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学科硕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定稿)

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攻读硕⼠学位研究⽣培养⽅案(定稿)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攻读硕⼠学位研究⽣培养⽅案⼀、培养⽬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林业经济理论研究、⾼等学校教学和林业经营管理的⾼级专门⼈才。
具体要求是:1、努⼒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泽东思想及邓⼩平理论,树⽴正确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勤奋敬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作及科学研究⼯作的能⼒。
3、具有健康的体魄。
⼆、研究⽅向1、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2、林业经营管理;3、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三、学制与学习年限根据2007年3⽉22⽇中南财经政法⼤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决议,我校全⽇制硕⼠研究⽣基本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1、公共必修课第⼀外国语 6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2、专业必修课林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 3学分⾼级西⽅经济学 2学分农业经济前沿理论 3学分林业经济计量分析 3学分⽣态经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3学分3、指定选修课林业市场研究 2学分林业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 2学分林业企业会计专题 2学分林业企业投资专题 2学分林业技术经济学 2学分4、任意选修课林业企业融资专题 2学分现代林业经济学 2学分林业经营管理学 2学分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考⼊本专业的研究⽣,须补修4门本专业⼤学本科阶段的主⼲专业课程,不计学分,考试合格后⽅能撰写学位论⽂。
五、成绩考核研究⽣所修课程经过考试或考查合格后,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修满38学分以上才能申请学位论⽂答辩。
课程成绩考核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地位、作⽤和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式。
六、培养⽅式研究⽣的培养实⾏导师制。
培养⼯作遵循下列原则:1、在指导⽅式上,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专长和主导作⽤,同时,注意发挥研究⽣导师组和教研室的作⽤。
0829008290082903林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

(082901、082902、082903)林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林业工程科学硕士点是在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硕士点,涵盖森林工程(082901,2001年设置)、木材科学与技术(082901,1998年设置)、林产化学加工工程(082903,2011年设置)三个学科。
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30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5人。
为国家林业局和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拥有核磁共振、红外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等世界一流仪器设备。
近五年学科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等课题60余项,累计经费1500多万元,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80余名。
主要研究领域为森林作业与环境、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公路交通运输规划、道路工程、沙生灌木材性与加工利用、木材物理学、木材干燥理论与技术、木质材料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生物质能源与功能材料、生物质基吸附材料、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基合成树脂和高分子材料化学改性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并在林区及草原等特殊地区公路交通人机环境系统设计、评价与优化,路基路面结构、路面材料、结构设计方法与施工工艺研究方面以及沙生灌木微观构造及其产业化利用和木材干燥理论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多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彰显出明显的区域特色。
二、培养目标根据我国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要求,林业工程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总目标是:塑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林业工程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具有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林业工程,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人类、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技术性工作。
经济林学科硕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经济林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07Z3)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经济林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就,具有本学科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1、经济林生物技术与良种选育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经济林育种群体的构建,建立系统和健全的育种基地;经济树种的常规育种,含无性系育种和有性杂交育种等技术;重要经济树种cDNA 文库和EST文库的构建及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检测,经济树种再生体系的建立,重要经济树种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2、经济林资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为:主要经济树种的生殖过程、生长发育规律、目标产物合成等主要有机产物的生物代谢过程和调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经济树种良种壮苗新技术,重点是建立经济树种无性系育苗新技术体系;优良品种的科学配置技术,主要解决自交不亲和经济树种的不同S基因型的品种配置和花期相遇品种配置问题;经济林栽培的树体管理技术、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技术;经济林栽培的花果调控技术;经济林无公害栽培技术。
3、经济林资源产品加工利用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资源食品工程技术及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食用经济林资源加工与利用;经济林资源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经济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经济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旨在通过系统、全面的学术研究,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具备从事经济研究、政策分析、经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培养目标包括:1.掌握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2.熟悉国内外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了解相关政策和研究动态;3.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统计分析能力,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4.具备独立开展经济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实证分析和论文撰写等;5.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中积极参与并作出贡献。
二、培养模式本研究生培养方案采用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学术研究、实践实习和论文撰写等环节。
1.课程学习为了确保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课程学习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基础。
课程设置包括经济学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公共课程。
其中经济学核心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研究方法等;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涵盖经济学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公共课程主要包括外语、数理基础等方面的学习。
2.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渐接触到国内外学术前沿和新兴领域,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导师,展开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要求学生具备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的能力,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和方法,通过实证分析和数据模型的构建来验证研究假设。
3.实践实习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实习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实践实习安排包括参与学术会议、实验室实验、企业调研等,学生将有机会与各领域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开拓思路,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4.论文撰写论文撰写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求学生在研究课题的基础上,撰写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有创新性和实证分析能力,并能够有效表达研究成果和结论。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1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1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1.政治思想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崇尚科学研究精神,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要求掌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社会经济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善于沟通与交流,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二、学术方向1.农业经济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是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农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和经营体制变革的特点,进行农业经济与管理的理论和政策创新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从促进农业经济理论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农业政策创新和农业经济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措施,为国家及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林业经济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侧重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在林业领域应用的研究。
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模式1.学分制培养模式研究生的学业通过各门课程的学分累积来总结,合格的研究生需要获得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学分制培养模式便于按照学科的不同特点来设置学科课程以及科研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并提高各自的专业能力。
2.导师制度每位研究生都将有一名导师,导师将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学术发展等,并协助学生安排研究生生活。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讨论、撰写论文等方式,提高科研能力,拓展专业视野。
三、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将包括经济学原理、数学模型、统计学等,旨在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方法论。
2.专业课程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将涵盖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将设置一些同学科相关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学术研究训练研究生将参与学术研究训练,包括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的学术报告,撰写学术论文等。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阅读和撰写论文的技巧,并增强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学位授予研究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和学术研究要求后,由学校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保障1.课程资源学校将配置充足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设施,确保研究生的课程质量和学术要求。
2.技术支持学校将提供现代化的科研设施和技术支持,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3.学术交流学校将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同时也鼓励研究生申请国内外学术交流项目,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国际视野。
六、质量保证1.责任制评价学校将建立研究生培养的责任制评价体系,对导师和学生的培养工作进行评估,以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优化管理学校将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
七、总结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以全面培养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广阔的专业视野的高级经济人才为目标,通过学分制培养模式和导师制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支持。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120302)一、培养目标在林业经济管理领域,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做出贡献的奉献精神。
3、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内较全面和较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以及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林业经济与政策本方向应用现代经济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政策分析工具,系统地研究林业经济运行规律和林业建设中的经济和政策问题。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林业经营管理制度、林业产权制度、森林资源核算、林产品市场、林业投资与信贷、林业税收制度、林业政策、林业法律制度、林业宏观管理、林业可持续发展等,为我国林业管理部门和各类林业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
2、林业管理工程本方向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体系,从整体的视角对林业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系统化、模型化和工程化的分析,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人工分析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相结合,为各类复杂的林业问题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主要研究领域有:林业系统的运作机理研究,林业经济与管理系统的预测、决策、优化和仿真,林业信息系统理论与开发研究,以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等。
3、林产品贸易本方向运用流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林产品的产品特性及其贸易特点,着重研究现代林产品贸易理论与实务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林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以解决林产品贸易中的政策规划和相关的林业经济管理问题。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农林经济

附件3: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名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代码120301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填表日期:2013年6月12日修订日期:2013年6月26日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三、课程设置(包括主文献研读、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注:1.平台课是指涵盖本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
2.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应在专业必修课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五、科研能力与水平及毕业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六、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七、主文献研读课程书目(列出本学科专业的必读文献,不够可另附页)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点专业主文献目录一、专著教材类(一)基础类1.经济学入门类(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梁小民教授翻译(2)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16版商务印书馆萧深教授翻译(3)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升《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黄险峰张帆译2.中级经济学类(1)黎诣远李明志《微观经济分析》(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周惠中《微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3)H.范里安著,费方域等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4)R.S.平狄克、D.L.鲁宾菲尔德著《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计量经济学方法类(1)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上、下)林少宫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中国人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3)黄益平宋立刚《应用数量经济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专业类(1)《改造传统农业》,(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1987[1964],商务出版社 (Schultz, T. W. 1964.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农民经济组织》,(俄)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1996,中央编译出版社(3)《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4)《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5)《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美)盖尔•约翰逊著,2004,商务印书馆(6)《以自由看待发展》,(美)阿马蒂亚·森著,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Sen, Amartya. 1999. Development as Freedom. New York: Anchor Books.)(7)《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中文版)(郭熙保、张进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发展经济学—从富裕到贫困》,速水佑次郎(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农业经济论》,速水佑次郎,中国农业出版社(10)《农业与经济发展》,加塔克,英格森特著,华夏出版社1987.6(11)《发展经济学》(第四版),(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2)《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科尔曼,中国税务出版社(13)《发展微观经济学》,普兰纳布·巴德汉、克利斯托弗·尤迪,北京大学出版社(14)《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第二版),弗兰克·艾利思著(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5)《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D·盖尔·约翰逊著(林毅夫、赵耀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16)《农业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度量》,亚尔·蒙德拉克著(国风、方军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7)《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奥利弗·E·威廉姆森著(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8)《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莱斯特·布朗,东方出版社,2003(19)《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美) 诺思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20)《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美)塞缪尔·亨廷顿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2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乔纳森·特纳,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22)《国家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23)《发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J•D•冯匹斯克,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24)《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第二版),弗兰克·艾利思著(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25)《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美)黄宗智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26)《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美)黄宗智著,中华书局2000年版(27)《江村经济》,费孝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8)《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林毅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版(29)《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林毅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0)《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黄季焜、罗泽尔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31)《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温铁军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32)《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林毅夫、蔡昉、李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33)《<管理科学季刊>最佳论文集》,徐淑英、张维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4)《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科研的需求和供给分析》,林毅夫、沈明高、周皓,中国农业出版社(35)《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黄季焜、胡瑞法、张林秀和Scott Rozelle ,中国农业出版社(36)《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天则文库),盛洪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37)《中国经济》,蔡昉、林毅夫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8)《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国家科技委员会,中国农业出版社(39)《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背景资料》,国家科技委员会,中国农业出版社(40)《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出版社(41)《21世纪农业科技展望》,卢良恕,山东科技出版社(42)《农业总论》,胡跃高,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3)《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梁家勉主编,农业出版社(44)《世界农业科技现状与趋势》,邓楠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45)《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郭文韬曹隆恭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二、期刊类(一)中文期刊类(1)经济研究(2)管理世界(3)经济学(季刊)(4)中国农村经济(5)中国农村观察(6)农业经济问题(7)农业技术经济(8)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9)经济科学(10)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8年起改为英文出版: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见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Emerald数据库))(二)英文期刊类(1)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Agricultural Economics(3)China Economic Review(4)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5)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6)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Research Policy(9)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Technovation(11)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三、期刊论文类(一)中文期刊论文(1)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中国及东亚奇迹’再解释”,《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2)李功奎、钟甫宁,“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基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4(3)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C2002017,2002年)(4)向国成、韩绍凤,“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的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pp.4-9 (5)向国成、韩绍凤,“分工与农业组织化演进:基于间接定价理论模型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07年№1(6)都阳,“影子工资率对农户劳动供给水平的影响—对贫困地区农户劳动力配置的经验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5(7)谭淑豪、Nico Heerink、曲福田,“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水稻小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12(8)许庆、田士超、邵挺、汪学军,“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6(9)陈锡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年第2期(10)张德远、吴方卫,“国外农业科研领域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11)冯开文,“家庭责任制与农民收入—一个经济制度变迁的回顾”,《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12)汪三贵、刘晓展,“信息不完备条件下贫困农民接受新技术行为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6年№12(13)周立群,曹利群,“依靠组织创新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4期(14)李大胜、李琴,“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3(15)赵芝俊、张社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3(16)郭剑雄,“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一个扩展及其意义”,《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17)刘进宝、刘洪,“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弱相关性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9(18)赵洪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演进的研究”,《财经研究》2004年第12期(19)尹茂生,“私人部门农业科研投资的国际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20)辛贤,“公共农业研发投资与私人农业研发投资的互补关系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5(21)刘晓昀、辛贤,“国外私人农业R&D 投资及对我国农业科研机构转制的政策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7(22)毛学峰、辛贤,“贫困形成机制—分工理论视角的经济学解释”,《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2期(23)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2(24)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协会在农业公共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5(25)袁开智、赵芝俊、张社梅,“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回顾与评析”,《技术经济》2008年第2期(26)赵芝俊、袁开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1985—2005”,《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27)黄振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发展—1985—2005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实证与比较”,《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3期(28)黄季焜、胡瑞法“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模式:现状及国际比较”,《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29)胡瑞法、黄季焜、卡尔·普雷、斯高特·罗赛尔“中国农业科研体制与政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管理世界》1996年第3期(30)陈和午,“农户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文献综述”,《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3(31)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小农户真的更加具有效率吗?来自湖北省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季刊)》2009年10月,pp.95-124(32)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1999-2003年)——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来自湖北省农户的微观证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 24卷 8期(33)李谷成冯中朝占绍文,“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基于湖北省农户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统计研究》2008年25卷第1期(34)陈开军; 贺彩银; 张永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技术进步——基于拉—费模型的理论机制与西部地区八个样本村的微观证据”,《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01期(35)陈玉萍; 张嘉强; 吴海涛; 丁士军,“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04期(36)陈玉萍; 吴海涛; Sushil Pandey; 陶大云;“技术采用对农户间收入分配的影响:来自滇西南山区的证据”,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07期(37)贺振华,“农户兼业的一个分析框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1期,pp.2-9(38)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农户兼业化的解释”,《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pp.13-21(39)王美艳,“农民工还能返回农业吗?—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1pp.20-30(40)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pp.16-21 (41)展进涛、陈超,“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基于全国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3期pp.75-84(42)朱喜、史清华、盖庆恩,“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pp.86-98(二)英文期刊论文1. Antle, J.M., 1983, “Infrastructure and Aggregat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ternational Evid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31, No.3, pp.609—619.2.Benziger, V., 1996, “Urban Access and R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Post-Mao China,” E 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44, No.3, pp.539—570.3. Byron, R. P., and E. Q. Manaloto,1990,“Returns to Education in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38,pp.783—796.4.Chang, G. H., and G. J. Wen ,1997, “Communal Dining and the Chinese Famine of 1958~1961,”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 Vol.46, pp.1~34.5.Fan, S.,1991,“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on Production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3, pp.266—275.6.Fan, Shenggen,Linxiu Zhang, and Xiaobo Zhang, 2004, “Reforms, Investment,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 Vol.52 pp395-420.7.Fujiki, H., 1999, “The Structure of Rice Production in Japan and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47, pp.387-400.8.Fuller, F., D. Hayes, and D. Smith, 2000, “Reconciling Chinese Mea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Dat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49, pp.23-43. 9.Griliches, Z.,1964,“Research Expenditures, Education, and the Aggrega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LIV, pp.961—974.10.Halbrendt, C., F. Tuan, C. Gempesaw, and D. Dolk-Etz, 1994, “Rural Chinese Food Consumption: The Case of Guangdong,”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6, pp.794-799.11.Harris, J. and M. P. Todaro, 1970,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X, pp.126~142.12.Hatton, T. J. and J. G. Williamson, 1992, “What Explains Wage Gaps between Farm and City? Exploring the Todaro Model with American Evidence, 1989~1941,”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40, pp.267~294.13.Hayami,Y.,1996,“The Peasant in Economic Moderniz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78,pp.1157—1167.14.Headley, J., 1968, “Estima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Pesticide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50, pp.13—23.15.Huang J., and S. Rozelle, 1995,“Environment Stress and Grain Yiel ds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7, pp.853—864.16.Kikuchi, M. and Yujiro Hayami, 1999, “Technology, Market, and Community in Contract Choice: Rice harvesting in the Philippin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 47, pp.371-386.u, L. J., and P. A. Yotopoulos, 1971, “A Test for Relative Efficiency andApplication to Indian Agricultu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1,pp.94—109.18.Leibenstein, H.,1966, “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 Americ an Economic Review, Vol.LVI, pp.392—415.19.Liang, E.P.L., 1981, “Market Accessibilit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Prewar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30, No.1, pp.77—105.20.Lin,J.Y., 1992,“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 wth in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 pp.34—51.21.Pingali, P.L., 1997,“From Subsistence to Commercial Production System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sian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9, pp.628—634.22.Riskin, Carl, 1994, “Chinese Rural Poverty: Marginalized or Disperse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pp281-285.23.Sahota, G. S., 1968,“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Indian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50, pp.584—605.24.Todaro,M.P., 1969,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 No.1, pp.138-48.25.Wiens, Thomas B., 1983, “Price Adjustment,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Produc tiv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3, p319-325.26.Yotopoulos, P. A., and L. J. Lau, 1973, “A test for Relative Economic Efficiency: Some Further Resul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3, pp.214—223.27.Zai, Hengyun Ma, Jikun Huang, and Scott Roze lle, 2004, “Reassessing China's Livestock Statistics: An Analysis of Discrepancies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Data Se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 Vol.52, pp445-472.28.Zhang, B., and C. A. Carter, 1997,“Reforms, the Weather,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Grain Sector,”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9, pp.1266—1277.29.Nigel Key; Elisabeth Sadoulet; Alain de Janvry. 2000. Transactions Costs andAgricultural Household Supply Respons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82)2: 245-259.30.O'Brien KJ. 2002.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CHINA JOURNAL, 48: 139-15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林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7Z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经济林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就,具有本学科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经济林生物技术与良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经济林育种群体的构建,建立系统和健全的育种基地;经济树种的常规育种,含无性系育种和有性杂交育种等技术;重要经济树种cDNA 文库和EST文库的构建及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检测,经济树种再生体系的建立,重要经济树种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2、经济林资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主要经济树种的生殖过程、生长发育规律、目标产物合成等主要有机产物的生物代谢过程和调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经济树种良种壮苗新技术,重点是建立经济树种无性系育苗新技术体系;优良品种的科学配置技术,主要解决自交不亲和经济树种的不同S基因型的品种配置和花期相遇品种配置问题;经济林栽培的树体管理技术、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技术;经济林栽培的花果调控技术;经济林无公害栽培技术。
3、经济林资源产品加工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资源食品工程技术及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食用经济林资源加工与利用;经济林资源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
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要求
总学分最低为32学分(含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
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需要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且不占应修32学分的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研究生要参加学校、学科所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注重个性发展,发挥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注意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或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
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
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记1个学分(此学分可抵充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10次及以上学术报告(讲座)。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加强硕士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中期考核有利于人才分流,因材施教,也是检查培养工作,交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改进工作的手段。
1、考核的时间
考核时间一般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
2、考核的内容
(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表现;
(2)业务方向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
3、考核的方式
考核由学科组织专家3-5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
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党总支组织进行。
4、考核结果与分流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者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缴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
考核成绩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
学位论文工作包括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科研调查、工程设计)、撰写论文等部分。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论文工作:确定研究题目,阅读文献资料,参加专业生产实践,拟定研究计划,开展实验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
论文开题的准备工作应在入学后的1年内完成。
论文题目应在入学后1年半内做开题报告后确定,经研究生所在教研室(或研究室)讨论审定。
硕士生应事先制定科研实验方案,经导师审阅同意后开展工作。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论文的选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的结果具有新的见解或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
力。
对研究工作必须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以期获得准确的数据资料。
研究工作结束后,仔细整理资料,深入分析数据,认真撰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