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护士职业暴露主要原因及防护对策
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

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摘要:护士如果在工作中不幸职业暴露,一定不能慌乱,要沉着应对。
另外,对暴露人员或暴露源进行基线检查,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和检查结果预防用药。
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地方,护士是接触患者最多的人群,护士每天都面临着各种职业危险,最危险的就是针刺伤【1】。
除了在治疗中容易被刺伤之外,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防护措施不当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护士在职业中发生职业暴露。
因此,了解护士这一特殊人群的职业暴露情况及潜在的危险因素,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先分析护士的职业暴露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2】。
1.职业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1.1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欠缺护士在学校期间均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有关职业暴露预防方面的知识,工作以后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保护措施,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增加。
调查显示:98.3%的护理人员对参加相关培训不感兴趣,上岗前98.6%护理人员没有接受过关于针刺伤防护措施的培训。
在针刺伤处理过程中,采取规范处理的仅为4%左右,未作任何处理的约占0.33%,采取一般消毒(碘酊加酒精)的为86%【3】。
1.2接触生物因子护士作为病人和医生的接触桥梁,是病人接触最多的,也是最容易接触到有害的因子。
从病人、探视者、潜伏期带菌者等身上都可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到病毒。
1.3医疗器械损伤据统计我国100多万护士,每年要进行大约50亿次各类注射,哪怕意外的发生率很低很低,在这样大的基数下,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还是很高的。
但是根据估计只有大约10%的职业暴露事件向有关方面进行了报告,护士针刺率高达80.6%,一年人均针刺3.5次。
其中74.5%是被污染的枕头所刺伤,操作后整理用物时被使用过针头刺伤率达36%。
1.4防护用品不当,设施不齐全不正确的方式打开安剖瓶,用过的针头、医疗废弃物未统一销毁或销毁方式不当等。
治疗中直接接触病人体液或血液的伤口未经过正规的处理等。
1.5护士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护士在医院工作繁重,压力大。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防护意识:一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防护意识,没有认识到自身职业暴露的风险,导致防护措施不到位。
2. 不合规操作:部分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合规操作,如未正确戴口罩、未勤洗手、未使用防护手套等,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3. 缺乏培训和技能更新: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医务人员需要不断接受培训和更新知识,但一些医疗机构的培训措施不够完善,导致医务人员在应对职业暴露时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4. 职业暴露风险高: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的时候,容易接触到各种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肺结核、流感等。
由于职业暴露风险高,一旦发生暴露,可能造成医务人员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二、整改措施:1. 加强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风险和防护知识的普及。
培训内容应包括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使用防护手套等基本防护方法,以及应对风险暴露的应急处理措施。
2. 完善防护设施:医疗机构应加大投入力度,提供符合相关标准的防护设施和防护装备。
包括提供医用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有足够的防护措施可供选择。
3. 强化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
并对不按规定操作或不佩戴防护装备的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引导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防护习惯。
4. 推进科技应用: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水平。
例如,推广使用智能化设备,实现自动化消毒、无接触式体温检测等,减少医务人员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
5. 关注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医疗机构应重视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的心理援助体系。
定期组织心理辅导和培训,帮助医务人员正确处理工作中的职业暴露压力,增强应对能力。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推进,可以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水平。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职业暴露防护的重视,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防护设施,提升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以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院护士岗位安全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医院护士岗位安全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1. 安全风险点
1.1 患者暴力行为
患者可能因疾病、情绪等因素产生暴力行为,护士在接触患者时可能受到威胁。
1.2 感染风险
护士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容易接触到各类病原体,存在感染风险。
1.3 身体伤害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因为搬运患者、操作设备等活动而导致身体伤害,如脊椎损伤、扭伤等。
1.4 工作压力
护士由于工作负荷大、时间紧迫等原因,可能经常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导致精神和身体健康问题。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暴力行为防范机制
医院应建立患者暴力行为防范机制,包括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安全培训和应急预案,并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
2.2 加强感染防控管理
医院应制定严格的感染防控制度,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培训,加强护士对感染防护知识的了解和培训。
2.3 提供合适的劳动保护设备
医院应根据护士的工作特点和工作场所情况,提供适当的劳动保护设备,如护腰带、操作工具等,减少身体伤害的风险。
2.4 建立健康管理机制
医院应建立健康管理机制,包括定期体检、心理辅导和压力释放等,帮助护士缓解工作压力,保障其身心健康。
3. 总结
医院护士岗位存在患者暴力行为、感染风险、身体伤害和工作压力等安全风险。
为了减少以上风险的发生,医院应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建立暴力行为防范机制、加强感染防控管理、提供合适的劳动保护设备和建立健康管理机制。
三甲医院护士职业暴露主要原因及防护对策

健 人 员 以及 有关 的监 管 工作 人 员 ,被 认 为是 职 业暴 露 的高 危人 群。 而护理 人员位 于 职业暴 露高 危人 群 之首 。 职业暴 露 中 , 在 针刺 伤发 生的几 率最 高 , 护理 人员 最常 见 的一种 职业 性 伤害 。所谓 是 针刺伤 是指 一种 由 医疗 利器 如 注射 器针头 、 针 、 种穿 刺 针 、 缝 各 手 术刀 、 刀等 造成 的 意外 伤 害 , 剪 造成 皮 肤深 部 足 以使 受 伤者 出血 的皮 肤损伤 。
2 . 2物理 性因素
2 . 辐 射损伤 : 士工 作 中有 受 到辐 射 、 电 、 伤 、 .1 2 护 触 烫 噪声等 危 害 的可 能 , 尤其 是 护理 参与 实施 放 射 诊 治患 者 的过 程 中 , 受到 放射 线 的危害最 为严 重 ,由于大 多数 护 士不具 备放 射 防护 的知 识 , 得 不到 很好 的 自我 防护 , 损伤 。 报道 称【 易受 有 从事 放射 性诊 断 和治 疗 的医务 人员 因接触 放 射线 而 致恶 性 肿 瘤 、 白血病 、 良生 殖结 不 果及 放射病 者 比例较 高 。 2. .2锐器 伤 : 伤是 护 理人 员最 常见 的职业 事 故 , 2 针刺 不仅 引起皮 肤黏膜损伤 , 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由于近年来经 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 、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因 此器 械 伤所 造成 的 职业 暴露 而 引 发血 液 感染 和 病 毒感 染 的潜 在 威胁 日趋严 重 , 医务 工作 者 的健康 构成 了极 大 的威胁 。 对 2 _ 3化学 性 因素 : 括细胞 毒 性药物 、 学 消毒剂 。护 士每 天都 要 包 化 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 , 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 , 的气 强烈 味对 呼 吸道 刺激 大 ; 二醛 在 医院 中使用 是 引起 职业 性哮 喘 的原 戊 因之 一 。另 S i 等 【 mt 司 t 对不 同职 业人 群 手部 皮炎 检 出度 的调查 表 明 , 照组 人群皮 炎检 出率 男性 为 52 女性 为 1. 而外科 护 对 . %, 0 %; 6 士手 部皮 炎检 出率 男性 为 2. , 9 % 女性 为 3%。随着 抗肿 瘤药 物 4 2 的不 断 涌现 , 化 疗药 物 的 广泛 应 用 , 肿瘤 治 疗 的效果 有 了 肿瘤 使 很大 的改善 ,然 而多数 抗癌 药 物在 杀伤 或抑 制 癌细 胞 的同时 , 正 常组织 细胞 也会 受到损 害 。 医务人 员尤 其是 护 理人 员在 对病 人进 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 , 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 3 1 程度 的损伤 。 a o 句 查 发现 , 置环磷 酰 胺 、 铂 的护士 尿液 Sr 等【 t 调 配 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问题日益凸显。
他们经常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威胁,如感染疾病、工作压力过大、暴力威胁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
本文将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首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之一是感染疾病的风险。
在医院工作中,医生、护士等人员接触大量病人,特别是传染病患者,容易暴露于感染的环境中。
例如,新冠病毒肆虐期间,许多医护人员感染了这种病毒,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此外,通过暴露于患者体液、血液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质,医务人员也有可能感染其他传染性疾病。
其次,工作压力也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一个主要原因。
医生和护士们通常需要面对巨大的工作负荷,包括长时间的工作、频繁的昼夜倒班以及紧张的工作环境等。
加之医疗资源不足、患者期望过高等因素,使得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
这些压力不仅可能导致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问题,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还包括暴力威胁。
由于医患关系紧张,一些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采取暴力行为的情况时有发生。
医护人员经常遭受患者的恶言恶语、推搡甚至是殴打。
这种暴力行为不仅对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职业热情。
面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医院管理部门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和培训计划,确保医务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并加强疫情监测和排查工作。
此外,可以提供疫苗接种服务,优先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其次,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至关重要。
医院管理部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医疗设备和人员的投入,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应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如开展定期心理辅导、组织团建活动等,帮助医务人员减轻工作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另外,对于医务人员面临的暴力威胁问题,可以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和加大法律保护力度。
医院可以增加安保力量,加强安全设施的监控和运营,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及自我防护情况的调查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及自我防护情况的调查随着新冠病毒的爆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医护人员作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他们需要面对大量患者,并频繁地进行接触,这也增加了他们被病菌感染的风险。
因此,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务。
为了了解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以及自我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我们对某市三家三甲医院的10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1.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在受访的医护人员中,有近80%的人表示曾经遭遇过职业暴露。
这些职业暴露的情况包括:接触感染病人、接触其分泌物和体液、不慎被针头刺伤等等。
我们还发现,医生对职业暴露的风险更为敏感,其中有90%的医生表示曾经遭遇过职业暴露。
相比之下,护士和其他技术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稍微好一些。
2. 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情况在面对职业暴露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自我防护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医护人员最常用的自我防护方法包括戴口罩、戴手套、勤洗手等。
其中,戴口罩是医护人员最为认可和普遍使用的防护措施。
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在工作时常常戴口罩。
而对于其他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和勤洗手,虽然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但也有约20%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使用”或“从来不使用”。
3. 影响医护人员自我防护的因素在分析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情况时,我们也探讨了一些影响其自我防护的因素。
首先,我们发现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是一个重要因素。
超过60%的受访人员称他们的工作压力和负担比较大,这些因素也会使医护人员在工作时疏忽一些细节,从而影响他们的自我防护措施。
另外,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培训也是影响自我防护的因素。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参加过防疫培训和学习,其中有很多人也表示通过培训提升了防疫意识和防护能力。
4. 改善医护人员防护的建议对于调查结果,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改善医护人员防护的建议,如:1)加强个人防护设备的供应和物资保障,以确保医护人员在防护上的基本需求。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小结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小结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挑战与应对
医务人员是医疗体系的核心,但在日常工作中,他们面临着众多的职业暴露风险。
这些风险不仅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影响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挑战、原因和应对策略。
一、挑战:多种风险的交织
生物污染: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各种微生物的接触使医务人员面临感染的风险,如HIV、HBV、HCV等。
化学污染:长期暴露于化学消毒剂、药物和医疗设备释放的微粒中,可能引发皮肤刺激、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物理伤害:锐器伤、噪音污染以及长时间重复性工作导致的肌肉骨骼疾病等。
二、原因:多重因素的叠加
高风险操作:如采血、注射等操作中的直接接触。
防护措施不足:缺乏足够的防护设备或使用不当。
工作压力大: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增加暴露风险。
三、应对策略:多方位的解决方案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掌握预防措施。
完善防护设备:提供充足且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建立报告和监测系统:及时记录和追踪职业暴露事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暴露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心理支持:减轻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提升其应对职业暴露的信心和能力。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全面的应对策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提升医疗体系的服务质量。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一、危险因素:1、针刺伤: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违反操作流程,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所造成。
2、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不足:某些传染性疾病,通过呼吸道、飞沫、菌尘、血液、体液传播,感染不易切断,护理操作明显多于其它病人,护士自身防护不当,思想上轻视和麻痹,防范措施落实差是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最重要的问题。
3、心理社会因素:护士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同时护士又承担社会职能(婚育等)易造成身心疲惫,使护士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
4、环境因素:住院病人的人数大于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数,护士与床位的比例未达标;病房内不能实行严格的空气消毒,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病房空气流通差,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率。
二、防范措施:1、加强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士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使每位护士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2、锐器伤的防护管理:一切锐利的针器均应按要求放置在锐利针器盒内,包括:输液针头、抽血针头、刀片等;使用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禁止将针帽复回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防止被刺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3、防喷溅的防护管理: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医务人员的身体时,应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4、医护人员手部的防护: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及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医护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室应设置洗手设施,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在流动水下洗手,医护人员必须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
6、常用器具类消毒:(1)氧气湿化瓶:为了降低呼吸道的感染率,现普遍改用一次性湿化瓶,有效期3天,3天内检测湿化瓶内百分百无菌;如使用非一次性湿化瓶,其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并晾干后备用;病人吸氧用一次性吸氧管,每日更换,气管切开病人每班更换吸氧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中医药*宁夏医科大总院门诊体检办(750004)2011年11月13日收稿摘要:在医学领域里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原性疾病的情况,多是由于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了某种可以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
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最新和最实用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达到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的目的。
关键词:三甲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2-0066-02三甲医院护士职业暴露主要原因及防护对策扈学琴*王丽风*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成为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而2002~2003年6月,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暴发流行,医务人员首先受到本地区第一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冲击,卫生部正式公布的医务人员感染率为18.38%。
非典的暴发流行,把医院感染推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性与职业保健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而在临床工作中,临床护士因与患者和污染物品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也较大[1]。
1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有学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而护理人员位于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之首。
在职业暴露中,针刺伤发生的几率最高,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
所谓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2护士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2.1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是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主要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疾病。
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2]。
2.2物理性因素2.2.1辐射损伤:护士工作中有受到辐射、触电、烫伤、噪声等危害的可能,尤其是护理参与实施放射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受到放射线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大多数护士不具备放射防护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自我防护,易受损伤。
有报道称[3]从事放射性诊断和治疗的医务人员因接触放射线而致恶性肿瘤、白血病、不良生殖结果及放射病者比例较高。
2.2.2锐器伤: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器械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对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3化学性因素: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
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4]。
另Smitt 等[5]对不同职业人群手部皮炎检出度的调查表明,对照组人群皮炎检出率男性为5.2%,女性为10.6%;而外科护士手部皮炎检出率男性为29.4%,女性为32%。
随着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细胞也会受到损害。
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Sarto 等[6]调查发现,配置环磷酰胺、顺铂的护士尿液中可监测到该药或其代谢产物,环磷酰胺尿中代谢产物有诱变引起局路肿瘤的危险。
Kevekordes 等[7]发现长期接触细胞抑制剂的护士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DNA 损害明显增多,姐妹染色体交换频率显著增加,与不接触此类药剂的医务人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4心理社会性因素: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
由于护士工作长期面对患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这些忧伤情绪都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随着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加上恶性事件以及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护士工作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工作紧张感。
过度的压力会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2.5医务人员相关因素: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程度、个人防护意识、职业暴露的频率、防护措施、安全用具、预防接种等。
2.6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严重:我国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9.75%,丙肝感染率约为3%[8],有关专家最新评估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是65万人[9],近几年来以30%的速度递增,检测发现的HIV 感染者及患者由2002年的40560例增加到2005年6月底的14.1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7.5万人,累计死亡7375人,并且正由特殊人群(吸毒者等)向普通人群扩散[10]。
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逐日增加,面临重大的危害性。
调查显示[11],由于ICU 护士长期处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腰部受力多,搬运患者频繁,加上不正确的姿势,腰痛发生率为76.17%。
3加强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3.1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加强管理:应在护理院校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
调查表明[12],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陶新学等[13]调查显示,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
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
3.2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特别是抽血针头、注射针头、安瓿等刺伤。
工作中应注意预防,及时处理锐器物品。
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锐器伤,有报道称: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锐器伤发生率减少50%。
3.3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但也是护理工作中最易忽视的环节,护士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护理操作前要彻底规范洗手。
同时规范着装,可以防止护理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污染。
3.4强化标准预防理念:标准预防是WHO 推荐预防医患间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方法。
护士应当学习、应用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强调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
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手术室、产室、ICU 的护士要更多地进行标准预防。
3.5药物伤害的预防,强化护士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意识: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操作时,应戴好口罩、手套、帽子、防护衣。
配药场所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有条件尽可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检测空气中药物浓度,严禁超标。
如果操作时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时,应及时用清水彻底冲洗。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正确使用各种消毒剂,防止外溅。
注意通风,祛除消毒剂残留在空气中的浓度。
3.6加强对医疗废物及一次性医疗用物的管理:病人用过的棉签、662012年1月*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641000)2011年11月12日收稿摘要:感染科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更易接触到各类传染病病人,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遭职业暴露的机会更多。
现对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进行探讨、分析,目的在于增强感染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护士思想意识,正确认识职业危害。
关键词: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自我防护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2-0067-02医院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滕蜀镒*感染科护理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直接接触各类感染性疾病病人,常常暴露在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
如果缺乏正确的个人防护,可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其自身安全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其自身的防护意识,现分析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1职业危险因素1.1病源微生物的感染1.1.1病原体经血液传播。
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最易感染的主要有3种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医务人员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血液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 、HCV 、HIV 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由此可见经血液传播疾病经皮肤损伤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的严重危害性。
1.1.2病原体经空气传播。
经空气传播的病原菌,如SARS 、人间禽流感、肺结核等,通过讲话、咳嗽、清扫、人员走动、空气流动等扬起而污染空气,护理人员长期处于医院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容易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1.1.3病原体经手传播。
医院感染80%是由手引起的。
曾有检测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带菌率为100%。
医院内耐药菌,特别是多重耐药菌在病人之间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手进行的。
1.1.4其他途径的传播。
如经肠道传播的霍乱、甲肝、戊肝,经接触传播的狂犬病、破伤风等对医务人员也具有一定威胁性。
1.2消毒因素对机体的危害1.2.1化学性消毒剂的危害:护士在工作中接触的各种消毒剂,尤其是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职业性哮喘、肺水肿、致癌、致畸等危害。
1.2.2物理性消毒的危害:臭氧消毒器是一种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但当人吸入臭氧时,臭氧会伤害肺部,同时还会恶化慢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而且损害人体抵抗呼吸道感染的能力。
1.2.3生理心理危害因素:职业性危害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如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尤其是暴露于HBV 、HCV 和HIV 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时,暴露者多数会产生悲伤、害怕、恐惧、消极无奈等极度悲观情绪,给受伤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会影响受伤者的工作、生活与家庭。
2防护措施2.1职业安全教育与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医院感染部门应履行职责,面向全体护理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染知识培训,了解感染科各种疾病的特征、治疗、护理、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措施、自身防护。
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强化对实习生等人员的岗前培训,抓好日常工作中监督环节,做到防患于未然。
2.2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2.2.1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一项技术,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脱去防护物品及手套后,离开隔离病房前均应彻底清洗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