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谈养生——十常保健法-颐养天年贵在勤
药王孙思邈勤练养生十三法助长寿,值得看看

药王孙思邈勤练养生十三法助长寿,值得看看社会日益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殷实,我们不再受温饱问题困扰,越来越多的人把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当成终极目标。
于是,养生的方法也就热门起来。
所谓的养生就是懂得调和阴阳,以保持健康达到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学观点,明确地指出了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是懂得和践行养生之道。
孙思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许多博大精深的养生方法,以防病治病达到养生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要想健康长寿,必须从心理、社会等方面采取干预措施,方能奏效。
那么,哪些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助我们实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呢?下面列举古今2位名人长寿养生的方法。
药王孙思邈勤练养生十三法助长寿据史料记载,孙思邈活到142岁寿终正寝辞世。
他精通养生之术,提出许多可行的养生方法且能身体力行,年过百岁的他耳不聋眼不花,这套养生方法就是养生十三法,方法步骤如下。
面常洗双手对搓36下,以发热的双手上下扫面。
勤做此法可美容、去皱。
目常运双手掌心互搓36下,用发热的掌心覆盖双眼。
合目,用力睁开,眼珠转圈圈,顺序先从左→上→右→下;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珠转圈,再顺序从右→上→左→下。
以上动作为一组重复3次。
感觉眼睛疲劳就可以做。
勤做此操可明目,治疗近视,缓解眼睛疲劳。
电脑族、玩手机的人尤其适用。
齿常扣慢慢闭嘴,带动扣门齿动作,须轻扣有声,重复动作30-50次。
能防止蛀牙、牙痛和牙齿退行性变等。
漱玉津(口水)口微闭,舌尖伸出齿外,从左→上→下→右贴着颊粘膜慢慢转12圈,将口水咽下去;同法反方向再做一次。
口微闭,舌头在上、下颚面转圈,先从左到右12圈吞口水,口水吞下要有带到丹田的感觉最佳;同法,从右向左再做一次。
二者结合具有强健肠胃之功效。
耳常鼓双手掌覆盖双耳用力向下压,然后放手,自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此法于每天早晚睡觉前后做,可提高记忆力和听力。
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退休生活

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退休生活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1年第10期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文/张俊德李仲愚,男,汉族,生于1921年2月。
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对针灸、杵针、气功尤为擅长,现任四川省针灸学会会长。
李先生自幼受先祖父教诲,对气功修炼数十年而不辍。
1978年与1979年因两次车祸造成脑外伤后遗症,经习练气功而愈。
李先生认为:修身养生,修性养生,要在养心。
养心与养身两者不可偏废。
而习练气功既可修身,又可养心。
李先生一生对气功钻研尤深,曾著《气功灵源发微》一书,再版四次,供不应求。
现将李先生的养生方法与对气功的认识介绍给广大读者,以冀气功学步入正途。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的一颗明珠,养生学包括气功学、食疗学、心理卫生和心理治疗学等。
中医养生学易学、易行、易效,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学术思想已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其中中国气功尤受青睐。
目前国内气功门派众多,习练气功者不计其数,但其中也不乏不明门径而盲目习练者,所以有“练功者如牛毛,成功者如牛头”之说。
我自幼受先祖父春庭公教诲,先祖父长于内养功法,他认为:养生修性之秘在于处柔,即老子《道德经》之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他寿终时年108岁。
正派气功,要在修炼上做到信、勤、坚、恒。
我在四川省曾举办多期气功学习班。
1986年成都市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气功有明显抗衰老作用。
我每天早晚坚持修炼气功,午眠半小时以静观内养。
平时除应诊、讲学外,空暇之际则兴谈古今佛道儒和医易诸学。
修身养生,修性养生,要在养心。
要注意身体与精神双重修养。
即重在修养性功和命功,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触。
精气神为命功三宝,慎房事则精气内藏。
凡遇不顺畅的事莫要烦恼,调节心理可按《卫生宝鉴》的方法: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视荣华富贵如行云流水。
最近赠四川某方丈楹联足可窥修养之一斑:“六道升沉如儿戏,一心不住正菩提。
耄耋级国宝老中医 自述长寿之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耄耋级国宝老中医自述长寿之术
导语:想长寿,别整太多事,直接跟着老中医学就成了~不相信,你去各大中医院看看,那么老中医们个个精神抖擞,70、80岁的人看着都像50、60岁的人
想长寿,别整太多事,直接跟着老中医学就成了~不相信,你去各大中医院看看,那么老中医们个个精神抖擞,70、80岁的人看着都像50、60岁的人!想知道中医养生是咋做的吗?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国老级老中医长寿的方法吧!
秘诀1:运动
要想活得好,天天练“慢跑”
朱良春: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见了我,都喜欢问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我则以“动可延年,乐则长寿”八字赠之。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则可延年。
要活就要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流畅,增进体力,加强抗病防御机能,从而达到延年的目的。
但动要适度,不可超量。
我每天生活节奏较紧凑,以前都坚持上下班骑自行车,外出活动也骑车,这是一种不占时间的锻炼方法。
现在每天早晨或晚上做5~10分钟四肢活动的自由操,即左右摆动四肢,用手指梳头发,然后两手擦面部、摸耳翼,左右缓慢转动头颈,这样能使头目清爽,两腿轻健,减少面部皱纹,控制颈椎病。
散步、慢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但是,运动要注意适量,不要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青壮年运动量可大一些,老年人适合散步、慢跑、太极拳、自我按摩等慢运动。
我还利用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的时间,一边看电视,一边做简单的运动。
我的四肢都会动:手臂来回摆动,有点像是打太极拳;腿下。
古人传下来的养生口诀,每天照着做,保你少生病!

古人传下来的养生口诀,每天照着做,保你少生病!养生口诀1.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心不清净,思虑妄生。
心神安宁,病从何生。
闭目养神,静心益智。
2.吃米带糠,吃菜带帮。
男不离韭,女不离藕。
青红萝卜,生克熟补。
食不过饱,饱不急卧。
3.饱不洗头,饿不洗澡。
冷水洗脸,美容保健。
汗水没落,冷水莫浇。
温水刷牙,防敏固齿。
4.药补食补,莫忘心补。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烟熏火燎,不吃为好。
油炸腌泡,少吃为妙。
5.养生在勤,养心在静。
6.多食果菜,少食肉类。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头部宜冷,足部宜热。
知足常乐,无求常安。
7.臭鱼烂虾,索命冤家。
食服常温,一体皆春。
冷勿冰齿,热勿灼唇。
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8.饮食勿暴,少吃晚餐,吃饭勿语,切勿吸烟;低盐低糖,勿食太咸,少吃脂肪,饭莫过量;9.闻鸡起舞,床不可贪,种花养鸟,习书览篇;奕棋唱戏,房事莫贪,私事勿念,便宜勿占;10.活动身体,贵在经常,心情舒畅,长寿健康;遇事勿怒,劳勿过偏,茶水勿浓,学习勿念;11.人到老年,必须锻练,散步慢跑,练拳舞剑;莫怕严寒,清扫庭院,绘画添趣,心胸广宽;12.每日三餐,调剂适当,蔬菜水果,多吃无防;按时入睡,定时起床,起身要慢,勿急勿慌;13.人生气,易衰老,适当宣泄人欢笑;品书画,溪边钓,选择爱好自由挑;14.心无病,防为早,心里健康身体好;心平衡,要知晓,情绪稳定疾病少;15.练身体,动与静,弹性生活健心妙;要食养,八分饱,脏腑轻松自疏导;16.饮酒勿过,名利勿钻,闲气勿生,胸怀要宽。
17.动脑筋,不疲劳,思睡养心少热闹;有规律,健身好,正常生活要协调;18.常搓手,可健脑,防止冻疮和感冒。
19.夏不睡石,秋不睡板。
春不露脐,冬不蒙头。
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20.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
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21.睡前洗脚,胜吃补药。
晚上开窗,一觉都香。
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22.枕头不选对,越睡人越累。
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养生有道颐养天年

养生有道颐养天年
何春喜
【期刊名称】《新湘评论》
【年(卷),期】2016(000)014
【摘要】人们常常认为,健康才能长寿。
然而,一位部队老首长的经历却告诉我们:体弱多病的人只要养生有道,也能颐养天年。
老首长名叫邢会林,1923年出生。
怀
揣救国理想的他19岁那年参加抗日队伍,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在枪林弹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邢老曾多次受伤并留下后遗症,先后3次严重胃出血,一根肋骨被截除。
【总页数】1页(P50-50)
【作者】何春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颐养天年太阳神打造r"灸法养生"产业集群效应 [J], 申杰
2.试论健康养生电视节目的主持艺术r——以《经视养生有道》为例 [J], 仇晓
3.在翰墨诗海中怡情养生——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曲云养生有道 [J], 沈黎明
4.顺乎自然颐养天年——著名作家陆地的养生之道 [J], 潘荣才
5.顺乎自然颐养天年——著名中医学家盛国荣的养生之道 [J], 柯联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养生延年益寿方法

中医养生延年益寿方法
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自身修养。
以下是几种中医养生延年益寿的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食物对身体的影响非常重要。
要保持身
体健康,必须调理好饮食,注重营养均衡。
例如,多吃粗粮、蔬菜、水果和肉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尽量减少垃圾食品和油炸食品的摄入。
2. 运动养生:中医强调“动而不累”,建议人们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步行、游泳等,可以增强体质、锻炼身体、舒缓情绪,更有助于延年益寿。
3. 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要想延年益寿,必须保持心情愉悦、心态平衡。
在生活中,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冥想等活动,如读书、听音乐、旅游等。
4. 中草药疗法:中医讲究“治未病”,推崇中草药疗法作为保健治疗的重要手段。
例如,人参、灵芝、黄芪、枸杞等草药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环境,提高身体免疫力、抵抗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总之,中医养生延年益寿的方法非常丰富,人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实践,以达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 1 -。
颐养天年益寿法

2012.10/FOR YOUR HEALTH 养生益寿/经典养生《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认为人“与天地如一”。
顺应自然,做到天人合一,才能颐养天年。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的规律。
【养生秘诀】●顺应自然: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自然不仅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不仅是我们所生活的外部世界,还包括身体内部的最初状态——先天体质:身体内在的自然,这两个自然都不违背,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
●同气相求:《黄帝内经》循“同气相求”的原则,也就是掌握食物归经与归脏腑的原理,为自己的身体保驾护航。
●饮食有节:过饥过饱,暴饮暴食,都能导致伤身。
俗语说:“吃饭七八分饱,犹带三分饥。
”节食使胃肠负担减轻,并且有利于激发人体潜能量,产生生命活力。
古人采用“辟古食气”养生法,以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之目的。
●起居有常:古人总结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遵守大自然的规律来养生。
现代人因为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关系,导致人体内阴阳与在自然界的阴阳颠倒错乱,故容易引起疾病。
这类疾病在康复医学上只需调整作息时间便能奏效。
故“起居有常”,就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作息,正如古代道学养生家老子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妄劳作:劳动、运动可长寿有益处。
但是运动太过或不及都会伤身,而且影响健康长寿。
中医认为,“久立伤骨,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大思伤脾,大怒伤肝,大悲伤肺,大喜伤心,大惊伤肾,大劳伤形,大恐伤志”。
不妄劳作,对健康养生长寿有利。
●清心寡欲:清心寡欲可使人心神宁静,恬愉而少烦恼。
心神宁静,各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自然可以健康长寿。
用心过度则伤神,欲望过高则神疲,心神忙乱则容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所以,古人总结出了“清心寡欲”、“恬淡虚无”的养生原则。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古代中医注重养生,注重平衡身体和心灵,以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古代中医传统的十种养生方法。
1.饮食调养:古代中医非常重视饮食的调节,认为食物对身体和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中医强调饮食应有节制,注重五谷杂粮的摄入,蔬菜水果的平衡搭配,并避免过多的油腻和辛辣食物。
2.中草药养生:古代中医注重使用中草药来平衡身体的阴阳,调节体内的气血和脏腑功能。
中草药的养生作用在古代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例如补气、养血、活血、清热等。
3.气功修炼:气功是古代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调整呼吸和体位,气功可以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提高免疫力和防病能力。
常见的气功练习包括太极拳、气功吐纳法等。
4.导引术:导引术是古代中医的一种养生方法,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以提高气血循环和通畅经络。
导引术常应用于治疗疾病,同时也可以用于预防疾病和健康养生。
5.保持心态平衡:古代中医认为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影响,提高免疫力和身体的抵抗力。
中医提倡通过冥想、放松和适度运动等方式来保持心态平衡。
6.定期锻炼:古代中医强调适度而有规律的运动对身体的养生效果。
锻炼可以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提高心肺功能,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常见的锻炼方式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7.赏景养生:古代中医认为欣赏自然风光和美丽景色对身心健康有益。
赏景可以减轻压力和疲劳,提高情绪和心情,有助于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和提高免疫力。
中医倡导经常出去郊游、观赏花草树木等,以达到养生效果。
8.合理起居:古代中医认为合理的起居时间和睡眠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提倡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避免熬夜和频繁的加班。
适当的午睡也可以提供身体休息和恢复的机会。
9.养生按摩:按摩是古代中医中常用的养生方法之一、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关节僵硬,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还可以调理体内的经络和脏腑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名老中医谈养生——十常保健法-颐养天年贵在勤 1 名老中医谈养生十常保健法/颐养天年贵在勤名老中医谈养生十常保健法/颐养天年贵在勤名老中医谈养生十常保健法文/李俊德汪履秋,男,汉族,生于 1919 年 9 月。
系江苏省中医院教授。
汪先生的养生之法可概括为:
日常生活,高度规律,无妄劳作,无过贪逸,静漠淡恬,和愉虚无,静心养性,修心养德。
并借鉴古人养生十六宜,简化而创十常保健法,持之以恒,受益匪浅。
时年七十有五,身体尚健,无任何痛苦。
中医养生之道,源于《内经》摄生篇,本人每多仿效。
我的生活方法除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就是早晨做气功,午后散步,平时做做十常保健法,动静结合,保健益寿。
我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无偏嗜,荤素搭配,不食脂肪肥肉,以高蛋白低脂肪为原则,喜食豆制品。
每于高温时节以素食清淡为主。
定时作息,每天睡眠八小时,实际入睡五小时,间有失眠,往往以背诵诗歌可入睡,如确实不能入睡,偶服安定 2 片。
晨起练气功约 50 分钟,名为内劲一指禅。
7 点进早餐,食后少许登圊,以防便秘。
1/ 4
偶有便秘,每晚服香蕉一至二根,或晚餐佐以菠菜之类。
午饭后午睡,于下午两点半起身外出散步一个半小时,回来后静坐,2 读书写作,从不过劳。
晚餐时进白酒 25 毫升,以低度酒为主。
看完新闻联播之后,做十常保健法。
睡前先洗面后洗足,晚十时入睡。
平时常与孙儿戏弄或与同道友人聊天,不分辈次。
我从不吸烟,对于饮茶亦不太嗜好,早中餐后饮一杯淡茶。
从不服保健药品。
我平时很少生病,现在只患老年高血压病,但无任何症状,这与我日常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不无关系。
我现年 75岁,尚未退休,仍从事医疗、科研工作。
每天半天上班,诊治病人 30 人次。
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去做。
人到老年就要预防疾病,我未满六十就开始锻炼,开始跑步锻炼,到七十岁时改为散步,六十五岁开始做气功。
我现在脑力不衰,健脑的方法就是用脑而不损脑。
说到房事生活,我认为应该节制,但须因人而异,如本元气足,可以放宽;肾虚精衰,就应节制。
我除了每晨做气功、午后散步之外,平时常做十常保健法。
具体做法是:
1.发宜常梳,每天梳头 3 次。
---------------------------------------------------------------最新资料推荐------------------------------------------------------
2.面宜常擦,早晚各 1 次,每次 50 下。
3.目宜常运,每日 1 次,眼球转动 10 次。
4.鼻翼常按,按迎香穴,每日 2 次,每次 50 下。
5.耳宜常弹,每晨 1 次,弹 100 下,又称鸣天鼓。
6.齿宜常叩,每晨叩 100 下。
3 7.唾宜常咽,每日 1 次,不拘次数。
8.腹宜常摩,每晨 1 次,摩 100 下。
9.腰宜常伸,每日 1 次,空拳击腰,左右旋转,不拘次数。
10.足心常摩,每日摩 3 次,每次 50 下。
颐养天年贵在勤文/杨吉生勤学习老年人可通过读书报、看电视、听广播了解国内外大事;还可学习书法、绘画、摄影、集邮、种花、养鸟等,使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脑功能衰退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多开动脑筋,可防止大脑迟钝,使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永葆青春。
勤动手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可增添生活情趣,又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勤交谈经常与家人、亲友和社会人员在一起交流信息、谈古论今,可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并可远离孤独和压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勤咀嚼老年人进餐时细嚼慢咽,能够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得
3/ 4
以充分吸收,还能使人产生饱腹感,防止进食过量。
勤动嘴嘴的一举一动都牵涉到脑。
老年人多笑、多说,都可对大脑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笑来说,可牵动面肌达 13块之多,尤其利于开发大脑右半部的功能。
4 勤锻炼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良方,运动可促使全身血液循环活跃,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扩大交际范围。
勤梳头勤梳头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用梳子来梳身体,梳浴可谓摩擦皮肤健身术,能舒通经络,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能力。
勤按摩按摩前胸、背部、肚脐和脚底各个穴位,勤揉腹可减小将军肚,防止便秘。
勤咽津常咽津有灌溉五脏六腑、润泽肢节皮毛、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等作用。
祖国医学有咽津益寿之说。
早、中、晚各进行一次,长期坚持,必有好处。
勤餐少食老年人一次多量进餐比少量多次进餐容易发胖,心脏的负担也加重,尤其是有心脏病的老人,更应勤餐少食,每日四至五餐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