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蓄电池负极导电剂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导电剂的相关研究_2

多组分导电剂纤维状导电剂由于是长的纤维,容易形成导电网络,但是和颗粒状导电剂相比,与正极活性材料的接触点较少。若在纤维状导电剂中加入颗粒状导电剂,就可以相得益彰,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Shen等将金属铝纤维(直径0.1~5μm,含量80(wt)%~98(wt)%)和铝粉体(粒径0.1~5μm,含量2(wt)%~20(wt)%)复合起来作为正极导电剂,明显 降低了电极的内阻,提高了循环稳定性,可以大倍率充放电。 Shiyuuko 等用多组分导电剂,由纤维状碳(长径比20~100000,直径 0.001~2μm,含量1(wt)%~20(wt)%)和颗粒状碳(含量99(wt)%~80(wt)%)复合而成。其中的颗粒状碳中又包括晶体碳(含量90(wt)%~60(wt)%)和非晶体碳(含量10(wt)%~40(wt)%)。这种组成的导电剂有较好的大倍率充放电性能。张庆堂等也研究了乙炔黑和碳纳米管复合的双组分导电剂,单纯的碳纳米管分散好后,容易团聚,加入乙炔黑可以有利于碳纳米管的分散,穿插入碳纳米管之间的乙炔黑还可以阻碍分散好的碳纳米管的再次团聚,有利于碳纳米管在正极材料中均匀分散,提高了复合电极的循环稳定性。
由于磷酸铁锂作为活性材料本身导电性较差,虽经碳包覆等后续研究对其性能进行了改进,但其电极的内阻较大,放电深度不够等缺点还是会导致活性材料的利用率低, 电极的残余容量大。因此,改善磷酸铁锂和集流体之间 以及磷酸铁锂颗粒之间的导电性,选取高性能的导电剂 至关重要。
几种正极材料的电导率
从表中可看出LiFePO4的电导率最低,LiNiO2的电导率最高,是LiFePO4的107倍。
第10页/共25页
a乙炔黑
第11页/共25页
b碳纳米管
c 炭黑(KB EC-600JD)
几种导电剂的SEM图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导电性能分析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导电性能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存储装置得到广泛应用。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导电性能是影响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导电性能进行详细分析,并讨论其在电池性能中的作用。
一、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1.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
正极材料通常是锂盐和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或硅基材料。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迁移到负极,而电子则在电路中流动。
锂离子的扩散和电子的传导决定了电池的导电性能。
二、导电性能的评价指标2.1 电导率电导率是衡量材料导电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材料中电流的传导能力。
通常用电导率来评价材料的导电性能,单位为S/m。
2.2 离子扩散系数离子扩散系数是评价材料中离子传输能力的指标。
它决定了锂离子在电池材料中的传输速度。
一般使用以米为单位的离子扩散系数来表示。
三、影响导电性能的因素3.1 材料种类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导电性能。
常见的正极材料有锂铁磷酸盐、锂钴酸盐和锂锰酸盐等。
负极材料可以是石墨、硅基材料等。
3.2 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对材料的导电性能有很大影响。
晶体结构的规整性和缺陷的存在都会影响材料的导电特性。
3.3 离子扩散路径离子在材料中的传输路径也会影响材料的导电性能。
如果离子的扩散路径较长或存在阻碍,材料的导电性能会受到限制。
四、提高导电性能的方法4.1 添加导电剂通过在材料中添加导电剂,可以增强材料的导电性能。
常用的导电剂有碳黑、导电纤维等。
4.2 优化晶体结构通过控制材料的合成方法和工艺参数,可以优化晶体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
4.3 改善离子扩散路径通过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孔隙分布等,可以改善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路径,提高导电性能。
五、导电性能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导电性能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和循环寿命。
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提高电池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并减少电池的内阻。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和其他传统能源越来越稀缺,迫切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
但是,这些新能源供应不稳定且持续不断,因此需要先转换成电能再输出,这促进了可充电电池的研究。
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存在使用寿命短、能量密度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大规模应用。
当前,电池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可替代传统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的可充电电池,迫切需要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电极材料和电池隔膜以及无污染的电池。
与传统的二次化学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吸引人的特性已经在电子产品中占主导地位,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引言国际能源结构正从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低碳、清洁和安全的能源,以二次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已成为最有前途的储能技术之一。
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和体积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主体由正极、隔膜、负极、封装壳体四部分组成,就提高电池的比能量而言,提高负极的性能相对于改进正极、隔膜、封装壳体更为容易。
负极又包括了电流集流体(通常是铜箔)、导电剂(通常是乙炔黑)、粘结剂(通常是聚偏氟乙烯)和具有与锂离子可逆反应的活性材料。
电极的性能几乎取决于活性材料的性能。
1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机制可以描述为,材料结构中可以容纳一定的外来的锂离子,相变形成新的含锂的化合物,并且能在随后的充放电过程中脱出外来的锂离子,恢复到先前的原始结构。
嵌入型负极材料,包括已经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非石墨化的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TiO2以及钛酸锂等。
其中碳质材料的优点包括良好的工作电压平台,安全性好以及成本低等。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电压滞后、高不可逆容量的缺点。
钛酸盐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安全性、成本低、长循环寿命的优点,但能量密度低。
石墨作为层状碳材料,是首先被商业化和人们所熟知的LIB负极材料,也是最成功的嵌入型负极材料,锂离子嵌入后可生成层状LiC6,其放电平台在0.2V(vs.Li+/Li)以下,有优异的嵌/脱锂动力学性能,是比较完美的LIB负极材料。
新型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实验报告

新型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实验报告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到电动汽车,再到大规模储能系统,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
其中,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充电速率等重要指标。
因此,研发新型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当前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和开发一种新型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综合性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一)实验材料1、原材料:_____、_____、_____等。
2、化学试剂:_____、_____、_____等。
(二)实验设备1、反应釜:用于材料的合成反应。
2、真空干燥箱:用于干燥合成后的材料。
3、电化学工作站:用于测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4、 X 射线衍射仪(XRD):用于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
5、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用于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
四、实验过程(一)材料合成1、将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溶剂,在搅拌条件下进行反应。
2、反应完成后,将产物进行过滤、洗涤,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到初步合成的材料。
(二)材料表征1、使用 XRD 对合成的材料进行晶体结构分析,确定材料的物相组成。
2、通过 SEM 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包括颗粒大小、形状和分布等。
(三)电池组装1、将合成的负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电极浆料。
2、将电极浆料均匀涂覆在铜箔上,经过干燥、压片等工艺,制成负极片。
3、以金属锂片为对电极,采用电解液组装成纽扣电池。
(四)电化学性能测试1、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对组装好的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测量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2、进行循环伏安测试,分析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一)材料表征结果1、 XRD 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材料具有_____的晶体结构,峰形尖锐,结晶度良好。
锂离子电池用导电剂的类型及原理介绍

锂离子电池用导电剂的类型及原理介绍正负极电极的材料主要由正负极主料、导电剂、粘结剂组成,三者缺一不可。
正负极主料是活性物质,为锂离子电池提供锂离子的来源和去处,粘结剂作为将主料固定到集流体上和将原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是不可或缺的。
导电剂的存在相当于为电子开辟了多条高速公路,让电子能够快速地在正负电极内和集流体间穿梭。
高效的导电性,能够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降低电池内阻,对于电池的循环性能也有较大提升。
锂离子电池的设计是要兼顾容量、功率、性能的,所以要挑选性状最适合的导电剂,来提高正负极活性物质的比例,并且不影响电池的导电性。
那么,实际生产中常用的导电剂种类有哪些,其应用如何,其导电机理是怎样的,下面将详细介绍。
导电剂一般可分为金属系导电剂(银粉、铜粉、镍粉等)、金属氧化物系导电剂(氧化锡、氧化铁、氧化锌等)、碳系导电剂(炭黑、石墨等)、复合导电剂(复合粉、复合纤维等)以及其他导电剂。
金属导电剂加入锂电池中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析出后会刺破隔膜,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而碳系导电剂不仅能满足锂电池导电需求,还具有低成本,质量轻等特点,对于降低锂电池成本、提高能量密度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锂电池生产中常用的碳系导电剂主要为颗粒状导电剂(如导电石墨、导电炭黑)、纤维状导电剂(如碳纳米管、VGCF等)、片状导电剂(如石墨烯)。
1、颗粒状导电剂颗粒状导电剂主要有导电石墨、导电炭黑两种。
颗粒状的导电剂与正负极活性物质的接触形式为点点接触,导电颗粒和活性物质均匀混合后,电子在活性物质之间通过导电剂的桥梁作用穿梭。
图1. 导电石墨用于LCO导电石墨中常用的型号有KS系列,包括KS-6/KS-15等,SFG-6等。
石墨晶体是稳定的六边形网状结构,其用于锂离子电池可以作为导电网络的节点,导电石墨粒径较大d90约10微米。
石墨类导电剂用于负极时,不仅能导电,还能够作为负极活性物质。
由于导电石墨的润滑作用和层状结构,导电石墨用于纳米硅基材料时可以抑制其体积膨胀效应。
锂离子电池导电剂研究

锂离子电池导电剂研究介绍了导电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锂离子电池对导电剂有哪些要求就是SP、S-O、KS-6、乙炔黑、VGCF等几类常用导电剂。
通常导电剂的加入首先考虑的是活性物质本身的特性,其次考虑的是电池的用途(也可说是性能要求),最后考虑成本。
导电剂无非是增加导电性能的,导电性能影响电池的放电平台,容量发挥,循环稳定,内阻,高倍率性能等。
正极材料的后加工比较复杂,以磷酸铁锂为例,有些厂家已经自行对其包輹碳处理,可以说是厂家已经帮你加好导电剂了,否则的话,磷酸铁锂的导电剂用量是比较大的,因为其导电性能在现有常用材料当中是最差的。
许多锂离子电池厂家,有的选用乙炔黑,比如说我们的许多乙炔黑客户(有些是著名厂家)。
但也有选用特密高公司的S-P等导电剂的。
是否这与各厂家技术开发工程师的使用习惯有关,或者与其它哪些方面有关?如果以DBP衡量,普通炭黑DBP值在100以下,CF导电炭黑在100~160,SCF超导电炭黑在160~260,XCF特导电炭黑可以达到300~350。
乙炔炭黑各具体品种的DBP 吸油值,最低为198(单位为:ml/100g),最高为260(单位为:ml/100g),可以看出:乙炔炭黑属于超导电类炭黑。
从技术开发的角度出发,你认为SP、S-O、KS-6、乙炔黑、VGCF等导电剂的各自优劣势是什么?从价格上看,VGCF>KS-6>乙炔黑>SP>S-O。
从用途上看,VGCF重点用在大倍率大功率动力电池上,分散比较困难。
SP为比较常用的导电剂,价格便宜,实用KS-6性能要优于SP,只是价格稍贵,一般为高容量电池采用乙炔黑介于SP和KS-6之间,导电性能也较优,但是由于其体积较为蓬松,可能对材料的压实影响较大S-O为填充型导电剂,本身导电能力不强,但是其振实密度较大,易于分散均匀,价格便宜,因而许多厂家将此导电剂与其它导电剂混用。
1、SUPER P比乙炔黑贵多了。
2、乙炔炭黑相对油炉法导电炭黑来说,可减少锂电池比容量的损失。
锂离子电池导电剂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导电剂研究进展张庆堂1,2瞿美臻1于作龙1*(1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成都 61004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导电剂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本文从导电剂在正极和负极材料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导电剂未来可能的三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导电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Progress in Conductive Additiv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Zhang Qingtang1,2, Qu Meizhen1, Yu Zuolong1*(1Chengdu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Abstract Conductive additives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lithium ion battery greatly. the progress of the conductive additives used in cathode and anode materials is summerized. Three developing directions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are brought forward.Key word s Conductive additives,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 Anode material锂离子电池具有比容量大、放电电压高而平稳、低温性能好、环境友好、安全、寿命长、自放电微弱等镍氢、镍镉二次电池无可比拟的优点。
锂离子电池中导电剂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中导电剂的作用一、导言锂离子电池是当代电动车、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中最常用的电池之一。
在锂离子电池中,导电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导电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二、导电剂的定义导电剂是指材料中能够提供电子导电通路的物质,它通常以添加剂的形式存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中。
导电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高的电化学稳定性,能够有效地传递电子和离子,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三、导电剂在正极材料中的作用1. 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正极材料往往是一种复合材料,由锂离子嵌入型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
导电剂在其中起到了增加电极材料导电性的重要作用。
导电剂的添加能够形成导电网络,提供电子传输的通道,使得电池的电极材料具备较低的电阻和较好的导电性能。
2. 促进离子扩散速度锂离子的扩散速度对电池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导电剂可以促进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迁移,提高锂离子的扩散速度。
导电剂的添加可以增大电极的比表面积,增加锂离子与电极材料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锂离子的扩散路径。
此外,导电剂还能够改善电极材料表面的电化学反应活性,提高锂离子的吸附与释放速度。
3. 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容量导电剂的添加还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容量。
导电剂的存在能够减小电池的内阻,降低充放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此外,导电剂还能够增加电池的容量,提高电池的储存能量。
四、导电剂在负极材料中的作用1. 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和稳定性负极材料往往是一种炭材料,如石墨、石墨烯等。
由于炭材料本身导电性较差,因此需要添加导电剂来提高其导电性。
导电剂的添加可以形成导电网络,提供电子传输的通路,加快电子的传递速度,提高负极材料的导电性和稳定性。
2. 增加电极材料的尺寸稳定性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的插入和脱出过程中往往发生体积变化。
导电剂的添加可以增加电极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减少电极材料颗粒的结构变化,防止电池发生机械损伤和电化学失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 环 伏 安 测 试 在 上 海 辰 华 公 司 生 产 的 CHI 660 A 电 化 学 工 作 站 进 行 , 扫 描 速 度 为 2 mV·s- 1, 扫 描 电 位 范 围 为 0~3.0 V。
2 结果与讨论
2.1 导电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S EM) 分析
为了从微观形态与形貌两方面探讨 3 种导电剂粉体材料 的 区 别 , 对 之 进 行 了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 SEM) 观 测 , 研 究 结 果 如图 1 所示。
以 锂 片 为 负 极 , Celgard 2400 为 隔 膜 , EC+DEC+ DMC(体 积 比 为 1∶1∶1) +1 mol·L- 1 LiPF6 溶 液 作 为 电 解 液 , 在 充 满 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试验模拟电池。
充 放 电 测 试 采 用 武 汉 蓝 电 电 子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的 Land CT- 2001 A 电 池 测 试 系 统 , 计 算 机 采 集 数 据 , 其 中 充 放 电 测 试 电 流 为 0.2 C, 充 电 终 止 电 位 2 mV(vs.Li/Li+, 下 同)放 电 终 止 电 位 1.5 V。
(1. College of Materi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China; 2. Huanyu Group, Xinxiang Henan 450000,China)
研究与设计
锂离子蓄电池负极导电剂的研究
王力臻 1,
王树新
1 ,
2,
谷书华 1,
朱继涛 1,
李荣富 2,
苑 永 2, 袁中平 2, 赵金龙 1, 王 珂 1
( 1.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材 料 与 化 工 学 院 , 河 南 郑 州 450002; 2.新 乡 环 宇 集 团 , 河 南 新 乡 453000)
导电剂作为锂离子蓄电池负极即碳锂化合物电极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对 其 电 极 性 能 有 较 大 的 影 响 。少 量 的 导 电 剂 均 匀 地 加入到电极后, 它能起到增加电极内部活性物质颗粒与活性 物 质 颗 粒 之 间 、以 及 活 性 物 质 与 集 流 体 之 间 的 接 触 , 从 而 起 到 降低电极欧姆电阻的作用。由于导电剂是均匀分散到电极结 构中, 它还起到微集流体的作用, 影响到电极内部电子的转移 速 度 、电 极 上 的 电 流 电 位 分 布 、电 极 结 构 的 保 持 、电 极 内 部 吸 液保持能力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分布等, 进而影响到活性物质 的 利 用 率 。而 作 为 导 电 剂 的 碳 素 材 料 , 其 贮 锂 性 能 又 会 影 响 到
摘 要 : 用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 ( SEM) 考 察 了 3 种 导 电 剂 粉 体 材 料 的 形 貌 , 通 过 测 定 3 种 导 电 剂 材 料 的 吸 水 能 力 , 研 究 了 导 电剂的振实密度与吸液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导电剂的振实密度越大, 其吸液能力越小; 反之则其吸液能力越大。利 用 恒 流 充 放 电 、循 环 伏 安 技 术 考 察 了 3 种 导 电 剂 的 贮 锂 性 能 , 实 验 表 明 石 墨 类 导 电 剂 ( KS、SO) 具 有 一 定 的 贮 锂 性 能 , 但 其 首 次 库 仑 转 换 效 率 低 ; 而 炭 黑 类 导 电 剂 ( SP) 仅 起 导 电 作 用 。 利 用 六 西 格 玛(简 称 6σ)混 合 设 计 考 察 了 导 电 剂 之 间 的 交 互 作 用 , 及 3 种 导 电 剂 配 比 对 石 墨 电 极 放 电 比 容 量 的 影 响 , 当 质 量 比 m ( 包 覆 石 墨 ) ∶m [ 导 电 剂 ( KS+ SP) ]∶ m( PVDF) = 92∶3∶5 且 m( KS) ∶m( SP) = 1.66∶1 时 , 电 极 放 电 比 容 量 可 以 稳 定 地 达 到 315 mAh·g-1 以 上 。 关键词: 锂离子蓄电池; 导电剂; 石墨负极 中 图 分 类 号: TM 912.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02-087 X( 2006) 08-0641-04
1 实验
1.1 导电剂粉体材料的形貌表征
将 少 量 导 电 剂 微 粉 放 入 3 mL 的 酒 精 溶 液 中 , 采 用 超 声 波 振荡分散, 用吸管吸一滴, 放在样品台上用滤纸吸去酒精溶 液, 采 用 jsm-5600 扫 描 电 镜 进 行 形 貌 观 测 。
641
2006.8 Vol.30 No.8
1.3 电化学性能测试
电 极 制 备 : 评 价 纯 导 电 剂 性 能 时 , 分 别 将 KS, SP, SO 这 3 种 导 电 剂 和 聚 偏 氟 乙 烯( PVDF) 以 95∶5 的 质 量 比 充 分 混 合 加 入 适 量 N- 甲 基 吡 咯 烷 酮(NMP)搅 拌 成 膏 状 物 , 涂 覆 于 金 属 铜 箔 上 , 干 燥 后 以 10 MPa 的 压 力 压 制 成 型 ; 研 究 导 电 剂 配 比 对 包 覆 石 墨 电 极 的 影 响 时 , m( 包 覆 石 墨 ) ∶ m( 导 电 剂 ) ∶ m( 聚 偏 氟 乙 烯 ) = 92∶3∶5, 制 作 极 片 工 艺 同 上 。
负极的容量等电化学性能, 所以在电池负极设计中, 如何使用 导 电 剂 材 料 成 为 影 响 负 极 乃 至 电 池 性 能 的 一 个 重 要 因 素 [1]。 然而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文献中鲜见报道, 为此本研究考察了 石 墨 类 导 电 剂( KS, SO) 和 炭 黑 类 导 电 剂( SP) 的 微 观 形 貌 、 振 实 密 度 、吸 液 性 能 、贮 锂 性 能 , 并 运 用 六 西 格 玛( 简 称 6σ) 实验, 设计考察了导电剂之间的交互作用, 以及导电剂配比对 负极活性物质的放电比容量的影响等, 以期为负极设计提供 一些参考。
cm- 3, 负 极 活 性 物 质 包 覆 石 墨 的 真 实 密 度 为 0.65 g·cm- 3,而 炭 黑 类 导 电 剂 SP 的 振 实 密 度 只 有 0.09 g·cm- 3。 从 上 述 角 度 出 发 , SP 作 为 单 一 导 电 剂 在 负 极 使 用 时 , 和 膏 和 涂 布 不 易 实 现 均 匀 。在 实 际 电 池 中 , 电 解 液 润 湿 活 性 材 料 表 面 后 构 成 固 液 界 面, 因此电极中导电剂吸收保持液体的能力将影响由电极和 电解液构成的固液界面的性质, 进而影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本研究采用水体系测定 3 种导电剂材料的表面有效孔体积, 模 拟 其 吸 液 性 能 , 实 验 结 果 如 图 2 所 示 。由 导 电 剂 体 积 随 加 水 量变化曲线可以看出,3 种导电剂的体积随着加入水量的增加 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导电剂微小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表 面能较高, 在极性水分子的作用下颗粒发生团聚现象, 造成导 电 剂 体 积 的 减 小 。此 过 程 中 水 分 子 在 颗 粒 表 面 吸 附 , 或 渗 入 颗 粒内部。当加入一定水量后, 导电剂颗粒不再凝聚, 且导电剂 表面已被完全润湿, 不再发生吸附水的现象, 若再加入水, 导 电 剂 体 积 随 加 入 水 量 的 增 加 而 增 大 , 呈 直 线 关 系 。图 2 折 点 对 应 加 水 量 即 为 导 电 剂 的 吸 液 量 , 测 量 结 果 列 于 表 1 中 。由 表 1 知 石 墨 类 导 电 剂 KS 和 SO 吸 液 量 较 小 , 分 别 为 2.00 mL·g- 1、 1.75 mL·g- 1, 炭 黑 类 导 电 剂 SP 吸 液 量 最 大 , 达 7.23 mL·g- 1。 导电剂的种类和微观结构决定了其振实密度和吸液能力的大 小, 石墨类导电剂振实密度大, 吸液能力小; 炭黑类导电剂振 实密度小, 吸液能力大。同类导电剂微观尺寸越小, 振实密度 越 大 , 吸 液 能 力 越 小 。 另 外 , 从 图 2 看 出 , SP 导 电 剂 的 体 积 变 化小, 表明所加的水为表面吸附或吸附于团聚的微孔结构之 中, 几乎不再团聚而造成体积减小现象, 这可能是由于其本身 为团聚的多孔结构, 水仅吸附于表面或多孔结构中而不再进 一 步 发 生 团 聚 之 故; 而 SO、KS 导 电 剂 却 有 较 大 的 体 积 变 化 , 表 明 团 聚 现 象 严 重 。在 负 极 生 产 实 际 中 , 用 易 于 团 聚 的 导 电 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