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往高处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语设计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参书p56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中国地形教案

中国地形教案中国地形教案中国地形教案1一、教材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课标六大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地形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自然分界线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各章节之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分类、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影响着别的因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图引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这一线索,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并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读图的能力,对世界的地形有所了解,在次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从而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及阶梯间的分界线。
3、本节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是对“沿32O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的理解。
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剖面图”,举例说明,把一根萝卜竖着放,沿萝卜的中部剖开,同学们看到的形状就是一根萝卜的剖面图,地形的剖面图也是如此。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从中国的地形剖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部编《壶口瀑布》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位⽆私奉献的⼈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作更加有效地进⾏。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部编《壶⼝瀑布》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部编《壶⼝瀑布》教学设计篇1 教学⽬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在朗读中感受壶⼝瀑布的美。
2、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学习⽅法 3、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法及⾓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在朗读中感受壶⼝瀑布的美。
教学难点: 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法及⾓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 ⼀、激趣导⼊: 黄河像⼀条腾飞的巨龙,穿⾏在西北黄⼟⾼原的秦晋⼤峡⾕中,当流经壶⼝时,宽约500⽶左右的河⽔突然收束⼀槽,形成特⼤马蹄状瀑布群。
主瀑布宽40⽶,落差30多⽶,瀑布涛声轰鸣,⽔雾升空,惊天动地,⽓吞⼭河,为黄河第⼀⼤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瀑布。
今天我们就通过梁衡的游记散⽂《壶⼝瀑布》⼀同去领略“天下黄河⼀壶收”的奇特景观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新授课⽂: 单元导读:⾸先,翻到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仔细阅读,然后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从单元导读中我们知道,这⼀单元的课⽂都是游记,那么什么是游记 游记是⽂学体裁之⼀,散⽂的⼀种,以轻快的笔调,⽣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活,社会⽣活,风⼟⼈情和⼭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游记的特点,先游后记,亲见真闻。
学游记,⾸要的是要抓住景和情。
⼆、作者简介 梁衡,⼭西霍州⼈。
的新闻理论家、散⽂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学奖、赵树理⽂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整体感知 1、认识⽣字词。
铸(zhù)告诫(jiè)推搡(sǎng)霎时(shà) 驰骋(chěng)漩涡(xuán)寒噤(jìn)迂回(yū) 汩汩(gǔ)湿漉漉(lù)震⽿欲聋(zhèn) 潺潺(chán)前呼后拥(yōng)怒不可遏(è) 2.说说作者⼏次游览了壶⼝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第⼀次,⾬季;第⼆次,枯⽔季节。
水往上流:中班科学活动《运水》教案设计

水往上流:中班科学活动《运水》教案设计引言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
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水的运动规律呢?今天,我们将通过一次有趣的中班科学活动《运水》,来探究水的运动规律,让孩子们认识到水的神奇之处。
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水的流动方向和规律,理解水的物理性质。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让孩子们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准备1.水杯或水壶。
2.玻璃管或塑料管,长度约10-15厘米。
3.水彩笔或染料,多种颜色。
4.针管或吸管。
5.瓶盖或塑料杯。
6.小勺或餐匙。
7.小卡板或白纸,多张。
8.放大镜。
三、教学过程1.预热为了让孩子们对本课程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播放视频或展示实物等方式引入本课程。
例如,我们可以向孩子们讲述水的故事: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可以往上流,可以借助各种物体上涨,可以变幻出美丽的颜色等。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究水的运动规律。
2.实践操作第一步:观察水往上流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水往上流的现象,可以将一些小水杯或水壶放在桌子上。
让孩子们使用放大镜观察水的流动方向和规律。
他们会发现水从杯子里往上流的现象,然后可以理解水的物理性质。
第二步:进行实验将一根玻璃管或塑料管插入玻璃瓶中,并将管子放到盛满水的水杯中。
用针管或吸管将彩色水缓慢注入管子中。
孩子们可以看到,随着注水的增多,管子中的水也被逐渐推出,这就是水往上流的现象。
第三步:制作彩色泡沫在这一步,需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彩色染料或水彩笔。
孩子们可以将染料或水彩笔涂在瓶盖或塑料杯的底部,然后将其放到水杯中。
使用针管或吸管轻轻地向瓶盖或塑料杯中注入水,孩子们会看到彩色泡沫被推出瓶盖或塑料杯,形成美丽的颜色。
第四步:制作彩色雾气将小卡板或白纸折成U字形,然后在中间放上一勺或一匙热水。
在卡板或白纸的两端,涂上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或染料。
当热水蒸发时,会产生彩色雾气,孩子们会惊叹于水的神奇之处。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精选7篇)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犬牙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驾驭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1、培育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实力。
2、通过读图干脆获得有关学问,并将已学学问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壮美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骄傲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化。
2、通过培育学生动手实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
教学重点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难点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我们常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美河山。
(展示多媒体)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相识,就须要我更深化的学习。
今日,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3、视察,思索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其次级为101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找出这三级阶梯的也许范围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5、探讨:“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谈:到现在,我们很简单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学生共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终派代表总结发言。
《河流与湖泊》教案

《河流与湖泊》教案《河流与湖泊》教案(精选10篇)《河流与湖泊》教案篇1目标1、通过研讨、阅读和建立模型,能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
2、乐于参与、分工协作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知道河流、湖泊的来源和地形特点。
3、借助研讨、阅读,能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
学生的学习任务1、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并能说出水体的特征。
2、完成河流与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检测工具题卡:1、回忆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水体并说说它的特征。
2、说出水体里生活着哪些淡水生物?3、这些水体对生活在周围的人们又哪些影响?过程设计激情导课从太空遥望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大水球,那是因为(地球上有很多水)。
是的,如果把我们的地球平均分成10分,只有3分的陆地,剩下的7分都是海洋,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我们今天先来一起学习陆地上的水资源。
民主导学活动一:认识各种水体及特征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河流与湖泊。
(潇河、汾河、黄河、乌马河……玉湖、西湖、青海湖……)2、这些河都叫河流,这些湖都叫湖泊。
哪河流与湖泊有什么不同呢?3、老师带来了河流与湖泊的优美风景图,大家看后又发现了什么不同?(认识到形态、流速不同。
河流一般是弯弯曲曲的,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湖泊的水一般比较平静,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4、那你能不能试着用简图来表示河流与湖泊?板画过渡:这些地方都因水的存在而美丽壮观,他们统称为水体。
5、除了河流和湖泊你身边还有哪些水体?生回答:池塘、水库、小溪……6.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师概括:蓄水量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7.谁能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出示PPT。
总结:在我们地球上,河流与湖泊并不都是天然形成的,还有些是人工建造的,如京杭大运河,瘦西湖等。
8、完成活动手册[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对水资源的认识。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篇一: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开场白: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三维目标定向⑴.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⑵.过程与方法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4,教学重点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①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② 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二,说教法1.创设情景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3.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三,说学法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四,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课前作业】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没有了水》.【问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问题2】: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联吗学习了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就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答案了.【问题3】:我们都知道3月21日通常是春分日,同学们知不知道3月22日是什么日子 (国际水日)为什么设立这个节日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提问学生.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命和希望.地球正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 导入新课.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课件展示图片】: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课件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大家思考"读图思考"的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2分钟.提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回答1: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提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回答2: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课件展示各种水体之间补给的关系图】"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总结】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以某种补给为主.雨水补给: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汛期出现在雨季.(依据气候类型判断) 积雪融水:冬季有大量积雪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融化而出现春汛.冰川融水:山岳冰川融化,成为大河源头或干旱地区河流主要水源.流量受气温影响,夏季流量大.湖泊水:对湖泊以下河流段径流起调蓄作用,延缓削减洪峰.人工水库,沼泽等湿地有同样的作用.地下水: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往往构成河流的"基流".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冰川融水单向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高低,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水流一般由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运用】在《红楼梦》六十九回中秋桐说:"我和她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她 "对照此话回答,"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分析.问题情景通过确定话题,设置悬念,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结合课前所发的导学提纲来掌握本部分内容解答新课导入时所提的问题,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二,水循环的过程(用时大概15分钟)【问题承转】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辨一辨:内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通过"看,说,指,画,比,思,辨"调动学生"眼,嘴,手,脑"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三,水循环的意义(用时大概10分钟)【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案例分析――播放有关黄河断流的图片,文字说明黄河断流现象】"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问题探究】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学生根据课前所搜集的资料发言说明)原因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施等)【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归纳水循环的意义.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检测评价(用时大概5分钟)运用水循环原理,辨析下列说法.1.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件展示――国家节水标志检测,反馈,矫正,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同时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课外探究【实验模拟探究水循环的原因】1.在一只杯子里装半杯冰水,静置3分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思考杯子外面的水来自何处2.在碗里装半碗水,用透明的塑料纸蒙在碗上(注意密闭),将碗放在阳光下暴晒,观察碗和塑料纸.思考塑料纸下面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变成水珠为何又能滴到碗里3.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五,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形态―――固态,液态,气态2,水圈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2,水循环的意义: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附: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提纲篇二:水循环+教学设计第10讲水循环教学设计(2课时)一、教学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学生已经学过上一框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本节课的内容是上一框知识内容的延续。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流啊流2篇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流啊流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流啊流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水是液体的一种形态,并具有流动性。
2.能够观察和描述水流动的现象。
3.能够探索水流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理解水是液体的一种形态,并具有流动性。
教学难点:探索水流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水、容器(杯子、瓶子等)。
2.纸张、铅笔。
3.玩具船、水龙头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10分钟)1.教师出示一杯水,向学生展示水流淌的过程,并问:“大家看,水为什么能够从容器中流出来呢?”2.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一些线索,如重力、液体的性质等。
3.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最终引出“水是液体的一种形态,并具有流动性”这个概念。
Step 2:观察水流动(15分钟)1.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一系列观察实验,如从不同高度倒水、调整水流速度等。
2.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并用纸张和铅笔记录下来。
3.学生们分享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高处倒水流速快?为什么调整水流速度会改变水流的形状?Step 3:探索水流动的条件(20分钟)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源,如玩具船、水龙头等。
2.学生们自由探索,观察玩具船在水中的运动,调整水流速度等。
3.学生们在实验中思考和记录:水流速度、水的形状、玩具船的运动等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Step 4:小结概念(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探索实验结果,总结规律和概念。
2.学生们将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整理成小册子,形成对水流动规律的总结。
Step 5: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运动。
2.学生们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一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一些物体会下沉?这和什么有关?Step 6:巩固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涉及水流动的现象。
2.学生们在小组中讨论,通过图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往高处走
教材分析:
教材以毛巾吸水、粉笔吸墨水等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活动,认识毛细现象,拓展活动中让学生研究孔隙大小与爬升高低的关系,并要求设计一个可自动为花浇水的简易装置,体验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毛细现象的特点,分析实验现象,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同学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能把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问题的探究中。
2、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生活中的应用。
3、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认识毛细现象和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
难点: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心玻璃棒、玻璃片、吸管、卡纸、粉笔、塑料棒、木条、布条、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师: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老师最近遇到了几种情况,发现这水偏偏往高处走,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片)
师:你能猜猜这其中的秘密吗?
学生猜测。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
(板书课题)
二、科学观察,形成猜测
(一)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初步探究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能使水往高处走,这些材料里面都是谁能让水
往高处走呢?(出示课件)。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材料。
2.教师出示温馨提示内容。
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师:看你们研究的那么认真,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发现。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4.全班交流汇报。
师小结:水能沿着木条、布条、吸管、粉笔、报纸这些材料上升,水不能沿着玻璃片、塑料棒、玻璃棒这些材料上升,你们有问题吗?
(二)观察材料
1.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能使水上升,有的不能使水上升?
为什么有的升得高,有的升得低?
2.教师:同学们真善于提问题,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研究这些材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为了看得更仔细,你可以借助老师送给你的宝贝——放大镜。
3.学生观察,教师指导
4.全班学生汇报发现:能让水上升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特点——有孔隙。
(三)形成假设
师生做出假设:水往高处走与材料有无小孔或缝隙有关,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
师:这只是我们经过科学观察后的发现,处于猜测假设阶段,到底是不是,我们还不能轻易的下结论,必须经过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才可以。
四、实验探究,形成结论
(一)设计实验,完善方案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交流后教师拿出准备的材料。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看能不能帮助我们研究。
引导学生给玻璃片制造小孔或缝隙。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把两个玻璃片叠加,在中间放上一个牙签,这样缝隙就形
成了。
为了更方便老师再用一个橡皮筋固定一下。
一个没有缝隙、不能使水上升的材料我们制造了缝隙,它能不能使水上升呢?我们拭目以待。
师:如何证明有小孔的材料能让水上升呢?
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形成结论
师:同学们有发现了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没有小孔和缝隙的材料,不能使水上升,我们制造了小孔和缝隙,水就上升了。
科学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水能沿着有小孔和缝隙的材料上升。
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一现象,科学上把小孔和缝隙称为孔隙,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师:刚才的实验中,你还有新的发现吗?
学生交流。
师小结:水在孔隙大小不同的物体中上升的高度也不同,孔隙越小,上升得越高。
五、生活拓展,实践创新
师:老师的家里养了几盆花,出发几天,没人浇花了。
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帮个忙,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老师设计一个可以自动浇花的装置。
(可以是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画图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