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杜甫《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 元夕》原文以及赏析

《青玉案·元夕》原文以及赏析《青玉案·元夕》是唐代诗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原文如下: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通过对美好时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首句“东风夜放花千树”,以东风为引子,描绘了元宵节夜晚花朵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的“更吹落、星如雨”则形象地表现了烟花璀璨的景象。
这两句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句,描绘了元宵节夜晚人们欢庆的场景,宝马雕车象征着贵族的奢华,香满路则暗示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接下来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则进一步描绘了节日的热闹气氛,凤箫声和玉壶光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而鱼龙舞则表现了民间的欢乐。
“蛾儿雪柳黄金缕”一句,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容貌和华贵服饰。
接下来的“笑语盈盈暗香去”则表现了女子的温柔和甜美。
这两句诗通过对女子的描绘,展现了节日中人们的喜悦心情。
最后两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则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这里的“他”可以理解为过去的自己或者曾经的朋友,也可以理解为已经离去的亲人。
通过这两句诗,作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词中的意境优美,富有诗意,是辛弃疾词作中的佳作之一。
《青玉案 元夕》赏析

《青玉案元夕》赏析青玉案·元夕①辛弃疾(宋代)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笑语盈盈⑨暗香⑩去。
众里寻他⑪千百度⑫,蓦然⑬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⑭处。
注:括号处两字缺,明代刊本作灯火。
一、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二、注释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即舞鱼舞龙。
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⑪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⑫千百度:千百遍。
⑬蓦然:突然,猛然。
⑭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三、译文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催开了千树花,焰火纷乱,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凤萧那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发出明亮的荧光,光华流转。
热闹的夜晚里,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青玉案·元夕》原文赏析及历史背景分析

青玉案·元夕原文赏析及历史背景分析
1. 背景介绍
青玉案·元夕是中国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经典之作。
该诗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深情和思念之情,堪称
家喻户晓的佳作。
2. 诗歌赏析
2.1 内容概述
《青玉案·元夕》共12行,押韵形式为平水韵。
首尾各有一句相同的叠句:“暮千门如何落得离、当年都不记如今已!”全诗以构思精巧、语言优美著称。
2.2 描述手法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现男女主角间即将发生的离别之情。
作者运
用了大量意象、修辞手法及音韵效果,使整首诗更具感染力。
2.3 情感表达
《青玉案·元夕》传达了深情厚意和别离时刻的伤感。
男女主人公在元宵节这个喜庆的日子上,却要分别,产生了深深的思念与愁绪。
3. 历史背景
3.1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人们通常会欣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3.2 杜牧
杜牧(803年-858年)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他以詩文著稱,被後人尊稱为“詩仙”。
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的真实感受,深受后世文人所推崇。
结语
《青玉案·元夕》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情感抒发,成为经典之作,并广泛流传至今。
通过赏析这首诗歌并了解其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古诗青玉案·元夕翻译赏析

古诗青玉案·元夕翻译赏析《青玉案·元夕》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前言】《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注释】⑴青玉案:词牌名。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翻译】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鉴赏】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青玉案元夕翻译及原文赏析

青玉案元夕翻译及原文赏析1500字《青玉案·元夕》是唐代文学家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
下面是《青玉案·元夕》的原文及译文赏析1500字。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青玉案·元夕》译文:在东篱上,黄昏之后,我端起酒杯,袖子中满是幽香。
别说没有迷魂的力量,帘子被西风吹卷起,人比黄花还要瘦弱。
《青玉案·元夕》赏析:《青玉案·元夕》是一首郁郁寡欢的秋词,以诗人独自把酒伫立在东篱、回忆往事的情景为背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以两句为一组进行铺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褒贬,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首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描绘了一个寂寥的景象,诗人独自站在东篱边,黄昏已逝,即将迎来夜晚。
诗人把酒,意味着他欲饮尽忧愁,辗转思念的苦楚。
接着,他描述了袖子中弥漫的暗香,这暗香成为了他内心的寄托,象征着回忆、梦幻和遗憾。
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诗意的境界中被诉说。
第二句“莫道不消魂”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即虽然暗香袖袖能满足人的感觉,但不等于能消除全部的忧愁。
这句话揭示了人情世故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
不论是怎样的美好,怎样的梦幻,都终将逝去。
接着,诗人写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通过帘卷西风的描写,诗人意指华美的旧时光已经飘逝,而如今的他却比黄花还要瘦弱。
黄花是秋天的象征,它的凋零让人感到凄凉和无奈。
诗人通过黄花的比喻,凸显了自己的颓废和病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诗人以秋天的景象和黄花的衰落,寓意生命的凋零和岁月的流逝。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颓废病态,表达了对命运无奈之情。
这首诗以婉约的方式,营造了一种寂寥的氛围,展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挫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青玉案·元夕》以细腻的描写和内容深邃的思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怀念和无奈之情。
青玉案·元夕赏析

青玉案·元夕赏析作者用精炼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从各个方面描写了元夕夜市的热闹情况。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好诗,前两句是说:在铺户门前挂上了闪闪发亮的饰物,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的乡下人,这欢乐的节日社会气氛在村中荡漾,到处都是锣鼓喧天的喜庆场面。
可见元夕之夜人们极尽热闹欢娱,盛况空前,于是诗人也由衷赞叹道:不去欣赏自然的美丽风光,怎么能知道今年的春天竟是如此的美妙呢?这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珍惜和赞美之情。
后两句是说: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伴。
豆蔻梢头春意闹,雪白桃花,满树深浅妆红。
而自己却仍像未出阁的姑娘一样静坐着,小心翼翼,看街上的人来人往。
全诗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想象,脑海里浮现出“晚来天欲雪”的美景,耳边回响着“春风来如此”的温馨话语,身旁不断飘来街上孩子嬉戏打闹的笑声。
那份欣喜真是难以抑制!一句“千家笑语漏迟迟”便把读者带入了过年的气氛之中,因为只有亲朋好友团聚,在家里共享天伦之乐,相互陪伴、闲聊,他们才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要是父母不在,或远离家乡,或夫妻分居两地,或单身孤独,或遭遇灾祸,等等,便无人相伴,独守空房,何来笑语呢?所以说是过年的情景都有,写出了天伦之乐。
春意闹是运用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腾的民俗图。
这种热闹欢快的情绪直到天明,最后写“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在欣喜之余,读者似乎又能感受到作者的愁绪。
因为只有亲朋好友在欢庆佳节之时,才会忙里偷闲,走上街头,四处寻觅,然而遗憾的是,与家人同欢的亲朋好友在数量上还不足一半,这说明农业社会人际交往的局限性,反映出作者的孤寂落寞的心境。
这一层写得十分含蓄,暗藏幽怨之情,诗人似乎也是在提醒我们应当珍惜与家人共聚的每一次机会。
写到这里,作者流露出对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渴望,以及政治局势混乱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烦恼和忧虑。
《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赏析

《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赏析《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赏析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及注释译文焰火像是被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
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上元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青玉案·元夕赏析

青玉案·元夕赏析元夕三五风光,元宵灯节。
月色灯山满帝都,花市光相射。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年代:北宋作者: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年轻时候的风流韵事,今日又见到了,就像花开千树一样繁华,原来,这美丽的景色都是因为有了月光,人们都沉浸在良辰美景之中。
我身边都是穿着华贵衣服的车马,车马上的侍女和随从个个香气扑鼻。
清脆的玉壶碰击声,倒映着人们的笑脸,把多彩的灯光洒遍大地,鱼龙在一片欢腾中起舞。
她穿着华丽的衣裳,带着美好的微笑,随着人流走去。
在人群里面找寻她,千百次回头,猛然一抬头,却发现,正是在那盏亮着的灯火旁边。
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元宵节观灯的词。
上片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面。
下片对观灯的人群加以细致的刻画,并热情赞颂卖汤圆的姑娘。
人物的刻画也很有特点:一是天上的神仙和云彩,点缀着华丽的节日景象。
二是动态的刻画。
三是静态的刻画。
下片描绘了一群热闹非凡的观灯人物,也表现出作者本人欣赏民间风俗的感情。
二是动态的刻画。
三是静态的刻画。
第二句,它既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明月的光辉比作无数的灯,把春天比作银白色的大海,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是点燃的灯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样密集,真可谓语近旨远,想落天外。
第三句写骏马载着华贵的车,马车的香气弥漫着整条街道,一路上全是人们的笑声。
但它最妙的不是这些,而是第四句里的描写,美丽的少女头上戴着金丝制成的“蛾儿”(或“凤儿”),腰上系着五彩缤纷的“柳条”,真是笑语盈盈,人流如潮。
同时,还反衬出佳节良宵、赏心乐事的寥落。
在人流中,有一位生得粉面含春,翠眉舒绿的姑娘,她总是耐心地听着行人讲话,并给每个人斟上一杯酒,似乎大家都认识她。
待到所有人都喝干了杯中的酒,这姑娘才轻移莲步,飘然而去。
这首词写于作者在山东任职期间。
当时朝政腐败,作者屡遭弹劾,过着一种闲散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杜甫《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
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逐步西斜,一
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
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
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
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
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
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
欢之中。
“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
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
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
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
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个句写的是元宵观灯
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
“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
(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
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逐
步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
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
己的一种写照。
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
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
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
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
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
宵歌舞。
不过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
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
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
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
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
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使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