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广丰区语文七年级下册 5.20 古代诗五首 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呜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C.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 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 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 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 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 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
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
D. 尾联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怆.然(chàng) 涕.下(dì) 岱宗天地悠悠B.鸡豚.(tún) 萧.鼓(xiāo) 造化柳暗花名C.蜡.酒(là) 决眦.(zī) 吟鞭山穷水复D.拄.杖(zhǔ) 叩.门(kòu) 神秀鸡鸣日升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一场春雨之后,漫山遍野都是雪白的梨花,绽放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B.楼兰古国原址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C.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它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法宝利器。
D.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B.美妙的文辞得益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C.《舌尖上的中国》炫耀了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
D.我市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存我们赖以生活的共同家园。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当地球穿过这条尘埃带时,这些流星体便会落入地球的怀抱中。
②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陨石是从哪里来的?③受到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它们会慢慢扩散开来,在慧星轨道上形成一条尘埃带。
④当然这也可能是慧星靠近太阳时抛洒出的流星体。
⑤它们大部分可能来自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受到火星、木星的影响,它们自身的轨道渐渐产生偏离以至于闯入地球。
A.②④③①⑤B.②⑤④③①C.④③⑤②①D.④⑤①③②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却未必,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能看见。
A.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所以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可是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B.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虽然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课时同步练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时同步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古诗词赏析。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百花残”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颔联诗人运用夸张、双关写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追求。
后来这两句常用来表现忠贞不二的执着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C.颈联中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但愁”“应觉”均是诗人猜测之语,担心、怜惜之情尽显,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
D.尾联借神话故事表达关切之情。
意为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
流露出诗人与恋人无法常见面,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
2 . 对古诗词《卜算子·咏梅》赏析有误的一项是()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A.“无主”指梅花无人赏识,表达词人孤独寂寞和彷徨的心境。
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出词人性格孤高,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C.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为下文蓄势。
D.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
3 . 诗词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部编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 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测试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 ) 岱.宗( ) 鸡豚.( )箫.鼓( ) 衣冠.( ) 落.红(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念天地之悠悠..( )..( ) (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 ) (4)阴阳割.昏晓( )(5)荡胸生曾.云( ) (6)决眦.入归鸟( )(7)会当凌.绝顶( ) (8)自缘.身在最高层( )(9)莫笑农家腊酒浑.( ) (10)拄杖无时..夜叩门( )(11)吟.鞭东指即天涯( )3.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为“”。
他的诗作被称为“”,都收集在《》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和。
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
(3)王安石,字介甫,号,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 (朝代)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对后世影响深远。
4.理解型默写。
(1)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
(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2)《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
5.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遥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教育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学习专用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独怆然..而涕下(悲伤凄恻的样子)B.会当凌.绝顶(凌驾)C.从今若.许闲乘月(如果)D.浩荡..离愁白日斜(无限)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下面诗句中使用了通假字的一项是()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B.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不尽)B.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C.吟.鞭东指即天涯(呻吟)D.决眦.入归鸟(眼眶)5、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其五)》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6、按要求默写出诗句。
(1),独怆然而涕下。
(2),吟鞭东指即天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而涕下(悲伤凄恻的样子)A.独怆然..B.会当凌.绝顶(凌驾)C.从今若.许闲乘月(如果)离愁白日斜(无限)D.浩荡..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下面诗句中使用了通假字的一项是()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B.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不尽)B.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C.吟.鞭东指即天涯(呻吟)D.决眦.入归鸟(眼眶)5、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其五)》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5.20 古代诗五首 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5.20 古代诗五首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古诗文理解 (共12题;共56分)1. (2分)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 . 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 .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 . 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2. (2分)对《己亥杂诗》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 . 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 . 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 . 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3. (2分)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浩荡离愁白日料,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 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 . 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 . “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 . 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4. (2分)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 . 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 ) 涕.下( ) 青未了.( ) 鸡豚.( )决眦.( ) 吟.鞭( ) 即.天涯( ) 箫.鼓(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独怆然而涕.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自缘.身在最高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__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3)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4)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5)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饶市广丰区语文七年级下册 5.20 古代诗五首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古诗文理解 (共12题;共56分)1. (2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 (2分) (2017九上·乌鲁木齐月考)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 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 . 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 . 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 . 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3. (2分) (2019七上·北京期中) 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 . 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 . 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 . 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 . 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4. (2分) (2019八下·右玉期末)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了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有异曲同工之妙。
B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也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C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间接抒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D . 《马说》中“执策而临之”的“执策者”就是那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统治者,面对千里马,却发出“天下无马!”的哀叹。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与控诉。
5. (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3题。
望夫石王建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刘禹锡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一句意思相近。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 . “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 . “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 . “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6. (2分)《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
7. (3分)(2016·杭州模拟) 给划线字注音,找出并改正其中三个错别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郎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________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________的班驳________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________改成________ ________改成________ ________改成________8. (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治人者”指________。
“治于人者”指________。
9. (5分)名著阅读填空。
①________(人名)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②________(人名)想到别处再找机会,但身上没钱,只好卖掉祖传的宝刀。
他不好意思吆喝,就在刀鞘上插了个草标儿,别人就知道这刀是要卖的了。
他在桥上站了一会儿,忽然行人纷纷躲开,来了一个叫牛二的流氓,这家伙一贯惹是生非,大家都怕他。
③“知识就是力量”是________ (国别)作家________ 的名言。
10. (5分)《渔家傲》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1. (10分)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四时俱备 ________沉鳞竞跃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________(3)“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不同,前者是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 (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1)“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在文中“宽”具体指的是________,“窄”具体指的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2)说说你对“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的理解。
(3)为什么又说:“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既然否定前一种说法,为什么不把它删除?(4)说说句中“凝重”、“猛烈”词语的表达作用。
(5)说说你对“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一句的理解。
(6)说说你对“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一句的理解。
(7)说说你对“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的理解。
二、诗歌鉴赏 (共4题;共43分)13. (10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 (6分) (2017八上·宝丰期末)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破”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5. (6分) (2017八下·常山月考)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16. (21分)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的题目。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
(2)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三、古诗文默写 (共2题;共17分)17. (5分) (2019八下·襄汾期末) 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 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3)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4)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________。
(《关雎》)(5) 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6)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________。
(《蒹葭》)(7)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 ________,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9)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与“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8. (12分)古诗文默写。
①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②越明年,政通人和,________。
(《岳阳楼记》)③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