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_文化素质教育_大学英语选修课_吴承钧

合集下载

大学英语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框架研究——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1》为例

大学英语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框架研究——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1》为例

现、中外文化对话场域、学习者主体性空间 3 个话语空间的叠加态。 其认知逻辑分别为:依据价值观的不同认知加工
方式选用不同类型的课文,通过显性节点形成渐次深化的认知网络;利用专项及通用模块构建平等交流但“以我为
主”的文化态度;通过材料和活动设计创建学习者主体性空间;由模块呈现不同认知功能来实现认知过程。
认为,主流话语要经历一个自然化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
自它传某然播种似化机行乎过构为失程的所去,常进了是识行与一性的特种实就定建践是的构[社理10社]。会想社会主、会共思义主识想核义思和心核想利价心的益值价实的观值践联的观活系教化动,育并的。语成教域学为责U爱社n任i国会t感1 U奉敬不初ni献业忘心t 2
文化对照互鉴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汉语名言以导图的方式分析钱学森先生报效祖国的事迹,然后思考
“说习课图现角题计同 模路的个国核的极涵概认目要中ascfo版的编学otnan“汉artd念e,“式目文结识锚著习者文片的入在思空心标,性求,径命rito’明开语以afiunsn目目构。c匹化、定者标手目目者畅介、期课想给价价,学,题lag方德思英也i”同起的f概nd标标。i配为作对价,观对所绍望文出值标标值习的s。lie法维l语”m可t伴到内价念mmi”资主价用中旨值点观中欲和,中单判价价二者原a如a作论导教iel涵以讨目值l本c源的。国值n在又l观进的国言与寻词断值值字p听生第为t图材t。u借论标e”3判身o。文传观让可显行显传,之找的,r观观x倡完,形三s个所如进充中ac助点为价断无u化统使c学提然e性碰性统相答首课探导给态ih方单有l第t行分汉出不主值是l所i文交e用习供后呈撞字呈文关案“o文索的定e呈n面有二元有激语fv同,关观谓c流化总者实分奉现,,母现化的et学采人音属现“eh论目单文一活中学于论le态思献分带在为现述问,,为原i“习用文f频于,认f述的元o化定关ce习价证而“度想包r式o既着提新目这价题师汁d引多传后价知f、“中m趣于原eu者值,f不成。深括“的可有升价标样值组生原dul而模导统m完值地受f味目it生的观icu是就卓耕tl形建关主值价可观o成的味价ha态l安思成r观图控nm性标形e的t多e通奉越的i式立自动信值以实。学意值og话e排想完头”的ms、价态思元nnoe和献常的希呈对身学息观充现问认习蕴e判tor语在相形”脑”c值呈av想化d成信生冀英向o,n学成习的的现分的题的知行i断”“形c填课契风n从i观现表视en就息活,导s语习长质吸内调路设,重挑为是”dgi式与空合“文暴专的s的述r角”加”“t教作o者或量收涵用动径e计视战起可s,的b,学的,,af业已先,分来工明oem视表材用旨d预发 的储主或从要学到性,而由i要f习练技e有例ni述丰的德nd频e在达中。期学 展 同备题包一传的义习g非逻“领xgi之习能知,c富核cl、总激出的行习 中 时活足句含定体 达和者价1辑sabo。et前声题、识t”iylr心igl的发以英思为者 的 进动够陈的d程现 了方的教这值i论oaev,音,e,nlan[i1d来学由表视 问 行设 不 的样每中述证内 观想材译度了 使法积”nn3ct]i、, ,doge- “(习化解化价习度解式细为这报相练思取特题形ibAm任为 的 廷写nAeW)(a习者过想征语主的值者化元效、针务主互成、,,u—作.ai2hn“价L分即形s(L(bae1题认课学渡。隐—将篇场认观主素祖对的语个课作.工ip)te.二明n值p析社式A隐o如t—c习,识文到目性文文r的知呈体大学社国篇问a用t作i5.)oeo德其nr评、会上性第rejS课l隐生的t了理是标现个话 化文网性纲习的会,题e,内坊nssl余))价c语T主体o话Q1一e文(性解t活升价新价体认国化络空,者语事主在— ) ,t化le”iif为权(篇Tx义现语na单,w教语话经华值价值a设现知别态、间自语)迹义完n价t的e其un课o价衡x’核课模B为元材篇Bn语dr验。信值观计出加属度和身篇;s形t核值过中kd文值、B第讲文s心块例依为采se的i来T息信探了内工性,价价,e按B填h心观n程,r和中r从观e三so述s价据化(讲用副翻v认突的tx息索单体涵环来值值p时p空价认,ae课讲t重认iT单中n曹值单、中述语( 译r知出内tAo集—元现网整节看观间ade值知h系文述n视知元txsi文国元e观外了篇写i框学化中n目中出主e格合,,认t顺o观过列t专cg了l学路即nrB秀课e“原呈文个T。作o架以习[a标输编体题化知内1ts序c)程4化hune项中]习径价t。、文爱子现从化人—exni工s加者t价入—著现互过化n依李ol上,tt练t国a者设值rge双国弹甄A、教平认发作拿认yt值单的者出构程和xy忠次i从中t?习思o主计感oth语)中、”别之材等知展大知坊n观元语借中、,价ue军为—2敬价外题想体等条其知?篇文要b父a物主交逻与“和研目”此外篇个值8提:语ne业值。文学初目中识设和课化sd点个理体和邓流辑社单讨标文推问,反t出言、信化“(别习步化,c计w人文性学谐单诚但会 稼体元价化的动是社馈题h的使ir息对H、状体引od模i物语视家”元信强责 先t现任语值学大单价会调。ie个o用ic。的话nn导态现w式为e(篇角的、化艰任g在务t篇观习值致元主节这L体si))场识友、、感fl,.c。ayA—中难之为贴渐义呈的,者标并内A—价语AAa4n2i(域记善知可n.ng.单华个间回单翻近次核现内自准置个容值斯林g篇和uT、、”、见yaet学文理深心学维理形涵作的国元身提的问观组译洛肯元ohgxAB,ueet

现代大学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现代大学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现代大学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作者:庄瑜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第18期摘要:近年来,通识教育一直颇受高等教育界关注,而书院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形态,亦有其特点和规律。

大中华区现代大学书院目前形成了三种典型模式,即精英模式、大众模式和传统模式。

文章基于大中华区十五所书院的案例,对三类模式做了分析与研究,并就现代大学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书院;通识教育;课程;大中华区近年来,通识教育一直颇受高等教育界关注,而书院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形态,也获得了一定关注。

2014年,两岸三地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以共同探索书院制教育模式改革与发展规律,为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贡献。

2015年,书院联盟举办了两岸四地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并邀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波士顿大学代表介绍其住宿制学院的特色情况,以为两岸四地高校书院提供借鉴。

同时,与会代表分成三组,按照管理人员及教师组、学术研究组、学生代表组进行了研讨交流,细化了讨论内容,并结集出版了《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一书。

[1]书院的通识教育是书院研究的核心,也是书院院本课程研究的基础。

文章基于大中华区十五所书院,对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文章首先从书院的三种典型模式分析入手,之后根据课程形式进行分类并归纳不同课程类型的特征,从中剖析书院通识教育的启示。

一、书院的三种典型模式目前,大中华区大学形成了三种典型的书院类型,即精英模式、大众模式和传统模式。

三种模式的代表分别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书院。

(一)精英模式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是精英模式的典型代表[2]。

元培学院的建立可以追述至2001年。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通识选修课程一览表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通识选修课程一览表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通识选修课程一览表
开课院系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化学系 教育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体育教研部 体育教研部 课程号 课程名 课序 类别 上课教师 学分 人数 1 01 01 01 01 01 02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1 1 本科 李少春 本科 嵇立群 本科 史红 本科 王希永 本科 李士勇 本科 邹湘高 本科 李少春 本科 蔡鑫 本科 李水金 本科 孙咏梅 本科 吴艳君 本科 付华 本科 王跃华 本科 李志强 本科 崔丽霞 本科 杨秀萍 本科 冯峰 本科 王燕铭 3 2 2 3 3 3 3 3 3 3 3 2 2 2 3 2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3061004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方 3061013 法的培养 3061014 现代物理概论 3090802 地学基础2(理) 3090802 地学基础2(理) 3091020 北京导游 3091026 世界旅游 3041014 时尚文化研究 3041014 时尚文化研究 3041014 时尚文化研究 3021007 北京历史与文化 3701011 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政治 3740001 文献检索(理科) 3011033 唐传奇研究 3011035 影视文化 3011040 跨世纪文学研究 3011042 宋词研究 3011043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 3011051 文章学 3031008 证券与期货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通识选修课程一览表

——福州大学校训

——福州大学校训


博至
— —
学诚 远







目录
福州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1 福州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管理实施办法 ····················································2 专业介绍 ····························································································································9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 10 方案解读 ·························································································································· 19 主要课程简介 ···················································································································· 21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安排表 ······································································· 26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作者:吴立农韩素玲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10期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通识教育的使命。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是当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目标2007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调整、修改和补充,提出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在培养目标上深入推行改革,培养目标要包含知识技能和运用发散能力等多个层面,强调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通识能力的培养。

因此,目前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挑战与新的机遇。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通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作为公共科目,大学英语学习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备、学时和学习氛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多数高等院校把英语教学当作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只是单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以便通过各种考试,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

尽管运用了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只开设了读写课、听力课。

许多大学生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几乎把一半的时间花在了外语上,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英语词汇,大搞题海战术,有小部分学生幸运过关。

且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绝大多数无法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不仅如此,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还与其他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脱节。

二是学生大多对语言要点进行分类或强制式机械记忆,从而割裂了语篇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把词汇、表达方式与汉语对应起来识记,忽略其语法范畴知识和语篇情景意义。

在课堂上,学生不能用学过的、语义上相互连贯的词和表达式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更不能依据英文语篇的形与义的衔接与连贯规律再现原文的主要内容。

词汇英汉对应式的记忆方式,导致语言应用中的“硬译”现象,出现中式英语。

高校通识课程比较

高校通识课程比较

台湾东海大学
选修
人文学科、自然 至少修习11个学 学科、社会学科、 分 生命科学、管 理科学等五大领 域。
汕头大学
采用“多层组合通识教育”,设置通识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 立思考能力,视情况适当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跨学科课程,有利 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中国香港:
学校 香港中文大学 通识课设置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 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 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目标为:全人教育、均衡教育。扩展 视野,培养抽象及综合能力,贯穿学科,解决问题,平衡心智,开 朗理性,涵养人性,发扬道义。
汕头大学 (医学院 除外)
选修通识教 三大类科学: 育课程 数学与自然科学 哲学与社会科学 语言、文学和艺术 鼓励学生修读公益类课程
在毕业前须获至少12 个学分,每类学科修 习不少于2学分
学校 香港中文大学
课程类型 必修和选修
学科领域 中国文明(必修3 学分) 分科课程(需修6 学分) 跨科课程(需修3 学分) 书院课程(需修3 学分) 文学、语言、历 史及人类学、哲 学及宗教、经济 及政治发展、社 会关系、科学技 术和社会、中 国研究8个领域。
台湾东海大学
开拓人生、关怀社会、重视人文,培育宏通且专精之东海人
学校 北京大学
课程形式
学科领域
学分要求
全校必修课 全校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程、 全校必修课:40学分 和文化素质 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与 文化教育选修课:16 课 军事课程。 学分,每个领域 文化素质课包括:数学与自然科 至少选修2学分 学类、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 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 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 等,其中还有跨学科课程

通识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通识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通识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黄成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第09期【摘要】通识教育在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人文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应当从人文等多方面多维度不断拓展教学思路,应当把通识教育理念具体化,理论联系实践,把通识教育理念充分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去。

把通识化教育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同学们的英语知识量,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作者简介】黄成,哈尔滨剑桥学院。

一、引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在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人文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

在实践过程中,以课程方式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起来,重新构建一种课程或知识体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质的想法,有很多现实的困难。

笔者认为,指南已经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提供了路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应当从人文等多方面多维度不断拓展教学思路。

二、外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现状调研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最早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真正演变成形则在美国,在名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报告中,美国哈佛大学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

陈坚林等学者说,外语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从模式到内容的转变,是大学外语教师从语言技能教师到外语通识教育实践者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介绍世界多元社会、历史与文化,倡导人类和平与文明是外语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国内,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自此初步建立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王哲,李军军,2010),浙江大学(2006年)、中山大学(2009 年)等高校相继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通识教育的广泛关注和学界对通识教育的研究热情。

中华女子学院公共选修课-中华女子学院教务处

中华女子学院公共选修课-中华女子学院教务处

中华女子学院公共选修课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2008年春)选课手册教务处2008年3月目录一、选课通知 (4)二、拟开课程目录及课程安排表 (6)三、课程介绍 (9)1.人文类俄语入门(通识课) (9)当代传播文化与实务(通识课) (9)外国女性文学(通识课) (10)宋词选讲(通识课) (10)2.社科类实用逻辑学(批判性思维)(通识课) (10)会计学基础(通识课) (11)法学概要(通识课) (11)诺贝尔经济学奖史话(通识课) (12)西方哲学(通识课) (12)货币银行学(通识课) (13)金融市场概论(通识课) (13)管理思想流变(通识课) (14)女子教育变革与近代中国社会(通识课) (14)西方教育思想(通识课) (15)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通识课) (15)公司理财原理(通识课) (16)金融学(通识课) (16)微观经济学(通识课) (17)女性心理与健康(通识课) (17)房地产法案例分析(通识课) (18)文献检索与利用(通识课) (18)3.艺术类美学原理(通识课) (18)中国建筑史(通识课) (19)艺术设计的自然原理(通识课) (19)古筝演奏与欣赏(通识课) (19)4.礼仪与修养类先秦诗文鉴赏(通识课) (20)生活教育—成功人生的基础(通识课) (20)歌剧、舞剧赏析(通识课) (20)女大学生心理素养与调适艺术(通识课) (21)走进中国音乐(通识课) (21)5.其它类速成德语语法 (21)婚姻与家庭...................................................................... (22)数学建模 (22)成功创业学 (23)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女装形象与当代时装解读 (23)微机应用技巧与维护 (24)《史记》选讲 (24)中外杰出女性研究 (25)现代法治影视评论 (25)计算机安全基础......................................................................... (25)图形图像处理............................................................................ (26)商务英语阅读............................................................................ (26)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春季)全院公共选修课程选课通知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拟开课42门全院公共选修课程,其中:素质教育通识课程30门、其它类课程12门,详见《拟开课程目录及课程安排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英语选修课吴承钧(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摘要】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轨迹,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现状的分析,认为所开设的课程与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相符的,但在体现通识教育“把培养完整的人放在首位”的理念上却相去甚远,同时课程的单一性也不利于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

据此,笔者提出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应该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用中国元典文化树立学生核心的价值观,以ESP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国元典文化;大学英语选修课ESP本世纪初国内各大高校开始积极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大学英语作为非专业英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刊登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关于该研究的论文已有近百篇之多,代表性的观点有: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培养人文通识型的英语人才(胡文仲,孙有中2006);强调功用主义与人文主义并重、专业与通识兼顾(张中载,2003);主张外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主义教育(张西平,2007);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许国璋);开设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实现语言习得和文化获取的平衡(王守仁,2010),这些观点的共同点都是强调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要考虑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要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它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旨在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与通识教育中通才和全人的理念异曲同工,因此如何汲取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延续我国传统元典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有更大的相融性,是放在教育者面前急需讨论的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对国内六所大学目前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发现课程的设置都是围绕“给予学生某几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培养大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这几项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但与通识教育要求“要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的首要目标相去甚远。

此外,课程的设置也难以使学生获得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通识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造成了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在学生英语水平远未达到不需要学习英语的程度时,在教育部要求大学英语应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时,国内高校的“大学英语进入了一个压缩学分时期,不仅范围越来越大,而且势头越来越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通识教育的内涵,明确通识教育“把培养社会公民和完整的人放在首位”的理念和使“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的要求,在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中国元典文化树立学生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通识教育1.通识教育内涵。

源自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末随着美国大学的改革而逐步形成,国内目前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尚无较为准确和规范的界定,但从诸多的文献来看,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李曼丽博士的描述,她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初步建构:“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描述有所充实和延伸,首先更加明确了通识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相对的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是一种全人的大学理念,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教育。

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首先注重的是对一个“人”的培养,然后才是把一个“人”培养成为一个职业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完整的人”是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是会学习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兼备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在中国,最早倡导大学通才教育的是蔡元培先生,民国初年他提出要培养“硕学闳材”,要通融“文理两科之界限”,主张“文理兼学”;20世纪30年代,梅贻奇先生接受了美国通识教育的思想,发展其理念,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1949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专业化,大学教育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的现象,20世纪末,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而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极其相似的一面,首先,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通识教育不同的含义,但从本质上看,通识教育是重建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它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是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互为主题性关系的教育,也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

蔡达峰指出:“通识教育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从19哲学上说是培养自由人或完整的人,从社会学上说是人性的守护者、未来社会的领导、文化与政治共同体的公民”。

可见,通识教育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的,这一点与我国提出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相同的,因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的弊端,重点都是着眼于人,“以人为本”;其次,二者都高度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内涵,文化素质教育更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飞升的两翼,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科学精神讲究对事物的求实与创新,坚持追求客观真理;人文精神讲究对人的关怀与尊重,坚持实现人的理想与价值。

科学的进步可以丰富人文的生命内涵,而人文的提升又可以提供科学的精神支撑”。

正如通识教育的源头是欧洲的自由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继承了中国教育哲学的两大精髓:第一,在教育本身,重视“做人”和“在明明德”的教育;第二,在哲学思想方面,道家哲学中“形上”与“形下”、“本”与“末”、“道”与“器”这些概念之间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即在重视“形上”、“本”、“道”的同时,又不舍弃“形下”、“末”、“器”,亦即主张“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整体思想,因此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有着重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活动的传统。

不论是通识教育还是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都是一种对“人”的教育文化活动,“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说是通识教育的另一称谓”。

在全球通识教育背景下,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同时也是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走本土化创新的道路,从而实现涂又光先生积极倡导的办“a university of China(中国的大学)而非a university in China(在中国的大学)”的愿望。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与通识教育回顾大学英语30年发展的过程,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单一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到重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

80年代教学的目的是传授语言知识,因此在80年的《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了语法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是阅读能力的培养;1985年《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及1986年《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开始强调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阅读能力、一定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教材取名为《基础英语》、《文科英语》、《理科英语》,这一阶段语言被视为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而且文理分科的课程设置方式把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人为地割裂开来,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体现。

90年代这一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大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之外,还强调文化的导入,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此时,教材被细分为《精读》、《泛读》、《快速阅读》、《听力》、《语法与练习》等五种,课堂上主要使用《大学英语精读》,课文内容的选择也以突出“趣味性、知识性和可思性”为主,期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达到素质教育培养和应试准备双赢的结果”,至此,大纲首次把提高学生总体文化素质的重任明确在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开始体现通识教育的功能。

随着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英语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2007年的《教学要求》使得英语这门学科具有了“更强的教育属性,而不是语言属性”: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可见大学英语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三、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及分析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每一步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从语言被看成单纯的符号系统到交际工具再到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大学英语课程的作用和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它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越来越得到重视。

21世纪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已从简单的单一型人才转向了要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为适应社会需要,在原来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开设了实用技能性和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但是需要考察的是,这些课程是否充分贯彻了通识教育理念,把培养“社会人”和“完整的人”放在首位?这些课程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总之一句话,是否满足了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笔者对六所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情况如下:1.分析。

在开设的课程上有几个共同的特点:①相对于传统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文理分科的设置,现阶段的课程已经初步具备了通识教育模式下综合、跨学科、多层次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