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发展史作业-中国古代隋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规划特点

合集下载

长安城与汴京城的比较

长安城与汴京城的比较
宋代城市的特点:
一、打破了唐代严格的市坊制,出现了 市坊杂混的局面;
二、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了 专门的娱乐场所和设施;
三、人口大大超过唐朝都城长安;
四、打破了商业活动异同
相同:
城市建设规模大、雄伟;是全国政治经济 中心;有繁华的商业区;
不同:
唐朝长安布局整齐;长安贸易限制在东市 和西市,而东京贸易区域不受限制;东京 出现夜市,贸易没有时间的限制;宋都东 京有娱乐场所——瓦肆。
这反映了什么?
长安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 进入繁荣时期; 东京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 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规划科普古代城市的2种代表:里坊制的长安,与街巷制的东京

规划科普古代城市的2种代表:里坊制的长安,与街巷制的东京

规划科普古代城市的2种代表:里坊制的长安,与街巷制的东京2022-02-11 17:46导读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和繁荣,逐渐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体的城市。

一座城市的建设布局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街区形态会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

本文字数:2325字阅读时间:8分钟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政治性大于经济性,以封闭式的形态为主,最为典型的是里坊制布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氛围浓郁的开放式街巷形态逐渐代替了里坊制布局。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和北宋的都城东京就是这两种布局的典型代表。

整齐封闭的里坊制街区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

“里”字从田从土,表明起初是依附于农田的。

城市出现以后,“里”转而成为城市居民聚居的形式,实际上是农业土地划分的延续。

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隋唐时改称城内之里为坊,称郊区的区划单位为里。

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围以墙,设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里间街道平直,把全城分割实行宵禁管理,便于统治。

棋盘式的长安城中国的里坊制城市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西汉至唐是它的鼎盛时期,而唐朝的长安城被看作是里坊制最成熟的典型。

长安城布局规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何形式上的整齐对称,如同一个巨大的围棋盘。

城外有方方正正的城墙包围着,整个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构成。

外郭城形状近方形,东西宽度略大于南北长度。

城内靠北墙中央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其余部分共有14条东西向街道,11条南北向街道,以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正对皇城正门朱雀门)为界,两侧相互对称,把外郭城分成若干个排列规整的方块,其中大部分作为居民区,叫做坊;个别作为商业区,叫做市。

关于坊的数量学界有110、109、108几种论证,市有东、西二市。

每个坊的四面都修有围墙,是相对封闭的街区,只有重要的衙署、寺观和府邸才可在坊墙上对正大街开门,因此主要街道两侧一般只能看到坊门、坊墙、行道树和少量宫观府第,一般住宅的居民只能通过固定的坊门出入。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一、秦咸阳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 与周礼无关,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扬弃了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外围规划建设体现了“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气势宏大。

2.宫城: 在咸阳渭水北岸、南岸,直至终南山麓,东至骊山,大约有200处离宫别馆3.城市轴线: 将咸阳城的南北中轴线跨渭水、连接信宫、阿房宫直抵南山山麓的天然门阙。

东拓展轴线到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

两条轴线交于信宫。

4.居住: 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5.其他: 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秦咸阳的各宫各自为城,而城市总体不再另建设廓。

开创了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或者说是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二、西汉长安西汉长安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历经二十年逐步兴建完成。

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礼考工记》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2.宫城:宫殿占地面积大,二分之一以上3.道路系统:通城门大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与门宽度大致相同,之间为驰道4.居住: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5.市肆: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6.其他: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三、曹魏邺城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原因有二:一、有明确的分区二、把中轴对称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与整个城市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 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大胆继承并改革了营国制度,从而成为中期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

总体布局为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一分为二;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的居住区2.宫城:宫城为城市主体,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3.城市轴线:首次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4.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网络化,道路分级明确,主要道路了呈丁字交叉5.居住:居住坊里标准化,实行严格的分区,官民不相参6.市肆:有三个市7.水系绿化:园林与宫苑相结合,重视其防御职能四、隋唐长安隋唐长安城由宇文凯主持规划,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城市建设与规划经验。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实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展示了古代中国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本文将从城市的选址、布局、建筑风格和规划管理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选址与布局古代中国城市的选址主要考虑地理条件、水源和交通等因素。

典型的例子是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其选址考虑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等因素。

城市的布局通常遵循对称性原则,以中轴线为基准,将城市划分为内城、外城和皇城,形成了明确的等级和秩序。

二、建筑风格与特色古代中国城市的建筑风格包括宫殿、庙宇、衙门、住宅和商业街等。

宫殿和庙宇通常采用木材和石材相结合的建筑手法,以富丽堂皇的外观和精美的雕刻装饰著称。

衙门和住宅则注重实用性,以砖石结构为主,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

商业街是城市的经济中心,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巷道布局,形成繁华的商业氛围。

三、城市规划与管理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注重社会秩序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城市规划包括市区划分、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建设等。

在城市管理方面,古代中国采取严格的制度措施,以官员的管理和治理手段为主,确保城市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市民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形成了“城市自治”的局面。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古代中国城市选址侧重于地理条件和水源等自然资源,以确保城市的发展和生存条件;二是保留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城市建筑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表达,以雕塑、壁画、纹饰等手法展示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兼顾城市规划与管理。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市区划分、道路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通过政府管理和市民自治相结合的方式,维护城市的秩序和稳定。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更是展示古代中国文明和智慧的重要窗口。

这种城市建设与规划思想和理念,为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隋唐都城的规划有什么特点

隋唐都城的规划有什么特点

隋唐都城的规划有什么特点作者:熊梅来源:《历史教学》2008年第06期[关键词]隋唐,大兴城,长安城,规划[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1-0068-03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动乱,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亲自部署勘察了西安附近的地形大势,占卜筮测,认为“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隋书·高祖本纪上》)。

即下诏令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负责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上建设新的都城。

隋文帝以其在北周时曾被受封为“大兴郡公”,故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

隋末李渊起兵取胜后,因隋人之旧,定都于此,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

在建制与坊市街等方面的布局,除新建和扩建了少量建筑外,其他在形式上与隋代相比无大差别。

综观隋唐都城的形制与规划堪称中国历史之独一无二,在此之前的中国城市从未有过类似的平面或如此广阔的布局。

那么,隋唐都城的规划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呢?一、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宏大布局中国最早的王城规划思想载于《周礼·考工记》。

《周礼》是儒家的经典,其都城的规划原则——“居中不偏”“不正不威”一直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指导思想。

其“营国制度”同样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设计,隋唐都城的规划受到了直接影响。

《周礼》中的“营国方九里”指的是城的平面为方形,边长为九里,这点与隋唐都城的实际建设是一致的。

众所周知,唐都长安的规模很大。

外郭城垣“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唐两京城坊考·卷一》),折合今制,东西9694.96米,南北8195.25米,周长35474米。

考古实测东西9721米,南北8651.7米,周长36744米,面积之大,至少在80平方公里以上(没有包括大明宫的面积),这个数字约相当于同期巴格达的六倍,拜占庭的七倍。

隋唐都城的规划不仅继承了《周礼》的思想,也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长城和故宫是代表性的中国城市景观,但它们显示的是城市历史和文化,而非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形态和结构的组织和安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统一的设计。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具有多个时期,早在商朝和周朝时期就有相应的城镇结构。

但是,仅仅是城市大小并不能解释中国城市规划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源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城墙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城墙起到保护城市和人民的作用,也使城市区域分隔得非常清晰。

城墙还因形状和路线而产生美感。

城壕、城门和护城河等结构也是城墙周围的美丽视觉元素。

城市结构中国古代城市是由不同的街道和区域组成的,每个区域和街道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文化价值。

原始城市往往是一个同心圆结构,由宫殿、城墙、湖泊和其他重要元素构成,这样很容易使人们从城市中心进入不同的环节。

然而,在宋、明和清朝等时期,城市规划发生了重大变化。

城市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城市开发了更多直线和鸟瞰图案,使城市透过空间更加有层次感。

桥梁桥梁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主要元素之一。

它们在城市的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交通运输提供必要的通道。

同时,桥梁还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经常被用来象徵城市的繁荣和成就。

例如,中国的千古名桥——湖滨大桥就是庆阳古城中一桥重要的代表。

城市花卉和街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还注重城市花卉和街景的打造。

花卉和树木不仅能给城市带来美丽的视觉效果,还能改善城市的空气和环境。

街景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把街道变得有趣和生动。

街景可以包括建筑物、商店、雕塑、园林和其它一些元素。

总之,中国古代城市为世界上其他城市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这些城市规划的特点虽然已经毁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对于我们从中汲取灵感,以便评估我们自己城市的规划优势和不足是有帮助的。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

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

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

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

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

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摘要】唐长安城沿袭汉魏都城建置,推行封闭式的里坊制的城市管理,且达到了顶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里坊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到了北宋东京城,里坊制逐渐的被打破直至解体,为先进的开放式的街市制所取代,从而对城市建筑的形制、规划及时空布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唐长安城;宋东京城;里坊制;街市制;时空布局引言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是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

唐长安城的规划总结了汉末邺城、北魏洛阳城和东魏邺城的经验,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并以纵横相交的棋盘形道路,将其余部分划为108个里坊及市,四周有坊墙,从而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理想和要求。

东京是北宋的首都,也可以称得上当时的一个国际大都市。

北宋东京城的前身是唐朝的汴州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皆在此建都。

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亦把东京作为他的都城。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结构发生了变化,官民住宅相间,临街设店,里坊制逐渐被打破直至取消,为街市制所取代。

从唐长安城到北宋东京城,从封闭式的里坊制到开放式的街市制,无论在城市规划及管理方面,还是建筑构造及布局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笔者从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两个方面试论之。

1 空间布局1.1 从坊、市分离到住宅、店铺相间“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

“里坊制”起源于西周,是统治阶级为便于管理都城人民的要求而设立的。

里,或称闾里,首见于《尚书酒诰》:“越百姓里居”。

到西汉时,里坊制已趋成熟。

当时的长安有160个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制度更加完善,如北魏洛阳的里坊划分和管理均已超过前代。

隋唐长安的坊市制度沿袭汉魏以来体制,达到了鼎盛阶段。

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两城对比
隋唐长安
北宋东京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不堪规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对称布局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尺度大
道路与商业街结合
居住坊里
严格管制、面积大
街巷结合 厢、街巷
商肆
东西两市
商业街
城市功能
帝王意志
世俗、市民生活
建设过程
规划兴建
逐步扩建
城市建设史发展史作业
——中国古代隋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规划特点
一、隋唐长安城
1、城市规划概况
东西方向长9221米,南北方向8651.7
设城郭苑
宫前区发展为皇城
严整方格网系统: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
采用坊里制
市肆:城内有东西二市,东市为官僚贵族服务,西市为外国人服务
2、规划特点
城市规模日益增大,为显示其强大
服务业与娱乐业发达:瓦子、勾栏
防火:望火楼
2、城市特点
规划思想理念变化
城市的结构变化:坊里崩溃、废除(城市经济繁荣)
城市景观的变化:多元城市
3、规划思想
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
集中市发展成商业街,遍布城市各处
城外有堤以御洪水,水利工程引入宫城绿化用水
八厢管理,不是严格坊里制度
对城市绿化、改善小气候方面的重视
有一定数字概念,采用奇数达到中心、对称效果
风水八卦概念对布局有所影响
二、北宋东京城
1、城市规划概况
总体结构:三套方城,最内是皇城,建于唐;第二重为里城,政治活动区,建于唐;最外一层为罗城,经济活动区,建于后周
城内河道较多,四水贯都
方格网道路系统
市肆遍布全城,形成商业网
居住密度大
园林:皇家、私家、寺院
分区明显
经济性分区用地比例增加
城郊市肆发展迅速
晚唐里坊制建设
3、规划思想
仍然继承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规划传统,表现明显并有所发展。曹魏邺城及北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都对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建设有很大影响
布局上,不与“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明显,采用严格坊里制便于统治管理
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