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观
第三,这些记在心里的表象和言语符号又能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与动作,使过去观察或学习过的动作得以复现。
行为主义观
第四,一个人虽然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到这种行为,但他是否愿意将学习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
行为主义观
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则来自儿童周围的范型,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而确立个人标准。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儿童据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
成熟势力说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的进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行为主义观
华生的观点
行为主义观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行为主义观
华生解释说,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艾伯特虽然起初形成的条件作用是对白鼠的恐惧,以后则泛化到多种毛皮动物,并表现出对毛皮上衣和圣诞老人的胡子也产生恐惧。华生提示,许多成年人的厌恶情绪、恐怖症、畏惧和焦虑,虽然本人做不出什么合理的解释,很可能也是多年前由某一条件作用过程引起的。这样的实验本身是有违道德的,但不可否认,它为行为的习得与消除提供了事实依据。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 12350题型:单选,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以防万一加: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1878年,德国心里学家冯德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2,★理论是对通过观察所收集的经验事实加以假设后形成的一套由术语组成的句子。

也可看作是一个模型。

模型是科学理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个中介,是对世界高度的理想化,局部化的模拟。

也可看作是每个科学家都根据他对科学主题的分析,进行与主题有关的研究,主题是激励和知道科学家进行研究的元理论信奉。

主题的概念是以内容为基础的。

3,发展:只有把儿童所学的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联系起来,并能将整个系统中相关联的对象链接起来,才能说这种变化导致了结构的变化4,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理论。

它的任务包括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发展过程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5,★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6,★很多心理学家的早期工作都是从描述开始的,典型人物:格赛尔最后归纳出年龄常模和发展理论7,★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探索,从而把以前被看作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的概念变成一个可定量描述的,可实证研究的科学概念。

8,★认知发展是人的发展基础,认知发展是社会化的前提。

9,★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10,★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这一作用可从吉布森对知觉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11,发展理论的主题?简答第一,心理的实质;(单选:★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是内涵;★在机械论的观点中,整个世界好像是一台在时间和空间中运转的机器,他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力学。

反应在心理学中,其哲学来源是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和休馍的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成了可以根据成人的意愿任意塑造的原料。

★与机械论相反的是机体论,把人看作是一个生命系统而不是机器,这一思想起源于布莱尼茨;★机械论认为儿童知识像海绵吸水一般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机体论认为,儿童能通过积极的同化建构他们的知识★关于个体化社会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最彻底的是以维果茨基为首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第二,量变与质变;★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讲课文档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讲课文档
第13页,共33页。
行为主义观
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的是 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它们对日后的心理发展 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第14页,共33页。
行为主义观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对 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应间 的可预测关系,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儿童行为发展进 程的了解。但由于华生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 因此早期行为主义发展观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 程的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虽然 在行为矫治方面有独到的实际意义,但否定了儿童 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了心理发展 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第27页,共33页。
行为主义观
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 现和动机等。
首先,个体要注意到他人的某种行为,而注意具有选择性,在同样的 情境中,不同的人可能注意到不同的信息,从而导致不同的学习。
第28页,共33页。
行为主义观
其次,个体能在没有示范线索的情况下仍然在头脑中保持原先观察到 的信息,视觉表象、言语符号等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Broadus , 1878 年 1 月 9 日 — 1958 年 9 月 25 日 ) 美 国 心 理 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 始人,广告大师。他认为心 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 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 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 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 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
第21页,共33页。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 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 知理论之父

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

格赛尔美国1 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和较差的年头 (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 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优点:以科学的方式展示成熟机制的作用。

缺点: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华生斯金纳美国1 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3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优点: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意识转向行为,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

缺点: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人的大部份行为是操作性的,个体偶尔发出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后来浮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优点: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更加接近现实,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缺点:明显的机械主义色采。

行为主义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旨便是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的。

班杜拉美国1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即模范,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也称为“无尝试学习”)是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主张儿童可以通过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时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

2 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个体拥有的信念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作用,特别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者信念) 对人们思想和行为所起的作用。

自我效能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班杜拉的理论从社会学习论到社会认知论的跨越。

自我效能机制又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而调节人类活动。

突破了传统的行为主义。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思维、情感、认知、学习、发展等方面。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浮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匡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发展理论和人格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学习和反应来形成的。

它将心理活动视为可观察的行为,忽略了内在的思维和情感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他们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行为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上。

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

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内在的心理表示和模式的,而不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

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认知理论对教育、学习和认知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和行为的社会性质。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摹仿过程,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来学习的,而不仅仅是通过自身经验的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对教育、领导力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关注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研究人类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成熟势力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理论:1、成熟: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2、成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主要动力3、成熟与学习的区别:成熟是一个内部因素,决定这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而学习室一个外部因素,对个体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4、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5、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

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在学习的准备状态,只要生理上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6、格塞尔的理论表明了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相关研究:<双生子爬楼梯研究>得出结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二、行为主义观【华生】(早期行为主义)理论:1、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

3、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1.1:替代强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

1.2:“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可称为“无尝试学习”。

(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4、人类许多复杂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5、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

6、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来确立个人标准。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观
• 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旳认知过 程,涉及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 等。首先,个体要注意到别人旳某种行 为,而注意具有选择性,在一样旳情境 中,不同旳人可能注意到不同旳信息, 从而造成不同旳学习。
行为主义观
• 其次,个体能在没有示范线索旳情况下 依然在头脑中保持原先观察到旳信息, 视觉表象、言语符号等就起着主要旳作 用。
精神分析论
• 1、口唇期(0—1岁)。新生儿旳吸吮动 作既使他取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 感旳起源。所以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 感最集中旳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 他能抓到旳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弗洛 伊德以为,谋求口唇快感旳性欲倾向一 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 抽烟或饮酒旳快乐,都是口唇快感旳发 展。
行为主义观
• 班杜拉旳观点 • 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旳新老行为主义学
派主要经过对动物(如白鼠、鸽子等)旳试验 来建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人类旳行为。 这些理论受到抨击旳一种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行 为旳社会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旳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 补了这种不足。
行为主义观
行为主义观
• 从刺激—反应旳公式出发,华生以为遗传得来 旳是数量甚微旳简朴反射而已,它们对后来旳 心剪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 展旳唯一条件。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旳、 发育良好旳婴儿,和符合我旳要求旳抚育他们 旳环境,我确保能把他们随便哪一种都训练成 为我想要旳任何类型旳教授――医生、律师、 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旳才智、嗜好、 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旳宗族怎样 (1930)。”
成熟势力说
• 小朋友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旳准备状 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旳 生理机制旳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 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旳原 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旳进程中,个 体还体现出极强旳自我调整能力。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response)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刺激(stimulus)是引发有机体内部外部反
应的变化,在生活中叫做社会情境。刺激和反应都是物理或化学变化。 2.研究任务
心理学就是通过确定刺激反应之间联结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有机
体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的公式: S(刺激) 社会情境 引起 适应 R(反应) 行为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反应的分类:
根据可否直接观察将反应分为内隐的(internal response)和外显的 反应(external response); 根据可否习得分为习得反应(unlearned response)和非习得反应
(learned response)。
又依照这两个标准将反应分为: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2.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3)言语报告法
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 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
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他主张要设计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只能用来测验人的习惯,习
们不协调的情况中摆脱出来时,我们开始思考” 思维的分类: a)已经完全习惯化的言语的无声应用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 b)组织得很好的内隐语言过程被情境或刺激激发 艺术创作 如33*333 如音乐家浏览熟悉的曲段、
c)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遇到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情境时) 如
贡献
评价
1.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动物,由于这种结构,人生来就能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他把这类反应 称为非习得的行为(unlearning behavior),而非能力、“心理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精品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是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那么,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 精品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 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 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 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 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 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行为的方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

应之间的关系。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这正是研究的目的。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精品 华生认为,"刺激-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式。其中,刺激和反应都可以由其它刺激和反应所代替。 (A)我们熟悉的条件反射就是刺激替代的结果。例如:(点击展开)

(B)不仅刺激可以替代,反应也可以替代,或者条件化。例如:(点击展开)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反应的替代表现为行为的变化。正是根据刺激-反应和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这样一系列的替代,才构成人的无限学习能力。

华生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尽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重大的改进和综合,但基本思想方法仍然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左右。 (三) 行为主义的思维

为了彻底改造心理学,华生开始用行为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其基本原则:凡能用行为加以解释的就纳

入心理学的框架,凡不能用行为解释的就把它赶出心理学,从而建构了一整套行为主义心理学。那么,行为主义心理学如何看待思维呢?

华生认为,思维与言语是不可分割的,思维的本质就是言语活动。思维与言语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无声音。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华生将思维分为三类。(请参阅教材第69页。)由于言语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肌肉、内脏器官的活动,因此,华生认为思维不仅仅与言语不可分割,也与内脏组织不可分割。只不过言语通常占据优势的地位,协调着人的肌肉骨骼活动。这么一来,华生终于将思维纳入了心理学的范畴。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华生以学习弹钢琴为例,如下图所示:(点击展开). 精品 该图表明动作习惯是怎样形成的。S1 、S2、S3 是乐谱上的独立音符,作为视觉刺激,引起了弹钢琴者的手指运动,在琴键上作出相应的弹奏动作RK1 、RK2 和RK3 等。(RK1 、RK2 和RK3等等是对每一个独立的音符予以独立的动作反应)。这说明当你看到音符G(S1)时,你弹奏键G(RK1)。

这个图解表明了当你弹奏一首简单的乐曲是发生的情况。S1--第一个音符(G)____展现在你面前,然后乐谱被拿走。但你能继续弹奏,为什么?这是因为经过多次弹奏后,形成了习惯,只要出现最初的音符S1,弹奏者便引发出一系列的弹奏动作:RK1 -RK2-RK3-RK4-RK5 ………其中除了RK1 是由S1 引起的之外,RK2、RK3等不再由S2、S3引起,而是由RK1引起。每一个前面的弹奏动作都成为下一个弹奏动作的替代刺激。这张图只反映了动作一个因素,事实上,在动作发生的同时,还产生言语和内脏的活动。.

精品 这个简单的图解表明了同样的事实--当我们对任何对象,比如说S1反应时,我们不仅用胳膊的横纹肌反应(RK1),而且语言(RV1)和内脏(RG1)也参与了反应。三种反应形成了有组织的反应系统。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反应系统中的三种反应成分的主导地位会有所变化,有时以言语反应为主,有时以动作反应为主,有时以内脏组织反应为主。从左图中可以看出,思维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不用言语,但反应系统中的其他成分有效地保证着思维的连续进行。 (四) 行为主义的习惯

诸如思维这样的复杂的心理都纳入了行为,对华生来说,用行为来解释习惯就不是个难题了。什么是习

惯呢?

1、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人处在内外环境的不断刺激之中,刺激必然引起人的活动。其中外部环境指人周围可以产生视觉、听觉、触觉、温觉、嗅觉、味觉刺激的外在世界的物体,内部环境指人体内所有内脏的、体温的、肌肉的和腺体所发生的刺激。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换句话说,当人所处的情境与先前曾经发生过的情境相同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整合,能更为迅速和更多地活动起来达到目的,于是,我们可以认为他已"学会"或已"形成"了一种习惯。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当一个复杂的习惯被完全分解之后,这个习惯的每个单位就是一种条件反射"。习惯的作用就是为了使动作更简便。. 精品 2、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呢?华生认为:(点击展开)

(1)年龄。华生从对老鼠的研究中发现,年龄对习惯的形成存有影响。

(2)练习的分配 .

精品 当习惯形成并巩固之后,实际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刺激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华生称之为条件反射的第二阶段。究其原因是习惯了的动作本身的动觉刺激足以引起下一个运动反应,而下一个运动反应又引起再下一个运动反应,肌肉不仅是"反应的器官",而且也成了"感觉的器官"。 华生十分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认为这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 行为主义的情绪

学过儿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关于儿童情绪的发展主要有分化说和原始情绪说两大学说。华生属于后者。他认为,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新生儿具有三种原始情绪(即非习得行为):惧、怒和爱,以后的习得情绪都是在这三种原始情绪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华生将一名11个月大小的婴儿艾伯特作被试,成功地运用条件反射法形成他对毛绒绒动物的惧怕。实验如下:

上面当实验提供了惧怕条件反射形成的证据。但这一实验严重伤害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出于道德原因,受到学术界的严厉批评。

(六) 行为主义的人格

人格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华生却轻而易举地把它纳入到行为的行列:人格是习惯系统

的最终产物。 在人的一生中,会形成许多习惯系统,每个习惯系统又包含许多个各自独立的习惯。所有习惯系统的总和,便构成人格。 下图直观地表明了人从出生到成熟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格结构的剖面图:.

精品 在人格的习惯系统中,有一些习惯系统占主导地位,很容易被观察到,有些习惯系统则不易被观察。至于哪一种习惯系统如何支配人的行为,则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例如: 人格中的各习惯系统既有相互协调的,也有相互冲突的。当相互冲突的习惯系统同时发动时,行为就发生冲突,导致肌肉、腺体在不同活动中发生颉颃。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便导致心理失调 华生认为儿童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对成人的人格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形成的行为在适当的情境中会重新表现出现。在华生看来,人格既然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自然也可以由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一) 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 "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这是经典行为主义所注重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 事实上,有机体的行为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的。一个有机体在一个环境中更多的行为是自发的,偶然的。一些自发的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使有机体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得增强的刺激。强化有正负之分,当一种刺激的增加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称为正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减少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就称为负强化。不管是正强化或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经常重复出现。另一些行为没有得到结果强化,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不再发生。斯金纳把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他把操作行为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构成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