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与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就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与共时多样性;就其就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与精神性。

它的核心就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就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与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 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 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 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与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就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就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与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就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与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通常理解为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或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或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4
文化的功能
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凝聚功能(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等)
5
中国文化的特点
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雅俗之分(雅文化、俗文化)、显隐之分(儒家显文化、法家隐文化)、山林庙宇之分(山林文化、庙堂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序号
知识点
描述
1
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
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3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结构
具有多维性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8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9
血缘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刘天阳建筑10002班0121006220203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

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

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

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5、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历史性、遗传性、现实性、变异性 6、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 道德伦理 7、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 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一统与多元、群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①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②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③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 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2、学习方法: ①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②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③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5、两词演变: ①“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 的《易 贲卦 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 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②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如“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③西方语文系统中,与“文化”对应的词汇,原形为动词, 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等多重意义,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 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 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类似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 另一词汇“文明”。 (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 舜典》: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 方曰明。 “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 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 6、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 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 畴。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 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39,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40,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从这里开始。
41,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够变成一个事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42,“五湖”之说,即匈奴,鲜睥,翔,实则内迁的人群并不止这些,如卢水胡,山胡,焦胡等。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一、选择:
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1,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留十家”之说,有儒家,到家,发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22,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23,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24,儒家的影响在道德在事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

中国文化概论李山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李山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李山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探讨中国文化的课程,以下是李山对此课程
所做的笔记整理:
1.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
期的文化遗产包括陶器、石器、琉璃、编织品等等。

2. 在古代的时期,中国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农民是中国文化
的主要代表人物。

同时,中国古代的文化也与宗教密切相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3.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非常重要,它强调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提倡孝道、忠诚、谦恭、正直等等。

4. 在中国文化的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剧场等
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5. 中国文化中的节日也非常多,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
明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6. 中国文化中的食物也非常丰富,以米饭、面食、蔬菜、豆制品、鱼肉等为主要食材,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重要。

7. 现代的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产业正
在蓬勃发展,包括电影、音乐、时装等等。

8. 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中国文化需要付出
长时间的学习和努力,也需要尊重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

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

无论是孔子《论语》中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社会,儒家思想稳固了中国两千余年的阶层体制。

中国社会的阶层体制是“由大小权威累成的一座宝塔,越属上层的,所代表的权威越大,越属下层的,所代表的权威越小,”无论是战争、动乱,还是改朝换代,随着社会结构周期性的解体、重建,中国传统社会的阶层体制总能再回到原来的形式。

这是因为什么?中国文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具有鲜明的家族本位的色彩。

在家族中,又是以父子关系为主,由此又引申出师生、君臣、父母官与子民之间的关系。

因此,可以说中国阶层体制的基本特质,便是“父子关系”。

而“儒家的孝悌之道,三纲之制,以及礼教方面的复杂规定,都在维系这层关系,凡是有利于父权的事,就受到鼓励、赞扬,凡是有损于父权的事,就受到制裁、惩罚。

”(三)主要结构:本书在体系上类似总-分-总。

先介绍了文化的总体特征,之后又在不同领域之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引出问题。

最后对各个领域的文化特点进行总结,并对中国文化的下一步如何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附录内容,亦是本书的点睛之笔,正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文化又是怎么应对的,让我们感叹传统文化内涵之丰富的同时,难免不对其受到的影响产生一丝悲凉。

但是在附录中韦政通先生谈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让我们了解到了西方文化同样经历了我们东方文化的进击,无形之中也在为我们加油打气吧。

(四)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的各类著作和文章,本着客观公允的态度,对文化的方方面面予以系统阐述。

全书随处可见大量经典古籍的引用。

例如:在宗教一章中通过引用《祭统》“祭有十伦”之说,说明祖先崇拜的功能庞大。

以《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

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军师者,治之本也。

”论述儒教的特点——天地、先祖、吾师之三祭。

在哲学中,为了求证知识之学为什么在中国不发达,韦政通先生分析了《荀子·正名》与《墨辩》古代社会少有的两篇对知识问题有所探讨的文献,发现“中国的道德哲学,纯是内向性的思考方式,政治哲学,多止于理想性原则性的肯定,皆不足以诱发对知识研究的兴趣”“讨论知识问题,必须有较高的思辨能力;较高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先熟习逻辑的技巧”。

艺术,从孔子:“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到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无论是晋代王羲之的《学画论》,还是民初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无不表达了美即象征善的艺术观。

2、比较分析法: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免不了与西方进行比较。

韦政通先生在本书中,除了中西比较,还运用了古今比较、儒释道之间的比较等方法,分析了传统文化兴衰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比如:对于哲学,西方哲学以智为基础,以知识问题为主;我国哲学则是以情为基础,以人生、伦理的额问题为主。

在艺术方面,中国艺术富有生活气息,注重意境、神韵的表达,而西方艺术偏重写实,这与他们重智重客观的文化态度是分不开的。

政治上,儒家主张以道德教化取代政治,将政治问题的解决,寄托于道德人格的修养上,,而法家追求“法、术”,主张“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认为“设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使‘一国可使齐’的法,是处理政事、稳定社会的依据”。

(五)创新之处韦政通先生在做序时已经说明了本书的特点,第一,体系设计新颖。

从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来详细描述文化的特征,进而分析文化的问题,力图“使它能和现代教育制度中,各科知识分类的方式互相衔接”。

第二,文字通俗易懂,分析深入浅出。

本书在阅读上其实没有很多的问题,对于无基础的青年来说,可以在短时间了解中国文化的轮廓,对于学者来说,也可根据书中的问题分析带来许多的启发。

第三,认知客观,博采众家之言。

作者站在认知的立场上,本着客观的态度,分析中国的文化。

在很多问题上,即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介绍他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十分丰富。

第四,富有问题意识,韦政通先生在每一个文化领域的开篇总要先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

比如哲学篇中“知识之学在中国为什么不发达”“近代科学未能产生于中国的原因”,以及“为什么重农儿农无实惠”“中国商业未能发达的原因”“阶层体制维持不变的原因”等等。

二、评价(一)内容评价:(可详细说出发现的问题)1、没有确定本书依据的文化之定义。

文化是什么?学者的理解多种多样,本书从内容、传承、效用、差异和普遍性方面,将文化的定义分为了五类。

但是,如此划分的理由,作者却没有说明,在这里,真的是一如开篇所说,“对文化的定义,做一番探讨。

”即没有说明本书支持哪类观点,也没有确定本书所讨论的文化范围是什么。

如果从广义、中义、狭义的角度区分文化概念,那么本书无疑是在广义文化之下进行的探讨,即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家族本位下的个人缺乏公德观念”的看法不甚赞同。

韦政通先生将家族本位列为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我十分赞同,但是接下来对于这一观点的解读,我却有其他见解。

家族意识和家族组织,作为社会文化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所带来的影响很广,作者仅列举了三点家族本位意识对个人的影响,即重家族轻个人,个人未被发现和缺乏公德观念。

关于第三点,书中指出“中国人一向没有守纪律的习惯,也缺乏团体精神”,这一点我不能赞同。

首先,“礼”作为中国古代的社会规则,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对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有所规定。

其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也是一种追求;怎么能说中国人缺乏公德呢?(二)结构评价:本书体系的划分是一大特色。

韦政通先生从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来详细描述文化的特征,进而分析文化的问题,力图“使它能和现代教育制度中,各科知识分类的方式互相衔接”。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对于特色鲜明、影响广大的“中华法系”,作者却没有给他留出一个章节的位置,这不得不使我对这一体系划分的科学性产生一丝怀疑。

不过,也许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作者实在无法细数所有,不经意间遗漏了些许。

三、感悟在这里呢,轻松的和大家说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觉。

《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我看了两遍,我的阅读速度并不快,第一次每天看一点点,花了将近半个月时间;这一次,集中三天,每天只看100页左右。

看的过程中,前面四章比较认真,看的过程中,有恍然大悟,也有不解与困惑;到了艺术、语文、文学章时,浏览就比较跳跃了,最后几章只能说是看的还算仔细。

这本书的一些部分其实更像是在给你科普知识,所以我们一开始看的时候很难引起什么样的思考,但是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渐渐会发现,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很多地方其实你并不了解。

按照以上的格式梳理下来之后,确实帮助我更好的了解了这本书,不过,我还是偶写偷懒,在写的过程中省略了一部分内容。

刚刚写完,还没有来得及批改就先发上来了,哈哈,周四还要在课上给班级同学分享来着!不过还是推荐一下这本书,注意喽,一定要看岳麓书社版本的,不过可能只有在图书馆借,或是买旧书了,因为已经绝版了。

但是它值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