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攻击行为

合集下载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

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

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

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

所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

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遗传因素1、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导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而社会攻击性则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攻击、嘲讽和伤害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攻击性的理解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攻击性的心理机制社会攻击性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互动模式。

它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多个心理机制的综合作用。

首先,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成员产生敌对心态,从而促使攻击性的表现。

其次,竞争和资源争夺也是社会攻击性的重要诱因,个体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竞争环境中选择攻击性的行为。

再次,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可能会借助攻击他人的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解脱感。

二、攻击性的影响因素攻击性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自身的特质在决定攻击性表现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人天生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倾向,比如大五人格理论中的外向性和神经质。

此外,个体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也影响着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研究发现,家庭中暴力行为和虐待经历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比如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对攻击性的塑造。

三、攻击性的影响和后果攻击性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个体层面,攻击性行为削弱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紧密联系,使人陷入痛苦的争斗中。

攻击性也使人陷入了恶性循环中,远离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在社会层面,攻击性行为破坏社会稳定,导致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

此外,攻击性行为也容易造成冲突、暴力和社会不安。

四、控制社会攻击性的方法为了降低社会攻击性的表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其次,加强教育和宣传,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减少资源争夺引发的攻击性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三)侵犯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16
17
18
15
19
1—
世纪
图 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
20
(到
95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四)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 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脑机制: 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 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神经递质: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雄性之间为争夺配偶而互相攻击,该种行为能够成功保 护配偶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使得攻击性基因得以发展传递。
雄性对异性攻击的倾向弱很多,因为雌性可能会拒绝攻 击自己的雄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4.对本能论的评述 本能论认为侵犯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 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主要表现在: (1)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 (2)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侵犯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人类就一定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 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 出侵犯性。由此,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 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 数量还是从种类上。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 亲社会行为——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

以非法方式伤害他人(身体、精神)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 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可以进 行同样的学习。
• 当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时, 我们也会学习这种攻击行为。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 • 疼痛 • 炎热 • 攻击 唤醒 攻击线索 色情文学与性暴力 电视 电子游戏 群体影响(责任分散)
攻击行为的原因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典型)
1.当别人要求他做某种他不愿做的事时,内心 极易生气,但又不直截了当地用恰当的方 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2.故意延误、耽搁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尤其 是令他不快的人希望他能按期完成的任务。 3.对确实不想干、又无力推脱的事,则有意消 极怠工或干得很差。
4.经常在内心批评或断言他人的要求不 合理,看不起或蔑视处于权威地位的 人。 5.常常由于不干或干不好自己应干的那 部分工作,影响了整个集体的利益, 或妨碍了集体、别人的工作,以此暗 示别人自己是集体中很重要的一分子。 6.回避责任,声明自己已经尽力了,或 强调别的客观原因。
5· 严重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作祟引发家庭暴力 6· 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从历史发展来看, 我国长期以来“男尊女卑”传统的夫权思 想,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有所抬头;从 社会角度来看,一是我国妇女的地位存在 事实上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上多数人认为 “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事”、“清官难 断家务事”。
7· 有关部门对家庭暴力问题重视不够
7.这种人多数性格内向、孤僻、胆小, 心胸狭窄,好记仇,不善人际交往。 •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 点简单地讲就是:用消极的、恶劣的、 隐蔽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 此来“攻击”令他不满意的人或事。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伤害他人-PPT精选文档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伤害他人-PPT精选文档
• video.baomihua/lovelylive/3246752 • tudou/programs/view/cd_G8-CUzaU • v.ifeng/news/society/201908/aaa6ddf44b14-4eb9-8051-0c164e843344.shtml • tudou/programs/view/EsApA1fcj9Q/ • v.youku/v_show/id_XMzk2MjM5MjY4.html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李振宇 李玉庭
个案
• 皮丘什金:令人恐 怖的连环杀手 • 皮丘什金被指控在 1992年至2019年 14年间谋杀52人。 检方说,亚历山大 已承认,其中大多 数命案确系自己所 为,并坚称自己实 际杀害了63人。
• 《莫斯科时报》2019年8月13日报道:与 很多罪犯一样,皮丘什金童年非常不幸。 他生来没有父亲,他的妈妈先送他进收容 所,后来又让他和祖母一起生活。 • 因看护不慎小时候玩游戏时头部曾严重撞 伤。 • 祖母去世后,便只剩下皮丘什金一个人, 他经常一个人带着狗到比茨维斯基公园散 步。这只狗死后,皮丘什金把它埋在公园 里,而狗的墓地周围正是皮丘什金后来的 杀人场所。
(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1.本能论 • 弗洛伊德: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 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 • 洛伦兹: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 而非自我破坏。 • 以上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 量来自本能(instinctual),是非 习得的和普遍的。
• 2.进化心理学 • 巴斯和沙克尔福德(进化心理学家): 攻击行为对于人类的远抗攻击、打败情敌、防止 配偶不忠等。 • 这有助于解释攻击行为更多出现在男 性之间。 • 动物驯养中的体现(野猪—宠物猪)
• 电影《七宗罪》又译《火线追缉令》,年 青的警官在暴怒的冲动下,杀死罪犯。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1.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2.攻击行为分类:(一)敌意性攻击行为:愤怒引起,伤害为目的,属于冲动性的情感爆发。

(二)工具性攻击行为: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

3.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1)弗洛伊德两极化的本能假设,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一种是死的本能(包含侵犯行为),攻击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把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

(2)洛伦茨侵犯是一种本能,不指向毁灭,具有生物保护意义,通过侵犯可以保护领地、求食、固种,同类的侵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对于获取资源、抵抗攻击和威吓、甚至干掉情敌、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有一种有效策略。

●神经系统的影响大脑中存在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杏仁核●5—羟色胺前额叶激活水平14% 前额叶小15%●基因影响——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生物化学因素(1)酒精(2)睾丸激素(3)不良饮食2.挫折—攻击理论(敌意性攻击)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多拉德(1935):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厌恶事件(1)疼痛(2)炎热(3)受到攻击或侮辱——报复性回击,(4)唤醒(5)群体影响(6)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 (weapon effect)。

4.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可以“引导”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获得特定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做法:杀一儆百●观察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1)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2)文化●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显著变化。

易洛魁族人的攻击行为●攻击与荣誉感崇尚男子汉气概名誉文化●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性暴力●电视对思维的影响(1)脱敏作用303名学生观看暴力电影片段,测量他们的生理唤醒水平。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攻击行为
• 社会学习观点 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 奖励塑造非攻击行为 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1.当别人要求他做某种他不愿做 的事时,内心极易生气,但又 不直截了当地用恰当的方式表 达自己的不满。
2.故意延误、耽搁必须完成的重 要任务,尤其是令他不快的人 希望他能按期完成的任务。
3.对确实不想干、又无力推脱的 事,则有意消极怠工或干得很 差。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 动物发怒时,典型的社会性攻 击行为。
• 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典型 的静息性攻击行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
•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 的,以伤害为目的的。
•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 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Leabharlann 物学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基因的影响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7.这种人多数性格内向、孤僻、 胆小,心胸狭窄,好记仇,不 善人际交往。
•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 主要特点简单地讲就是:用消 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 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此来 “攻击”令他不满意的人或事。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4.经常在内心批评或断言他人的 要求不合理,看不起或蔑视处 于权威地位的人。
5.常常由于不干或干不好自己应 干的那部分工作,影响了整个 集体的利益,或妨碍了集体、 别人的工作,以此暗示别人自 己是集体中很重要的一分子。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近年来,儿童攻击行为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儿童攻击行为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敌对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给攻击对象带来伤害,也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1.1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其攻击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监管不力等因素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家庭暴力会模仿和学习的方式影响儿童,使其在与他人交往中采取攻击性的方式。

而亲子关系紧张和父母监管不力则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从而通过攻击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寻求关注。

1.2 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除了家庭环境,儿童的同伴关系也对其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在同伴中学会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同伴间的攻击行为会相互传递和强化。

如果儿童身处于一个攻击性的同伴群体中,他们更容易采纳和表现出攻击行为。

此外,与同伴关系紧张、孤立或者受欺凌的儿童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作为自我保护和应对策略。

1.3 社会文化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也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和表现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社会对于攻击行为的接纳程度和态度不同,这会影响儿童对攻击行为的认同度和采纳程度。

同时,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会塑造儿童的行为模式。

比如,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攻击行为可能被视为成功和权力的象征,从而在儿童群体中被广泛接受。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2.1 家庭干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因此家庭干预对于解决儿童攻击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通过建立积极、支持性的亲子关系,提升儿童的自尊心和归属感,从而减少其采取攻击行为的需求。

此外,父母应当加强对儿童的监管,设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界限,引导儿童学会以更适当的方式应对挫折和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ppt
15
电视对思想的影响
• 脱敏作用:持续观看是否让我 们对残忍的行为麻木了?
• 改变知觉:是否歪曲了我们对 现实的知觉?
• 认知启动:是否引发了攻击的 想法?
可编辑ppt
16
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 提高唤醒水平——心跳加速, 血压升高
• 引发攻击性思维 • 唤醒攻击性情绪——挫折体验
增强,表达敌意更多 • 诱发攻击性行为——容易有攻
击性倾向 • 减少亲社会行为——在帮助别
人方面变得迟钝
可编辑ppt
17
如何减少攻击
• 宣泄 讨论:减少攻击行为还是增加 攻击行为?
• 社会学习观点 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 奖励塑造非攻击行为 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可编辑ppt
18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7组 石炜
可编辑ppt
1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就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语言
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可编辑ppt
2
可编辑ppt
3
可编辑ppt
4
可编辑ppt
5
可编辑ppt
6
• 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可编辑ppt
9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P283 )
•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行为
• 挫折: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 物
• 例如:出现故障的自动售货机
可编辑ppt
10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 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 观察别人,人们可以进行同样 的学习。
• 当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没有受 到惩罚时,我们也会学习这种 攻击行为。
可编辑ppt
11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家庭:家庭暴力的影响。 • 文化:男子汉气概的社会文化。
可编辑ppt
12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 • 疼痛 • 炎热 • 攻击 唤醒 攻击线索 色情文学与性暴力 电视 电子游戏 群体影响(责任分散)
可编辑ppt13源自可编辑ppt14敌对性攻击行为的要素
•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 的,以伤害为目的的。
•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 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
可编辑ppt
7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可编辑ppt
8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基因的影响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