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合集下载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一、案例陈述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

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

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

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

“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侵犯一、侵犯的实质(一)侵犯的概念1.侵犯的定义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①伤害行动——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②伤害意图——没有造成伤害却有伤害意图的行为是侵犯;无意伤害不是侵犯。

③社会评价——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2)侵犯的分类敌意性侵犯:也称作情绪性侵犯,是源于愤怒,意在伤害的侵犯;工具性侵犯:把伤害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的侵犯。

2.侵犯与敌意(1)敌意的多种含义①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②高度排斥性的态度;③人与人之间的高度怀疑,即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敌意与侵犯的关系①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

在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而不能实现时,往往是以敌意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敌意实质为代偿性的侵犯。

②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敌意行为还可以直接激化人际冲突使敌意上升为侵犯。

3.侵犯的普遍性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还是中国,暴力与犯罪都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二)侵犯的本能论1.主要观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本能论倾向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和洛伦茨的习性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S.Freud)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后期又修正为生的本能(性本能)与死的本能(侵犯本能),侵犯本能目的在于破坏,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由于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把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侵犯冲动。

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

如果侵犯冲动得不到表现,就会导致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异常者的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因而解释的范围限于心理病理患者,而不能简单扩展到正常人。

2022考研347应用心理: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侵犯行为含义及种类

2022考研347应用心理: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侵犯行为含义及种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侵犯行为含义及种类1.侵犯行为的含义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

由侵犯行为、侵犯动机(直接原因)和社会评价(从效果上看,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2. 侵犯行为的种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可分为言语侵犯与动作侵犯;(2)根据侵犯行为的动机,可分为工具性侵犯(把侵犯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和报复性/敌意性侵犯(为了使对方遭遇不幸);(3)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可分为反社会的侵犯行为(杀人放火)、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警察击毙罪犯)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正当防卫、父母教育惩罚孩子)。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写作模板:A和B是辩证统一的,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B;只看到A看不到B是不行的,只看到B看不到A是不行的,必须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

只有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例如: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必然性,也要看到偶然性;只看到必然性看不到偶然性是不行的,只看到偶然性看不到必然性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只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第二种情况:不是考查辩证关系的。

适用:联系、发展、矛盾、实践、人民群众等等。

写作模板:A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用A的观点看问题。

只有坚持A的观点,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如果不坚持A的观点,我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将遭遇失败。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用A的观点看问题。

例如: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 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Page 15
(三)置换(metathesis)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 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 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Page 8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Page 9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 ⼼理学术语:侵犯:是个体的⾏为,也称侵犯⾏为,这种⾏为涉及个体对他⼈的伤害和危害。

凡是侵犯⾏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的⾏为。

侵犯⾏为是有⽬的的⾏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

表现在⾏为、语⾔上。

基本解释 1.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触犯 侵犯⾻⾁ 2. [intrude into;invade]∶进犯 侵犯领⼟或主权 详细解释 1. 侵凌触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灌夫通*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轢宗室,侵犯⾻⾁。

”《南史·傅昭传》:“及昭⾄,有⼈夜见甲兵出,⽈:‘ 傅公善⼈,不可侵犯。

’乃腾虚⽽去。

” ⽑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有些地⽅,他们在⼯作中犯了⼀些错误,例如:⼀⽅⾯排斥贫农⼊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强迫富裕中农⼊社,侵犯他们的利益。

” 2. 进犯。

《汉书·王莽传中》:“ 莽⽈:‘ 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背畔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垂,为元元害,辠当夷灭。

’” 宋岳飞《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有番贼马军⼀千馀骑径来侵犯郾城县北五⾥店。

” 清昭连《啸亭杂录·解易占》:“ 噶尔丹叛时,侵犯乌阑布通,其势甚急。

” 袁静《伏虎记》第七回:“ 美国财阀们的贪欲和侵略野⼼是⽆⽌境的,这次⼜发动侵犯朝鲜的战争。

” 3. 抵触。

《朱⼦语类》卷九四:“只是那⼀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

” 主要理论 有关侵犯的早期研究主要是S.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后来K.Z.洛伦茨等⼈提出的习性学说,它们分别从精神分析⾓度和动物⽣存中习性发展的⾓度解释⼈的侵犯⾏为,虽然⾓度不同,但结论却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侵犯是⼈的本能⾏为,是与⽣俱来的。

发⽣侵犯⾏为的动因来⾃⼈的内部。

这些看法因为缺乏实证,并且对深⼊理解侵犯现象⽆所帮助,所以不太受当代社会⼼理学家的重视。

挫折-侵犯假设 是第⼀个⽐较有影响的观点,由J.多拉德和N.E.⽶勒1936年提出。

什么是侵犯

什么是侵犯

什么是侵犯一、侵犯定义:社会心理学上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1.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3.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侵犯的分类标准: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

三、侵犯行为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将侵犯看作是人的一种行为,这个定义因其简单明确,易于实验观察,所以广为人们所接受。

社会心理学对侵犯的研究主要涉及几个方面:1.人类中的侵犯行为从何而来,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关于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社会心理学界已经形成了许多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行论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1)本能论:侵犯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才能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2)挫折——侵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侵犯和挫折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目标无法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3)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侵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

如果某人缺乏正确处理社会暗示和做出适当反应能力的话, 他就有可能对社会信息表现出不适应或者不恰当的行为, 这种不适应行为会使他受到周围人的排斥,进而可能会使他变得消沉, 或使他养成一贯的侵犯性(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侵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三)侵犯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16
17
18
15
19
1—
世纪
图 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
20
(到
95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四)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 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脑机制: 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 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神经递质: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雄性之间为争夺配偶而互相攻击,该种行为能够成功保 护配偶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使得攻击性基因得以发展传递。
雄性对异性攻击的倾向弱很多,因为雌性可能会拒绝攻 击自己的雄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4.对本能论的评述 本能论认为侵犯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 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主要表现在: (1)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 (2)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侵犯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人类就一定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 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 出侵犯性。由此,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 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 数量还是从种类上。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 亲社会行为——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王恩界 乐国安 内容提要 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学者们提出多种理论来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对这些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加以回顾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侵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侵犯行为 发生原因 心理学 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侵犯,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①虽然现在还没有关于人类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但是已经产生了几种有一定说服力的观点,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可以对一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结构化解释。

篇幅有限,简论而言。

一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

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②。

在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后来,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早期,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

二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
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
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
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
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
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
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
素制约的.
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
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它们把挫折和环境影响作为侵犯的原因,它们都把个人变量作为侵犯行为的中介作用,它们都强调了周围人对个人侵犯行为的作用等等。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挫折挑动,侵犯线索的引发,个人特点及当时的情境等。

挫折挑动包括: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气温暂时性变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如热刺激;受他人侵犯;拥挤;
侵犯线索的引发。

柏格威茨指出人们受到挫折之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无方向的,未分化的情绪唤起状态,这种情绪唤起状态是凭藉环境刺激所提供的线索才能找到方向,从而导致侵犯行为。

研究表明,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以及他人的侵犯行为均可作为线索而引起侵犯。

酒精往往是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个人因素。

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进行身体攻击;个人的认知水平,也是影响侵犯行为的一个因素。

当人们认识到侵犯行为将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消极后果时,则其侵犯行为可能被控制。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的侵犯行为也会加强,例如,当人们感到自己混在群体中,不为人知时,往往会放松自己的行为,易于发生侵犯行为。

暴力电视会影响儿童的行为,情绪,认知等各个方面。

三,侵犯行为的控制
社会控制侵犯行为有以下几种措施:
通过分配公平减少挫折感
惩罚侵犯行为是抑制侵犯行为的重要手段。

社会生活中惩罚是必要的。

惩罚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般来说,惩罚要相对地重些,使侵犯者感到痛苦与压力,以便吸取教训,同时达到杀一儆百的目地,惩罚要及时,即发现侵犯行为之后尽早予以惩罚,进行及时的负强化,使惩罚为其侵犯行为留下深刻的印象;惩罚必须具有针对性,惩罚量的大小与其严重程度要相称。

父母对子女的惩罚要有效,首先要具备的一个前提,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较好的感情,即父母是爱子女的,关心子女的,而子女对父母是尊重的,依赖的,父母惩罚自己是恨铁不成钢。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父母的惩罚才是有效的。

其次,父母惩罚子女是理智的,决不能随心所欲。

另外,父母本身也要作出榜样,不是侵犯的典范。

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对转变人们的态度是有效的,对与防止侵犯行
为的说服教育必须及早进行,如果能长期进行,从小进行,必能有良好的效果,等到发生了侵犯时,再来就事论事地讲道理,进行教育,只能暂时起一点作用。

说服教育时,提供受害者痛苦的线索,受害者的痛苦迹象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从而抑制侵犯行为。

如果说服教育的对象是已经作出伤害他人行为的人,则必须激发侵犯者的内疚感,说服教育强调用意志来克服自己的侵犯性冲动,即自我控制,侵犯行为来自侵犯性冲动,侵犯冲动强烈的人,其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

说服教育时,允许恰当的宣泄。

控制暴力电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