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谈养生之道_41_欲求长生不老_清心寡欲是法宝
中医名家养生名言

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3.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
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
4.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
5.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6.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心气养身。
7.脏腑胃肠,常令宽舒。
其气流行,其血畅通。
各种器官,功能平衡。
身健神安,百病不生。
恣纵口服,煎炸烤烹。
香甜肥腻,悦人口食。
食之过多,不利肠胃,积累必塞,塞则生病。
8.《忱中方》日:怡养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卧、久言,不能强食,亦忘忧苦愁哀,饥则食,渴乃饮,食止行百步,夜勿水之性不杂则清,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
9.风者,百病之始也。
古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10.养生之道,至暮夜而虚其腹,元气所以运转不穷。
11.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12.物质是养生的基础,精神是养生的支柱,科学是养生的法宝。
要有正确的养生观,开创人生第二春。
13.养生莫善于习动,并不困疲,日益精壮。
14.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
必精而专,始能
由博而约。
15.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宁,身宁则体健。
1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17.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明代名医万全的养生八字箴言

明代名医万全的养生八字箴言作者:胥伟岩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01期明代著名医家万全世医出身,师承家授,荟萃众长,精通养生之道,尤为重视日常摄生颐养,亲身躬行,年寿至九十。
他在《养生四要》中将自己毕生的养生秘诀归纳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这八个字。
其养生理论质朴意深,独具匠心,对我们日常的调养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寡欲万全认为寡欲是养生的第一要义,寡欲的关键是坚忍其性,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才能保护人体的根本。
具体说来就是节制房事和节制饮食。
节制房事“欲不可纵”,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要点之一。
古人所言:“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万全认为,适度的房事生活是人体平衡阴阳、绵延子嗣的生理需求,不可断然禁欲,亦不可纵欲无度。
节制饮食“嗜有所偏,必生所偏之疾,初伤不觉,久则成患”。
在饮食上他提倡不要偏嗜,因为酸伤肝、苦伤心、甘伤脾、辛伤肺、咸伤肾。
他认为合理的饮食能够滋养脏腑、筋骨、肌肉、血脉。
“口腹之养,躯命所关”,“谷、肉、菜、果,皆天地所生以食人者也。
各有五气五味,人食之,先入本脏,而后养其血脉筋骨也”。
饮食虽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但饮食也要节制,一是饮食不可偏嗜,二是饮食不能过量。
慎动养生的第二要义就是慎动。
通俗一点讲就是指不要过度的活动,而是要“动而中节”。
万全认为“俭视养神,俭听养虚,俭言养气,俭欲养精”。
“慎动者,谓保定其气也,保定其气则不疲其枝矣”。
养心安神养心安神的首要前提是要有慎独精神,《养生四要·卷之二》曰“慎动者,吾儒谓之主敬,老氏谓之抱一,佛氏谓之观自在,总是独慎功夫。
”心宜安静,神宜安定,心神皆安则妄念不起,才不会受到七情的影响,产生内经所说的“喜伤心,恐胜喜;恐伤肾,思胜恐;思伤脾”的结果,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条畅气机经络的方法,如通过打坐、瑜伽、太极、八段锦等来调整呼吸以安神定志。
体不过劳体不过劳的前提是爱惜身体,关键是劳不过极,根本还在于守静,同时要注意日常锻炼。
明代医家万全《养生四要》

明代医家万全《养生四要》明代著名医家万全世医出身,师承家授,荟萃众长,精通养生之道,尤为重视日常摄生颐养,亲身躬行,年寿至九十。
他在《养生四要》中将自己毕生的养生秘诀归纳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这八个字。
其养生理论质朴意深,独具匠心,对我们日常的调养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寡欲万全认为寡欲是养生的第一要义,寡欲的关键是坚忍其性,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才能保护人体的根本。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主要是节制房事和节制饮食。
1、节制房事“欲不可纵”,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要点之一。
古人所言:“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万全认为,适度的房事生活是人体平衡阴阳、绵延子嗣的生理需求,不可断然禁欲,亦不可纵欲无度。
“节欲”辨证地提出性生活的适度、节制,这于人体有着重要养生意义。
首先节制房事要做到房事生活开始年龄不过早,其次要做到房事欲不可纵,务必要有慎独的精神,心不动则精不妄动,才能固精安神。
万全亦说:“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阳精溢泻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合而生育滋矣”,因此节制房事,不仅有利于健康长寿,而且是优生优育的首要保证。
2、节制饮食“嗜有所偏,必生所偏之疾,初伤不觉,久则成患”。
在饮食上他提倡不要偏嗜,因为酸伤肝、苦伤心、甘伤脾、辛伤肺、咸伤肾。
他认为合理的饮食能够滋养脏腑、筋骨、肌肉、血脉。
“口腹之养,躯命所关”,“谷、肉、菜、果,皆天地所生以食人者也。
各有五气五味,人食之,先入本脏,而后养其血脉筋骨也”。
饮食虽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但饮食也要节制,一是饮食不可偏嗜,二是饮食不能过量。
二、慎动养生的第二要义就是慎动。
通俗一点讲就是指不要过度的活动,而是要“动而中节”。
万全认为“俭视养神,俭听养虚,俭言养气,俭欲养精”。
“慎动者,谓保定其气也,保定其气则不疲其枝矣”,要做到慎动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养心安神,二是体不过劳。
名老中医谈养生——神以养心,杂念可清男人长寿的秘诀

名老中医谈养生——神以养心,杂念可清/男人长寿的秘诀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2年第09期名老中医谈养生——神以养心,杂念可清文/李俊德张斌,男,汉族,生于1917年10月。
系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教授、主任医师。
张先生既不专注于养生,也不忽略于养生,认为为社会多做贡献,使自己心安理得,是一种心神怡养的方法。
提倡“养生应当顺应环境和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是不专为养生而得到养生的思想。
强调养生重在养心,因心藏神,养心即养神,而养神重在“心胸宽广”。
并总结出自己的精神怡养之道:神以养心,志以宁神,神志俱定,杂念可清。
我谈不上有什么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是很喜欢与同道或是朋友畅谈,舒展胸怀,探讨人生。
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体力虽感不佳,但精神却很旺盛。
觉得自己依然年轻,脑口并用,不知疲倦。
对饮食起居亦不有意限制,可以说是“随遇而安”。
穿衣讲究春暖、秋凉、夏薄、冬厚。
饮食喜肉、蛋、蔬菜。
喜饮茶、饮酒,每日午、晚餐必饮白酒一两左右,但不酗酒。
我很喜欢孟子的名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认为这句话的含义是:“正气存内,胸怀宽广,是非不干,神怡心旷。
”我养生的方法主要在于养心,因“心藏神”,所以养心即养神,而养神莫过于心胸宽广。
人生在世,如走长途道路一样,有平坦大道,也有崎岖小路,而且大道小路往往交替出现。
因此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应当向前看,度过不顺心就可能是顺心。
即使自己心理上做不到“恬淡虚无”,也应该尽量排除“竞逐荣事,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的非分之念。
闲暇时间尽量不使杂念萦怀,以求安静。
“神以养心,志以宁神,神志俱定,杂念可清”,这是一种精神专注的积极怡养之道。
我的养生经验可以概括为:恬淡养身,逆事顺心,百忙之中,保健为本,苦中求乐,自我宽解,衣食起居,随遇而安。
男人长寿的秘诀文/容嘉女人寿命比男人长,这几乎已经成为共识。
你知道男人为什么比女人短命么?什么样的习惯导致了男人的短寿呢?怎么样做才能让男人更长寿?1.不做单身汉有研究发现,单身汉比起已婚男性来说更短命。
老人清心寡欲更长寿

老人清心寡欲更长寿
老年人应讲究养生之道。
所谓养生秘诀,其实无“秘”可言:只要宽心喜过每一天,便能体健养天年。
换言之就是:欲享自然寿命,必须顺其自然。
这很有些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味道。
清心寡欲,佛、道二教都有此主张,又有所不同。
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我的寿命不由老天爷决定,而由我个人掌握,只要清心寡欲并进行服饵、导引、胎息、炼丹、辟谷等等修炼,便能延长寿命直到“长生不老”、“羽化登仙”。
佛教认为“我命在我善恶报”——我的命运好坏不由老天爷决定,而由我个人所行善恶决定,只要清心寡欲并坚持行善积德,便能得“善报”。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皆报;前生未报今生报,今生未报来生报”是也。
佛教不贪求长生,更不奢望成仙;不忌讳死亡,甚至美称僧尼死亡为“圆寂”(圆满寂灭)、“归真”、“顺世”等等。
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涅槃”——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理想精神境界,具有“常、乐、我、净”四德的永生常乐之佛身。
这种佛身,死后方成,故“涅槃”又可代指死亡。
总之,佛徒不怕死,却怕“死后算账”。
所以,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风趣地说:“道士贪生,和尚怕死。
”
清心,不是无心,说的是要清除贪(贪爱)、痴(愚昧痴迷)、嗔(嫉恨与损害他人的心理)、慢(傲慢自负)之心,因为这些“愚惑无明”的心态是产生恶行导致恶报的根源。
佛教大讲“三界唯心”、“自性清净心”、“心王”、“心所”、“心法”等等,还有一卷人所共知的《心经》,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涅槃成佛的无上智慧。
可见其所谓“清心”,是要。
我国古代名人的养生之道

我国古代名人的养生之道作者:郭德才来源:《少林与太极》2015年第01期我们知道,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五千言的著作《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老子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个养生家,据说活了160多岁。
《史记》中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就必须顺乎自然,并要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
老子还要求,养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贪心,并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
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是伤身损寿之根。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处提到静和柔,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的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
所以说,当我们常处于静和柔中,有利于生发人体的真元之气。
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养生的指导思想,而且被我国传统医学所接受,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
而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代表人物。
与老子一样,庄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养生家。
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庄子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
庄子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
”这里的“空虚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虚无缥缈,而是说要保持健康、赢得长寿,就须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
而所谓的“清心寡欲”,指的是决定长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的思想情志,因此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
从庄子以上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首先要做到无忧无虑、安逸自在。
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处于遵循自然法则的“最佳状态”。
另外,庄子还特别强调养生要保持平常心、涵养自制力。
《庄子·让玉》篇中曰:“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为重伤者也。
”其意思是说,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情绪,而又硬去不顺从自我感情,错误的观念就会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内心的烦恼,这样最易造成自伤而折寿。
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语录

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语录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与宗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行。
在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以下是关于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的一些语录。
1. 修炼内丹,以求长生不老。
道家讲究修炼内外合一,通过调养内在的气息来达到身心的健康与长寿。
内丹修炼是道家长生不老的核心方法之一。
2. 饮食养生,以保持身体健康。
在道教中,特别注重饮食的调养。
养生饮食的核心理念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这意味着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来达到身体的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3. 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在道教中,追求天人合一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4. 明哲保身,追求无为而治。
道教主张以无为的态度去应对世俗中的喜怒哀乐,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长生之道。
5. 寻弥勒心性,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道教倡导改善个人的心态,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心性在道教中被视为重要的因素,只有修炼出善良、宽容、忍耐的心性,才能够获得长生不老的机缘。
6. 修行道德,以追求永恒生命。
道德修行被看作是通向长生不老的途径之一。
道教强调善行、慈爱和无私奉献的道德准则,相信通过遵守这些原则,人可以获得永恒的生命。
7. 悟道求真,以窥见长生不老的奥秘。
道教注重个人的悟性和觉醒,通过悟道求真,追寻长生不老的奥秘。
只有觉悟了真理,才能够实现长生不老的目标。
8. 修身养性,以静心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道教倡导静心修行,通过打坐、冥想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只有内心的宁静才能够实现长生不老的追求。
9. 参悟天地,以通达长生不老之道。
在道教中,对于天地万物的参悟与体会是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借助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人可以从中领悟到长生不老的智慧。
10. 艺术修行,以解脱苦海追求永生。
道教强调艺术修行的重要性。
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被看作是修身养性的途径,通过艺术的修炼,人可以达到超越尘世的境界,追求永生。
古人养生法则-“三寡”清心

古人养生法则-“三寡”清心
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
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
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意思是:少说话有益于中气、不是非有益于精神、不胡思乱想有益于人体根本、少欲望有益于品格情操:。
这三寡则是养三宝的根本。
寡欲以养精
若纵欲,男则遗精、早泄、阳萎、生殖无力,甚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不振、久则成痨。
女则肾虚精亏、冲任不固、气血逆乱、崩漏下血、白带绵绵而下,不孕或流产、早产,甚至经血亏枯、经闭,面黄消瘦而成劳损之症。
不仅如此,纵欲还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影响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
古人把房事过度称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伤人体,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
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
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
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发落。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历代医家都主张,养生之道要以保养精气为首务。
《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
精不可竭,竭则真散。
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中医药
!!!!!!!!!!!!!!!!!!!!!!!来春茂,男,汉族,生于!"!#年$月。
系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来老养生注重养性修身,提出养生一要“戒郁”,二要“安心”,三要“耐性”。
把佛教的“三戒”作为做人的规范。
来老平时爱唱京戏,常操琴自唱,怡然自得。
来老年近九旬,患原发性高血压已$%余年,经练气功、服中药已控制正常,至今身体尚健。
我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坚持做到早睡早起,每天睡眠&至’小时,从不午睡。
每早(时起床即解大便,洗漱毕,练气功,打太极拳约)小时。
每晚"至*+时入睡,很少失眠,偶尔失眠时也不紧张,想些愉快的往事,自然就睡着了。
我的食量很好,以吃饱为止,没有特殊嗜好,也不挑食,喜吃蔬菜。
’%岁以后,食量有所节制,每餐二两,晚餐吃得少些,长年如此。
经常吃苦荞面粉(生粉做成饼,蒸熟蘸蜂蜜吃;或生粉炒香后调成糊状吃),不论咸甜均可。
我从不吸烟,不饮酒,喜饮云南绿茶,特别是粗加
工的大叶子茶,茶
水较浓,每日换两
次茶叶,饮(磅开水,已有(%多年的习惯。
我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为指南,预防感冒等疾病注重保肾固精。
保肾固精
的关键在于节制房事,房事要双方和谐,以身不疲倦、头不昏沉、精力充沛为度。
每于气候交替时服几剂玉屏风散,以预防感冒发生。
经常食用苦荞面以预防肠炎。
我常间断口含云南
三七,每次含!,-,(克,待含软嚼碎吞下,每月$,-,.次,可畅血脉、强身体。
我认为养身重在养性修身,《医学入门》云:“医家既知修德,又当爱惜自己精神,医之难者,难于此也。
”我喜欢的养生方法一是“戒郁”,即《丹溪心法》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
”我在平时遇有不顺心之事时,常唱几段京戏,心情就比较舒畅了。
二是“安心”,东坡诗云“安心是药更无方”。
“文革”期间,我住“牛棚”,只要心安,也并不感
到多大痛苦。
三是要有“耐性”,正如《老老恒言・戒怒》所说:“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躁益甚,究无济于事也。
当以一‘耐’字处之。
百凡自然就理,气血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生兼养性。
”发怒像一只螫人的蜂,在伤害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命赔进去了,得到的回报倍于你所伤者。
我把佛教的“三戒”作为做人的规范,一戒“贪”,不食非分利禄;二戒“憎”,不嫉妒别人,仁爱是生命的源泉,给人一份爱心,自己将增添十分生机;三戒“痴”,不痴心妄想,不热衷名利,心情舒畅,便能健康长寿。
我的养生经验就是:童稚之时,脏腑娇嫩,重在调寒暖、适饥饱;少之时,血气未定,重在戒色;半年之至,精力充沛、血气盛,重在戒逞强好斗;老年之时,血气渐衰,重在戒急躁、练耐性。
应以仁爱之心对人,豁达开朗,笑口常开,生病时注意休息好,健康时运动莫忘了。
如此必获健康长寿。
(编辑舒晓奋)欲求长生不老,清心寡欲是法宝
颐年有道来春茂名老中医谈养生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