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

这些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了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词曲、小说等形式,代表作品有《诗经》、《红楼梦》等。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情感表达和人性探索,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艺术。

四、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意境的表现和审美的体验。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

五、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主要表现工具,注重音乐的意境和节奏。

中国传统音乐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娱乐、宴会、祭祀等场合。

六、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和人际交往,寓意吉祥、祈福和庆贺。

七、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传统服饰注重颜色、样式和细节的搭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和身份。

八、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注重空间的布局和礼制的体现。

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和古典的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方式。

九、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理论。

传统医药包括中草药的应用、针灸、气功等治疗方式,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的部分重点知识,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1:什么是广义文化,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2:文化有哪几部分组成?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3: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加强了文化交流,激活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回旋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①地形、地貌②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气候复杂多样(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东亚大陆疆域辽阔、腹地纵深,为中国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一个潜在的回旋舞台,从而使中国文化赢得了补偿、复壮、再生、发展的条件。

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状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生发展的环境,并减缓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

中国文化因地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文化的范例。

②多样性滋生中国文化的东亚大陆腹里纵深,地形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南北气温冬季相差几近摄氏50°,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年降水量相差数干毫米。

大江大河因山系走势所决定,多为东西横贯。

歧异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山川形势,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总之,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百态千姿的地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Word版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Word版

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的含义: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3)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

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 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9.唐代“画圣”吴道子;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14.“西学东渐”是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了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第五章 1.黎族的纺织技术传入中原;2.藏族的《格萨尔》是世界上范围内英雄史诗之冠;3.日本曾出版的《大正藏》,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4.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印度药方;5.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已延绵4世纪,仍在继续;6.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此后200多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公元645年,返日的留唐学生策划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7.中国的哲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第六章 1.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第七章 1.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记录,是在中国。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要点第一章科举考试1、什么是“世卿世禄制”?从最高统治者“王”到各奴隶主贵族,皆世袭。

有个别政治开明者破格提拔一些突出人才,如商汤,伊尹是汤妻的陪嫁奴隶:武丁重用傅説,傅説是从事“版筑”的奴隶,二人皆至相位。

2、简述汉代的察举制。

3、简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4、隋唐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科举考试制度?5、为什么进士第一名叫状元?6、殿试宋时为什么会成为定制?殿试唐时偶尔为之,宋时则成了定制。

有了殿试,进士及第就成了“天子门生”,被录取者对皇帝感恩戴德,避免唐时考官考生间的“恩师”“门生”关系。

7、从宋开始殿试为什么只分等级,不行淘汰?唐时殿试是淘汰性考试,从宋代开始殿试只分等级,不行淘汰。

殿试淘汰弊端大:1·考生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通过了会试,却被皇帝淘汰了,容易造成对皇帝的仇恨心理,唐时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就有不少这类被淘汰的考生参与其中。

2·唐和宋初,殿试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人落榜,积累到宋初。

这样落榜滞留京师的人多达六七千人,对统治者十分不利。

3·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五甲,即五个等级(元顺帝后分三甲,第一甲只限三个人)8、简述王安石兴学的“三舍法”。

国子监学生分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等,初入太学为外舍生,2000人;外舍生一年岁时后,升入上舍100人;毕业时再考到上舍上等,等同进士,直接授官:考到上舍中等。

免尚书省试参加殿试;考到上舍下等,免乡试参加尚书省试。

9、元实行民族歧视有那两大最具代表性的表现?1·按种族将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2·按职业将人分成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10、元代中叶以后为什么要开科取士?元朝的科举考试在分级、考试内容、答题标准方面有什么新规定?11、为什么说元朝科举考试在考试、录取、任职方面都实行民族歧视政策?12、简述八股文的结构特点。

13、院试是什么考试?在哪里考?如何定录取名额?通过了是什么身份?有何好处?14、乡试是什么考试?考试的时间、地点、考生身份、考试内容各是什么?如何交卷、评卷、录取和发榜?解释名词:“秋闱”、墨卷”、“朱卷”、“荐卷”。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通常理解为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或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或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4
文化的功能
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凝聚功能(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等)
5
中国文化的特点
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雅俗之分(雅文化、俗文化)、显隐之分(儒家显文化、法家隐文化)、山林庙宇之分(山林文化、庙堂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序号
知识点
描述
1
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
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3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结构
具有多维性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8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9
血缘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郡县制推行到了全国2.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朝奠定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3.中国的人口格局——东南人口稠密区,西北人口稀疏区4.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次影响最大前一人数最多的由北向南的迁移5.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6.中国气候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7.中国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8.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9.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构成了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10.古代中国形成的不同区域文化格局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齐文化11.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制度(2)专制主义严密12.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两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13.两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其制礼作乐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14.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5.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封建家长制16.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下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7.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18.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19.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主要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20.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原是观念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态21.中华先民的原始宗教崇拜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2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3.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举方式就是禅让制24.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黄帝、炎帝)、东夷(蚩尤、后羿)、苗蛮(伏羲、女娲)三大文化集团25.周人的“礼”的内容“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26.西汉司马淡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

“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

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一、填空题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

著名学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方志时期)2、中国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必然的)3、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4、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和森木资源的过量开采)5、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吐蕃)6、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7、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8、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9、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10、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明初)11、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12、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货殖列传》)13、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和姚鼐)14、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15、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16、宋代之所以把都城建在平原地区的开封,主要是为了就汴河的(水运)17、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被称为(西羌)18、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的发生,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

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19、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第二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地理条件)20、“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屈原文学)21、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22、北宋时期的“通漕四渠”中有(汴水和.广济河和金水河)23、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24、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25、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天下”26、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西羌)27、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

其重要原因是(与地理条件有关)28、《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杜牧)29、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和大片地围湖造田)30、使用狗拉爬犁的民族是(赫哲族)31、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统一)32、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33、在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中,源于南楚的包括(道家文化和楚辞文学)34、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灾害等)35、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第四个温暖期)36、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统一)37、中国古代创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土地的开垦)38、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是依靠(联合和融合)39.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明初)40.在二十四正史中,较为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一书中的(《货殖列传》)41.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基调是(.统一)4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43.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二、名词解释1、《阿房宫赋》:作者杜牧。

该作品的撰写虽是带有文学夸张,但未尝没有触及历史实情:“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这是对统治阶级滥砍乱伐林木,在北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揭露。

2、地理环境: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三、简答题1、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答:①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②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③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④地理对人文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

2、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

其为: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3、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答: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4、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因此,产生乡土意识。

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为苞、姚等人的影响所致。

浙东重史学,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所致。

徽州尚经术,是因为戴震的影响所致。

5、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答:⑴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利于舟楫之便和人的交流。

⑵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

⑶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

⑷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稠密。

6、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答:①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②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③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④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7、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

答:林木乱砍乱伐的原因是统治者大兴土木。

森林资源的损失,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

8.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答:中国是稻作农业的故乡,然而稻作农业却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而不是原始籼稻资源更加丰富的岭南地区。

为什么?专家指出,(1)这是因为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那里的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

倒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籼稻的生长是有季节的,人们必须储备粮食才能过冬,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

(2)这说明,自然条件优越到“不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

当然,自然条件太恶劣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

(3)西方有史学家曾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论述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①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

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

②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

(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③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

2、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①自然环境: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