;他的足迹
遍布全球,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都是他的朋友。他就是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你想认识他吗?1961年,傣族人民就有幸见到了他,并且和他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泼
水节!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1961年(板书:1961年),去走进这——难忘
的泼水节。
二、逐段学文,体会“难忘”。
1、通读全文。
这篇课文充满着喜悦与热情,适合我们带着激情大声朗读。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
读一遍课文。
2、分段学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
你们见过凤凰花吗?咱们来认识一下(出示凤凰花图片),凤凰花正好在每年的泼水节前
后开放,开花时满树结花,远远看去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课文用了一个词——“火红火红”,
多么喜庆、热烈的颜色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2)学习第2自然段。
引读——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这里有个词“特别”,可以换成什么词?把你这个词放进去读一读。全班一起读读这段话,把
傣族人民特别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过渡:周总理要来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了,人们会怎样迎接他呢?
(3)学习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段落)请女生读读第3自然段。
傣族人民用各种方式来迎接周总理,其中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最深?(相机出示)
句子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从“四面八方”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是“赶来了”而不是“走来了”或“来了”?
(体会人们急切想要见到周总理的心情)
欢乐的象脚鼓敲起来了,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这场面可真——(热闹……)再读这个
句子。
句子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在什么情况下会铺红地毯?(指名说)这里的“地毯”指的是什么?傣族人民用他们最喜
爱的凤凰花铺成地毯来迎接周总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指名说)读出傣族人民的热
情。
句子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从“一条条”、“一串串”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读读这个句
子。
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傣族人民用他们民族最高的礼节来迎接周总理。当总理
到达的消息传来,人们欢呼着——(引读)“周总理来了!”
想象一下,你是傣族村里的一个孩子,最先知道总理来了的消息。假如我是你的姐姐,见
到我你会说什么?假如我是你的奶奶,你会说什么?假如他是你邻居的大哥哥,见到他你会怎
么说?
很快,总理到来的消息传遍了傣族的村寨,人们都在欢呼——“周总理来了!”
让这欢呼声再响亮一点!——“周总理来了!”
过渡:是啊,周总理来了!你看——
(4)学习第4自然段。
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总理的衣着、神态,理解“笑容满面”,
体会“周总理就像我们傣家人”的感受)
课文是这样描写的,(出示段落)指名读。
周总理是汉族人,却穿上了傣族的服装;他是国家总理,是人们眼中的“大官”,却和人
民一起跳舞;而且这个总理一点都不严肃,还——“笑容满面”的,这样的总理你喜欢吗?傣
族人民喜欢吗?喜欢,就让我们把他的样子记住,一起读!
过渡:泼水节里最重要的活动开始了,(出示段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呢?请男生读
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
透过这些文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里用了一个句式“一手…一手…”,谁能试
着用这样的句式说句话?(指名说)
你还能听到声音吗?都有些什么声音?(指名说)泼水声、欢呼声、祝福声……
是啊,在傣族的传统里,水泼得越多,祝福也就越多,
清清的水泼到白发的老爷爷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平安健康、福如东海、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泼到可爱的孩子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快乐成长,学习天天向上
清清的水泼到年轻的小伙子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幸福美满、事业有成
傣族人民也同样在祝福着周总理,他们会祝福总理——健康长寿,还会祝福总理——……
泼水声,欢呼声,祝福声,构成了一幅多么欢乐的场面!孩子们,你们也想加入这欢乐的
人群吗?那就把这里当作泼水节的现场,一手拿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了柏树枝蘸水,对
着你周围的人泼洒,并说出你对他的祝福!(现场体验泼水)开心吗?带上你的开心读起来!
(齐读)
(6)学习第6自然段。
师接着学生的朗读引读——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
么开心!
(出示)带上你的想象,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周总理就要离开了,但是这个泼水节已经永远留在了傣族人民
的记忆中,人们在心里一遍遍回味着——
(7)学习第7、8自然段。
出示第7、8自然段,齐读。
课文最后连续用了几个感叹号,从这些感叹号里你读懂了什么?
老师从网上找到了几张当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一起的照片,咱们来看看。
每当翻阅这些照片,傣族人民都会忍不住感叹——(读)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很多年过去了,每到凤凰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倍加想念周总理,想念1961年的泼水节—
—(读)
怀念放在心里,声音轻一些——(读)
三、回首扣问,难忘总理。
到这里,我们读完了整篇课文,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说说1961年傣族人民的这个泼水节,
你会用什么词?(学生说)
是啊,1961年的泼水节对于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幸福的,激动的……这都是因为
——周总理(板书:周恩来)
四、情感延伸,指导写字。
从那时起,傣族人民把“周恩来”三个字深深刻在了心里,大家看到这个“恩”字,上面
是个“因”,下面是个“心”,正是因为周总理的心中装着人民,所以人民也从心底里热爱他,
写这个字的时候,一定要把“心”字写好,现在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
五、小结拓展,了解文化。
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
有自己的节日,比如说彝族有火把节,藏族有雪顿节……蒙古族有那达慕节,等等。同学们课
后可以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作业:收集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难 忘 的 泼 水 节
周恩来 1961年
多么幸福,多么令人难忘!
[评析]:
这篇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比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课前欣赏云南傣族的
风情图片、图文结合解说周总理、老照片回顾当年泼水节情景等,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
离。同时,创设新颖独特的情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和想象能力。字词训练方面,
做到了方法的多样化。有的词通过图像来感受,如“火红”;有的词通过替换来理解,如“特
别”;有的词通过训练来巩固,如“一条条、一串串”。这样的字词教学扎实有效,朴实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