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9.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诞生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在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典籍中,文学所占的比重首屈一指。

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

①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以四言诗为主。

②公元前4世纪,中国南方兴起楚辞,形式是杂言体,句末多以感叹词“兮”结尾。

③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兴起,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声律和丽辞两方面取得进步。

④唐代,五、七言律诗格律成熟,主要着眼于以汉字四声来协调诗歌的韵律,堪称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词于初盛唐产生。

⑤宋以后,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最受诗人的重视。

(2)散文散文具有叙事、论说和抒情三大功能,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①商周时,出现了专门记录商周时代王公的言辞、政令的《尚书》。

②先秦时期,散文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和论说的诸子散文。

③汉以后,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古文(散行的单句为主)和骈文(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两大类。

④魏晋六朝,骈文形成并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

⑤中唐,古文运动以后古文确立统治地位,直至近代白话文兴起。

(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①小说a.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两大类。

b.唐代,传奇小说奇峰突起,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

唐代传奇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成就,比西方最早的短篇小说作家薄伽丘和乔叟早五个世纪。

c.宋代,产生了成熟的话本小说。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16)章【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16)章【圣才出品】
20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3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4 章 中国古代哲学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表 14-1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4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考点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9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4-2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1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答:宗教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和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 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 (2)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 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 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宗教的烙印。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 道德思想、法律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 (3)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 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传播的。
教。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一种比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中 国古代的鬼魂崇拜;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9-12)章【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古代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文学部分的比重远超其他门类。

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抒情功能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表9-1诗歌的发展历程(2)散文叙事、论说和抒情是散文的三大功能,散文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表9-2散文的发展历程(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表9-3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3.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亘古流传,历久弥新。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高峰迭起,“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某艺术样式在一时代所达到成就巅峰很难被后人超越,从而能永久的成为后代作家的艺术典范和后代读者的审美对象。

(2)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充当着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载体,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具体内容,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在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时起到桥梁作用,也得以让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考点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1.《诗经》与《楚辞》《诗经》与《楚辞》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历来被诗人尊为诗歌典范。

(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11.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1)史学的源头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
近代工业文明在促进中国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起了历史性作用。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
度,但它并非只有拒斥的一面,内部存在着的一些活力因素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
2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2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19 丐纪 70~80 年代,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他们主张在制度层面上 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
表 18-3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表 18-7 “中体西用”论
(2)“中国本位文化”论 表 18-8 “中国本位文化”论
9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全盘西化”论
表 18-9 “全盘西化”论
2.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0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表 18-5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6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化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和劢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7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6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考点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1.近代文化论争 (1)“中体西用”论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6.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几个基本定义(1)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2)传统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1)定义①一些长期受到人们遵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的思想观念。

③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2)实质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广义地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②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

③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3)地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特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①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②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天人合一(1)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一、填空题1.司马迁《史记》从______开始记史。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黄帝时代【解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诗经》中的______主要写了周部族的历史兴衰。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周族史诗【解析】《诗经》中的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和《商颂》中的《玄鸟》《长发》等,分别记载了商、周两个民族的发展史。

3.史书按照运用的体裁来分分为______。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研]【答案】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解析】史书类别有两种分法:①以其运用的体裁来看,史书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②以其记述的内容来看,可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类。

4.司马光的《______》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解析】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5.《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色而不淫,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一评语出自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史记》(或《屈原列传》)【解析】这一评语出自《史记》中的《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也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6.《史记》的原名叫《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太史公书【解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二十四史”的第一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
1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1.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古代史籍分类

编年史国纪传史古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典章制度代纪事本末史史评

学兼天人,会通古今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表11-1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2.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中国传统目录学的发展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
《隋志》著录文化成果,四部分书,确定经、史、子、集的顺序,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

(2)史学家通过著书立说记录和保存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和保存下来的。

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记录、综合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和发展的职能。

(3)中国古代史学与儒家经学的相互影响
中国古代史学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制约。

长期以来,经学曾经是史学的指导思想,儒家的政治伦理是史书通过历史经验反复阐明的史义。

而史学之求真、经世的传统也影响着儒家经学。

考点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古代史籍分类
中国古代史籍积累繁盛,内容丰富,分类细致,分类的体制在《隋书·经籍志》里大致确定下来。

表11-2 中国古代史籍的分类
2.编年史
表11-3 编年史简介
3.纪传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