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二次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二次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象后,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点。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和图象,对于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将二次函数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将二次函数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数学问题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二次函数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结合数学软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二次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2.知识讲解:讲解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3.实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总结提升:对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行总结,提炼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024年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是2024年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二次函数图象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二次函数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二次函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还不够熟练,对数形结合的思想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利用二次函数图象解决一元二次方程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二次函数图象解决一元二次方程问题。

2.难点: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深入理解,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数形结合法: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直观地展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问题,以便引导学生探究。

2.制作课件,展示二次函数图象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假设一个物体从地面上抛,其高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一个二次函数。

九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通过动画展示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伸缩等变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像的性质。
3.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
-从简单的二次函数图像识别,到求解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
4.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共同解决难题。
5.学会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培养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5.反思与总结:
-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写下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包括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以及解题方法的总结。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持续反思,不断提高。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
5.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线性方程、不等式等知识,对于函数的概念也有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完成课后作业中的基础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二次函数图像特征的理解。
2.提高作业:
-选做课本第chapter页的提高题,涉及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最值问题、面积计算等,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一道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二次函数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亟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二次函数的应用。

例如,假设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其成本函数为c(x)=2x2+3x+1,其中x表示生产的产品数量。

问当工厂生产多少产品时,成本最低?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相关实例,让学生观察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问题,巩固二次函数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选取几组学生的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二次函数应用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二次函数的应用》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节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将二次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已知的二次函数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并通过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并通过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复习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呈现的实际问题,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4二次函数的应用-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二次函数的应用-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应用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通过例题掌握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通过实际问题建立二次函数模型;2.有效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板书、图片等方式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自主探究1.学生分组完成以下练习:例1:某游乐园门票价钱为10元,每人最高可买50元的门票。

问至少需有多少人购买50元的门票,该游乐园才能收回成本?例2:一张纸质平板进口国内售价5元。

试确定该品牌最优销售量和销售售价。

2.针对练习中的问题,学生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建立函数模型,并求解问题。

3. 知识总结回调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总结本课所学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应用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寻找相关实际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学生是否掌握了应用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学生是否能够有效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4.学生是否意识到二次函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认真完成课堂练习;2.自主寻找一个实际问题,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并给出解释。

八、板书设计1.二次函数的定义;2.二次函数的性质;3.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应用方法,也能够意识到二次函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但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更多的例题和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2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2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求最值问题、实际问题建模等。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将二次函数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并运用二次函数求解;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并运用二次函数求解。

五.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实例和实际问题;2.教学素材:相关实际问题的数据和图片;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花园,占地面积为120平方米,若长和宽的和为18米,求长方形花园的长和宽。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

例如:一个物体从地面上抛出,上升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二次函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4 二次函数的应用》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二次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以及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二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尤其是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进行解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二次函数的应用方法。

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和练习。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如抛物线与几何图形的交点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二次函数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二次函数的知识是七到九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应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它是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数学知识,又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好二次函数的应用,可又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各类初等函数作好准备。

而经历从实际问题情景入手,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建模的意义,更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并理解图象上的点和图象的关系,并且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应用,以及初步的二次函数的应用,经历了多次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知识再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他们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但是,由于函数知识的抽象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应用函数的意识并不强;同时,他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的能力也是比较弱的。

二、教学重点: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实际问题中的量与坐标系中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目标:
1.能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知识来解决,并能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建模思想,渗透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简捷美,并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方式:
引导发现、合作探究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学案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吗?
颐和园是目前中国最大、现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在颐和园的湖区景点中,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桥就是——十七孔
桥,它是乾隆年间修建的,全长
(一)师生共同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1)学生独立分析题意,一名同学口述标图,教师板E E
C C
D D B
A A
教师:现在我们来选一种方法板书,规范一下格式:
注意正负
(七)师生共同小结,教师板书标注,同时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
预案3:以点A为原点:预案4:以点O为原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