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专题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欲填沟壑”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

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4.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杜甫诗歌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杜甫诗歌训练

诗歌专题训练---杜甫诗歌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因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都表达了时光流逝、桑榆晚景的感伤,都营造了凄婉、压抑之境。

C.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D.第七句中“白发”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白发苍苍的老人:“庭树”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颜”。

2.赏析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郊杜甫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傍架齐书帙,看题检药囊。

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首联叙写诗人从碧鸡坊出发,返回西郊草堂,平白如话。

B.颔联中“官柳细”“野梅香”从视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西郊漫步的愉悦之意。

C.颈联互文见义,描写诗人平日里整理、检视书籍和药囊,生活显得清幽而闲适。

D.这首诗流露出了轻松喜悦的情趣,与杜甫其他诗的沉郁、忧愤的风格迥然相异。

4.王安石曾评价“无人觉来往”中“‘觉’字大好”,请你对此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杜甫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释】①表丈:即表伯叔。

②力疾:扶病强起。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酬和诗,诗人的表丈李都督写了《早春》诗给诗人,诗人便写下本诗来酬答;首联“来诗”二字亦可证明。

B.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紧承上联,诗人因读来诗,愁绪也因此更增,感伤自己年华老去,不免心生悲凉。

杜甫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练习海淀含答案解析译文

杜甫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练习海淀含答案解析译文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杜甫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1发生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3锦官城4。

注:1.乃:就。

2.发生:萌发生长。

3.花重zhòng: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4.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一、填空1、杜甫(712-770),字,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和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古人除了名、字外,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往往以住地(包括斋名、室名等)、官职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

杜甫自号,即以住地而取;杜甫曾官左拾遗,入蜀后,经友人推荐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便称他杜拾遗、,这是以官名取号;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又被后人尊为“”。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他的诗具有丰富社会内容、强烈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社会生活,因而被称为“”。

杜甫思想核心是儒家仁政思想,有“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有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立足现实苦难,吟唱时代之声,是伟大的(填流派)诗人,后人往往用四字形容其诗歌风格。

2、从体裁上看,《春夜喜雨》是近体诗中的,其中联和联要求对仗,韵脚字都在偶数句的最末一个字上,且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律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就是说,偶数句结尾的字必须是字。

二、选择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以拟人手法写出春雨的细腻轻柔;第五、六句以比喻手法绘出美妙的江村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更显鲜润浓艳,垂满技头,煞是可爱。

D.作者描写春雨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到远,融情于景,充满诗情画意。

三、简答4、试比较杜甫《春雨喜雨》与周邦彦的《春雨》,完成后面二题。

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专题
古诗鉴赏 五读: 题目, 作者, 注释, 意象, 题干。
摸底考试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 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 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 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题多景楼[注] 曾肇(北宋) 屈曲危楼倚半空,诗情无限景无穷。 江声逆顺潮来往,山色有无烟淡浓。 风月满楼供一醉,乾坤万里豁双瞳。 片云回逐斜阳去,知落淮山第几重? 【注】本诗是作者被贬途中登多景楼而作。 题多景楼 王琮(南宋)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 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注]声。 【注】晋朝祖逖北伐,到中流击楫,誓日;“逖不能清 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8.曾诗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雄伟壮阔,(1分)景色多变。(2分)危楼倚空,乾坤 万里,体现雄伟壮阔;潮涨潮平,来而复往;山色易变, 时有时无;烟岚聚散,或淡或浓,体现多变。(2分)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 竹房遥闭上方幽,苔径苍苍访旧游。 内史旧山空日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月色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 8、诗歌颈联中的“傍”,有的版本中写成“送”,你认 为哪一个版本更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5) 我认为“傍”更好。(1分)傍,陪伴、伴随。突出落叶 猿啼陪伴着孤舟,(1分)渲染了苍凉孤寂的氛围,(1 分)与禅房中的“天香月色”形成对比,(1分)表现了 诗人因去途迷茫而伤感凄凉。(1分) 我认为“送”更好。(1分)明日的去途只有“落叶”和 “猿啼”相送,(1分)突出环境的凄冷,(1分)与僧 房中“天香月色”的惬意氛围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 诗人对前途的担忧和飘零悲苦的身世。(1分)

《走进杜甫》——杜甫诗歌专题之杜甫介绍

《走进杜甫》——杜甫诗歌专题之杜甫介绍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走进杜甫
说说你了解的杜甫?
杜甫年表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 (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5) • (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 (三)流亡为官时期(公元756-759) • (四)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60-765) • (五)漂泊西南时期(公元766-770)
天宝十载(751年),杜甫写成三篇辞气壮伟的“大礼赋” 进献,得到玄宗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但没 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推荐,也都毫无结果。
(二)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岁(746年)到四十四岁(755年)
天宝十四载,杜甫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 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生活折磨了 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下层生活,看到了 人民的痛苦,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十年困守,确定 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次年(745)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 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再没有会面。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
(公元746-755)
(二)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岁(746年)到四十四岁(755年)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杜甫34岁时到长安求官。天宝六载,玄宗诏征天下有一 技之长的人到京应试,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口蜜腹 剑”的李林甫要证明“野无遗贤”,所有的应试者无一被选。
(二)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岁(746年)到四十四岁(755年)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 得艰难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过着“朝扣 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 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甫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甫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甫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不曾遭到战乱骚扰、暂时还保持安静的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座草房以栖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初夏时节草堂周围清幽的环境。

B.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堂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

C.作者借对草堂生活的抒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归隐生活的渴求。

D.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写法精严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刻画细微,而又让人无迹可寻。

2.诗歌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其中隐含的情感与《登高》中颈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远游①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散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

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

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

④敝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羁旅途中所见的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时局动荡、社会战乱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处境。

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无家可归的现状。

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梓州城①杜甫伊②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
杜甫的诗歌作为东方诗学的杰出代表, 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 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
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 推广,杜甫的诗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 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全球 范围内的杜甫研究热潮。
杜甫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主要文学形式。
社会背景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崇尚风 雅,注重文化修养。同时,唐代 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期,各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唐代文化
注入了新的活力。
杜甫创作历程及风格演变
创作历程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 飘泊时期。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杜甫个人的思想情感。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中,杜甫以自身遭遇为切入点, 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
忧虑。
杜甫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仁政、 德治的向往和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体现了其高尚的政治理想和远大
的抱负。
03
杜甫诗歌艺术特Βιβλιοθήκη 分析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风格
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内容赏析
通过行人答问的方式,从 人民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歌艺术特色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 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动 人。
同类题材作品推荐
《三吏》、《丽人行》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生活题材作品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景介绍
诗歌内容赏析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期间,遭遇秋风破屋, 生活困顿。

杜甫诗歌专题阅读检测(后附答案)

杜甫诗歌专题阅读检测(后附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一)岁暮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二)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三)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春水生①杜甫其一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其二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

②汝曹:你们,指水鸟。

③禁当:阻挡、拦挡。

1.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

(6分)(五)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欣赏专题(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杜甫从小学诗,二十四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由于奸臣捉弄,没能考取。

他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全国,先后和高适、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伟大的情谊。

阅读古诗《望岳》,完成10-11题。

(4分) 2009湖北省襄樊市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的形象。

(2分)11.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杜甫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的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

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2011江苏高考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答: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

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四川。

这一时期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比如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2010·云南省昭通市, 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1分)(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说说你对标题《对雪》中“对”的理解。

对,对着,向着;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与诗的三、四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相应和。

2)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

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

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座草堂定居。

在这里,他被严武的人推荐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如《江畔独步寻花》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福建卷2008年高考语文卷)(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09年高考天津卷)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箨(tuò),笋光。

帙,包书的布套。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柱子怎样的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⑶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回老家。

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最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13题。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13、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岁暮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前人谢榛评此诗说:“‘涌’字尤奇。

”其实前一“垂”字亦“奇”,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垂”“涌”二字的精妙。

“垂”“涌”二字确是用得精妙。

(步骤一:表明看法) “垂”,低,低垂,星星紧贴地平线。

“涌”,翻滚,涌动。

月照大江,月光随影涌动。

(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垂”“涌”二字描写星星低垂于广阔原野,月光下江流涌动着的景象,这种阔大的景象恰与“危樯独夜舟”之“独”、“天地一沙鸥”之“一”情景交融。

(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阔大的景象之下是一个极其渺小的自我,居无定所,浪迹天涯,突出了被广阔时空所挤压的诗人飘泊无依孤苦忧惧的形象。

(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广东卷)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