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讲解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常识文言文常识1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文言文常识2(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论语》为“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师。

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动力的书。

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分孙丑》“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膝文公章下》。

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意思是说道理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除此之外还有《墨子》《道德经》《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3、《左传》编年体史书。

传说是春秋时鲁国史左丘明编著。

《曹刿论战》选于此书。

4、《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1. 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字所记录的文字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 字词用法:文言文的词汇和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一词多义、古字的使用和不同的文体特点是文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 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法结构相对复杂,使用的句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注重平仄和对仗。

- 语法差异: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使用古代的语法规则,如宾语前置、动宾关系的表达等。

2. 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后演变为秦代的简文和篆书。

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变,汉代开始形成文言文的雏形,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言文逐渐成为文学和官方文书的标准形式。

唐宋时期,文言文达到巅峰,成为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主要分类文言文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和用途进行分类。

以下是文言文的几个主要分类: - 史部文言文:史部文言文是指用于编写史书和历史记载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通常较为庄重、正式,使用的词汇和句式较为规范。

- 哲学文言文:哲学文言文是指用于哲学著作和思想表达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常常较为深奥,使用的字词和句式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

- 诗歌文言文:诗歌文言文是指用于写诗的文言文体。

古代诗人常常用文言文来表达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 经部文言文:经部文言文是指用于编写经典和教育教材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强调准确、精练的表达方式,通常具有很高的标准。

4. 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 背诵文章:通过背诵一些优秀的文言文文章,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 词义辨析: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一词多义的情况。

学习文言文应注重词义的辨析,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准确把握词义。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

例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

【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例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称孟襄阳;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兼称】《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常常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则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例如,“之”“而”“以”“于”等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其用法多样,需要我们逐一理解和记忆。

积累实词时,可以通过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方面进行。

以“走”为例,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走”则是“行走”的意思。

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仅指妻子。

通假字如“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表示高兴。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类记忆的方法来积累词汇,比如将表示官职升迁、人物称谓、时间等的词汇分别归类,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二、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对于正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出现,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都可能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被动句常以“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三、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

“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成分和语序也有其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分析。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常识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文言文方面的基础常识,主要涵盖文言文的定义、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基本构成等方面,希望能帮助读者初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又称古文、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汉语文学作品所采用的文体。

通俗地说,文言文是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直到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中所用的书面语。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传统语言之一。

二、文言文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文言文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开始使用其传统表达方式,并将其流传至今。

在那个时期,文言文被认为是高雅之语,只有贵族和学者才能掌握。

这一传统沿袭至汉代,文言文逐渐成为官方之语,被广泛使用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领域。

到了唐元和宋代,文言文逐渐被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此时期,文言文开始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各国诗词和散文作品中大多以文言文作为书写方式。

在元代以后,文言文逐渐成为学术领域的主流语言,并被广泛应用于史学、哲学和宗教等领域。

直到20世纪初,中华民国开始推广白话文,文言文才逐渐被淘汰。

三、文言文的主要特点1.语法结构复杂:文言文语法结构复杂,需要考虑很多不同的语法规则。

例如说文法、助词、虚词、声调和顺序等等。

2.使用词汇丰富多样:文言文中的词汇多样,其中很多词汇在白话文中已经不常用。

这些词汇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古代历史和哲学概念。

3.重视文字美感:文言文着重于文字的美感和表现力,因此常使用像典故、俗语和成语等传统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美感效果。

4.具有平衡性和蕴涵性:文言文的文本语气平衡,措辞深刻内涵丰富,常使用对偶句和并列句等结构。

四、文言文的基本构成文言文的基本构成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文言文的语词。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比较古老,使用的是古时代的表达方式。

其使用的语汇在白话文中可能不再常用或者已经被淘汰。

学习文言文需要学会理解这些古老的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2.文言文的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相较于白话文而言略显繁琐。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摘要: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二、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三、文言句式与语法结构四、文化背景与历史典故五、鉴赏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六、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正文: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要对文言文的字词、语法、句式有一定的了解。

字词方面,要注意区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语法方面,要熟悉文言文的助词、介词、代词等虚词的使用。

句式方面,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构成。

二、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涉及到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我们需要通过记忆和练习,熟练掌握各类实词的用法。

而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掌握虚词的使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气、关系和意境。

常见的虚词有“之”、“者”、“其”、“而”、“则”等,我们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

三、文言句式与语法结构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结构有其独特之处。

判断句要注意“……者,……也”的用法;被动句则要掌握“受……于……”的结构;倒装句则要了解“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现象。

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对称、对仗等修辞手法。

四、文化背景与历史典故学习文言文,不能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我们要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历史典故,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的“仁爱”、“礼治”等观念,《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等评述方式,都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鉴赏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鉴赏文言文,既要关注文字表达,也要关注思想内容。

我们要学会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欣赏文言文的优美之处,同时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外,还要学会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要想在文言文学习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多做实战演练。

通过做题、解析、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全面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书面语。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文言文的起源与发展:文言文起源于周朝,成熟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多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凝练、含蓄、典雅等风格特点。

它采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 实词:实词是指有具体含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实词是文言文构成的基础。

2. 虚词:虚词是指没有具体含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如“之”、“乎”、“者”、“也”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有重要作用。

3.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很多实词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改变词性,这种现象称为词类活用。

如“走”可以活用为“跑”、“奔跑”等。

4.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疑问句等。

这些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5. 修辞手法:文言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言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文言文阅读与鉴赏1. 预习: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要对文章的作者、背景、内容等进行了解,为阅读做好充分准备。

2. 逐字逐句阅读:阅读文言文要注重字句的理解,可以从词义、词类活用、句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注重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至关重要,要重点掌握。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笔记等方式加深理解。

4. 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要分析句子成分,了解句子的主干和枝叶。

5. 理解文章大意:在阅读过程中,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鉴赏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要关注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分析,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

四、文言文翻译与写作1. 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本文题目: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大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

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

”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

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

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

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

这些知识,随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均能逐一接触到,这里强调几点: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

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

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

如:“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

文言文。

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

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

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

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学习文言,还有一些重要环节(如诵读,就非常重要),还要学会断句,掌握翻译方法等等,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达到中学大纲要求,完成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任务。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诵读可分四步进行: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

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了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鉴古知今。

与其说他们是文学大师,不如说他们是运用白话语言的大师。

他们的作品90%以上用白话写成,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社会政治动荡等等,但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是最根本的解释,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

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

他们在语言“敏感期”所接受“语文教育”,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是在废除文言的背景下,基本以白话为主体的、为本位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人们,在语言“敏感期”,基本是“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而不是“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

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具有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少年时期就基本已经形成一种以文言为本位的“语感”。

这种文言本位的“语感”,跟随他们成人,伴随他们终生,奠定他们文字表达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他们文字表达的“下意识”,使得他们运用语汇时,总是比较纯粹、凝练、典雅、古朴,他们能够自如、娴熟地从古诗文中,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诗句,生动、鲜活地或摹像、或写意、或达情,寥寥数语,便传神极致。

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而白话是一种历史极短的语言。

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而全民使用白话自“五四”诞生至今不过百年。

白话还没有创造出自己“辉煌”、“丰厚”的历史“积淀”,白话基本源自文言,当今白话的基本语汇几乎依附于、脱胎于文言,白话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脱文言。

用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文言与白话的关系,一母一子,一本一末。

人们在孩童的“语言敏感期”,从“根源处” 学习语言,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相反,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写出的文字,就难以达到以上境界,而可能拖沓、冗长、繁琐、欧化、罗嗦、抽象。

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大陆作家、学者,整体上文字水平(主要是白话表达水平),难以与上半叶的大师“比肩”,根源就是少年时代“语言敏感期”接触的文言愈来愈少。

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如鲁迅、郭沫若等人,他们成为“白话大师”,开白话运用的一代风气,根本原因是,他们在19世纪接受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文言教育,可以说,这些“白话大师”们,少年时期在文言的“酱缸”里浸泡过的,成人后登上文坛,每个“汗毛孔”里都渗透着文言的滋养。

而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文人、学者们,少年“语言敏感期”,恰好处在大陆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从诞生、发展、再发展的时期,也即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此时,正是大陆所谓的“现代语文教育”对文言否定愈演愈烈,语文课本摒弃文言愈来愈多的时期。

大陆语文课本在七十年代彻底告别了文言。

因此,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成人的文人们,少年时期接触文言的数量“一代少之于一代”,因而他们成人时的文风也基本上“一代逊于一代”。

几十年来,大陆文人的整体文字面貌是越来越“水”,越来越“白”,越来越“俗”,越来越“痞”,失去了纯粹、古雅、洁净、朴素。

不可否认,这正是所谓大陆“现代语文教育”斩断了“文言”血脉的结果!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不汲取,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的文言,成人后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少年“语言敏感期”仅仅涉猎极少的文言,或者仅仅学习白话,哪怕是一流的白话,那么,成人时期,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通过白话学习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通过文言学习运用白话,似远实近,事半功倍。

根扎于“文”,语发为“白”,这应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法则。

可以听听香港著名学者,堪称语言大师的董桥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点评:“(鲁迅)‘先生之文,上穷远古,旁及异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语,苍然深邃,情致极焉’。

鲁迅读过古书不少,从而‘知旧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于书卷气杂以斗士风采’。

仔细阅读鲁迅的白话文,不难发现他笔下其实‘白’中处处有‘文’,可见文言真是白话的基础。

”我绝对不是主张在中小学阶段全面恢复文言教育,全面实行“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我主张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适度加大中小学阶段文言的课文比例,而且是小学、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增加,至高中阶段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也绝不是放在培养“白话大师”上,我们着眼于奠定一代几代“现代人”的“白话运用”的根底,提高“现代语文教育”“学习运用白话”的效率。

现代汉语等于“现代”“进步”,文言等于“非现代”和“落后”,用啥即学啥,不用啥就摒弃啥,这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思维逻辑。

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我们是“现代人”就应该学习现代文,现代语文教育应当着眼于“现实运用”,文言已经不用,至少是几百年前的书面语,是一种落后的甚至是陈腐语言,现代人何必再去学,再学说不定会受到拘囿、禁锢甚至毒害,也无益于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