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与临床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件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细菌 、霉菌、酵母菌等。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特点:食 品的种类、加工方式、储存条件 等对微生物的分布有显著影响。
微生物的来源:食品生产、加工 、运输、储存等环节中可能引入
的微生物。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与操作
01
02
03
04
传统检测方法
培养法、镜检法等。
现代检测技术
免疫分析法、PCR技术、生物 传感器等。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对医院环境、医疗器械等进行 微生物学检测,评估消毒灭菌 效果,确保医疗安全。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通过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指 导临床医生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感染暴发调查
在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进行 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分析,查 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
效控制措施。
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进行鉴定,为疫苗的研制提供基础 资料。
疫苗株的筛选
通过微生物检验技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筛选,选择适合作为疫苗株的 菌株或病毒株。
疫苗制备过程的监控
在疫苗制备过程中,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和安全性 评估,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疫苗效果评价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生长是指微生物细胞数目的增加和质量的增加。其生 长过程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微生物的繁殖
微生物繁殖是微生物生长的必然结果,繁殖方式包括二分裂 、出芽生殖、孢子生殖等。繁殖过程中,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会复制并传递给后代。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微生物的代谢
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处理废水、废气等,降低环境污染。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整版x

个人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说明
实验服与护目镜
进入实验室需穿着实验服,佩戴合适的护目镜, 防止试剂飞溅或粉尘刺激。
手套与口罩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肤 接触有害试剂或吸入有害气体。
实验操作规范
规范实验操作,避免产生气溶胶或飞溅物,减少 交叉污染的风险。
实验废弃物处理及环保要求讲解
废弃物分类处理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 整版x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 常见病原微生物介绍 • 微生物检验技术与方法 • 临床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01
微生物营养
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微生物营养
类型有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类。
02 03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摄取营养物质、合成细胞物质、增加 细胞数量的过程称为生长。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 衰亡期四个时期。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和 分析,了解其基因组成和功能, 为微生物的鉴定和分型提供准确
依据。
基因芯片技术
将大量特异性基因探针固定在芯 片上,通过与待测微生物DNA杂
交来鉴定其种类和型别。
宏基因组学技术
通过对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 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析,了解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为环 境微生物检测和生态学研究提供
尿液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尿常规检查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 培养基46±1ºC水浴 保温。
• 倾注前先加TTC于营 养琼脂中,加入量比 例为1ml/1L。
• 小心旋转培养皿勿将 培养基溢出。
菌落总数测定
• 琼脂凝固后,翻转 平板,置36 ±1ºC 温箱内培养48 ±2h.
• 若有太多水珠在皿盖 上,应先倒置打开, 以免湿度大使菌成片 状生长。
菌落总数测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乳糖发酵管36 ±1ºC下培养24 ±2h -----不产气------大肠菌群阴性------报 告
大肠菌群测定
• 革兰氏染色------呈现阴性 • 乳糖发酵管36 ±1ºC下培养24 ±2h ------
产气------大肠菌群阳性------报告
沙门氏菌检验
• 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最适生 长温度37 ºC,对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 培养基上生长.
• 同一来源的链状菌落 作为一个菌落。
霉菌、酵母菌计数
• 检样-----做成几个适当倍数的稀释液-----选择3个适宜稀释度,各取1ml分别加入灭 菌培养基内------每皿内加入适量培养基----- 25~28ºC下培养5d ------菌落计数-----报告
菌落总数PK霉菌、酵母菌
• 营养琼脂
• 报告表示:100mg(ml)检样内大肠菌 群最可能数(MPN)
大肠菌群测定
• 检样------稀释------乳糖胆盐发酵管9支 36 ±1ºC下培养24 ±2h ------不产气-----大肠菌群阴性
产气------分离培养
大肠菌群测定
•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ml)加入225ml 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振摇或使用匀浆 机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吸取1ml该 稀释液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 盐水中,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稀释 液。
《临床微生物检验》课件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管理
1
质量控制的作用
保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结果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2
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重复性。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结果直接关系到
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因此是至关重
要的。
3
常用的质量管理措施
实验室管理规范、设施环境维护、 标准质控规程的贯彻落实等措施。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DNA分离和纯化
它们在人和动物接触的过程中传播,会 引起严重的感染病,甚至导致死亡。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什么是生物化学 检验技术
利用生物化学分析技术来 检测生物样本中的化学物 质的一种检测方法。
应用领域
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并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的 前沿研究中。
常用技术分类
• 酶联免疫法 • 光子计数法 • 随机放大荧光检测法
临床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本课程将向大家介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定义、作用和意义,以及微生物检验 的常见流程、方法和技术。
常见致病微生物
1 大肠杆菌
2 病毒
在传染病流行病学中,是诊断和预防疾 病的重要指标。
病毒性感染在人类社会中是医学防治一 直要面对的难题。
3 金黄色葡萄球菌
4 弓形体
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对呼吸系统、泌尿 系统、乳腺、皮肤等具有感染性。
利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及时准确分析身体内存在的微生物病原体,识别出病原体的 种类和数量。
2
诊断和治疗疾病
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及时确认病情的诊断,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3
公共卫生防控
通过研究疾病传播规律和控制机制,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 全。
感染部位
微生物可感染人体的各 个部位,如呼吸系统、 肠胃道、泌尿系统、生 殖系统等,表现出的症 状和体征也会有很大差 异。
微生物检验(ppt版)

•芽胞抗原:
有免疫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值
14
第十四页,共七十五页。
炭疽(tànjū)毒素:
--保护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 水肿
因子〔EF〕三个组分
--单独皆无致病性,与PA结合才显示出致 病性
--具有抗吞噬和免疫原性
15
第十五页,共七十五页。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煮沸10min或干热(ɡàn rè)140℃ 3h才能杀灭
在,亦可自甲壳动物、蝇、蜱中别离出 能引起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感染〔羊、马、狗、猫、
鸟、鱼等〕 正常人粪便带菌率达10%左右,70%的人可短期带 菌。新生儿、免疫功能降低者,易受该菌感染
42
第四十二页,共七十五页。
致病物质: 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主要毒力因子 内在素——外表(wàibiǎo)蛋白〔侵袭性蛋白〕 磷脂酶C
(yìzhì)
噬菌体裂解(liè jiě)
(shēnɡ huà)
动 响生 串
荚 青毒
力
化珠
观
试
膜 霉力 肿 素试
确定报告
察
验
胀 抑验
试制
反
验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五页。
21
痰、呕吐物、CSF及 炎症分泌物
2%兔血清肉 汤快速增菌 37℃4h
0.2ml注射小白鼠 腹腔,8h后解剖
荚膜肿胀试验
直接涂片
荚膜染色 G染色 初步报告
食物中毒在国内、外均为常见 中毒食物大多无腐败、变质现象,感官性
状正常,应引起注意
30
第三十页,共七十五页。
二、微生物特性(tèxìng)
形态与染色:
- G+大杆菌 -生长6h后即形成(xíngchéng)圆形芽胞、
有免疫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值
14
第十四页,共七十五页。
炭疽(tànjū)毒素:
--保护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 水肿
因子〔EF〕三个组分
--单独皆无致病性,与PA结合才显示出致 病性
--具有抗吞噬和免疫原性
15
第十五页,共七十五页。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煮沸10min或干热(ɡàn rè)140℃ 3h才能杀灭
在,亦可自甲壳动物、蝇、蜱中别离出 能引起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感染〔羊、马、狗、猫、
鸟、鱼等〕 正常人粪便带菌率达10%左右,70%的人可短期带 菌。新生儿、免疫功能降低者,易受该菌感染
42
第四十二页,共七十五页。
致病物质: 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主要毒力因子 内在素——外表(wàibiǎo)蛋白〔侵袭性蛋白〕 磷脂酶C
(yìzhì)
噬菌体裂解(liè jiě)
(shēnɡ huà)
动 响生 串
荚 青毒
力
化珠
观
试
膜 霉力 肿 素试
确定报告
察
验
胀 抑验
试制
反
验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五页。
21
痰、呕吐物、CSF及 炎症分泌物
2%兔血清肉 汤快速增菌 37℃4h
0.2ml注射小白鼠 腹腔,8h后解剖
荚膜肿胀试验
直接涂片
荚膜染色 G染色 初步报告
食物中毒在国内、外均为常见 中毒食物大多无腐败、变质现象,感官性
状正常,应引起注意
30
第三十页,共七十五页。
二、微生物特性(tèxìng)
形态与染色:
- G+大杆菌 -生长6h后即形成(xíngchéng)圆形芽胞、
微生物检验 PPT课件

技术逐渐推 广应用
第一节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食品微生物
二、基本原理
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后,并不影响其和相应抗原
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事先将待测抗原固定于载玻
片上,滴加荧光标记抗体,若荧光标记抗体与相应 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不能被缓冲液冲掉,在 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否则荧光抗体被缓冲 液冲掉,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荧光。
四乙基罗丹明 (RB200) 570
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TRITC) 550
最大发射 光波长
520~530
595~600
620
荧光颜色
黄绿色
橘红色
橙红色
4.荧光抗体的制备
荧光抗体的制备程序: 制备免疫血清或McAb ↓ 抗体纯化 ↓ 抗体标记: 搅拌法、透析法 方法 ↓ 标记物提纯:去除游离荧光素 去除过度标记或未结合抗体 ↓ 标记物鉴定:含量、特异性、效价、F/P 鉴定 ↓ 实际应用
3.荧光色素的要求
(1)应具有能与蛋白质分子形成共价键的化学基因 (2) 荧光效率高 (3)荧光色泽与背景组织的色泽对比鲜明 (4)与蛋白质结合后不影响蛋白质原有的生化与免疫性质 (5)标记方法简单,安全无毒 (6)与蛋白质的结合物稳定,易于保存
异硫氰酸荧光素 ( FITC) 最大吸收 光波长 490~495
第一节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食品微生物
经典的免疫分析技术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溶血反应、补体结合实验 特点:成本低、技术简单、结果易于判断,但不易于实 现自动化。
现代的免疫分析技术
荧光免疫标记、放射性免疫标记、酶免疫标记、镧系 (稀土)元素免疫标记、临床化学免疫分析技术、发光免 疫标记、流式免疫微球技术及生物传感器技术等。 特点:灵敏、特异、快速、易于测定及实现自动化。
微生物检验技术 PPT课件

菌种保藏的目的: 防止优良性状菌种的退化或变异。 注意:在实际工作中菌种的退化或变异是 难以避免的。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正常 的生物进化规律,变异是绝对的,稳定性 是相对的。
(一)菌种保藏的目的和意义
菌种保藏的意义: 微生物菌种是珍贵的自然资源,通过 分离纯化得到的微生物纯培养物,还必须 通过各种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死 亡,不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不会因发生 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否则就无 法真正保证微生物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顺利 进行。因此,菌种或培养物保藏是一项最 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2、菌种衰退的实质
菌种的衰退是发生在细胞群体中的一个由量 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 注意:开始时,在一个大群体中仅个别细胞发生 负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而 一味移种传代,则群体中这种负变个体的比例 逐步增大,最后让它们占了优势,从而使整个 群体表现出严重的衰退。 所以,在开始时所谓“纯”的菌株,实际上其中 已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纯因素;同样,到了后 来,整个菌种虽已“衰退”了,但也是不纯的, 即其中还有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存在着。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2、菌种衰退的实质 3、菌种的复壮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1)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 (2)代谢产物生产能力或其对宿主寄生能力的下 降。 (3)其他原有的典型性状变得不典型,如:最易 觉察到的是菌落和细胞形态的改变。 (4)对产量性状来说,菌种的负变就是衰退。 (5)抗不良环境条件(抗噬菌体、抗低温等)能 力的减弱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菌种保藏的方法
2、冷冻干燥保藏法 将微生物或孢子冷冻,然后在减压情 况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使细胞的代 谢、生理等生命活动处在停止状态下进行 长期保藏。
(一)菌种保藏的目的和意义
菌种保藏的意义: 微生物菌种是珍贵的自然资源,通过 分离纯化得到的微生物纯培养物,还必须 通过各种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死 亡,不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不会因发生 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否则就无 法真正保证微生物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顺利 进行。因此,菌种或培养物保藏是一项最 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2、菌种衰退的实质
菌种的衰退是发生在细胞群体中的一个由量 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 注意:开始时,在一个大群体中仅个别细胞发生 负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而 一味移种传代,则群体中这种负变个体的比例 逐步增大,最后让它们占了优势,从而使整个 群体表现出严重的衰退。 所以,在开始时所谓“纯”的菌株,实际上其中 已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纯因素;同样,到了后 来,整个菌种虽已“衰退”了,但也是不纯的, 即其中还有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存在着。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2、菌种衰退的实质 3、菌种的复壮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1)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 (2)代谢产物生产能力或其对宿主寄生能力的下 降。 (3)其他原有的典型性状变得不典型,如:最易 觉察到的是菌落和细胞形态的改变。 (4)对产量性状来说,菌种的负变就是衰退。 (5)抗不良环境条件(抗噬菌体、抗低温等)能 力的减弱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菌种保藏的方法
2、冷冻干燥保藏法 将微生物或孢子冷冻,然后在减压情 况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使细胞的代 谢、生理等生命活动处在停止状态下进行 长期保藏。
《临床微生物学导论》课件

寄生虫的生命周期
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 揭示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不同发 育阶段。
常见微生物感染及治疗
1
病毒感染
2
着眼于病毒引发的感染疾病,如流感、冠状
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研究常见的治疗策略。
3
寄生虫感染
4
深入研究寄生虫引发的感染疾病,比如疟疾、 血吸虫病和包虫病,探索相关的预防和治疗
方法。
细菌感染
《临床微生物学导论》 PPT课件
深入了解临床微生物学,从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入手,到病原微生物的 感染与治疗,一同探索微生物的神秘世界。
微生物的分类及鉴定
细菌学基础知识
从细菌学的基本概念到细菌的特性和功能,深入探 讨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寄生虫学基础知识
掌握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病原性,研究寄生虫感染 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探索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 尿路感染和创伤感染,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真菌感染
从念珠菌感染到黑色素真菌感染,探讨不同 种类真菌感染的症状和治疗选择。
微生物在生产与环境中的应用
生产领域
1 食品工业
了解食品发酵和食品安全相关的微生物应用,如酸奶发酵和食品保鲜技术。
2 制药工业
研究微生物在药物生产和抗生素研发中的应用,如青霉素产生和微生物筛选技术。
3 环境保护
探索微生物在土壤修复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生物降解作用。
环境领域
1 生态系统
了解微生物在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2 全球变化
研究微生物在全球变化过程中的响应和适应策略,包括气候变暖和陆地退化等。
3 生物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24
药敏试验(体外)耐药,临床(体内)有效
1. 病人相关原因: 免疫防御(白细胞、补体、抗体、细胞因子); 感染部位(尿液,胆汁) 2.药物相关原因:增加剂量,延长静滴时间 3.微生物相关原因: 病原确立错误(定植耐药菌); 致病力(全耐药肺克vs全耐药鲍曼) 药敏折点本身原因 实验室药敏试验操作错误
29
精品课件
30
精品课件
31
精品课件
32
精品课件
33
精品课件34Fra bibliotek 精品课件35
精品课件
36
精品课件
37
精品课件
38
精品课件
39
精品课件
40
精品课件
41
精品课件
42
精品课件
43
精品课件
44
精品课件
45
精品课件
46
精品课件
47
精品课件
48
精品课件
49
精品课件
50
精品课件
微生物检验与临床
烟台海港医院
王功军
精品课件
1
主要内容
1.微生物检验的方法、特点 2.标本的正确采集 3.报告单内容解释 4.相关知识:
(1)区分感染、定植与污染 (2)药敏试验药物选用原则及结果解释 (3)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特点及用药原则 (4)常见菌药敏情况
精品课件
2
一、微生物检验的 方法与特点
感染部位药物浓度低(盆腔、前列腺、脑脊液)
2.药物原因:
给药剂量与方式不当
3.微生物相关原因:
病原确立错误(定植敏感菌);
接种效应;5×105/ml vitro vs 109 /ml vivo
毒力(猩红热、吸入性炭疽、EHEC);
治疗中出现耐药(葡萄球菌-喹诺酮、铜绿、诱导耐药突变);
产生生物膜(铜绿)
药敏报告结果中若有敏感的药物,不要选择耐药的药物!
精品课件
25
二、标本正确采集
精品课件
26
精品课件
27
送检标本种类与临床意义
1.临床意义低的标本 • 痰、咽拭子 • 粪便、肛拭子
2.临床意义中等的标本 •尿 • 脓、伤口分泌物
3.临床意义大的标本 • 血、脑脊液、胸腹水、无菌体液
精品课件
28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57
精品课件
58
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采集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抗生素治疗前1-2小时,分别从三个不同部位采 集3套血培养标本。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间隔>=15分钟,采集3套血培养标本。 2.如果这些血培养24小时内均为阴性,需再采 集2套血培养标本。
精品课件
59
血管内导管尖端培养
2.同次血液标本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结果是同种 细菌,解释该导管是患者菌血症的源头。
摘自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精品第课三件 版
61
精品课件
62
精品课件
63
精品课件
64
精品课件
65
精品课件
66
精品课件
67
精品课件
68
补充内容
脓液组成物是坏死的白细胞和溶解的细菌、组 织碎片,自然没有活细菌生长。建议除抽吸脓 液送检外,再送检坏死和新鲜交界处的组织取 基底部或边缘部采样送检. 这里有血供,细菌 营养好,有活力,培养阳性率高。
中介(intermediate) : 指药物在体内生理浓集的 部位或允许加大药物剂量治疗时有效;该范围 还作为一缓冲区,避免由于微小技术误差导致 的结果错误解释。
耐药(resistant):表示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 染部位所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治疗 无效。
精品课件
21
培养结果的局限性
(1)可能造成假阴性结果的原因—— 未能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 采集和运输标本不理想(可能控制的) 延误了培养时间; 培养环境错误,如温度和气体 培养基营养不支持微生物的生长 病原菌数量很少,或标本量不够检出(敏感度) 身体免疫因子抑制生长 在当时所有培养方法不能培养的微生物(局限性)
精品课件
3
精品课件
4
精品课件
5
精品课件
6
细菌染色分类
革兰染色:丹麦Christain Gram(1884)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精品课件
7
精品课件
8
涂片检菌项目
真菌涂片检查 抗酸杆菌涂片检查 G-双球菌涂片检查 新型隐球菌涂片检查 一般细菌涂片检查
精品课件
9
精品课件
10
曲霉菌(KOH法)
精品课件
22
(2)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的原因—— 不同患者标本混淆 报告了污染菌(从实验室或标本采集过程中) (3)没有分离到病原菌—— 也不表明实验室不能检测,其他的疾病有可
能象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复杂性)
精品课件
23
药敏试验(体外)敏感,临床(体内)无效
1.病人相关原因:
免疫抑制,基础疾病严重
标本留取 1.用酒精清洁导管周围皮肤。 2.无菌手续移动导管,剪取尖端末端5cm,直
接置入无菌容器中。 3.立即运送到细菌室,防止干燥,常规培养
不超过15min,4℃保存不超过2h。
摘自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精品第课三件 版
60
血管内导管尖端培养
结果解释
1.只有当做血液培养同时,做血管内导管尖端培 养,确定患者菌血症的来源。或是抽取新鲜脓 性标本培养,确定软组织相关感染,并做在附 近有插入导管的尖端段培养。
51
精品课件
52
精品课件
53
精品课件
54
精品课件
55
皮肤不是无菌的;
定植细菌“污染”血培养
精品课件
56
由污染菌引起的假阳性问题
血培养的关键是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引起的污染, 由污染菌引起的假阳性增加了患者抗生素的使用量, 延长了住院日,延误病情诊断并增加了经济负担等。
在理想的消毒条件下,仍有3%~5%血培养中混有污 染菌,它们来源于皮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痤疮 丙酸杆菌,梭杆菌属,类白喉群,草绿色链球菌,微 球菌)或来源于环境(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属,不动杆 菌属),这些微生物有时有致病作用.
对两次不同部位血培养生长同一种微生物;不同类无菌 部位标本培养中生长同一种微生物;微生物快速生长 (48h内),上述情况应考虑是真正的感染。临床实验 室工作人员和医生之间应经常讨论血培养结果,建立 良好的交流关系对各方面都有益处。血培养中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污染率较高。因此,采血前严格执行皮 肤消毒程序非常重要。
精品课件
11
眼分泌物中的镰刀菌
精品课件
12
精品课件
13
精品课件
14
精品课件
15
细胞内吞噬的G-双球菌
精品课件
16
肺炎链球菌
精品课件
17
细胞内吞噬的G-杆菌
精品课件
18
精品课件
19
精品课件
20
药敏结果解释
敏感(susceptible):表示测试菌能被测定药 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感染部位达到的药物浓度 所抑制或杀灭,感染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