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合集下载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中国⽂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1、中国⽂化基本精神的功能包括: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等。

2、由于⽂化基本精神有着巨⼤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将⼀个民族的⼈凝聚为⼀体,使之同⼼同德地为整个民族的利益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共同奋⽃。

3、中国长期统⼀与中华⽂化中刚健⾃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

4、⾃西周以来,作为⼀种理性⾃觉,⼤⼀统的观念便深深扎根于中国⼈⼼中。

5、中国⽂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形成并发挥作⽤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同时中国⽂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更新的精神⼒量。

6、中国⽂化中刚健⾃强的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直激励着⼈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争。

7、中国⽂化中以⼈为本的精神,激励⼈们尊重⼈的价值和尊严,努⼒在现实⽣活中去发现⼈,实现⼈的价值。

8、中国⽂化中天⼈合⼀、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9、价值整合功能,即整合不同的价值观,使其在中华⼀体的⽂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个有机的统⼀整体。

10、中国古代⽂化是在多元⼀体格局下发展起来的。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2、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庄子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提出了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

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5、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6、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

8、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9、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理本论和王阳明的心本论,三者都否认鬼神的存在。

10、宋明理学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1、世界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的记载。

最早记载哈雷慧星的是公元前613年,记于《春秋》(有星孛入于北斗)。

2、对现代天文学贡献的,要数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

最早记录新星是公元前134年。

3、中国对日月食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

4、中国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经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即浑仪。

宋代天文学家苏颂设计的水运仪象台,沈括改综合型为分工型,元代郭守敬于1276年制成的简化的浑仪——简仪。

5、早在五六千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开始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性分为28个星区,每个星区各取一星为主,称为二十八宿。

6、战国天文学家石申著《天文》8卷记录了121颗恒星的赤道座标位置,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7、唐代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创制的黄道游仪以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最早发现了恒星位移的现象。

8、中国远在一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时期,就发表了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搭配以计日的方法,这是人类历法的开端。

9、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首推十进位值制。

远在四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使用了十进位值制。

10、十进位值制,指我国商代发明的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13个数字计算进位的算学方法。

11、公元1世纪成书的《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数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对面积和体积的各种算法以及应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等。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和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了计算,前者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圆周率是3.1416;后者算出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13、宋元四大数学家是: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其中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提出了“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李冶的《测圆海镜》系统论述了天元术;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创造了“四元术”。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1、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
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2、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是孔子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要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

3、孟子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基本意思:教师如同
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

4、学记的“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则和,强而弗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矣”的含义: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求得理解。

5、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学习本身是不断实
践的过程,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对所学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才可举一反三。

6、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学思并重,以学习为基础,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

7、孔子循循善诱人的含意: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既
不能松懈或间断,也不能流于急躁。

8、学记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的含意:
9、荀子提出教育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教师要有尊严,能
使人敬服;二是教育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育学经验;三是教师需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四是了解精微的理论而且能够解说清楚。

此外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1、2001年江苏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A) A论
语 B孟子 C墨子 D管子。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至迟在孔子出生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共收入诗歌305篇,分国风、大雅和小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诗经》描绘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落的历史;二是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

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3、诗经的艺术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类。

4、《楚辞》是中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是汉代刘向、王逸等收集整理而编成的。

其主要作者是屈原。

5、《离骚》长达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其发愤以抒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诗中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玉、贾谊等都继承了他的传统。

楚辞也因此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

6、《诗经》和《楚辞》合称为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7、历史散文是指先秦的史官记录成的史书,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8、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以论述为主的散文,分为战国初期的语录体、战国中叶的对话体和战国后期的专题论著三个时期。

其代表作分别是《论语》、《孟子》和《庄子》、《荀子》和《韩非子》。

9、《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10、《孟子》、《庄子》的内容多为论辩之辞,是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

前者的内容以宣扬仁政为主;后者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礼乐制度希望人类社会返朴归真。

11、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以汉赋为盛。

汉赋按题材取向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鹏鸟赋》、《吊屈原赋》;另一类是铺陈排比为主的“体物大赋”,这一类是汉赋的主流。

12、唐诗的发展经过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以盛唐和中唐为主。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1、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是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二
是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三是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2、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
和理性精神。

3、文以载道即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
社会设计,文是手段,道是目的。

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这种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二是这种思想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体自由。

4、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

5、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以下文化特征:
一是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窗口;二是它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代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指无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

2、中国古人把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称为“宇”;把古今旦幕、往来之时称为“宙”。

3、中国古代宇宙的主要观点:宇宙是至大无外的;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即易;宇宙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一个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宇宙不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

4、天人关系问题,也就是人在宇宙间之位置问题,也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

中国哲学主要主张天人合一,也有主张天人交胜的。

5、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第一层是指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是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6、中国哲学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

7、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

境界是指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8、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1、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2、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3、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4、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5、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6、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7、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道德修养;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此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能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节。


极作用是: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注意:三个积极,一个消极,三个积极是鼓励修养道德制约维护正义)
8、孟子主张“人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可以通过首先修养达到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文化中最重要、活力的一个部分深
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文学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3、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

其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

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另一类诗歌,即楚辞,属于杂言体,其句末多以‘兮”结尾。

4、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则以情景交融的意
境为追求目标。

5、《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散文的形成。

散文的三大功能是叙事、论说和抒情。

其中抒情功能是在秦汉以后增加的。

6、中国真正的叙事文学始于魏晋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软事
小说两大类。

7、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是后代作家永久性的艺术典范,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它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