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 课时15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学案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导学案(一)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导学案(一)班级 组名 姓名【学习目标】1、简述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
2、理解和概述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法提示】小组合作探究证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总结方法过程。
【自主学习】实验材料: 两位科学家 : 实验过程: ①R 型活细菌+小鼠小鼠 。
②S 型活细菌+到小鼠 小鼠 。
③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小鼠 小鼠 。
④R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细菌+小鼠 小鼠 。
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 型细菌。
思考:1、第三组实验说明加热杀死后的S 型细菌还有致病能力吗?前三组实验说明能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细菌是怎样的? 2、格里菲斯从死亡小鼠体内除了分离到R 型细菌,还分离到活的S 型细菌,请讨论活的S 型 细菌是怎么产生的?以下哪种观点是正确的?你认为活的R 型细菌会自发转化成S 型细菌吗? 你认为是什么促使活的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 艾弗里的3组实验: ①S 型细菌的DNA + R 型细菌 培养基中能分离出 。
②S 型细菌的蛋白质(或荚膜多糖)+ R 型细菌 培养基中能分离出 。
③S 型细菌的DNA + DNA 酶 + R 型细菌 培养基中能分离出 。
思考:第3组实验中DNA 酶有什么作用?第1、2、3组实验说明 、 和 不能促使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
只有 能促使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
是遗传物质。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斯(1928年)----提出“转化因子” 转化实验总结 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1944年)----提出“DNA 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1、观察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的化学成分是 和 。
注意: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增殖)。
2、如果只标记噬菌体的DNA ,应标记什么元素?为什么?如果只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应标记什么元素?为什么?35S 的噬菌体 大肠杆菌 培养基 , 32P 噬菌体 大肠杆菌 培养基。
4.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四章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一、学习目标总结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学习过程(一) 格里菲思的肺炎球菌体内转化实验1. 肺炎球菌R型菌和S型菌的比较2. 肺炎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过程3.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进一步思考:格里菲思是否确定了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二) 艾弗里的肺炎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S型细菌的其他成分呢?(提示:实验设计的关键应当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等其他成分的作用。
)2. 肺炎球菌体外转化实验3.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1) T2噬菌体的基本结构: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
(2)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主要步骤:吸附—注入--________--________--释放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2.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1) 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思考:为什么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如何标记T2噬菌体?(2) 标记后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 放射性检测思考: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什么?以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为什么?以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为什么?(4) 实验结论(四) RNA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1.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1)烟草花叶病毒:外壳是____________,内部只有__________分子。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轮复习28页PPT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轮复习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Thank you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

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最新考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5年5考)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2)实验过程及结果:(3)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提醒: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或多糖?(2)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3)实验过程及结果(4)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和蛋白质变性?提示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其转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S型细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R型细菌,转化实质为“基因重组”。
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起对照作用,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可见DNA被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DNA才是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4.两个转化实验有哪些相同点及联系?提示(1)相同点:所用材料相同;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联系: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
1.(2017·经典高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A错误;S型菌加热后蛋白质变性,导致细菌死亡,所以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能存活,B错误;转化的效率不是100%,所以从病死小鼠中可分离得到S型菌和R型菌,C错误;本实验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实验结论是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未证明转化因子是DNA,D 正确。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轮复习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轮复习〕汉源孙树芳一、考纲要求人类对遗传病的探索过程〔B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三、复习建议利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展示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的复习,同时对原核细胞、病毒结构,DNA复制相关试验分析的复习等,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对教材根底知识的梳理回忆,个人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对相关知识的练习稳固和熟练掌握一课时六、复习教学过程考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设置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答复:〔1〕实验者是谁?格里菲斯〔2〕依据必修一第一章所学内容说出肺炎双球菌的生物类型是什么?原核生物细菌〔3〕肺炎双球菌的菌体菌体菌落特征相同吗?让学生完善会打课件上表格相关内容〔2分钟〕让学生补充完善实验过程该实验是否表达了对照,那些组间形成对照?该实验转化的实质是什么?基因重组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可将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格里菲斯指出转化因子是什么了吗?没有2、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者是谁?艾弗里〔2〕为什么叫体外转化?是在培养基上完成的〔3〕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考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4〕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答复下列问题〔2分钟〕:请同学补充完善上图内容该试验遵循哪些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DNA酶的作用:水解DNA分子复习一下其他相关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等DNA+DNA酶组的作用:与DNA作对照证明DNA才是转化因子,其水解产物不是。
该实验结论:S型细菌DNA才是促使R型细菌发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要求学生能答复〕对上述所复习内容进行诊断:完成复习资料上的判断题,请学生分析答复。
考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噬菌体的生物类型和生活方式是什么?细菌病毒寄生生活〔2〕对噬菌体结构的复习,为什么选噬菌体作为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请学生答复:组成是DNA和蛋白质,结构简单,在寄主细胞中增殖速度快,其DNA和蛋白质是完全分开的,便于考察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学设计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内容和地位“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节是苏教版“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以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前面的内容已经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本节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提出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在内容上与教材中前后章节知识联系密切,是学好第四章的基础;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以掌握科学探究的实验思路与一般方法。
2、重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遗传物质。
2) 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1)利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的认知论,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通过对孟德尔遗传规律以及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遗传与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关。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教案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艾弗里与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你有何感悟?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
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2.用某种酶处理转化因子后,R型细菌不能再转化成S型细菌,这种酶是( )A.蛋白酶B.分解多糖荚膜的酶C.DNA酶D.纤维素酶3.用噬菌体去感染细胞内含大量的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 ( )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4.病毒甲具有RNA甲、蛋白质甲,病毒乙具有RNA乙、蛋白质乙,若将RNA甲、蛋白质乙组成一种病毒丙,再以病毒丙感染寄主细胞,则细胞中的病毒具有( )A.RNA甲和蛋白质乙B.RNA甲和蛋白质甲C.RNA乙和蛋白质乙D.RNA乙和蛋白质甲5.(2014·温州模拟)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荚膜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A.3和4B.1、3和4C.2、3和4D.1、2、3和46.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下图所示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A.①④B.②④C.①⑤D.③⑤7.(2014·南通二次调研)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个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A.选择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的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B.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将DNA注入其细胞中D.噬菌体侵染时间过长,大肠杆菌会裂解死亡1.DNA分子的化学组成(1)基本组成元素:C、H、O、N、P。
《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 导学案

《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认识和相关理论。
2、掌握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及实验设计思路。
3、理解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及意义。
4、认识基因的本质和功能,以及现代遗传学的发展趋势。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2、难点(1)理解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中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2)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基因的本质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三、知识梳理(一)早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1、融合遗传观点认为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子代性状介于双亲之间。
2、颗粒遗传观点认为遗传物质是独立存在的颗粒,互不融合,在繁殖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包括 S 型(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和 R 型(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性)。
实验过程:①给小鼠注射 R 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
②给小鼠注射 S 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③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不死亡。
④将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给小鼠,小鼠死亡,并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 S 型活细菌。
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实验思路:将 S 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提纯,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哪种成分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实验结果:只有加入 DNA,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 S 型细菌。
实验结论: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 DNA 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实验材料:T2 噬菌体(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 DNA 组成)、大肠杆菌。
(2)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3)实验过程:①标记噬菌体用含 35S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含 35S 的大肠杆菌,再用含35S 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外壳被 35S 标记的噬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5: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
考纲要求: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C级。
学习重点:科学家探索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过程分析
学习难点: 科学家探索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分析
教学步骤:
一、课前自主学习
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原因是氨基酸多种多样的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R菌的特点是:没有,无毒性,菌落;S菌的特点是:有,有毒,菌落。
(2)格里菲思实验结论是;艾弗里的实验过程如下: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艾弗里实验的设计思路
是相同的,即:。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用了法,分别用32P标记
噬菌体的,用35S标记噬菌体
的。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经搅拌离心,最后在试管的中放射性含量高。
而如果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经搅拌离心,最后在试管的中放射性含量高。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有些病毒只含RNA,如等,这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
二、课内互动学习
(一)合作探究
1.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3H B.可在DNA中找到3H、15N、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2.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4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A.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C.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D.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3.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二)拓展延伸
1、如何标记T2噬菌体?那个实验更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三)小结与反思
课外巩固练习15
班级姓名
普及基础题
1.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①过程中与32P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
B.若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要达到实验目的,还需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实验,两组均为实验组
2.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加入到培养了R型肺炎双球菌的培养基中,得到了S型肺炎双球菌,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
B.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C.该实验不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D.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S型细菌
3.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
)
A.1、3 B.1、4 C.2、3 D.2、4
巩固提高题
4.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90%。
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不可能是(多选)()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5.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参考答案:
一、课前自主学习
1、排列顺序
2、(1)荚膜粗糙荚膜光滑(2)加热杀死的S菌存在转化因子 DNA是遗传物质
3、设法将DNA和蛋白质等区分开来,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的作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 蛋白质沉淀物上清液 DNA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毒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合作探究
1、B
2、D
3、D
课外巩固练习
1、B
2、B
3、B
4、ABD
5、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