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合集下载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9.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诞生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在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典籍中,文学所占的比重首屈一指。

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

①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以四言诗为主。

②公元前4世纪,中国南方兴起楚辞,形式是杂言体,句末多以感叹词“兮”结尾。

③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兴起,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声律和丽辞两方面取得进步。

④唐代,五、七言律诗格律成熟,主要着眼于以汉字四声来协调诗歌的韵律,堪称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词于初盛唐产生。

⑤宋以后,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最受诗人的重视。

(2)散文散文具有叙事、论说和抒情三大功能,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①商周时,出现了专门记录商周时代王公的言辞、政令的《尚书》。

②先秦时期,散文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和论说的诸子散文。

③汉以后,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古文(散行的单句为主)和骈文(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两大类。

④魏晋六朝,骈文形成并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

⑤中唐,古文运动以后古文确立统治地位,直至近代白话文兴起。

(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①小说a.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两大类。

b.唐代,传奇小说奇峰突起,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

唐代传奇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成就,比西方最早的短篇小说作家薄伽丘和乔叟早五个世纪。

c.宋代,产生了成熟的话本小说。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11.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1)史学的源头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考研笔记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考研笔记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考研
笔记
一、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文化的含义
1“文”与“化”
表0-1 “文”与“化”
2文明
文明兼具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双重意义,其意义接近广义文化。

3自然的人化
表0-2 自然的人化
4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表0-3 广义文化
表0-4 四层次说的具体内容
表0-5 狭义文化
表0-6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关系
考点二:中国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国度性。

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即为中国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厚的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
(1)既是历史的结晶,又是活的生命。

(2)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3)不仅影响着现实,也在新的时代中发生蜕变。

2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表0-7 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 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第二, 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 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6.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几个基本定义(1)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2)传统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1)定义①一些长期受到人们遵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的思想观念。

③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2)实质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广义地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②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

③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3)地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特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①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②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天人合一(1)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19)章【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19)章【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价值观
表17-1价值观
考点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1.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自觉形成。

2.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学派的价值观念相拒又交融,相反又互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
(1)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天人关系。

“天”是广义的自然,“人”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而天人之辨则成为了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表17-2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2)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天人之辨主要在主体与外部自然的关系上展开传统的价值观念,由天人之际转向社会本身,涉及到了群己关系。

表17-3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3)义利与理欲
不仅仅体现于抽象的观念认同,群与己的定位在本质上还涉及具体的利益关系。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辨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表17-4义利与理欲。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古代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文学部分的比重远超其他门类。

古代集部图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中《诗经》与《楚辞》国先秦散文古汉赋代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唐诗文宋词学元杂剧明清小说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抒情功能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表9-1 诗歌的发展历程(2)散文叙事、论说和抒情是散文的三大功能,散文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表9-2 散文的发展历程(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表9-3 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3.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亘古流传,历久弥新。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高峰迭起,“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某艺术样式在一时代所达到成就巅峰很难被后人超越,从而能永久的成为后代作家的艺术典范和后代读者的审美对象。

(2)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充当着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载体,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具体内容,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在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时起到桥梁作用,也得以让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1)、以人文为主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激励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提高自身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注重人的主体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术都是指向人,指向人生。

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学术就是人学。

(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把对人生的热爱推及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并进而推及宇宙万物。

7、本章思考题z 你认为“文化”该如何定义?z “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怎样?z 试用“文化具有民族性”评价“全盘西化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1、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

2、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

3、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

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

4、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

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1、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取决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若干中介。

3、地理环境一旦对人类产生影响,也就同时被人类所改造,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周边环境东临大海、太平洋,对古代中国人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难知的世界。

与欧洲大陆面对的海洋大异其趣。

北方有戈壁、亚寒带原始森林围护西北是沙漠、盐原、雪山横亘西南更有高原壁立这些既是古代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屏障,也是难以逾越的交通障碍第三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

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第四节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先秦的州、服制1、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2、九州:《尚书·禹贡》: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二、秦汉:郡县制1、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设县;末年,各诸侯国在边地设“郡”,面积比郡大。

2、战国时,郡下设县。

3、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辖县。

三、魏至隋:州制1、西汉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部州;东汉,州成为事实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2、三国魏正式形成三级体制。

3、隋开皇三年(583),取消郡编制,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恢复两级编制。

四、唐宋:道(路)制1、唐贞观元年(627),划全国为10道;开元21年(733),分为15道(方镇)。

本为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形政机构。

2、宋太宗时,全国设21路。

本为督征、运送财赋的财政区。

路下设府(州)。

3、基本同时的辽、金则分别使用道和路。

下一级基本都是府或州,再下一级是县。

五、元明清:行省制1、魏晋时,有省的称呼,只是中央的官署名称;隋文帝时曾经设过行省;金设过行尚书省。

2、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若干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

平宋以后成为第一级行政区划。

省下辖路,路下辖府或州,再下辖明代将省改为布政使司,分全国为两京13布政使司(俗称13省),下辖府,府下辖州,州下辖县。

3、清代基本沿袭明代,最高一级称省,只是撤销了州一级。

边境地区设将军、都统、办事大臣,清末,将原来的一些将军辖区改为省。

4、清代在省和府之间还有道,多属于监察区或军事区、经济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进程发祥于黄河中游流域:生产工具简陋,黄土松软①4~5千年前:原始种植业普遍出现;两种类型;兼营家畜饲养、采集渔猎,有的还以畜牧为主。

②夏商西周:耕作区日益扩大,游牧业被挤向西北、北方。

③春秋战国:进入新阶段,铁器、牛耕的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出现。

战国后期,农业重心开始南移。

④秦和西汉:种植业迅速发展,出现灌溉农业区。

⑤东汉末~南北朝:农业重心南移,特别是江南,水利的兴修,北方先进技术的传入。

⑥隋唐五代:初期南北的种植业都有发展,西北的游牧业的发展。

中期后,“赋之所出,江南为多”、“苏湖熟,天下足”。

⑦五代十国:黄河流域进一步遭破坏,北方日益依赖南方。

⑧两宋:北方人第二次大规模南迁。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成就突出,持续而不中断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比重低劳动集约型,精耕细作,和欧洲的资本集约型不同第二节、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第三节、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对垒和融合一、农耕民族的特性:追求和平与稳定;起居有衡;安土重迁;防御性。

兵农分离;包容心态二、游牧民族的特性:天性善战争和侵略;迁徙无度;游牧文化浓厚。

第四节、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性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二、中国文化中的若干农业文明特征1、重入世务实,轻玄想思辩的民族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泽厚称之为实用理性)。

宗教精神不发达;对现实生命的重视;純思辩性学术不发达;2、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经验推导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3、天亦有情、天人合一的宇宙观4、集权主义和民本主义的相反相成5、中庸之道的处事哲学6、安土乐天、知命知足的生活情趣三、本章思考题z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z 中国文化所植根的农业经济形态对中国文化发生了什么影响?z 试举现实生活现象一例说明农耕自然经济的影响第三章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一、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三、“宗法”制度: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四、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五、大宗的地位尊崇主持祭祀。

掌管本宗的财产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事务对宗族成员有教导权和惩罚权礼法上的特权。

享嗣:无后必为置后;享祀:死后族人为其服齐衰三月(母、妻死后同享此礼);享禄:禄位世袭六、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七、嫡长子继承制及大、小宗区分的目的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有序的社会组织形态王位和家族权力的继承有章可循,不致因人为的因素造成纷争、祸乱。

八、分封的两个目的1.是落实宗法制度的一个具体措施,使血缘关系有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从而更牢靠。

2.作为保护王室的屏障。

九、周朝以前,天子五庙:G 考庙——父庙G 王考庙——祖父庙G 皇考庙——曾祖父庙G 显考庙——高祖父庙G 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第二节、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一、社会权力——家天下1、嫡长子继承制的家天下整个社会权利掌握在一个家族之手,社会的更替只是家族的更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