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名词解释及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组培名词解释

组培名词解释
缝隙连接:细胞间隙很窄,相邻细胞间有许多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此点为膜上的嵌合蛋白,其中央有小孔,相邻细胞膜上的嵌合蛋白小孔彼此对应,构成细胞间连接管道
基膜:上皮的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薄膜。由薄层细胞间质构成。是一层半透膜,有连接、支持的作用
连接复合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同时存在,称连接复合体,它的存在和数量常随器官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功能状态等而改变
血-胸腺屏障:皮质内毛细血管,选择性强,保证产生初始淋巴细胞
胸腺小体:数层上皮细胞围成,周边的细胞完整,中央的细胞退变死亡。核崩解,胞质嗜酸性变强。功能:影响T细胞的分化成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单核细胞以及由单核细胞演变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系统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淋巴细胞从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中进入血液,再由血液回到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中,周而复始的不断的循环
排卵:卵泡壁破裂,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与放射冠随卵泡液一起排出,经腹膜腔进入输卵管的过程
闭锁卵泡:从胎儿时期至出生后,乃至整个生殖期,绝大多数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它们在发育的各个阶段停止生长并退化,退化的卵泡称闭锁卵泡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主要分布于腺的底和体部。细胞柱状,核圆位于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多呈泡沫状,富含R E R、Go,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主要位于腺的颈和体部。细胞大,圆形或三角形,核圆居中,胞质嗜酸性 细胞内有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线粒体。 功能:合成、分泌盐酸及内因子。
垂体门脉系统: 垂体上动脉---?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漏斗柄)--?垂体门微静脉(结节部)--?第二级毛细血管网(远侧部)
淋巴窦: 窦壁:内皮+ 扁平网状细胞 窦腔:星状内皮细胞,附有巨噬细胞;网孔内流动淋巴,过滤作用

组培

组培

名词解释:1.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每一个具有完整细胞核的活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当条件下具有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潜在能力。

2.原生质体融合:也叫做体细胞杂交,使分离出来的不同亲本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相互融合成一体,形成杂种细胞,并进一步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技术3.脱分化:指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生长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经过细胞分裂或不分裂失去原来的结构和功能而恢复分生状态,形成无组织结构的细胞团或愈伤组织或成为未分化细胞特性的细胞的过程。

4.再分化:指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经脱分化的组织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转变为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5.褐化:又称褐变,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体内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里的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的醌类物质,醌类物质积累产生的褐化物扩散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最后外植体变褐甚至死亡的现象。

6.玻璃化:是指试管苗外观形态呈半透明、水渍状的生长异常现象。

一旦形成玻璃苗,植株的增殖系数即明显下降,既不能再用于后续的生根或继代增殖培养,移栽也难以成活。

7.胚胎培养:是指将植物的胚及胚器官(如子房、•胚珠、胚乳)与母体分离,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8.看护培养:指用一块活跃生长的愈伤组织来看护单个细胞,并使其生长和增殖的方法。

9.超低温保存:也叫冷冻保存,指在-196℃的液氮超低温下使细胞代谢和生长处于基本停止的状态,在适宜条件下可繁殖,再生出新的植株,并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

10.继代培养:将初代培养得到的培养体移植于新鲜培养基中这种反复多次移植的培养,称为继代培养。

中英文名称对照:(1)GA3:赤霉素(2) 2,4-D:2,4-二氯苯氧酸(3) IBA:吲哚丁酸(4)VB6:盐酸吡哆醇(5)IAA:吲哚乙酸(6)6-BA:6-苄氨基腺嘌呤(7) KT:激动素(8)ZT:玉米素(9) 2-ip :2-异戊烯腺嘌呤(10) GGB:绿色球状体填空题:1.母液包括大量母液(扩大10倍)、微量母液(扩大100倍)、铁盐(扩大100倍)、有机物(扩大100倍)、激素母液吸取母液量(ml)= 所需化学试剂的浓度mg/L×配制培养基体积ml母液浓度mg/L2.在配制母液时:生长素类常用95%酒精或稀NaOH溶液助溶;而细胞分裂素类常用1mol/LHCl助溶3.激素配比模式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比值低时,有利于诱导愈伤组织或芽的形成;②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③生长素/赤霉素比值低时有利于韧皮化;④生长素/赤霉素比值高时有利于木质化。

组培

组培

一、名词解释1.植物组织培养: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值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

2.胚胎培养:对植物体的成熟和未成熟胚以及具胚器官进行离体培养的方法。

3.愈伤组织:指外植体因受伤或在离体培养时,其未分化的细胞和已分化的细胞进行活跃的分裂增殖而形成的一种无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

4.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指植物的体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和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5.人工种子:指植物离体培养中产生的胚状体或不定芽,被包裹在含有养分和保护功能的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中,从而形成能发芽出苗的颗粒体。

6.细胞分化:是指导致细胞形成不同结构,引起功能改变或潜在的发育方式改变的过程。

7.原生质体培养:对分离出的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分裂分化直至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8.植物分生组织培养:是指对植物的分生组织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包括植物根尖、茎尖等顶端分生组织和形成层组织的培养。

9.初代培养:10.植物细胞培养:对植物器官或愈伤组织上分离出的单细胞或小细胞团进行培养,形成单细胞无性系或再生植株的技术。

11.外植体:12.脱分化:是指离体培养条件下生长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经过细胞分裂或不分裂逐渐失去原来的结构和功能而恢复分生状态,形成无组织结构的细胞团或愈伤组织或成为未分化细胞特性的细胞的过程。

13.再分化: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可以由脱分化状态重新进行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器官,甚至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二、简答题1、简述无菌操作的具体步骤?1)实验前20min将超净工作台的紫外灯打开,进行灭菌。

试验时关闭紫外灯,避免人员被紫外线照射。

2)用酒精喷壶或酒精棉将超净工作台消毒,然后实验操作者的手和小臂也用70%酒精消毒。

实验器具用酒精喷壶消毒之后,放入装有95%酒精的广口瓶中。

3)点燃超净工作台上的酒精灯,将广口瓶中的镊子和剪刀等器械取出,在酒精灯上灼烧,放置在灭菌支架上冷却后使用;镊子和剪刀等器械也可以用灭菌器灭菌,由于灭菌器温度为300℃,故器械在灭菌器中灭菌1-2min,然后放在灭菌支架上冷却后使用。

组培名词解释

组培名词解释

组培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滤过屏障:位于肾小体内,是血液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所通过的结构;包括有孔上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功能是阻止大分子物质及血细胞通过。

2、基膜:基膜是位于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均质状半透·膜。

电镜下,可分为基板、网板两层。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还作为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3、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连接处特有的结构。

在HE染色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橫形或阶梯形粗线,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是相邻心肌的连接面,在橫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气着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心肌纤维间交换化学信息和传递电冲动,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4、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

绒毛中轴是固有结缔组织,含中央乳糜管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

绒毛使小肠的表面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5、黄体:卵泡排卵后,在LH作用下,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体积增大形成一个体积大、富含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活体成黄色,称黄体。

黄体有大量粒黄体细胞和少量膜黄体细胞构成,主要分泌大量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6、胰岛:胰岛是胰的分泌部,呈岛状分布与胰外分泌部之间,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组成,内分泌细胞多排成团、索状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胰岛产生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制素和胰多肽,调节糖代谢。

7、肌节:两条相邻Z先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机构单位。

8、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 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9、尼氏体: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和树突内嗜碱性小块或颗粒。

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色斑块或颗粒;电镜下。

有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组培名词解释

组培名词解释

第一章1,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HE染色:指苏木精染色和伊红染色。

3,嗜酸性:苏木精染液呈碱性,可使细胞核内染色质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结构成蓝紫色,称嗜酸性。

4,嗜碱性:伊红是酸性染料,可使多数细胞的染色质染成粉红色,称嗜酸性。

5,PAS反应:碘酸-希夫反应,用于显示细胞,组织内的多糖和蛋白多糖。

6,超微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的微细结构,称超微结构。

第二章1、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是细胞内最小的颗粒状细胞器,由核糖体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共同组成,rRNA是核糖体的骨架,核糖体由一个大亚基和一个小亚基构成2、粗面内质网:扁平囊状或管泡状膜性结构,它们以分支互相吻合成为网络膜,表面附有核糖体者称为粗面内质网3、滑面内质网:扁平囊状或管泡状膜性结构,它们以分支互相吻合成为网络膜,表面不附着核糖体者称为滑面内质网4、高尔基复合体:光镜下只有用银染才能呈现黑褐色网状结构。

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由扁平囊,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

5、线粒体:光镜下常为杆状,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为0.5-1um,场2-7um。

具有双层膜,外膜光滑,膜中有小孔,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一万的物质自由通过。

6、异噬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与吞噬体吞饮泡融合而成,作用底物是经吞噬或吞饮而被摄入细胞内的外源性物质,如细菌和细胞碎片等。

7、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它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这种分裂的方式只发生在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它的特点是:在细胞内细胞DNA于间期中复制一次后,要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结果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少了一半,故称为减数分裂8、细胞凋亡:机体活组织中,单个细胞受其内在基因编程的调节,通过主动的升华过程而自杀死亡的现象,称程序化细胞死亡,也称细胞凋亡。

9、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第三章1.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或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组培复习

组培复习

名词解释广义的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和人工预知的控制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生长、分化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狭义的植物组织培养:仅指对植物的组织(如分生组织、表皮组织、薄壁组织等)及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callus)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

植物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它是指一个生活的植物细胞,只要有完整的膜系统和细胞核,它就会有一整套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再生成一个完整植株。

细胞分化(differentiation):是指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即普通形态结构的细胞,向着不同形态结构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机能上也各不相同。

脱分化:由失去分裂能力的细胞回复到分生性状态并进行分裂,形成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态的薄壁细胞即愈伤组织的现象(或过程)称为“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

再分化:由无分化的愈伤组织的细胞再转变成为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团和组织,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或植物器官的现象(或过程),叫做“再分化”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由单细胞或一群细胞被诱导不断再生非合子胚,并萌发形成完整植株的发育过程称为体细胞胚胎发生。

悬浮培养:是指将游离的植物细胞按一定的细胞密度,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方法。

单细胞培养:是对分离得到的单个细胞进行培养,诱导其分裂增殖,形成细胞团,再通过细胞分化形成芽、根等器官或胚状体,直至长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离体授粉:是指将未授粉的胚珠或子房从母体上分离下来,进行无菌培养,并以一定的方法授以无菌花粉,使之在试管内实现受精的技术,又称为离体受精或试管受精。

植物胚胎培养:是指对植物的胚、子房、胚珠和胚乳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合子胚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和培养有性胚,以期获得可育植株的一种技术。

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植物体的任何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预知的控制条件下,放在含有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组成的培养基中,使其生长、分化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体细胞胚状体:在离体或活体条件下,体细胞经“原胚期-球形培期-心形培期-鱼雷培期-子叶期”等阶段形成的胚。

细胞全能性:植物体任何一个细胞都携带着一套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

人工种子:将植物离体培养产生的体细胞胚报埋在营养成分和保护功能的物质中,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出苗的颗粒体。

细胞质杂种:一方亲本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及另一方亲本的全部细胞质融合,可使两种来源不同的核外遗传与一个特定的核基因结合在一起,这种杂种称为细胞质杂种。

外植体:在组培中,从活植物体上取下以进行培养的部分。

茎段培养:带有腋芽(侧芽)或叶柄、长数厘米的茎段进行离体培养。

指示植物:可以呈现病毒在病的植物上出现的枯斑和某些病理症状来鉴别病毒的植物。

愈伤组织:在组培中,在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态的薄壁细胞。

体细胞杂交:以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为基础,借用动物细胞融合方法发展和完善的一门新型生物技术。

再分化:从愈伤组织再生出小植株的过程。

植物快速繁殖: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名优特新品种,使其在较短时间内繁衍较多的植株;快速繁衍珍稀濒危植物,使物种得以保存。

衰退现象:长期继代培养的材料会逐渐衰退,丧失形态发生能力(生长不良,再生能力下降,增值率下降)。

离体保存:将组织和细胞培养中的外植体或试管苗贮存在使其抑制生长\缓慢生长\无生长的条件下,达到长期保存的方法。

驯化现象:植物组织经长期继代培养,在其后加入少量或不加入生长调节物质就可以生长的想象。

原生质体融合:同体细胞杂交脱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器官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细胞进入分裂状态。

细胞悬浮培养:用液体培养基对保持良好的分散状态的单个细胞或小的细胞聚集体于摇床上进行培养的方法。

组培重点名词解释、填空

组培重点名词解释、填空

一、名词解释(20)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用无菌方法,使植物体的离体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等)、组织(形成层、分生组织、花药组织、韧皮部、皮层等)和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在人为提供的条件下生长和发育的培养技术的总称。

2、细胞全能型:离体的体细胞,具有母体植株的遗传物质,在适宜的条件下,能按其母株的表型完整地加以表达。

在形态建成上具有再生成完整植株的潜势,在代谢上具有合成原植物体所含有的代谢产物的能力。

3、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于植物生长发育的“人工土壤”。

它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无机营养元素、有机营养元素、水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以及培养基的支持体等。

4、母液(贮备液):在组织培养工作中,配制培养基是日常工作,为简便起见,将配方中的药品一次称量供一段时间使用,即配一些浓溶液,用时稀释,这种浓溶液就是贮备液或母液5、外植体:把由活植物体上切取下来以进行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叫做外植体6、快速繁殖: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包括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人为控制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下快速繁殖植物的方法。

7、顶芽萌发:又称器官型再生,是指由培养的顶芽或腋芽直接萌发形成小茎后,再诱导小茎生根而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8、胚状体发生型:是指外植体在适宜的培养环境中,形成类似于合子胚结构的胚状体或体细胞胚。

体细胞胚与合子胚一样具有胚根和胚芽两极性。

成熟的胚状体可以像合子胚一样长出根、芽,萌发再生植株。

9、不定器官发生型:离体培养条件下不定器官的发生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由外植体表面分化出不定芽或不定根等器官,并进一步发育成完整植株。

10、原球茎形成型:原球茎形成型是兰属植物特有的再生植株途径。

兰属植物外植体接种于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便能形成原球茎,然后每一个原球茎可以进一步发育成完整植株,且原球茎可以进一步增殖。

11、玻璃化:是指无菌苗生长异常,茎叶呈透明或半透明的水浸状,植株矮小肿胀、失绿、叶片皱缩成纵向卷曲,脆弱易碎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与胚胎知识重点1 浆细胞分泌—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2 巨噬细胞能分泌—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溶菌酶,补体,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生成因子和白细胞介素一样。

3 肥大细胞能分泌—肝素,组胺,白三烯,嗜酸性粒细胞趋化细胞。

4 吞噬细菌的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5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细胞—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嗜酸性粒细胞。

6 维持血管壁完整性的细胞是—血小板。

7 调节三大营养物质的激素是—糖皮质激素。

8 升高血钙的激素—甲状旁腺素。

9 促新陈代谢与生长发育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10 分泌盐酸的细胞是—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细胞是—主细胞。

11 分泌内因子的细胞是—壁细胞。

12 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3 肝细胞之间的管道是—胆小管,肝板与血窦内皮之间的结构是—窦周间隙。

14 参与构成肺小叶的结构是—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上的肺泡。

15 管壁及不完整的结构是—肺泡管。

16 参与呼吸膜形成的细胞是—I型肺泡细胞。

17 能分泌肺泡表面火星的物质的细胞是—II型肺泡细胞。

18 围成肾小管壁细段的上皮—单层扁皮上皮。

19 近端小管壁的上皮是—单层立方成锥体形细胞构成。

20 精原细胞位于—生精小管上皮。

21 完成精子形态成熟的部位是—附睾管。

22 次级卵母细胞位于—成熟细胞。

23 含丰富毛细血管和细胞的卵泡—次级卵泡的卵泡膜的内层。

24 膜黄体细胞分泌—雌激素。

25 粒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松弛素。

26 黄体—排卵后,残留的颗粒层细胞和卵泡膜内层细胞在LH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的呈黄色,称为黄体。

27 肺小叶—一条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以及分支上的所有肺泡,组成一个锥体形的尖端指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的结构称肺小叶。

28 血清—血凝块静置后所析出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29 滤过膜—位于肾小囊腔与毛细血管腔之间,为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成分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所要经过的结构。

30 透射电镜—主要用于观察样本的内部结构,其电子发射器发射电子束,电子束穿透样品经过磁场的聚合放大,在荧光屏上显象。

31 扫描电镜—用于观察细胞与组织的立体结构和表面结构。

32 单层柱状上皮的分布—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胆囊及胆道的黏膜和肾集合小管等处。

33 结缔组织的特点—是人体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功能最复杂的一类组织。

包括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和血液四种。

结缔组织的细胞少,种类多,无极性,间质多,基质形式多样。

34 胞质内粗面内质网RER—最丰富的结缔组织细胞是—浆细胞,成纤维细胞35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1血液中的单核细胞2结缔组织3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4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5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6肝巨噬细胞7肺巨噬细胞36 成熟的RBC特点—1直径为7.0-8.5μm,呈双凹圆盘形,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中含大量的血红蛋白。

37 血小板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直径为2-4μm,呈双凹圆盘形,无细胞核,有止血凝血,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作用。

38 肌肉丝滑行的结果—骨骼肌纤维的收缩,舒张—I带缩短,H带缩短或消失39 血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外膜,中膜变化最大。

40 中动脉中膜的主要成分是—平滑肌,大动脉中膜的主要成分是—弹性膜。

41 浦肯野纤维位于心壁的哪一层—心内膜下层42 甲状旁腺的结构与功能—甲状旁腺实质由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索团状。

43 肾上腺分布,皮质的分布—肾上腺实质分周边的皮质和中央髓质两部分,肾上腺皮质由浅入深分三带:球状带,条状带,网状带。

44 分泌胰岛素细胞—胰岛B细胞45 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细胞凋亡和突变、癌变和逆转、细胞识别、通讯、增殖、及分化等。

46 普通光学显微镜—是最常用的,可放大1500倍,分辨率为0.2μm。

47 切片一般用石蜡固定。

48. HE染色—苏木素和伊红染色法。

49 透射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胞内部,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胞表面和三维结构。

50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运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现实细胞内的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51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一类检测RNA或DNA的方法。

52 组织工程—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在体外模拟构建机体组织或器官的技术。

53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大量形态规则、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呈极性分布,有游离面和基底面。

按形态和功能不同,可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和肌上皮五类。

54 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或衬贴在体腔和空腔脏器的内表面,有极性。

55 内皮—帖覆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薄而光滑,有利于血液循环及物质交换。

吸烟和酗酒可导致血管内皮脱落,血栓形成和栓塞,并引起血管硬化。

56 间皮—贴覆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57 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矮棱柱状的细胞构成,分布于不同部位的单层立方上皮,具有不同的功能。

58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高棱柱状的细胞构成,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胆囊及胆道的黏膜和肾集合小管等处。

59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形态不同,高矮不一的细胞构成,细胞底部均达基膜。

60 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鳞状上皮,由多层细胞构成。

61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为腺。

外分泌腺的分泌物经导管输出到体表或空腔脏器内,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液。

62 分泌部—呈管状,泡状或管泡状,一般由一层腺细胞围成,中央有腔。

管状和管泡状的分泌部称为腺泡,腺泡由腺细胞围成,其中的空腔称腺泡腔。

63 腺细胞的结构—浆液性细胞,黏液性细胞64 腺泡的结构与功能—浆液性腺泡,黏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

65 导管—与分泌部连同,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可将分泌物排至体表或空腔脏器内。

66 结缔组织—是人体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功能最复杂的一类组织,包括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和血液四种。

结缔组织的细胞少,种类多,无极性,间质多,基质形式多样。

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67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是人体内分泌最广泛的一类组织。

细胞少,种类多,细胞间质内的基质多,纤维少,且排列松散。

68 成纤维细胞—是一种多突起的梭形或星形细胞,细胞核大,染色浅,细胞质弱嗜碱性。

能产生结缔组织的基质和纤维。

维生素C能促进成纤维细胞产生纤维。

69 巨噬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能分泌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溶菌酶,补体,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生成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等。

70 浆细胞—来源血液及淋巴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71 肥大细胞—胞质内有大量大小不一的碱性异染颗粒。

72 胶原纤维—粗细不等,成束排列,有韧性,抗牵拉,在新鲜状态下,呈白色,故称白纤维。

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构成,显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73 弹性纤维—在新鲜状态下呈黄色,故称黄纤维74 网状纤维—有分支且互相交织成网,用硝酸银浸染时显棕黑色,故网状纤维又称嗜银纤维。

75 致密结缔组织—特征是细胞间质内纤维特别丰富而致密,按纤维排列是否规则,可将其分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和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两种。

76 网状结缔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三种成分构成,网状细胞呈星状,突起多,突起彼此连接,交织成网。

77 脂肪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内聚集大量脂肪细胞后,便构成脂肪组织。

78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软骨基质和埋于基质中的纤维所构成。

其基质中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胶原原纤维,但每一种软骨组织中只含其中一种。

79 软骨—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

80 骨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

81 骨原细胞—位于骨膜内,细胞小,呈梭形,是骨的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

82 骨细胞—为多突器的扁椭圆形细胞,胞体位于骨陷窝内,土器位于骨小管内,有一定的成骨和溶骨作用,故可调节钙磷平衡。

83 破骨细胞--数量少,分散存于骨组织的边缘,是一种多核巨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84 长骨—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和骨髓构成。

85 骨松质—分布于长骨骺端的深面,由骨小梁和其间网孔样的骨髓腔所构成。

86 骨密质—分布于长骨干和骺端的外面。

在长骨干,骨密质的古板排列规则,形成外环骨板,内环骨板,骨单位(哈弗斯系统)和间骨板87 血液—占体重的7%-8%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

88 血清—血凝块静置后所析出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血清89 血浆--主要成分是水,占90%。

其余成分是血浆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和代谢产物等。

90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正常人外周血中红细胞的量大致为(3.5-5.5)X十的一十二次方/L。

男性为4.0-5.5,女性为3.5-5.0.91 血红蛋白—Hb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酸碱平衡,具有免疫黏附作用。

92 网织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染色时,由于网织红细胞内含少量核糖体,故可见蓝色的细网状结构。

正常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血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可多达3-5%。

93 中性粒细胞—占WBC总数的50-75%,血象检查时,血涂片中衰老的中性粒细胞增加称核右移,血涂片中幼稚的中性粒细胞增加称核左移。

它含有两种颗粒,一种是特殊颗粒,一种是嗜天青颗粒。

具有吞噬和防御的功能,中性粒细胞在吞食细菌后形成脓细胞,故痰,尿,粪,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脑脊液中见到脓细胞,可视为细菌感染。

94 嗜酸性粒细胞—占WBC总数的0.5-5%,具有吞食作用和变形运动的能力。

寄生虫感染,过敏性感染中嗜酸性细胞增加。

95 单核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共同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而发挥防御功能。

96 淋巴细胞—核大,核内染色质呈块状,细胞核染色深,细胞质少,染成天蓝色。

分为T细胞,B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三类。

大颗粒淋巴细胞又包括K细胞,NK细胞。

97 血小板—有止血,凝血,和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作用。

量为(100-300)X10的九次方/L,少于100X10的九次方/L,大于400X10的九次方/L为增多。

直径为2-4μm,呈双凸扁盘状。

血小板<50X10的九次方/L时,机体有自发性出血倾向。

98 血细胞发生的部位—卵黄囊造血,肝造血,脾造血,红骨髓为维持终生的主要造血器官。

99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是造血的场所,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组成。

100 血窦—为腔大而不规则的毛细血管,位于造血组织中,血窦内皮不连续,基膜不完整。

101 造血组织—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构成。

102 血细胞的发生—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