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咀嚼真味,亦美亦淳
▪ 陆游一生多慷慨豪迈之作,此诗却泛着恬 淡从容的美感,让人心驰神往。你从本诗 中感受到了哪些方面的“美”?并说说其 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要求:1.先独立思考。
▪
2.小组合作讨论。
▪
3.代表发言分享。(+5)
追溯背景,知诗知心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 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 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 (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 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 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 府通判任上被罢官回乡。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
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上一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上一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 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 “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 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 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 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 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 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 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 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 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 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 周围山峦重迭、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笔记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笔记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歌及其笔记。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
这首诗以壮美的景色和旷远的境界描绘了晋阳城的繁华和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辽阔天地和繁华都市的向往之情。
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和高耸入云的建筑,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的追求。
2. 《静夜思》- 李白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短诗之一,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一个人深夜思念远方亲友的情感。
通过描写夜色和自然景观,诗人表达了他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 《春晓》- 孟浩然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清新和明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希望的追求。
通过描写春天的阳光、鲜花和鸟鸣,诗人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鼓励人们积极面对挑战,追求幸福和成功。
4. 《登高》- 杜甫
这首诗以壮丽的山川和辽阔的天地描绘了诗人登高时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自己的感受,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国家复兴的期盼。
5. 《望岳》- 杜甫
这首诗以壮美的山川和恢弘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岳阳楼和岳阳城的景仰之情。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对历史人物的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这五首古代诗歌展示了不同诗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生、社会、国家的关怀。
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传递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古代诗歌五首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 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 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 杜”。他的许多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 转衰过程中的社会现实,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 面,被誉为“诗史”。其作品沉郁顿挫,语言 精练,具有高度的表现力。代表作有《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春望》《登高》等。
游山西村
陆游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南宋诗人。其作品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 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 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代表作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 《卜算子·咏梅》等。
拓展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有些诗句包含哲理,你能 说说这句诗包含的哲理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为什么这两 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 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唐诗精华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 中国诗歌巅峰,当时可谓名家辈出、精品 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诗以其卓 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 册,流芳百世。唐诗因其盛美并臻,千古 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 友的喜爱。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 (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 被后世称为“陈拾遗”。所作《感遇》等诗, 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陈子昂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必考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必考知
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的必考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复和备考。
1.《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概要:本诗是描写作者在登临鹳雀楼后对美景的赞美与
思考。
- 考点:
-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 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静夜思》
- 作者:李白
- 内容概要:本诗是李白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时写下的一首诗。
- 考点:
-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 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观书有感》
- 作者:唐婉
- 内容概要:本诗是唐婉在读书时对书中美好故事的感叹和思考。
- 考点:
-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 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望月怀远》
- 作者:张九龄
- 内容概要:本诗是张九龄怀念故乡和亲人的诗篇。
- 考点:
-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 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5.《悯农》
- 作者:李时中
- 内容概要:本诗以农民困苦为题材,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关爱。
- 考点:
-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 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以上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为学生的复习提供帮助。
请在课前多阅读诗歌原文,并注意各种考点的理解和掌握。
部编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

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龚自珍(1792—1841), 号定
庵,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 思想家和诗人。 其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 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 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 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 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 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 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 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小
结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
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 字、词、句标注出来。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 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 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 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 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 等大量名作。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 感情?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 故友如云,往事如烟;
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 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 番作为。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 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 又有广阔天涯。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七年级语文下册

➢ 说说你l对iyon“gqian前g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的理解。
李永强
①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②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 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 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诗歌 墨剑飘雨
➢ 赏析李永“强liy悠ongq您iang”一词的表达效果。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析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 这是一首liyo吊ngqi古ang 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为什么能引起
士大李夫永强的共鸣?
本诗以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抒发了 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 独悲凉之感。这种感受常常是许多怀 才不遇的士大夫所共有的,因而能引 起士大夫的共鸣。
02 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 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03
感悟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 取的精神。
走近作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墨剑飘雨
21 古代诗歌五首 liyongqiang 李永强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己亥杂诗(其五)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本知识

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4张PPT)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
念:想到。 远和空间的广大。
涕:指眼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怆然:悲伤的样子。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 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 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直抒胸臆
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 凉。
8.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
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 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古代诗歌五首
读读写写
悠悠(yōu) 岱宗(dài) 吟鞭(yín) 叩门(kòu)
缘( yuán)
怆然(chuànɡ)涕( tì )
决眦( zì ) 凌( línɡ )
遮(zhē)
拄杖(zhǔ)
豚( tún ) 箫鼓(xiāo)
衣冠( ɡuān) 天涯( yá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 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 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 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 玉集》等传世。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 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 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 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 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 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 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1。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作者介绍陈子昂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2。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同: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及注释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创作背景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3。
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这首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选自《剑南稿》。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吹箫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这样。
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译文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