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专题定稿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doc

《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杜甫(教案)(教师中心稿)

杜甫(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杜甫简介1.1 杜甫生平背景介绍杜甫的生活年代:公元712年-770年杜甫的家族背景:出身于文学世家杜甫的一生经历:由富贵到贫穷,由仕途到流离失所1.2 杜甫的诗歌特点杜甫诗歌的主题: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杜甫诗歌的风格:严谨、凝练、真挚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用词精妙、结构严谨、情感真挚第二章:杜甫诗歌的社会背景2.1 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唐朝的繁荣与衰落: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矛盾的加剧:贫富差距、官民矛盾2.2 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杜甫如何通过诗歌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百姓疾苦、抨击腐败现象杜甫诗歌中的社会问题:战争、饥荒、疾病、官场腐败等第三章: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3.1 杜甫诗歌的思想主题关注国家命运:对唐朝衰落的忧虑关注人民疾苦: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关怀3.2 杜甫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仁爱思想:强调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忠诚观念: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第四章: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4.1 杜甫诗歌的用词特点精准、生动、形象使用典故和比喻,富有内涵4.2 杜甫诗歌的结构技巧严谨的结构:起承转合有序韵律美:遵循诗歌的格律和韵律第五章:杜甫诗歌的鉴赏方法5.1 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5.2 杜甫诗歌的鉴赏实例分析一首杜甫的诗歌,如《春望》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内涵第六章:杜甫诗歌中的自然描写6.1 杜甫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季变化: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2 杜甫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气象万千:如《秋兴八首》之四中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如《登岳阳楼》中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七章: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7.1 杜甫对百姓苦难的关注饥荒与战乱:如《岁晚北战未胜怀古诗》中的“岁暮百草腓,疾风高冈裂。
”民生凋敝:如《三吏》和《三别》中对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描写。
杜甫诗歌专题通用课件

融合传统与现代
现代诗人借鉴杜甫的诗歌风格和 技巧,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歌作品
。
拓展诗歌主题
杜甫的诗歌涉及广泛的主题和题 材,为现代诗人提供了拓展诗歌
主题和表达方式的启的瑰宝,通过传播杜甫的诗歌,让世界更 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推动诗歌发展
成为教育内容
杜甫的诗歌被选入各种教材,成为文 学教育和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培 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技巧对后世的诗人 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诗歌的发展 和创新。
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提供灵感
杜甫的诗歌为现代诗人提供了丰 富的灵感,启发了他们对生命、
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和表达。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唐代广为流传,而 且在后世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之一。
02
杜甫诗歌风格
杜甫诗歌的特点
01
02
03
内容广泛
杜甫的诗歌涵盖了社会、 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 领域,具有广泛的主题和 内容。
深沉厚重
杜甫的诗歌语言深沉,情 感厚重,常常表达对人民 疾苦和社会不公的关注。
艺术精湛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 非常精湛,注重诗歌的结 构、韵律和修辞,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诗歌的主题
社会批判
杜甫的诗歌常常对社会现实进行 批判,揭示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
。
历史思考
杜甫的诗歌也经常涉及到历史事件 和人物,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评价 。
人生感悟
杜甫的诗歌还包含了很多对人生的 感悟和思考,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 探索。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

世界文化遗产
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 推广,杜甫的诗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 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全球 范围内的杜甫研究热潮。
杜甫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主要文学形式。
社会背景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崇尚风 雅,注重文化修养。同时,唐代 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期,各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唐代文化
注入了新的活力。
杜甫创作历程及风格演变
创作历程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 飘泊时期。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杜甫个人的思想情感。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中,杜甫以自身遭遇为切入点, 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
忧虑。
杜甫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仁政、 德治的向往和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体现了其高尚的政治理想和远大
的抱负。
03
杜甫诗歌艺术特Βιβλιοθήκη 分析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风格
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内容赏析
通过行人答问的方式,从 人民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歌艺术特色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 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动 人。
同类题材作品推荐
《三吏》、《丽人行》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生活题材作品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景介绍
诗歌内容赏析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期间,遭遇秋风破屋, 生活困顿。
a秋兴八首(其一)定稿

深读文本
杜甫的情怀
身处动乱, 居无定所, 晚年多病, 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
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5、秋士迟暮之悲
第三、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 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 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 等方面去探讨。
问题:本诗首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首联:借景抒情
课外延伸:
• 杜甫诗歌创作除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还 有没有其他风格?如果有,请找出来,与 《秋兴八首(其一)》进行对比阅读。
•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 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 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 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 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 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 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 岳阳楼》 •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 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 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 “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 的打算。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于中流,但诗 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 山,飞到了长安。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 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 园。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 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 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 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 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 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 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 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杜甫。
《杜甫诗三首》教案专题[修改版]
![《杜甫诗三首》教案专题[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1afdce87c24028905fc396.png)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专题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定稿+《杜甫诗三首》教学课件

给下列字注音
溅( jiàn )搔( sāo )
簪( zān )笼( lõng ) 戍( shù )阑( lán ) 絮( xù )寥( liáo )
•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解将诗 句大意理顺出来
• • • • • • • •
山河依旧存在,京城却已沦陷。 春天草木丛生,闹市已成荒郊。 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瓣。 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 战火焚烧连绵,整整三月不断。 家属可抵万金,欲得难上加难。 早已满头白发,而今越搔越短。 稀疏白发难绾,简直无法插簪。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 胸 生 曾 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 “神”
你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 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 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诗中描 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 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 字着笔的
•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 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 情。 •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歌 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老 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为战争给人民带 来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公元759年,安史之乱中,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 四处抽丁,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一个深秋的晚上,死一般沉寂的石壕村内。两个彪 形大汉敲响了一个老妇的家门,只见一个老头子艰难地 翻过墙头。这时,打门声一阵紧接着一阵,老妇人颤微 微地开了门…… “ ”差吏一进门就声嘶力竭地叫喊着。 老婆婆战战兢兢地哭诉道:“ ” 这时一阵婴儿的啼哭声突然响了起来,差吏暴跳如 雷地吼道:“ ” 老婆婆涕泗横流,她擦着眼泪悲切切地 说: ” “ ”说着,凶暴的差吏就要进屋提人。 老婆婆哭着央求着:“ ” “ ”如狼似虎的差吏恶狠狠地斥 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蜀相》 760年 • 《旅夜书怀》 765年 • 《阁夜》 766年 • 《登岳阳楼》 768年
都为晚年所作。写于西南 漂泊时期。
一、师生共赏
的什这
诗么 是 呢题一 ?材首
怀古咏史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 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 慨兴衰、抒发壮志难酬、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 目的。
选修课本中选的杜甫诗歌
• P14《蜀相》 • P33《登岳阳楼》 • P36《旅夜书怀》 • P43《阁夜》
3、字词检测
正音
黄鹂 满襟 乾坤 戎马 短景 夷歌 危樯
柏森森 寂寥
坼 人事
东南坼 涕泗 霁寒宵
整体感知
四首诗写作于什么时期? 请按照写作的时间先后重新 排序。
四、西南飘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
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
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
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 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 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 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 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 哀,是老杜借对诸葛亮的 仰慕、叹惋之情表达自己 壮志难酬的苦痛。
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 出来?如果有,从哪句可以看出来?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 之极。
思考:
诗歌中最能 表现出诗人 感情的是前 半首还是后 半首?表现 出什么感情 呢?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三件大事
天下计:雄才大略 老臣心:忠心报国
思想情感: 崇敬 仰慕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 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 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 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 军中,葬于定军山。
鉴赏咏史诗
鉴赏关键:抓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或诗人自 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领悟感情:为什么要写古人的这段往事 ?诗 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分析技巧:运用什么方法抒情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2、作者生平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杜甫“七龄思
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还 喜欢漫游,曾经南游吴越,北上齐赵。当时他意气风 发。“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天 宝三载(744),杜甫和李白结识在洛阳,中国文学 史上的双子星座在这里会面,实在是文学史上一件值 得顶礼的大事。两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余亦 东蒙客,怜君似弟兄。”(《同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 居》),把李白当作兄弟对待。在这一阶段,杜甫写 下了《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名篇, 预示了这位青年诗人将来在诗歌史上的前途和地位。 特别是《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
——《杜诗解》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春色美好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空好音,无人聆听
祠堂寂寥清冷
情 景 交 融 寄寓
孤寂和感伤 对诸葛亮的景仰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尽”、“皆”—春意盎然、赏心悦目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
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
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
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 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 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 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 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知识回顾
1、杜甫(712—770)
字_子_美__,自称少__陵__野__老。他创作 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诗__史_”,是 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 甫也被誉为“__诗_圣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 歌形式,风格_沉_郁__顿_挫_;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 《_杜__工__部_集__》。
• 英雄:指普天下壮志未酬的英雄,也 包括着老杜自己。
•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 竟的痛惜。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 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 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 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 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 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展示了杜甫阔大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 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文士可以是民族的灵魂和良知, 却难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我总觉得 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 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 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 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鲁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专题阅读
与杜甫同行
——品味杜甫诗歌中的人文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 2、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 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诗歌情感。 3、品味杜甫诗歌中的人文情 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