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弗洛姆逃避自由中逃避机制的表现和摆脱途径的分析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摘要: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分。
从历史和心理两个维度,探索自由问题的根源和脉络。
由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弗洛姆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给出了解救的方案,即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爱去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
分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能够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弗洛姆在分析人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以及人性及其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
具体阐述了自由的主体、自由的视域、自由的悖论,进而阐释实现自由的途径。
一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点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综合,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机械组合。
弗洛姆对二者进行了深度分析、思考、糅合、看到人的存在本身的矛盾性。
这个矛盾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生存的二分律和历史的二分律。
所谓生存二分律是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其根源。
这也是人性分裂而不得解脱的内在矛盾。
例如,生与死人的潜能与时空限制,人内心孤独与外世界的相关性等等。
所谓历史二分律是指,人在历史条件下,外部的人为设定的合理性与人的自我表现的局限矛盾。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矛盾是“占有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的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
“占有的生存方式”本质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强烈的占有欲望为特征,将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占有物。
而“存在的生存方式”是一种非占有性的关系。
总之,弗洛姆对人的存在于生存方式的考察,表现出了自由诉求即外部世界对个人的塑造要求和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实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这正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一个基点。
人性及其异化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另一个基点。
弗洛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理论前提。
同时发挥弗洛伊德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当包含多种因素。
例如:人作为生物人天生固有的本质和欲望,情感、性格等心理,理性的意识,自由自觉的行动。
同样,弗洛姆的异化观也是从人类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出发进行阐释。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常 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弗洛姆在其《逃避自由》一书中认为“逃避自由”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病态心理,造成了病态的社会,而且贯穿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整个进程。
他想要表达的主题是:逃避孤独,放弃自由。
他认为孤独和自由是一对双生胎儿,逃避孤独和追求自由一样,都深深的植于人的本性中。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人们启动了逃避心理机制,逃避孤独的同时也放弃了自由。
但这种逃避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也证明这种逃避不仅是失败,更是一种灾难。
通过学习弗洛姆在社会微观层面上的心理学分析与马克思在社会宏观层面上的社会批判及建构之间找到寻找自由的契合点,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性的认识,也能增强我们对整个人类自由解放的信心,力求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弗洛姆 追求自由 逃避自由一、弗洛姆自由观的基本思想(一)弗洛姆自由观的思想来源弗洛姆自由观思想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弗洛姆认同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的同时也认为弗洛伊德忽视了社会因素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也是影响弗洛姆自由观形成的因素之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
再次集权主义的盛行和民主自由的广泛普及也都促使了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形成。
(二)弗洛姆自由观的生成过程中世纪以后,资本主义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
从表面上看,人是自由了,但是人们的精神却变得流离失所,再也不能从自己的“家园”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慰藉,因此,人实际上是不自由的,甚至人们开始故意的去“逃避自由”。
最终,在人的本质中就产生了一个自由心理的二律背反。
“现代”的到来瓦解了中世纪的这种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自由。
但是人们挣脱束缚之后,个人在社会上有感到深深的焦虑、孤独甚至觉得人生无意义。
即人们在“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之后,并不能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浅谈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从弗洛姆“逃避自由”入手分析

230现代交际·2019年7期作者简介:庞尧丹,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
浅谈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从弗洛姆“逃避自由”入手分析庞尧丹(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摘要:人类对自由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
古今中外,自由这个话题从来未曾退出过历史舞台。
但是现代人由于异化的心理机制,开始选择逃避责任,放弃自由。
本文从分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入手,浅谈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内在心理机制。
关键词:现代人 弗洛姆 逃避自由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230-02一、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形成弗洛姆首先展开了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
一方面,人类本身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存在着,与自然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又会不断超越和征服自然,这个过程也就是人的个体化进程。
人的个体化进程会导致一种内在冲突——自由的增长和孤独感的增强。
这种内在冲突也就是“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形成基础。
(1)个体化进程——自由与孤独并存。
由于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个体化进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必然产生的内容。
弗洛姆从儿童的个体化和人类群体的个体化两方面来揭示现代人自由的“困惑”。
在个体层面上,弗洛姆以儿童的成长过程为例。
起初婴儿时期的人类完全没有自由可言,只能依靠监护人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但是这时婴儿并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可以在父母亲那里获得安全感。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渴望自由与独立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孤独和不安也随之产生。
在群体层面上,人类社会经过不断的进化,渐渐摆脱原始生活模式,变得更加文明。
人类同自然逐步分化,不再完全依赖于自然,获得了自由。
这与个人个体化中的孤独—自由二重性是十分相似的:一方面,人们可以加深对自然的掌控权,不再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能够利用甚至征服自然为己所用,从而获得自由;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却伴随着对生命价值的不确定,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怀疑以及深深的孤独和不安全感。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探讨了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弗洛姆所提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核心观点:
1. 依赖权威:弗洛姆认为,面对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性,一些人会选择寻找权威和强大的领导来引导他们的生活。
这种依赖权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逃避个体自主决策和负责任的方式。
2. 群体归属感:为了避免孤立和无助的感觉,个体可能倾向于加入群体或组织,以在集体中找到身份认同感。
群体中的规范和共享价值观可以提供一种逃避个体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3. 投射:弗洛姆提到,逃避自由的人可能会将他们的责任和焦虑投射到外部对象上,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心理机制允许个体避免对内在问题的直面。
4. 自我毁灭倾向:弗洛姆指出,一些人可能会采取自我毁灭的行为,以逃避面对自由所带来的挑战。
这可能表现为自我放纵、自我惩罚或其他形式的自毁性行为。
5. 机械化的自动反应:为了规避自由所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个体可能会采用机械性、刻板的自动反应,而不是通过主动思考和自主选择来处理问题。
总体而言,弗洛姆认为这些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在面对自由社会时个体可能会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
这些机制可能是对自由带来的焦虑和不安的一种应对方式,但也可能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真正的幸福。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模板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人的异化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弗洛姆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的独特视角,对现代人异化的深层性质进行了揭示,并努力探索扬弃异化状态,实现真正自由,建立健全社会的途径。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对人异化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也是他进一步阐发理论的基础。
一、逃避自由思想的前提自由,是人类历史上恒久追求的一朵理想之花。
弗洛姆却看到了自由带给人的沉重的精神枷锁,逃避自由的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弗洛姆对人性的分析。
要解决人如何自由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人是何种存在。
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层面考察了人性问题,生物需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需要则更侧重于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人的生物性需求,即强制性的自我保存需求,构成人行为的首要动机。
为满足这种需求,人必须劳动生产。
另一种需求就是人需要归属感和共同感,人必须与外在世界相才感觉安全,否则完全的孤独会使人精神崩溃。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孤独,精神孤独和物质孤独,相比而言精神孤独比物质孤独(孤立)更令人难以忍受。
通过以上分析,他指出人性中的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和欲求,其一是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以确保生存。
其二是避免陷入孤立与精神孤独的境地。
正因为自由与孤独相伴而生,向往自由与畏惧孤独成为人生存之对立统一的悖论,而对人性的分析更剖析出孤独是人性中实在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人会在抉择中因为畏惧孤独而宁可放弃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分析,弗洛姆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机制走向异化的过程及原因。
(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纠结人类的历史是自我创造的历史。
人为满足人性需要必须进行不断创造,其直接后果就是个人日益与自然界分离,挣断自然脐带(始发纽带),日益个体化。
但始发纽带给人带来安全感,一旦切断就必然带来人的孤独日益加深。
个人独自面对外界,巨大的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成为与人伴随的噩梦。
个体化进程是一个人日益感受到自我,又日益难以忍受孤独的过程。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由弗洛姆所著的一部心理学著作,通过对自由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在这部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心理逃避,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对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人们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逃避自由。
这种逃避表现在个人生活中,比如人们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愿意做出选择,而是选择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种逃避也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比如人们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漠视和不关心,以及对于权威和集体主义的盲从。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根源。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源自于个体的焦虑和无助感。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个体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无助。
这种焦虑和无助感来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以及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无助感,个体往往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只会让个体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无助感之中,同时也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倒退。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自由,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还提出了一些克服逃避自由的方法和建议。
他认为,个体要想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摆脱焦虑和无助感。
同时,个体还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在社会层面上,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建立开放、包容和民主的社会制度,给予个体更多的自由和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逃避自由每章概括+感悟
逃避自由每章概括+感悟《逃避自由》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著的一本书,通过对自由与逃避自由的心理学分析,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真实原因和心理动机。
以下是各章的概括和感悟:第一章:逃避自由的动机本章介绍了逃避自由的心理基础和动机。
弗洛姆认为,人们逃避自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和孤独感让人不安,因此倾向于寻求一个可以依赖他人来控制和引导自己的安全港。
感悟:自由带来的责任和孤独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的情感,但只有勇敢面对这种自由的责任,才能真正拥有自由。
第二章:亲情关系中的逃避自由本章主要探讨了逃避自由在亲子和婚姻关系中的表现和影响。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时常体现在依赖他人的倾向上,让他们来为我们作出决策和承担责任,而这会对家庭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感悟:亲情关系中的逃避自由是非常常见的,但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平等的沟通,才能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
第三章:经济学中的逃避自由本章内容涉及逃避自由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弗洛姆指出,逃避自由在经济领域中表现为对个人财富的狂热追求,并通过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来逃避自我内心的空虚感。
感悟:经济活动中的逃避自由是一种将内心的不安转移为追求物质的方式,但是真正的满足感只有通过追寻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才可能实现。
第四章:信仰中的逃避自由本章深入探讨了逃避自由在宗教信仰中的表现形式。
弗洛姆指出,通过追求宗教信仰和依赖神灵的指引,人们试图从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中逃避,但同时也使得个体对自身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感悟:信仰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向往和寻求,但世界观的形成需要有个体的思考和探索,不能将责任完全交给神灵来决定。
第五章:民族主义中的逃避自由本章研究了逃避自由在国家和民族主义中的作用。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往往表现为将自身与集体绑定在一起,并通过对于他者的排斥和仇恨来寻求安全感,这种逃避自由的行为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冲突。
感悟:国家和民族主义中的逃避自由是造成分裂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摒弃狭隘的民族观念,追求平等和多元的社会。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更多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读后感【二】逃避自由是以消极的方式面对自由,而这种消极我认为在于个人的不安全感不存在感与自我否定。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067文艺评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生成根源弗洛姆认为“自由”对现代人具有双重含义。
现代人所处的困境在于资本主义带来的自由,这种自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解除了传统社会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束缚,个人获得了独立;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又使人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个人被这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所包围,使自由的个体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
他从生物的进化过程、个体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三方面对其阐述。
首先,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使人摆脱了生理上的束缚,这点来看,与其他动物进行了区别,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然而,由于人类主动性的发挥与不断提高,大自然日渐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远离自然也会感到不安全;与此同时,也使人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增强。
马克思曾经说过:“有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童。
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是正常的儿童。
”1他以这样一种个体的发育来解释整个类的成长过程。
其次,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出生的婴儿与母亲断绝了一体化状态,他就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
尽管实现了身体上的分离,但在功能上,他仍然与母亲一体。
弗洛姆认为,“人继续与他赖以发生的自然及社会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尽管他部分地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实体,但他还认为自己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称这个个人日益从原始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为‘个体化’。
” 2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联系就会愈来愈多,脱离了“原始联系”的束缚,也越来越多的会受到打击。
个体发展的进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日益加深的孤独,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分离,与世界的分离,感到世界的强大无比与自己的无能为力。
最后,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即传统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
一个人在社会的地位上,几乎没有机会从一个阶级转变到另一个阶级,他也几乎不可能从一个镇或国家迁到另一个镇或国家。
个人虽然没有自由,却并不会感到孤独与不安全。
人从生下来开始,在社会中便有了明确的位置,他处在一个有机整体中,这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
浅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年第19卷第2期浅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黄潇【内容摘要】《逃避自由》是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经典著作,文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共有前言、附录和七章正文构成,总体可分为四个部分。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阐述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而揭示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关键词】逃避自由;基本内容;积极意义;局限性【作者简介】黄潇(1995 ),女,河南南阳人;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产生时代的不同总会孕育出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观点,弗洛姆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家庭,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其社会充斥着种种矛盾和斗争,对民主德国的一系列人感到失望,在这一背景下,使他思考并关切人类的命运与自由问题。
(一)“逃避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德国两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分别是在弗洛姆14岁和39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弗洛姆14岁时爆发,当时的他依然在学校认真读书学习,此时他的英语教师和拉丁文教师对大战的看法不一,分别持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一种是反对,希望和平这样的战争,而另一种态度则是希望好好的准备,积极备战,这样两种对立的态度使当时还年少的弗洛姆疑惑不已。
弗洛姆看着在战争中离去的同学和家人,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的人要相互残杀,整个世界充满着暴力和斗争,弗洛姆也因而对战争充满了无限的仇恨和疑惑,一方面是对战争中消失的生命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发生这样战争的原因。
在弗洛姆39岁之时,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人们对和平还是充满向往和渴望的,对国际联盟建立和平的世界也满怀期待,相信在战后休养之后经济会更加的繁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人们的希望,在战争中接连不断的死亡,整个世界满目疮痍,人性的残酷,弗洛姆都亲眼见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这使此时的弗洛姆陷入深深的思考,思考人的心理、道德和行为及其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弗洛姆逃避自由中逃避机制的表现和摆脱途径的分析
作者:谢玮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2期
[摘要]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的逃避机制为核心,分析了逃避机制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积极追寻自由,另一种是逃避畏缩,甚至最终放弃自由。
弗洛姆从自然和历史维度层面深入分析了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和表现形式,并指出摆脱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途径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往积极自由。
[关键词]逃避自由;逃避机制;权威主义;机械趋同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逃避机制,它来自孤立个人不安全感的存在。
倘若能够赋予个人最基本安全感的坚固堡垒被摧毁,倘若个人处于同自己完全分离,甚至自成一体的外在客观世界,那么,由于他不得不克服和忍受无能为力的孤独状态,他将面临着两种抉择。
道路之一是沿着“积极自由”不断前行:他可以主动地在爱与劳动中,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也可以在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情感与思想时,同世界相联系;同时,他亦能做一个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人,不需要将自己封闭自身狭小的空间里。
相反,另一条路则是逃避畏缩,甚至放弃自由,想方设法的跨越人与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鸿沟,克服孤独。
逃避机制常常还具有完全放弃自我完整性及个体特性的特征。
从理论上讲,它是一种见诸所有神经症现象中的某种问题的解决方式:这种机制一旦产生,可以相当程度的缓解人们的不安情绪,比如焦躁感、恐惧感等,使生活节奏不被打乱。
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所谓的生活节奏可能也只是毫无音律感的机械化音符。
走第二条道路,永远不可能再使时间同个人融为一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他理想的作为“个人”出现的那种状态。
这仅仅是一种试图摆脱无法忍受状态的逃避行为,如果此情况持续下去,个人将会出现三种典型不良性格:权威主义性格、破坏欲和机械趋同。
1 权威主义性格
研究发现三种施虐倾向表现,它们相互联系和影响,偶尔交织在一起。
其一是拥有强大的控制欲,希望所有人都臣服于自己,别人只是自己的棋子,就像匠人手中的拉线玩偶;其二是除了这种霸道的控制欲外,还会从物质甚至精神层面榨取别人,像吸血
鬼一样吸掉所有的精华;第三种的施虐倾向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人的肉体更多是精神上受到自己的折磨,从他们被羞辱、难堪的表情中体会酣畅淋漓的快感。
人们常常忽视了施虐者与其施虐对象关系之间的一个方面,这里有必要专门加以强调,即他依赖于施虐对象。
施虐倾向者极为依赖受他统治的人,而且可能是潜意识的,因为他们可以给施虐者带来成就感。
施虐者非常明显地“爱”那些使他感受到自己权力的人。
事实上,他“爱”他们是由于他人被他完全主宰。
他会用物质的手段去贿赂他人,赞美他人,信誓旦旦地表白对他们的爱,向他们耍小聪明,假装关心他们,他可以施舍他们所有唯独自由和独立。
这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最为普遍。
霍布斯认为:“贪得无厌地追求权力是所有人类的倾向,至死方休。
”对他而言,贪求权力并无什么罪恶性质,而完全是人渴求欢乐和安全的理性结果。
从霍布斯到希特勒,他们都把统治欲解释为生物上适者生存斗争的逻辑结果,把权力欲视为人性的一部分,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本用不着解释。
权威主义性格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权力的态度,人的无能为力是受虐哲学的主旋律。
权威主义的哲学基本是相对的、虚无的,尽管它常常激烈地声称自己已征服了相对主义,尽管它体现为行动,但它的根源于绝望,没有任何信仰,它会致使虚无主义,最终否定生命。
2 破坏欲
破坏欲的不同在于它的目的是消灭对象,而不是主动或被动的共生。
虽然如此,但是它的源头也在于无法容忍个人的无能为力和孤立。
拯救自己不被击碎的绝望的最后的一步几乎是毁坏世界。
施虐狂的最终目的是吞没目标,除掉对象,其手段是借助外力增强自身的原子化能量。
破坏欲的手段则是消除一切阻挡的障碍,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威胁存在。
我们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破坏欲。
其中一种是在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受到侵害,或自己同意的观点受到反驳时的反击,由特殊的形势引发的,这是一种自然的破坏性,是人确定生命的必然附属品。
还有一种是在人心中时刻存在的一种破坏欲,意思是这是一种随时会爆发的破坏欲。
假如有人平白无故的就发泄破坏欲,这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病,尽管他自己常捏造某些合理理由。
死亡本能是所有有机生命体的生物特性之一,因此死亡成了生命中十分必要、无可替代的一部分。
破坏欲的强弱好像和个人生命成长顺利与否成正比例。
生命欲与破坏欲不是彼此独立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生命欲受到的阻碍越大,破坏欲便越强烈;如果生命欲越多的得到满足,破坏欲就会相对越弱小。
生命倘若完全被颠覆的结果就是激发完整的破坏欲。
3 机械趋同
弗洛姆通过一系列案例来说明了机械趋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催眠实验,往往给人们带来诸多神秘感,通常被心理医生用来治疗出现幻境甚至神志不清的心理疾病。
但是催眠实验的实质在于,人们只是固执的执念与我们自己的身体,思维,感情,欲望等,游离在这
种感情、思想和真我之间,实际上这些都是外界体强加给我们的,是外界的强制灌输,早已不再是出于人本身的真知真觉。
在徐峥导演的电影《催眠大师》中,演员在在被催眠的情况下所出现的反应完全符合催眠表现。
比如,莫文蔚在被徐峥催眠的时候所产生的反应,在影片的最后得知莫文蔚是故意被徐峥催眠,目的是为了治疗徐峥,即便如此,莫文蔚依然产生了应有的催眠反应:眼皮跳动,眼珠活动,眼泪流出,眼白出现红血丝。
影片播出后,对催眠不了解的人一定会提出质疑,担心会不会走在大街上就被催眠,被利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被控制了意识,像酒后吐真言一样说出不该说出的话。
事实上,根本不需要有这种担心,因为人即便被催眠做非自身所愿的事情,潜意识里也会迸发强烈的自我保护欲,这种保护欲可以帮助自己挣脱困境,快速苏醒,摆脱催眠状态。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群体对催眠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催眠可以控制人的意识让人游离于梦境与现实之中。
因为催眠术早期出现于巫术和宗教等,更增添了一层迷离和神秘色彩,加上相关电影、玄幻小说等艺术渲染,更加深了这种误解,通过弗洛姆所举的催眠实验就可以看出,其实,催眠状态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鬼压床”,睡觉睡得昏天暗地的时候,就感觉身体像粘在床上一样,无法动弹,想醒却醒不了;人在极度思念自己已故亲人的的情况下,眼前就会浮现自己思念的对象,甚至与他对话、拥抱,其实是幻觉,这是正性幻觉;又比如夏天我们在外面奔波劳碌一天回来后,发现身上莫名其妙的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的痕迹,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碰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催眠麻醉状态;不只老人,年轻人也经常拿着钥匙找钥匙,拿着手机找手机,明明近在眼前,却到处翻箱倒柜,这就是催眠状态下的一种负性幻觉;所以说催眠根本不像文艺作品里渲染的那么神秘。
4 摆脱逃避机制的途径
在弗洛姆看来,这种逃避机制的确具有很大的消极性,它不仅导致人的主体性的消解和人性的萎缩,甚至遏制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类似法西斯的极端个人主义历史现象。
为此弗洛姆极力寻找超越逃避机制的途径。
即超越异化:寻找积极自由的存在状态,此处的说法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有相似之处:虽然人对大自然的主宰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是这种主宰力量并不能完全掌控社会。
从技术层面讲,伴随生产制度的理性化而来的是它的社会方面的非理性化。
战争、失业、经济危机主宰了人们的命运。
人创造了世界,耕地、建屋、生产、种植、生活。
但是其成果已经疏离了人们自身,人不再是人创造世界的真正主人;相反,人创造的世界似乎成了真的主人,人必须对此极力奉承,卑躬屈膝。
人亲手创造的东西反而反过来奴役自己,人似乎是受到自利的驱使,但实际上人的自我和潜能已然成为人所创造的机器的工具。
人们自欺欺人,幻想主宰世界,到头来却是陷入强大的无助感而不能自拔。
所以,只有超越异化,摆脱这种若有若无的逃避机制,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建立健全社会制度和完善相关改革,建立冲脱一切束缚的心理机制,用爱来解决人类生存的困境和实现现实诉求,捍卫自由,将爱与理性相结合,重新以一种积极自由向上的生存理念和状态来代替或者超越“已然被异化了的逃避机制”,自然而然就不可能产生极端个人主义等权威主义性格又或是其他消极自由倾向,最终实现人类的真正积极自由状态。
[参考文献]
[1] 埃里希﹒弗罗姆著,刘林海译,逃避自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 刘宁.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想及其反思[J].社科纵横,2011(03).
[3] 王延芳.弗洛姆对“逃避自由”的批判与借鉴意义[J].理论学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