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甜味剂

合集下载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知识的介绍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知识的介绍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知识的介绍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食品添加剂成为了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甜味剂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它们可以给食品带来甜味,增加消费者的食欲和口感体验。

根据其来源和特点,甜味剂可以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两种。

天然甜味剂是指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得到的甜味物质,如蔗糖、葡萄糖等。

这种甜味剂相对于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更为安全,因为其产生的甜味物质均为天然产物,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而人工合成甜味剂是化学合成得到的,如阿斯巴甜等,这种甜味剂可以做到甜度更高,但是由于其合成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因此存在安全隐患。

甜味剂在食品生产中的使用范围和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在饮料和糖果中,甜味剂往往用来替代蔗糖,以达到减少热量、增加甜度的效果。

而在某些健康食品中,则会采用天然甜味剂来取代人工合成甜味剂,以更好地体现健康营养的理念。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甜味剂1. 天然甜味剂蔗糖、葡萄糖等天然甜味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甜味剂之一。

在食品加工中,这些甜味剂可以带来非常好的甜度和口感,尤其在制作蛋糕、糕点和果酱等食品时,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料。

由于这些甜味剂来源于天然物质,因此其安全性更为可靠,可以放心使用。

2. 人工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糖精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是食品工业中使用较为广泛的甜味剂之一。

这些甜味剂通常可以做到很高的甜度,而且能量值很低,可以适用于各种低热量、健康、减肥等食品的生产。

但是,这些人工合成甜味剂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量,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3. 高球糖型甜味剂麦芽糊精、异麦芽糖等高球糖型甜味剂是一种新型的甜味剂,其甜度和天然甜味剂相当,比人工合成甜味剂更为安全。

这种甜味剂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高食品的质感和稳定性,提升食品的滋味,而且能够进一步减少糖的使用量,符合健康营养的理念。

甜味剂的特点和应用1. 天然甜味剂的特点和应用天然甜味剂是指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得到的甜味物质,如蔗糖、葡萄糖等。

甜味剂的原理及应用

甜味剂的原理及应用

甜味剂的原理及应用1. 前言甜味剂是一种能够提供甜味的化学物质,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工业中替代传统糖类。

本文将介绍甜味剂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

2. 甜味剂的原理甜味剂的原理是通过刺激人的味觉感受器来模拟甜味。

人的味觉感受器包括舌上的味蕾和味觉神经。

甜味剂会与味蕾上的甜味受体结合,从而激发味觉神经向大脑传递甜味信号。

甜味剂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它们与甜味受体的亲和力和激活程度,从而影响甜味的强度和特性。

3. 甜味剂的分类甜味剂可以分为两大类: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

3.1 天然甜味剂天然甜味剂是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提取的甜味物质。

常见的天然甜味剂包括蔗糖、蜂蜜、莱菔子糖等。

这些天然甜味剂不仅能提供甜味,还含有营养成分,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更受消费者欢迎。

3.2 人工甜味剂人工甜味剂是通过化学合成的物质,具有强烈的甜味。

常见的人工甜味剂有糖精钠、阿斯巴甜、赤甜等。

这些人工甜味剂甜味强度高,用量少,而且热量很低,适合那些需要减少糖分摄入的人群。

4. 甜味剂的应用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4.1 饮料甜味剂常被用于无糖饮料的生产中,以提供甜味而不增加卡路里。

例如,糖精钠和阿斯巴甜常被用于碳酸饮料、果汁和茶饮料中。

4.2 食品甜味剂也常被用于各类食品的加工中。

例如,阿斯巴甜常被用于糖果、饼干和零食中,以替代传统的糖。

甜味剂的使用可以减少食品中的糖分含量,从而适应那些关注健康的消费者需求。

4.3 药品甜味剂还被广泛应用于药品工业中。

在制药过程中,为了改善药品的口感,常常需要添加甜味剂。

例如,糖精钠和阿斯巴甜常被用于制造口服药片和液体药剂。

4.4 特殊人群甜味剂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尤为重要。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甜味剂能够满足他们对甜味的需求,同时又不会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

对于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来说,甜味剂则可以提供甜味的满足,而不会增加热量的摄入。

5. 甜味剂的安全性甜味剂的安全性备受关注。

食品中的甜味剂解析

食品中的甜味剂解析

食品中的甜味剂解析食品中的甜味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中常见的添加剂之一。

它们可以为食品赋予甜味,提升口感,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

然而,甜味剂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担忧。

本文将对食品中常见的甜味剂进行解析,包括它们的类型、用途、安全性以及对健康的影响。

一、糖类甜味剂糖类甜味剂是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通常由简单糖分子构成,例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

这些甜味剂可以为食品提供天然的甜味,同时也提供能量。

由于其天然来源,糖类甜味剂被广泛接受,并被认为是较为安全的甜味剂。

然而,由于其高热量和对血糖的影响,过度摄入仍然会带来健康问题,如肥胖和糖尿病。

二、人工甜味剂人工甜味剂是一类不提供能量或提供极低能量的甜味剂,被广泛用于低糖或无糖的食品中。

它们通常比糖类甜味剂更甜,需要较少的量来达到相同的甜味。

常见的人工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菊糖、己糖醇等。

人工甜味剂的使用可以减少食品中的热量摄入,对减肥和控制血糖有一定的益处。

然而,人工甜味剂的长期食用仍存在一些争议,一些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生风险升高有关。

三、天然甜味剂天然甜味剂是从植物或其他天然来源中提取的甜味物质,例如甘草酸、甜菊糖苷和淀粉酶。

与人工甜味剂相比,天然甜味剂被认为是较为安全,因为它们经过较少的加工。

然而,天然甜味剂的使用量往往较大,可能会导致对部分人群(如对某些酵素缺乏的人)产生不良反应。

此外,天然甜味剂的甜味特性与糖不同,食品制造商在使用时需要考虑甜味的平衡和整体口感。

四、多功能甜味剂多功能甜味剂是一类结合了甜味和其他功能的甜味剂,例如低聚果糖醇和异麦芽酮糖醇等。

这些甜味剂除了提供甜味外,还具有润滑、保湿、防腐等功能。

多功能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能够改善产品的质感和口感。

在适量的使用下,多功能甜味剂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

总的来说,甜味剂在食品中广泛使用,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食品选择。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各种甜味剂的类型、用途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分析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分析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概述•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种类和特性•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安全性评价•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使用和监管•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目录甜味剂的定义和分类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甜味剂可分为人工合成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两大类。

人工合成甜味剂包括糖精、安赛蜜、阿斯巴甜等;天然甜味剂则包括赤藓糖醇、木糖醇、甜菊糖等。

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糖醇类、非糖类甜味剂等。

甜味剂的用途和作用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于饮料、糖果、糕点、蜜饯等各类食品的制造过程。

除了增加食品的甜度,提高食品的口感和品质外,甜味剂还具有一些特殊的作用,如改善食品的结构和质地,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等。

一些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木糖醇等还具有抗龋齿、抗氧化等保健功能。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糖、低糖食品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甜味剂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甜味剂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 天然化和功能性: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天然、低热量、抗龋齿等具有保健功能的甜味剂将更受欢迎。

2. 定制化:随着个性化消费的兴起,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的定制化甜味剂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 联合使用:为了提高食品的口感和品质,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多种甜味剂的联合使用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甜味剂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化学名甜度特点应用糖精阿斯巴甜化学名甜度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Aspartame)特点应用低热量、高甜度,无毒无害饮料、口香糖、糕点等食品加工安赛蜜化学名甜度特点应用纽甜化学名N-[N-(3,3-Dimethylbutyl)-L-α-aspartyl]-L-phenylalanine 1-methyl ester甜度约7000倍于蔗糖特点高甜度,低热量,无毒无害应用饮料、口香糖等食品加工安全性评价原则毒理学评价内容甜味剂的毒理学评价安全限量标准标准制定流程甜味剂的安全限量及标准制定风险评估对甜味剂的生产、使用、监管等环节进行风险评估,以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分析

食品添加剂甜味剂分析

其他甜味剂
阿斯巴甜
化学名称为L-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酯,具有高甜 度和低热量的特点,主要应用于饮料、口香糖等 食品中。
安赛蜜
化学名称为乙酰磺胺酸钾,具有高甜度和低热量 的特点,主要应用于饮料、糖果等食品中。
三氯蔗糖
化学名称为蔗糖-6-氯代三氟乙酯,具有高甜度和 低热量的特点,主要应用于饮料、酱料等食品中 。
研究意义
研究甜味剂的组成、性质、安全性及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 ,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通过深入了解甜味剂的理化性质、毒理学和代谢学等方面 的知识,有助于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政策提 供理论支持。
甜味剂分类及简介
• 天然甜味剂:来源于天然植物或微生物,包括甜菊糖、甘草、蜂蜜等。 • 甜菊糖:从甜叶菊叶片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甜味剂,具有低热量、高甜度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饮料、糖
加强使用环节监管
规范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单位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防止 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甜蜜素的安全性
甜蜜素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期被广泛用作食品添加剂 。
动物毒性实验表明,甜蜜素可引起小鼠骨髓无核细胞增多 ,八周内连续服用甜蜜素可导致小鼠肝脏重量增加。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安全性
急性毒性方面,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大于2g/kg体重,属低毒 类化合物。
致畸作用方面,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对小鼠有致畸作用,可使胚胎发生脊柱裂和无 脑畸形。
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将试纸浸入待测食品中,根据试纸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含 有甜味剂。
电子鼻和电子舌
利用仿生学原理,模拟人的嗅觉和味觉器官,对食品中的气味和味道进行检测和 分析,从而判断是否含有甜味剂。

甜味剂名词解释

甜味剂名词解释

甜味剂名词解释1. 甜味剂的定义及分类甜味剂是一类能够提供甜味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用来替代糖或增强食物和饮料的甜味。

甜味剂可分为两大类: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

1.1 天然甜味剂天然甜味剂是从天然来源中提取的化合物,常见的天然甜味剂有:果糖、蔗糖、蜂蜜等。

这些甜味剂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安全和健康的选择,因为它们来自天然食材,不经过化学处理。

然而,天然甜味剂一般含有较高的糖分,摄入过多有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1.2 人工甜味剂人工甜味剂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化合物,它们可以提供甜味,但却没有糖的热量。

常见的人工甜味剂有: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等。

人工甜味剂的主要优点是提供了低热量或无热量的甜味选择,对于需要控制体重或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可行的替代品。

然而,人工甜味剂也存在一些争议,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可能与健康问题相关。

2. 甜味剂的使用领域甜味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饮料工业、制药工业等领域,以提供甜味或减少食品中的糖分含量。

以下是甜味剂在不同领域的使用情况:2.1 食品工业在食品工业,甜味剂常用于糕点、巧克力、果酱、冰淇淋等甜味食品的生产中,以增添食品的甜味,同时减少糖分的使用量。

甜味剂可以提供高甜度的味觉感受,使得食品更加可口,同时减少了添加糖分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2.2 饮料工业甜味剂广泛应用于各类饮料的生产中,包括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咖啡、茶等。

饮料厂商可以使用甜味剂来调整产品的甜味程度,并可以选择低热量或无热量的甜味剂,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2.3 制药工业甜味剂也被应用于制药工业,用于掩盖药物的苦味或增加口服药物的可接受性。

许多药片、颗粒和液体药物中都含有甜味剂,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接受度,并方便服用。

3. 甜味剂与健康甜味剂与健康的关系备受关注,以下是一些与甜味剂相关的重要健康问题:3.1 控制体重甜味剂对于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来说,是一种有益的替代品。

由于甜味剂提供了甜味但没有热量,可帮助消费者减少糖的摄入,从而减少卡路里的摄入量,有助于控制体重。

关于甜味剂的科学解读

关于甜味剂的科学解读

关于甜味剂的科学解读一、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受到广泛应用甜味剂是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

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根据我国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乳糖醇、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作为甜味剂可以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食品中。

甜味剂的优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出现分解失效现象,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第二,不参与机体代谢。

大多数高倍甜味剂经口摄入后原原本本地排出体外,不提供能量,适合糖尿病人、肥胖人群和老年人等需要控制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特殊消费群体使用。

第三,甜度较高,一般都在蔗糖甜度的50倍以上,有的达到几百倍、几千倍。

第四,价格便宜,同等甜度条件下的价格均低于蔗糖。

第五,不是口腔微生物的合适作用底物,不会引起牙齿龋变。

甜味剂对于食品工业而言,是一类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已在包括美国、欧盟及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有的品种使用历史长达100多年。

二、按照标准规定合理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但仍需高度关注甜味剂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根据GB2760规定,甜味剂在允许使用的食品中通常规定了相应的最大使用量。

这些规定都是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的,而且与其他允许使用的国家基本相同。

另一方面,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最高权威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每一种待批准甜味剂的毒性试验(包括急性、亚慢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慢性毒性等)和代谢途径及动力学等研究报告会进行较长时间“苛刻”的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

在制定ADI值时已充分考虑了人种、性别、年龄等各种因素。

JECFA认为,按照ADI值正常摄入甜味剂,不存在安全问题。

甜味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介绍

甜味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介绍

甜味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介绍一、甜味剂的概述甜味剂是人工合成或从天然物中提取的化合物,可用于食品加工中作为替代糖分的甜味物质。

甜味剂具有与自然糖分相似的味道,但具有更低的热量并且不引起龋齿等问题。

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了多种甜味剂,运用广泛,应用范围主要涵盖了糖果、肥甘油类等食品的加工和制造,因此,甜味剂在食品行业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种食品添加物。

甜味剂的分类:根据其源头可以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两类。

1.天然甜味剂天然甜味剂一般来源于植物或动物,例如甜菜碱、翅果糖、甜蜜素等。

(1)甜菜碱:是从甜菜根中提炼出的一种甜味物质,主要作用是替代糖分,但甜菜碱的甜度较低,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用量也很难控制,很少被现代工业广泛应用。

(2)翅果糖:翅果糖是从金合欢树的树皮中提取出的一种天然甜味物质,其甜度与蔗糖相当,但却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3)甜蜜素:一种从甜茶树的叶子中提取的天然甜味物质,不但有甜度高、不热量等特点,同时也具有减肥的功能。

2.人工合成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一般是由化学方法合成获得的,包括糖精、阿斯巴甜、秘密糖、草果糖等。

(1)糖精:这种甜味剂已经广泛应用于糖果和饮料等食品加工中,其甜度是蔗糖的400倍,但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毒性,过度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2)阿斯巴甜:阿斯巴甜是一种常见的甜味剂物质,其甜度超过蔗糖多达300倍,由于其热量极低,所以广泛应用于低糖食品中。

(3)草果糖:草果糖也是一种新型甜味剂,其甜度达到蔗糖的440倍,但却不会增加人体的血糖水平。

二、甜味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甜味剂在肥甘油类食品中的应用肥甘油类食品几乎都不含糖分,通常使用甜味剂作为替代品。

(1)甜味剂在牛奶中的应用:甜味剂可以用于给牛奶提供甜味,其中非常常见的甜味剂是安赛蜜。

(2)甜味剂在酸奶中的应用:酸奶本身含有糖分,所以在该类产品中使用甜味剂的机会较少,但是一些低热量或无糖的酸奶产品中通常会加入甜味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甜味剂的世界(综述)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郑潇洁 10121943摘要:本文通过对甜味剂和阿斯巴甜的检索,旨在对食品添加剂之甜味剂的各方面研究进行总是,并且以阿斯巴甜为例,着重介绍了阿斯巴甜的相关知识,包括结构,来源,合成方法,以及对它的争议。

目的是对甜味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于市面上广受争议的甜味剂进行评价,展望了甜味剂的发展趋势,为以后探索更新的更健康的甜味剂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甜味剂合成阿斯巴甜新技术1.食品添加剂1.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世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不尽相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43条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以及《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条,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1.2添加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这主要是它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其主要作用大致如下: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败坏变质。

例如:防腐剂可以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同时还具有防止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作用。

又如:抗氧化剂则可阻止或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以提供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同时也可防止可能有害的油脂自动氧化物质的形成。

此外,还可用来防止食品,特别是水果、蔬菜的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

这些对食品的保藏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

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在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

现在市场上已拥有多达20000种以上的食品可供消费者选择,尽管这些食品的生产大多通过一定包装及不同加工方法处理,但在生产工程中,一些色、香、味具全的产品,大都不同程度地添加了着色、增香、调味乃至其他食品添加剂。

正是这些众多的食品,尤其是方便食品的供应,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有利食品加工制作,适应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消泡剂、助滤剂、稳定和凝固剂等,可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

例如,当使用葡萄糖酸δ内酯作为豆腐凝固剂时,可有利于豆腐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满足其他特殊需要。

食品应尽可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例如,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则可用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如三氯蔗糖或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制成无糖食品供应。

1.3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2.甜味剂甜味剂(Sweeteners)是指赋予食品或饲料以甜味的食物添加剂。

2.1 甜味剂的分类[1,2]。

甜味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其中天然甜味剂又可进一步分为糖类甜味剂和非糖类甜味剂。

糖类甜味剂根据性质可以分为糖类和糖醇类,糖醇是糖类加氢还原制得的。

非糖类甜味剂也可以分为配糖体和蛋白质两大类[3]。

甜味剂按营养价值又可分为营养型甜味剂和非营养型甜味剂。

营养型甜味剂即与蔗糖甜度相等的含量,其热值相当于蔗糖热值2%以上者。

非营养型甜味剂是指是指与蔗糖甜度相等时的含量,其热值低于蔗糖热值的2%者。

甜味剂的分类情况如图所示:糖类(如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低聚麦芽糖等)糖类甜味剂糖醇(如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乳糖醇等)配糖体(如甘草苷、甜叶菊苷、罗汉果提取物等)非糖类甜味剂蛋白质(如索马廷、植物甜蛋白等)通常所说的甜味剂是指人工合成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和非糖天然甜味剂3类。

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等糖类物质,虽然也是天然甜味剂,因长期被人食用,且是重要的营养素,中国通常视为食品而不列为食品添加剂。

2.2 一些常用的甜味剂的简介[4-11]:在我国,常用的甜味剂有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这些甜味剂甜度是白糖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在产生适当甜度的时候,所含的能量非常非常低,有的甚至完全不含有能量。

因此被称作高效甜味剂。

近二十年来,高效甜味剂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主要的特点是安全性,无营养价值、无热量或极低热量、不引起消费者肥胖,而且使用成本一般都远低于蔗糖。

这些都成为食品科学家不断开发新型高倍甜味剂的动力所在。

2.2.1 安赛蜜化学名是乙酰磺胺酸钾,化学式是C4H4KNO4S ,化学结构:安赛蜜类似于糖精,易溶于水,20℃时溶解度为27克。

增加食品甜味的,没有营养,口感好,无热量,具有在人体内不代谢、不吸收(是中老年人、肥胖病人、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甜味剂),对热和酸稳定性好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第四代合成甜味剂。

一般浓度下可增加甜度30%~50%。

安赛蜜对光、热(能耐 225℃高温)稳定,pH值适用范围较广(pH=3一7),是目前世界上稳定性最好的甜味剂之一,在空气中不吸湿,对热稳定。

能耐225℃高温,在PH2~10范围内稳定,使用时不与其它食品成分或添加剂发生反应。

适用于焙烤食品和酸性饮料。

日摄入量(ADI)为0~15mg/kg 。

2.2.2 甜蜜素化学名是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化学式是C6H11NHSO3Na ,化学结构:甜蜜素是白色针状、片状结晶或结晶状粉末。

无臭。

味甜,其稀溶液的甜度约为蔗糖的30倍。

10%水溶液呈中性(PH值6.5),对热、光、空气稳定。

加热后略有苦味。

分解温度约280℃,不发生蕉糖化反应。

酸性环境下稳定,碱性时略有分解。

其日均摄入量(ADI)值为0~1mg/kg 。

2.3 正确认识甜味剂[12]很多研究证明,甜味剂本身虽然能量很低,但是它们却会增强人的食欲,因而在食物不限量的前提下,喝添加甜味剂的饮料反而有诱发人饮食过量的危险。

因此,从长期角度来说,它们会增大肥胖的危险。

因此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之下,人们开始对甜味剂产生了极大的恐慌。

消费者的认识误区使甜味剂行业内企业受到很大影响。

事实上,严格遵守我国卫生部 2007年8月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标准中规定的使用量在食品中添加甜味剂,是绝对安全的,不会对人体生任何危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下表为常用高倍甜味剂的ADI值:国际编码Ins甜味剂名称ADI(每人每天每公斤食用毫克量)甜度倍数(比蔗糖)955 三氯蔗糖0~15 600 956 阿力甜0~1 2000 961 纽甜0~2 8500951 阿斯巴甜0~40 200950 安赛蜜0~15 200954 糖精钠0~5 400952 甜蜜素0~1 403.解读阿斯甜甜3.1 阿斯巴甜的发现[13,14]阿斯巴甜为James M. Schlatter于1965年发现。

这名化学家在G.D. Searle & Company 工作。

在合成制作抑制溃疡药物时,他无意间舔到手指,发现到阿斯巴甜具有甜味。

由于阿斯巴甜比一般的糖甜约200倍,又比一般蔗糖含更少的热量;一克的阿斯巴甜约有4千卡的热量。

但使人感到到甜味所需的阿斯巴甜量非常少,以致于可忽略其所含的热量,因此也被广泛地作为蔗糖的代替品。

3.2 阿斯巴甜的结构[15]阿斯巴甜(AsPartame),别名阿司帕坦、阿斯巴坦,食品添加剂国际编码 : E951,化学名称为L-天冬氨酞-L-苯丙氨酸甲酯(APM=L-aspartyl-L-phenylalanine methyl ester),是一种非碳水化合物类的人造甜味剂。

它的分子式为C14H18N2O5,结构为:由L-苯丙氨酸先与甲醇酯化后再和L-天冬氨酸缩合酰胺化产生。

3.3 阿斯巴甜的合成[16,17]3.3.1 化学合成法这是较早利用的合成阿斯巴甜的方法。

由于阿斯巴甜是由L-天冬氨酸(L-Asp)和L-苯丙氨酸(L-Phe)形成的二肽甲酯化得到的,这两种氨基酸如果不带保护基,自身会发生酰化和相互酰化,可产生六种二肽,副产物多。

因此,用化学方法合成时,必须将氨基酸的某些官能团保护起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形成肽键后再将保护基脱去,一般化学合成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将天冬氨酸的氨基保护起来,制成酸酐;将苯丙氨酸酯化成甲酯;将带有保护基的天冬氨酸酐和苯丙氨酸甲酯(L—Phe·Ome)缩合成带保护基的阿斯巴甜;脱去保护基,得到阿斯巴甜的盐酸盐;中和析出阿斯巴甜。

3.3.1.1酸酐法一种是用苄氧羰基为保护基,先上保护基后脱水形成的内酐的方法;另一种是在甲酸、醋酸酐混合溶液中一步形成甲酰基天门冬氨酸酐的方法。

后者在工业化生产中最为常见。

内酐法是最早期的方法,反应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异构体,加分离回收程序,收率低。

但近十年来,在反应体系、B一异构体回收工艺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加上辅助原料价廉易购,因此仍具有工业生产价值。

内酐法可分为先酯化和后酯化两种方法。

下图为它的合成步骤:3.3.1.2内酯法天门冬氨酸以内酯的形式参与缩合反应的方法称为内酯法,这种缩合反应只生成a 一异构体一种产物,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嗯唑烷酮法,就是将L一苯丙氨酸进行氨基保护后、与醛酮等羰基化合物形成嗯唑烷酮,再与L一苯丙氨酸甲酯缩合形成阿斯巴甜。

N一羰基酸酐法,将L一苯丙氨酸用磺原磷酸进行氨基和一羧基双保护,后与L一苯丙氨酸甲酯缩合形成阿斯巴甜。

活化酯法,将L一天冬氨酸的氨基和一羧基保护,形成一活性脂,后与L一苯丙氨酸甲酯缩合形成阿斯巴甜,见图5;内酯法收率高,但因原料来源困难,合成需剧毒原料,使其工业应用受到了限制。

3.3.2 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APM的关键是肽键的形成,控制β-异构体的生成只产生a-APM,从而提高产率并简化分离提纯的步骤。

主要包括酶法合成和基因工程合成方法。

3.3.2.1 酶法合成法酶合成法是使用合适的蛋白酶,将L-Asp(氨基已保护或未保护)与L-Phe·OMe缩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的反应操作与化学合成法一样。

1979年Yoshinori等用嗜热菌蛋白酶(Thermolysinthermoase)成功地将L_苯丙氨酸甲酯和N_被护天门冬氨酸合成a-APM 前体口]。

从此之后人们陆续开发出多种具有该功能的酶。

Yasuyki等利用一种双相混合系统,将嗜热蛋白酶与L_苯丙氨酸甲酯和N_被护L_天门冬氨酸置于水相中进行酶促反应,生成的中间体被随时萃取到有机相中,在此酶促反应不受到抑制,可连续进行,产率达到95 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