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总结姓名:班级: 学号:绪论【学习资料,收藏必备】一、文化的含义文化:1、人们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文化教育)2、思想学术、文学艺术3、文明:①精神文明:道德、伦理、修养等②物质文明在古代,“文”和“化”两个字是单独使用的文:《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化:《庄子》“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易.系辞下》“男女精构,万物化生。
”《礼记》“赞天地之化育。
”“文”、“化”合用《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界说广义的文化(大文化),着眼与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分,认为凡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全部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知识的和精神的。
文化的三个层次文化涵盖所有成果,是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艺术文化(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本质=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一切文化属于人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范畴二、文化的分类物质生产文化、制度文化、精神心理文化(一)物质生产文化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的消费资料(二)制度行为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制度文化: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建立起来的国家管理制度行为文化:在制度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民族的、地域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和节庆典礼等(三)精神心理文化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等三、文化的功能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调控功能(一)记录功能口头文学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扩大了文化的记录功能物质文化的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刘天阳建筑10002班0121006220203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
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
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
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
大一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大一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大一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正文: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共存、传承不息。
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文化成就,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唐代的诗词文化、宋代的理学、明代的科技文化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文化多元共存,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中国文化的传承不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拓展:1.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体现在其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承上。
中国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文化成就。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诸多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诗词文化,宋代的理学,明代的科技文化等,都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高峰。
2.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其各个领域的卓越成就上。
中国文化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多个领域。
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墨家思想、名家思想等哲学思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中国画、中国书法等艺术形式;道教、佛教、儒教等宗教信仰等。
3. 中国文化的多元共存体现在其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上。
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体系,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在历史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过多次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习题(答案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绪论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
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状: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四川盆地——西南夷(南);古巴人、氐人、羌人(北);汉人(盆地中央)。
黄土高原地带——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蒙古高原——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山西高原——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
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又暖变冷。
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前3000—前1100)、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寒冷时期(1400—1900)、“仪器观测期”(1900—)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
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
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在中国,战争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天下”观念:“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
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姿回旋的舞台。
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了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古代的“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
(《尚书·禹贡》篇)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