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于都戏曲资料概述

合集下载

于都长征大剧院8月演出表

于都长征大剧院8月演出表

于都长征大剧院8月演出表介绍于都长征大剧院是江西省于都县的一座现代化大型剧院,位于于都县文化广场。

每年都有各种精彩纷呈的演出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以下是2022年8月份的演出表。

演出表8月1日•演出名称:《红色经典舞剧欢乐颂》•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江西省舞蹈团带来的精彩舞剧。

舞剧以红色经典歌曲为背景,通过舞蹈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让观众领略到了红色经典的魅力。

8月5日•演出名称:《京剧名段欣赏》•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中国京剧院演员精心呈现的京剧经典片段。

观众将有机会欣赏到京剧的独特韵味和精湛表演技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8月10日•演出名称:《爵士乐之夜》•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国内知名爵士乐团带来的音乐盛宴。

观众将在欢快的爵士乐曲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享受一夜的音乐盛宴。

8月15日•演出名称:《话剧《茶馆》》•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江西话剧团带来的经典话剧《茶馆》。

该剧以晚清末年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描绘茶馆里的人物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

8月20日•演出名称:《交响乐音乐会》•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江西交响乐团带来的音乐盛宴。

观众将欣赏到经典的交响乐作品,感受音乐的力量和美妙。

8月25日•演出名称:《群星璀璨演唱会》•时间:19:30•简介:这是一场由多位知名歌手倾情演唱的音乐盛会。

观众将有机会欣赏到众多歌手的精彩演唱,享受一场群星璀璨的演唱会。

总结于都长征大剧院8月演出表中的演出项目涵盖了舞蹈、京剧、爵士乐、话剧和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不同的演出,享受艺术的魅力。

无论是欣赏经典的舞蹈,还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京剧,都能让观众在演出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愉悦。

快来于都长征大剧院,与艺术亲密接触,度过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夏日夜晚吧!。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文档资料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文档资料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赣南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客家人在频繁的迁徙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和风土风情。

在有着“唢呐之乡”美誉的于都县,一种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公婆吹”已经流传了1000余年,相传自从西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举家举族南下,辗转迁徙,终于安营扎寨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

南迁的中原汉人的一支将自己称为客家人,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文明,更与当地土著畲族人,和睦共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而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便是客家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基础深厚,应用广泛,人们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等和接送贵宾都喜欢请上一对“公婆吹”,吹上一番。

在民间有个顺口溜: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

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就大显身手。

后来,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

1981年至1991年的十年间,是于都唢呐的鼎盛时期,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几个自发组织的唢呐班子。

靖石唢呐班的刘班主说,那时候,谁家娶老婆都少不了他们,而且到了旺季天天都有得“吹”,每到一处都会引来不少的围观者,唢呐吹奏的欢快、热闹气氛也给人们带去了不少快乐。

据刘班主说,当时还涌现出许多“祖孙唢呐”、“夫妻唢呐”和“唢呐世家”。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唢呐手1000多名。

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逐渐成为了客家民众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精神标志,他不仅丰富了客家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也为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各方面原因,如今“公婆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命运,仅存的音乐曲牌才十余首,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一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是客家人自我认同、自我确认的身份标志。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摘要: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征鲜明。

本文从角色、表演和声腔的角度分析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关键词:采茶戏;特征;一、赣南采茶戏的角色(一)赣南采茶戏表演有一套较为完整、独特的程式,角色及其表演特点主要集中于小丑、小旦两个行当。

1.赣南采茶戏中的小丑分两种:一是“丑行俊扮”,称“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称“反丑”。

正丑:主要表现青壮年男子,勤劳朴实、爽朗大方、机智勇敢和乐观风趣的性格特征。

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主要表现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烟鬼赌徒等反面人物,常以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表演常模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

脸谱抹白鼻子,形如青蛙、蜻蜓、蝴蝶之类,语言生动幽默,诙谐夸张,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2.小旦:主要表现勤劳纯朴、聪明伶俐的农村妇女。

表演矫健俏丽、朴素大方,主要身段有扇花、伞花、绣花、打鞋底、采茶、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上山下山等。

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等。

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翻身组合、手法组合、指法组合等,真可谓千姿百态,名目繁多。

(二)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的核心内容:“三奇三绝”“两旦一丑”1、“三绝”“三绝”包括单袖筒、矮子步以及扇子花三个部分,这“三绝”不断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最具欣赏性的内容。

(1)单袖筒:只用一只袖子表演。

它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的经典特色之一。

最初客家人采茶时都会在腰间缠一块白布,能达到遮阳、擦汗、扇风以及当坐垫、茶蓝的目的。

于都古文

于都古文

于都古文江西曲种。

流行于江西南部地区和邻近的湖南、福建、广东一些城乡。

相传清道光年间已在于都盛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直是赣南地区极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艺,山乡僻壤,妇孺皆知。

演唱者多为盲艺人,以演唱“古戏文”改编的曲目为主,因而简称“古文”。

概况:于都古文是一种说唱艺术,“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

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唱词结构大部分是七字句。

唱腔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常见的是以木梆或渔鼓、小鼓击节的徒歌形式,以唱中夹说、说中有唱、转换灵活自然见长。

后来兴起以勾筒(形似二胡,琴筒较大)伴奏的形式,唱腔吸收了赣南民歌,曲调比较丰富。

常用曲牌有二、三十只,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

另外吸收赣南客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

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摹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环境气氛,评述功过是非,使人们产生强烈共鸣。

于都古文曲牌特点:大多数以四句体为主,曲牌一般是徵调式,有时也会用商调式,还有羽调式。

一个曲子四句下来起的部分一般来讲用商音来表现。

然后起到了承的时候,又会落到其他调上去。

到了结束的时候一般是高音往下,跌到主音上去。

演奏乐器:于都古文因伴奏乐器不同,其唱腔也各不相同。

部分古文演唱者用梆子伴奏,其木棒长约四寸,直径一寸左右,用坚硬的油茶树干挖空而成,演唱时,艺人用木槌敲击。

这种击棒演唱古文的方式,行腔曲调比较单一,变化不多。

古文的伴奏乐器,以前主要是勾筒。

它音质粗犷,音量很大。

艺人广泛运用民间的提弓、滑奏、拨弦、以弓击筒等手法模仿自然音响等各种技巧,以丰富其音乐形象。

现已改用二胡,也会加上竹板、渔鼓、小鼓、橙琴、口琴、鼓钹等。

有的艺人甚至身兼数职,将多种乐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地运用四肢对其进行演奏,令观众叹为观止。

赣南于都客家唢呐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赣南于都客家唢呐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神 的 大 唐 盛 世 , 们 眼 中 的 桃 花 , 多 是 生 机 和 活 力 的 人 大
但 这并 不 影 响 桃 花 文化 对 中国 文学 发 展 的推 动 作 用 。 正 因 为 人 们 对 桃 花 的 评 价 褒 贬 不 一 , 才 使 桃 花 文 化 的
内 涵 更 加 厚 重 。 桃 花 令 诗 的 王 国 更 加 摇 曳 多 姿 , 中 国 令
古典文 学更 加璀璨 精彩 。
( 者 单 位 : 国 艺 术 研 究 院 研 究 生 院) 作 中
象征 。 而在思 想 受到 禁锢 、 行备 受 制 约 的明清 时 期 , 言 主 体 意 识 的觉 醒 促 使 富 有 反 抗 精 神 的 人 们 迫 切 要 求 获 得 个 性 解 放 ,他 们 懂 得 自我 欣 赏 ,更 着 重 对 情 感 的 表
色。早 期 的唢呐称 “ 调 吹打 ”杆长 二 尺 , 域 窄 , 平 , 音 表
寒 梅 第 一 开 。 ” 把 桃 花 比 作 地 位 低 贱 的 奴 隶 , 此 反 他 以
达 。桃 花 作 为 “ ” 载 体 , 深 地 吸 引着 那 些 至 情 至 性 情 的 深 的 文 学 家 。其 次 , 们 对 桃 花 的 态 度 与 个 人 的 生 活 境 遇 人 有 极 大 的 关 联 。中 国 古 代 文 人 大 多 是 有 理 想 、 抱 负 的 有
● 杨 鲁
平 温 桂 生
浩 如 烟 海 的传 统 民 间 音 乐 宝 库 的 一 朵 奇 葩 。 于都 唢 呐 的历史 悠 久 , 树 一 帜。据 于 都 县史 料 别
记 载 : 在 一 千 多 年 前 就 盛 行 于 民 间 , 所 谓 “ 手 举 早 真 鼓
于 道路 , 来 人家 , 阑 不歇 ” 往 更 。其 声 音 激 昂 嘹 亮 , 板 鼓 分 明 , 律 委 婉 幽 怨 , 有 浓郁 的 乡土 气 息和 地 方特 旋 具

于都县特色民俗文化

于都县特色民俗文化

JIUJIANG UNIVERSITY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英文题目院系专业姓名年级指导教师二零年月摘要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步伐走过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它是历史沉淀和时代发展所形成的产物。

赣南地区的于都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客家人在于都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形成了特有的于都客家民俗文化。

于都民俗文化包括礼节、习俗、节庆、禁忌、传统等等,分为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三大类。

客家人在汉民族中是较有特色的一个群体,既有在中华整体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与其它族群相同的共性,又有在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影响下而表现出来的个性与特质。

如今,大兴文化产业,开发保护民俗日益被学者所关注,本文具体分析了于都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论述了民俗文化类型及其特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于都,民俗文化,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绪论 (5)㈠................................................................ 于都县民俗的研究起源.. (5)㈡................................................................ 关于于都县民俗的研究.. (6)㈢................................................................ 于都县民俗研究的意义.. (7)一、于都民俗事象论 (7)㈠物质民俗 (7)㈡社会民俗 (9)㈢精神民俗 (11)二、于都县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分析 (14)㈠于都自然环境 (15)㈡于都人文环境 (15)三、于都民俗的保护与开发 (17)㈠于都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7)㈡于都民俗的开发利用 (18)结语注释参考文献致谢于都县特色民俗文化绪论㈠于都县民俗的研究源起“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国时期赣州的京剧及其改良

民国时期赣州的京剧及其改良

民国时期赣州的京剧及其改良来自: 霍森布鲁斯老爷2011-12-29 18:03:58京剧,在民国时期称作平剧。

赣州有平剧戏班的演出,始于三十年代,到了抗战时期可说是达到了高潮,不仅有几个戏院演出平剧,而且当时一些著名的平剧演员也曾到过赣州登台演出。

抗战胜利后,又进行了平剧的改良尝试,成了全国为数不多的进行平剧改良的城市之一。

平剧的传入及其戏院、班社三十年代初,赣州的平剧爱好者刘彩逸、吴德风、裴炳炎、屠龙华,舒礼章等,曾组织过平剧票友社,业余演出过《玉堂春》、《空城计》等平剧。

1934年秋,刘彩逸,刘甲第、晏任周等商界人士合资创办了赣州大戏院,选择桥儿口郭家祠为院址,从南昌邀请“老见喜”平剧班在该院演出,开创了职业平剧班社在赣州演出的历史。

老见喜戏班,班主是著名的文武老生唐绍云,主要演员除了唐家的青衣花旦唐幼瑶、铜锤花脸唐云雷、花旦唐双玉、唐双莉外,还聘有京沪驰名的须生张韵生、叶乃伯;青衣花旦张美如,杨乃芬;著名短打武生周瑞华、尚国宝等,全班约余人,阵容颇为整齐。

赣州利民百货商店经理陈汉祥,在姚衙前李家祠创办了“双江大舞台”,从吉安邀请杨家平剧班来演出。

杨家班的主要演员有:青衣杨美艳、花旦杨美琴、老生杨少安、武生杨少华、筱虎臣。

武丑筱张黑。

赵玉麟、张官乾、赵天鹏、陈绍凤及著名小丑焦宝奎等。

其阵容也不亚于老见喜戏班,形成了赣州平剧两雄对峙的局面。

年初,老见喜班主唐绍云病故,戏班返回南昌后解散,赣州大戏院也就因此而停锣。

不久,双江大舞台创办人陈汉祥在公园北路(今北京路章贡剧院址)创办群乐大戏院,演员以杨家班为主,吸收原唐家班的部分演员,并从外地邀来花脸刘瑞春、张少峰,武生刘云亭等;后又请来武生张燕亭,筱燕亭、老生真龄童、花旦张燕琴、筱琴芳、青衣张燕芳等一家人组成的张家班轮换演出。

1937年初,因时局紧张,业务萧条,张家班返回吉安,戏院其他一些演员也纷纷离去,只剩赵天鹏、张霄艳、刘瑞春等勉为支撑。

直到同年秋,邀得苏家班来演出,戏院始有了转机。

浅析赣南于都甑笊舞的形态特征

浅析赣南于都甑笊舞的形态特征

浅析赣南于都甑笊舞的形态特征作者:黄文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0期摘要:于都县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生机盎然的甑笊舞便是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绚丽折光。

笔者通过多次进行民间采风,查阅当地有关史料,对古老的甑笊舞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了解和掌握于都县甑笊舞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其风格特点,对促进和发展于都县甑笊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赣南;于都县;甑笊舞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43-02古时,赣南自有“百谷顺成惟有雨,当稔民和式歌舞”,“鱼龙百戏寻常有,来歌来舞几晨昏”的习俗。

甑笊舞是赣南民间舞的一朵奇葩,是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九座屋场所特有的传统民间舞蹈,因袭成俗,盛传已久,深受人们的喜爱。

2008年,于都县甑笊舞被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于2002年在音乐剧《围屋女人》中编排过甑笊舞。

2010年,笔者再次走进于都县银坑镇进行采风,亲眼目睹现存的甑笊舞的表演,并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甑笊舞的资料。

一、于都甑笊舞概况甑笊舞,因起舞时人们手舞“甑笊”又唱又跳而得名,其舞蹈动作与划船形似,故俗称“划龙船”或“唱船歌”。

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因此也叫“敬神”。

(一)甑笊舞生成的地理环境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地区东部,贡水中游。

于都历史悠久,在新时期时代就有人居住。

甑笊舞就诞生在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下围、撒网形、新屋、老街、冇丘、席塘等九座屋场,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二)甑笊舞的起源说据当地老人说,甑笊舞是泰和一位施姓男子移居当地而授,也有的说是一位大河捕鱼渔民所教。

但9座屋场自古至今无施姓人家,也无自泰和迁居来的移民,加上年代久远,又无文字记载,所以难以考证。

关于甑笊舞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说,《船歌》(十愿一节)记载:“木有根来水有源,本坊何自划龙船:当初太(泰)和姓施者移居此地方耕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于都戏曲资料概述
综述
(一)建国前的戏曲活动
1.清光绪前,于都戏曲的源。

于都原名“雩都”,按清同治《于都县志》所引述”雩山为古代祷雨处,至汉初始设县,因此有雩山,故名雩都。

”于都在古代先后隶属于吴、越、楚三个国家,那时南方最重迷信,特别是楚国最好巫。

相传“于山有大、小三雩公。

遇有旱灾,三雩公求雨颇有灵验。

”古代求雨是一种歌午形式,:“使童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

这种求雨的歌午叫”雩午”。

(现己失传),于都现在的桥头一带还保存另一种古老的“傩午”,跳时戴着面具。

这是戏曲脸谱化妆的起源。

“雩午”和“傩午”实际上已成为戏剧来源因素的歌午类别。

于都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种类多、流布广、流传历史悠久的特点,较流行的有采茶歌、茶篮灯、龙灯、马灯、花鼓、古文、高脚、故事、架花、龙船、摇船等,以及傀儡戏(俗称“皮伶子”或“线吊俚子”),这些说明了于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歌午之地,戏曲之乡。

根剧这次《戏曲志》的普查,于都县几乎每个圩镇都有古戏台,另外有的古庙、会馆和宗祠堂也有古戏台,可惜大都已经毁坏,现存的也难以查出建造年代。

现知的曲舞黄屋乾古戏台是清康熙前建造的。

仙下高兴圩古戏台传说是明朝末年建造的,“先农坛”的露台(露天午台)据清乾隆《于都县志》载是雍正丙午年(一九二六年)造的。

从明末清初,于都境内固定演出场所之众多,充分说明当时戏曲活动之兴盛了。

清同治《于都县志》载:“……..城内十万坊各有庙,自五月初七至十八设…滨剧”,一演就十二天,据《兴国县志》载:“里人演剧,十日或十二日一本者为大戏”,看来当时很可能就是东河戏的“…莲传”“西游记”等连台大本戏了。

事实上,当时外来戏班.....入我县,如…县,兴国的“玉合班”、“喜顺班”(唱东河戏);南康、信丰一带来的三脚班….南采茶戏,以及吉安、永丰一带来的“丰班”至于当时我县有无自造的戏班就无据可证了。

2.清光绪后,于都戏剧班社的流布沿革
于都的戏剧班社较多,因没有文字记载,只能根据老艺人和老戏迷的回忆来记叙:
清光绪后,由于外来戏班的不断流入,我县学艺的人逐渐增多,戏曲班社也陆续建立。

在新陂、梓山一带先后建立了三脚班,在梓山、岭背一带东河戏班相继建立;在宁都交界的葛垇一带“半班”戏班也先后建立。

“半班”戏班
“半班”戏是从吉安永丰传来的,属㶥中采茶戏….,相传清嘉庆年间(一八00年左右)永丰县“三角班”艺人林官宝,常年在宁都、兴国、于都三县交界地做砻手艺,并传徒兴葛,逢年过节,就地演出“对子戏”,以后逐渐发展成“半班”戏。

“对子戏”是两人演唱的。

“三角班”有花旦、小生、丑角,民国以后(一九一二年)发展到“半班”阶段,角色行当除原来行当外,增加了老生、老旦、青衣、彩旦和花脸,能演出角色较多的中型和大型剧目。

葛垇“半班”艺人王长旻(一九一三年生,一九三二年学艺)的师傅是葛垇的刘礼封。

刘礼封三代唱半班,他父亲刘礼何,是有名的半班师傅,据推算刘礼何的父亲刘**在一八七七年以前就组建了“半班”戏班,当时的成员有葛燕暖(贵喜),是有名的花旦师伕,还有葛燕瑜等艺人。

一九三三年,汾坑的刘丰全也组建了“半班”。

成员有王长昊、江发家等人,江发家的师伕是永丰的三官保师伕。

于都的“半班”主要流布在葛垇、曲洋、汾坑、银坑等地,闲时相聚演出,农时耕作劳动,戏班成员也很不固定,于都的“半班”艺人代代相传,一直唱至今天。

“半班”的剧目题材主要是反映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剧目的“…….”、“打花鼓”等等,很少…..带戏、武打戏,演出形式载歌载舞,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欢迎。

“东河戏”戏班
东河戏是从㶥县田村一带传来的,在我县流布最广,影响最大。

流及每个圩镇,东河戏戏班很多,而且老板包班子的情况又时常变换,所以班名繁多,沿革复杂,只能根据老艺人、老戏迷的回忆将其主要班社分叙如下:
“玉福祥戏班”约在一八九八年组建,是我县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戏班之一,班主是梓山川心店的谢松文,属老包顾工制,他顾请了许多湖南祁剧艺人,全班三十余人,行头装备齐全,艺术水平较高,刘成秀主演的“和番”和罗其福主演的“芦花休妻”等剧目颇受观众欢迎。

“双鸿庆戏班”约于一九一零年组建,此班是我县较兴盛的戏班之一,班主是岭背大禾西的李仁贵,属老包顾工制,此班的台柱李观仔主演的“孔明拜斗”、“空城计”等节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玉兴禅戏班”约在一九一一年组建,班主是寒信的肖友发,属老包顾工制,此班中的刘**的三花戏“花子弄蛇”、“疯僧扫秦”等节目在观众中享有较高声誉,福庆主演
的大花戏“游龙凤”也很有名气。

“双福兴戏班”一九二六年组建,属老包顾工制,班主是寨面的管桂花,管桂花自幼学采茶花旦,后自置戏箱,组建“双福兴班”,一九三零年,管桂花参加了革命队伍,戏班由管德洋接受,改名为“顺洋合戏班”,该班一直办到建国前夕,属股资经营,该班演员阵营较强,水平较高,全班三十八人,主演彭少龙、陈连贵、吕继钢等人,功底扎实,该班演出的“秦香莲”、“杀子报”等节目在观众中影响较深,特别是一九三一年在瑞金…田坝演出“活捉张辉赞”一剧,受德军扮演了朱德同志,………戏曲午合上较早地塑造革命领袖人物的事例。

除此以外,还有于都“娃娃班”,后改为“于都演剧团”以及梓山王元才组建的“喜福兴戏班”等等。

东河戏是江西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于都的东河戏班,主要流布在于都城乡,以及赣南极大多数县,还有福建的长汀,广东的南雄、始兴一带。

东河戏班的成员一般是三十多人,演员十八人左右,乐队约五人,捡场一人、受箱三人、短担(买菜)一人、光板(联络)一人、炊事一人。

其受理制度(1)老包顾工制:老包给每人定金、供给饭、圤、柴。

油和菜自己负责,每天只给每人二个铜钱菜金,演员最高的定一百八十块银元一年,以下的一百六十块、一百四十块、一百二十块不等。

杂物人员每年约八十-----九十块,其他多余的资金全归老包。

(2)股资经营:除了伙食等开支外,多余部分按每人的工资底分推排,箱子算一人的工资。

(3)打工分分红,女演员行头自备,一等旦脚八百分,二等旦脚六百---七百分,三等五百多分,(老旦属二等或三等),一等男的(生、大花、丑)六百分,二等五百分,三等三百至四百分,司鼓最高的六百分,上手最高的六百分,下手五百多分,打锣四百多分,打小锣、捡场的三百分,管服装四百分,搞联络的人按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发给(各戏班底分不尽相同,但比例大同小异)。

于都盛行的是神戏,赌博戏。

一唱就是十多天,甚至一、二个月,梓山、新陂会唱一种“万人缘”的戏,每十年一届,非常隆重,要演衣莲戏,演七天,还要张灯结彩,扎起龙柱,舞台上要挂横匾,书写“万缘善庆”四个字,同时要请道士念经、打颤。

一九四八年“老福兴班”曾到沄头搞得“万人缘”演戏,没有演完就被禁演,戏班被迫从沄头回唐江,除“万人缘”外,还有“九黄戏”,如车头一带九月菩萨生日演的戏,另外,还有“新年戏”等等。

东河戏从光绪后一直很兴盛,在土地革命时期,许多东河戏艺人参军参战,为巩固
与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后因战争频繁,加上国名党反动派拍一些地主恶霸常常禁戏、抓艺人、封戏箱,使我县东河戏班日益凋零,在解放前夕,戏班寥寥无几,剩下一个“顺年一台班”也时演时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