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范文3篇

合集下载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大全5篇.doc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大全5篇.doc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大全5篇向时代楷模卢永根学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一)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在2017年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

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派遣回到广州。

从此,他在教育领域开始了一辈子的坚守。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的生活回到内地呢?卢永根的回答简单而真挚,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正是带着这份爱国的赤子之心,卢永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仅为科研奉献了一切,也为广大学子点燃了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这份真挚的爱国热情不仅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他不忘初心、忠诚如山的政治品格。

卢永根同志有着70年党龄,一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对党对国忠诚,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

他于1949年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放弃在港舒适的生活,在党组织安排下回广州读书并积极领导地下学联工作。

他始终保持崇高信仰,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矢志报国,在美国留学时,美国的亲人曾竭力说服他留下,但他毅然选择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面对众人的疑惑,他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对党忠诚、坚守初心,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作为最高目标,以党和国家需要为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厚植家国情怀,始终笃定信念、胸怀祖国、胸怀人民,矢志不渝地奋斗终生、许党报国。

学习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卢永根同志在生活中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近日,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回了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广东,在初冬的岭南大地引发了热烈反响。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希望能帮到大家!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8月12日,刚刚过完入党70周年的“生日”,89岁的他安详离世,走得坦坦荡荡。

积蓄,全都捐了,880多万元,一分不剩,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最后一笔党费,老伴代交了,有1万元之多……这一生,他是那样简朴,简朴到家里连窗帘都不挂;可他又是那样富足,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身后泽被万千学子,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碑。

他曾说,生活过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无愧我心”。

他,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布衣院士”。

“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生命最后的时光,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倦。

可一说起当年入党时的情形,他眼中立刻发出明亮的光。

“当时在香港,一个很小的房子,有面墙壁挂着党旗。

”老人的广东口音有些颤抖:“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有电话、出门有汽车。

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被父亲送回广东花都老家避难,谁料想,这里也被铁蹄践踏。

“老卢看到日本鬼子检查良民证,一不顺从就一巴掌打过来。

”老伴徐雪宾说,这一幕让老卢永世难忘。

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卢永根陷入了迷茫。

就在这时,一道“红光”照进了他的人生……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

其实,早在两年前,17岁的他就瞒着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

“对祖国的命运自当不能袖手旁观!”卢永根如是说。

“他把入党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有感5篇精选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有感5篇精选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有感5篇精选卢永根,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人。

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

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希望能帮到大家!这是华农建校一来,收到的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而捐款人却是一对长年勤俭至极、严苛对待自己的老年夫妻:卢永根与徐雪宾夫妇。

他们将此生心血都捐献了出去,在华农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他们特意叮嘱,要用这笔钱来奖励那些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嘉奖那些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还要用在邀请在农业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借此来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可是他们家里却连一件值钱的物件都找不出来,家电都是老式的,还总是在学校的食堂跟学生一起排队打饭,他们将剩下来的钱,全部慷慨地捐给了华农。

“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

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

”1980年到1982年,卢永根院士因公派赴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后毅然回国效力,83年成为华农的校长,至此,便一生都离不开华农了,甚至将一生的积蓄都捐给了这所陪伴了他大半生的学校。

卢永根院士与家人在美国时,家人曾劝说他就在条件优渥的美国,可是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出国访亲与留学共三次,他都选择了回国。

不仅如此,他还鼓励那些出国留学的人回国发展,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人才重回祖国,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力量。

华农副校长温思美也是因为卢永根院士对民族的热爱而放弃了就在国外的机会,来到了华农。

他一辈子研究学术,是他首先将我国现有主要籼稻矮源分为2类4群,是他提出了“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也是他首次建立原产我国的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也是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他13年间从不间断,为华农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

面对教育断层,他顶住巨大的压力,破格晋升年轻知识力量,这才有了“华农八大金刚”,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格局。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更多时代楷模卢永根内容推荐(点击进入)时代楷模卢永根学习心得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观后感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感悟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有感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8月12日,刚刚过完入党70周年的“生日”,89岁的他安详离世,走得坦坦荡荡。

积蓄,全都捐了,880多万元,一分不剩,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最后一笔党费,老伴代交了,有1万元之多……这一生,他是那样简朴,简朴到家里连窗帘都不挂;可他又是那样富足,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身后泽被万千学子,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碑。

他曾说,生活过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无愧我心”。

他,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布衣院士”。

“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生命最后的时光,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倦。

可一说起当年入党时的情形,他眼中立刻发出明亮的光。

“当时在香港,一个很小的房子,有面墙壁挂着党旗。

”老人的广东口音有些颤抖:“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有电话、出门有汽车。

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被父亲送回广东花都老家避难,谁料想,这里也被铁蹄践踏。

“老卢看到日本鬼子检查‘良民证’,一不顺从就一巴掌打过来。

”老伴徐雪宾说,这一幕让老卢永世难忘。

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卢永根陷入了迷茫。

就在这时,一道“红光”照进了他的人生……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

其实,早在两年前,17岁的他就瞒着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

“对祖国的命运自当不能袖手旁观!”卢永根如是说。

“他把入党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

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为他过生日。

2019最新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范文

2019最新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范文

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广州,我们又永远失去了一位科学家,卢永根院士,享年89岁。

他是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1930年12月2日生于香港,广东花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小编整理了2019最新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范文3篇,欢迎参考分享。

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1983年,卢永根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开始了长达13年的校长生涯。

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专访时,卢永根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这三个角色的关系,说自己谨记“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这个简单原则体现了卢永根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学校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真正要把握好这三种角色的关系很难。

卢永根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真正做到了。

在卢永根看来,很多人是有多重身份的,比如说既是专家,又是党员。

如果他们在党内以专家自居,在党外的专家面前又标榜自己为党员,这是不行的。

而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党员,工作上首先要从大局出发;在校长和教授身份上,自己首先应该考虑校长这个角色。

既然是校长,就要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就要把自己教授的工作和身份暂时放下。

特别是不能利用校长的身份,给自己的教授身份获得好处,比如学校的资源向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实验室倾斜,利用自己的地位帮助自己的团队获取研究经费等种种好处。

这一点,给张桂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据他回忆,老师卢永根担任校长的13年,完全是全心全意站在学校的高度,为学校全局谋发展,但也恰恰是他自己的实验室发展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期。

身为校长,卢永根坚持着自己的治校理念。

在他的回忆中,当校长期间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摆在首位的是学校的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第二,坚决抵制住了学校为主体的商业行为;第三,不遗余力地进行校园环境建设。

在若干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三件事,都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而正是这份答卷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二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广州,我们又永远失去了一位科学家,卢永根院士,享年89岁。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心得体会(10篇)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心得体会(10篇)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心得一近日,中宣部追授原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他学习。

“时代楷模”节目播出后,在基层广大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卢永根一生从事稻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以及水稻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工作,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协助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丁颖去世后,卢永根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

卢先生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我们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在工作中,我们不再怕辛苦,不再区分分内分外工作,不再纠结于个人得失,不再看重个人荣誉,不再患得患失,只要是有利于学院发展、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事情,我们总是会想尽办法完成,想尽办法做好。

我们不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精神的富足;我们遇到困难不再彷徨,而是勇往直前;我们取得成绩,不再飘然自得,而是淡然处之。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

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

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学习他始终不忘初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心得二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学习时代楷模布衣院士卢永根心得四篇

学习时代楷模布衣院士卢永根心得四篇

学习时代楷模布衣院士卢永根心得四篇学习时代楷模布衣院士卢永根心得四篇【篇一】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 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 ,著名水稻遗传学家。

2019年 8月,因病在广州逝世。

他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关爱和支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他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

有着70年党龄的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献出一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不仅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也是一名有着执着理想信念的优秀共产党员。

一、做好广泛宣传。

要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普通群众中开展广泛宣传,掀起学习高潮。

针对不同的群体,通过在人流量多的场所制作先进事迹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在网络和电视播放短片、入户讲述、校园宣讲、讲座授课、文件传达等多种形式,将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宣传到位,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和鼓舞党员和群众。

二、开展集中学习。

将卢永根的先进事迹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作为开展党员学习先进典型教育的生动教材。

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卢永根信念坚定、至诚报国、爱岗敬业、对党忠诚、胸怀坦荡、情操高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大力弘扬爱国奋斗奉献精神和忠诚执着朴实品格。

三、强化学习效果。

要组织党员干部通过集中收看,交流讨论学习收获,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切身体会优秀共产党员坚定信仰、担当作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最新心得体会5篇_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有感5篇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最新心得体会5篇_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有感5篇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最新心得体会5篇_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有感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做最后的贡献。

”因患重病,87岁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在与自己夫人徐雪宾商量后,决定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派遣回到广州。

从此,他在教育领域开始了一辈子的坚守。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的生活回到内地呢?卢永根的回答简单而真挚,“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正是带着这份爱国的赤子之心,卢永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仅为科研奉献了一切,也为广大学子点燃了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这份真挚的爱国热情不仅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卢永根,用坚定的爱国信念来武装自己。

从年轻时放弃安逸生活回到内地,到后来在教育领域的一辈子坚守,这其中始终支撑卢永根的便是他坚定的爱国信念。

卢永根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

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学习卢永根,用严谨的工作作风来塑造自己。

“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是卢永根经常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

而“先党员,后校长”则是他的口头禅,他认为当好校长的前提是先当好一名党员。

在工作上,卢永根对人对己都十分严格,不搞一点特殊,即使到后来身患重病,也依然坚持不搞特殊化。

学习卢永根,用朴实的生活态度来修饰自己。

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而卢永根自己的生活非常朴实,有人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他的家,从中可见其生活简朴。

破旧的家,简单的饭,一点一滴都昭显着这位老人骨子里的淳朴。

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范文3篇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广州,我们又永远失去了一位科学家,卢永根院士,享年89岁。

他是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1930年12月2日生于香港,广东花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小编整理了2019最新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范文3篇,欢迎参考分享。

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1983年,卢永根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开始了长达13年的校长生涯。

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专访时,卢永根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这三个角色的关系,说自己谨记“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这个简单原则体现了卢永根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学校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真正要把握好这三种角色的关系很难。

卢永根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真正做到了。

在卢永根看来,很多人是有多重身份的,比如说既是专家,又是党员。

如果他们在党内以专家自居,在党外的专家面前又标榜自己为党员,这是不行的。

而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党员,工作上首先要从大局出发;在校长和教授身份上,自己首先应该考虑校长这个角色。

既然是校长,就要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就要把自己教授的工作和身份暂时放下。

特别是不能利用校长的身份,给自己的教授身份获得好处,比如学校的资源向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实验室倾斜,利用自己的地位帮助自己的团队获取研究经费等种种好处。

这一点,给张桂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据他回忆,老师卢永根担任校长的13年,完全是全心全意站在学校的高度,为学校全局谋发展,但也恰恰是他自己的实验室发展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期。

身为校长,卢永根坚持着自己的治校理念。

在他的回忆中,当校长期间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摆在首位的是学校的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第二,坚决抵制住了学校为主体的商业行为;第三,不遗余力地进行校园环境建设。

在若干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三件事,都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而正是这份答卷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二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广州,我们又永远失去了一位科学家,卢永根院士,享年89岁。

他是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1930年12月2日生于香港,广东花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由于不在领域内,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卢永根院士,是啊,我们每天都知道某些明星的消息,某些烂七八糟网红的消息,可是科学家,我们太少知道他们的消息了。

我们儿时,有多少人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啊,成为了科学家就更好地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现在我们都长大了,这份理想早已离我们远去,科学家,听起来多么光荣的称号,渐渐被我们这琐碎的生活给彻底淹没了。

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数学,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要想成为科学家,必须学好数理化,后来渐渐地,分数就成了我们追逐的目标,高考成了我们必须逾越的龙门。

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高考而学习,完全取代了为了理想而学习。

很多时候,我们不再爱学习了,考试就是痛苦,分数就是折磨,总是考第一的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人的努力,都被名次压垮了。

后来加入了社会,工作了,科学家的梦想就彻底远离我们了,为了枯燥乏味的琐碎生活有那么一点色彩,我们拼命挣钱,似乎挣钱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科学,那是别人的生活,那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世界。

甚至连我们能接触的所有媒体,都充斥了各种明星、网红的消息,是啊,他们更具谈资,他们表面上的光鲜似乎更值得我们追捧,他们是这个社会浮于表面的美,他们可以使我们暂时忘却生活的艰辛,以为嘻嘻哈哈地可以这样走完一辈子,但事实上呢?真正让我们这个世界更进步的还是科学家,是他们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深刻,让我们懂得更多的真理,让技术更先进,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

他们仍然是最伟大的,不会因为甚少有人关注就会失去光彩。

我们最敬爱的科学家们,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被人知道,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社会,为你我,默默地奉献了一生,他们是最值得我们铭记的。

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三丁颖去世之后,卢永根回到华南农学院,继续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带回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七千多份稻种,成为华南农学院开展水稻育种最宝贵的资源。

据他的学生刘向东介绍,这个种质资源库,不仅学校的研�咳嗽笨梢岳用,也开放给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内科研机构,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是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运动初期,卢永根被戴上“死不改悔走资派兼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后来被下放广东翁城干校,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时光。

直到1978年,卢永根才迁回广州。

1978年8月,由国家农牧渔业部派遣,卢永根到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遗传评价与利用”培训班学习,为期4个月,在培训班结业考试中,卢永根在来自11个国家的31名学员中,成绩名列第一。

培训结束后,卢永根以访问学者身份又留所从事研究工作2个月。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科研人员培育出水稻矮秆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同时,矮秆也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因此对水稻矮生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期,卢永根对此进行了研究。

他选用矮脚南特等4个早籼稻矮源,分别与高秆品种冷水麻杂交,通过对其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研究矮源的基因型和遗传方式。

通过实验,卢永根发现水稻品种的半矮生性属简单遗传,受一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同时还存在一些修饰基因。

因此,他提出矮秆水稻品种并非越矮越好,半矮生性品种比较符合中国当前育种的要求。

与此同时,他将中国现有的水稻矮秆品种划分为矮生性和半矮生性两个类型和四个群,其中半矮生性的遗传方式较简单,容易在其后代得到稳定。

卢永根还强调,理想的矮源不仅遗传组成应属于半矮生性,而且要具备优良经济性状和高的配合力。

这些研究结果为有效利用现有水稻矮源和人工创造新矮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1980年,卢永根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与美国著名水稻遗传育种专家J.Neil Rutger博士合作研究。

在这里,他将自己对水稻育种的研究拓展到了细胞生物学层面,进行水稻诱导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细胞学研究。

卢永根将11个水稻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划分成四类:可染花粉败育型、部分花粉败育型、完全花粉败育型和无花粉型,进而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期对这四类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进行了细胞学观察,探讨它们的败育机理。

结果表明,明显的染色体畸变与胞核雄性不育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丁颖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一文中认为,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华南,而分布在华南的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

在丁颖的影响下,卢永根也开始密切关注中国稻作的起源问题,并多次与梁家勉等知名农学史家交流。

但多年以来,对中国栽培稻起源的研究,多限于历史学、考古学等少数几个领域。

卢永根在20世纪80年代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对栽培稻种的起源进行了研究。

他选择了原产中国的普通野稻、药用野稻和疣粒野稻三个野生稻种,对它们进行粗线期核型的研究,并与栽培稻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了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存在着差异,其中普通野稻与栽培稻在染色体长度变化范围、相同类型和编号的染色体数目、核仁组成中心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分布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最大相似性,从而进一步印证了丁颖的论点,即普通野稻是中国栽培稻的近缘祖先。

卢永根时代楷模观后感四1949年8月,卢永根按照组织上的安排,顺利考入私立岭南大学医学院,同时领导着岭南大学的地下学联工作。

之后不久,因承担社会工作过于繁忙,而医学院的课程又过于繁重,卢永根转入了课业负担稍轻的农学院,自此开始接触到自己一生的研究事业——农学。

1952年11月,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也随之成为华南农学院大四的学生。

在华南农学院里,卢永根认识了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丁颖教授。

丁颖早年留学日本学农,回国后在广州从事稻作研究,卓有建树,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水稻育种领域便有“南丁(颖)北赵(连芳)”之称。

丁颖给高年级学生讲授专业补充课,主要内容是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中国稻作区域划分,这门课程深深吸引了卢永根,也直接促使他日后走上稻作研究之路。

1953年8月,卢永根大学毕业,党组织安排他留校任教。

从此他成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助教,不仅从事教学,也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

留校工作之后,卢永根和丁颖在工作上有了更多交集,除了在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他们还是华南农学院仅有的两位广州市人大代表,常常要一起去参加会议。

40多岁的年龄差异,并没能阻挡两人互相学习的劲头:在学术上,卢永根不停地向丁颖靠拢;在政治上,丁颖也经常向卢永根请教。

1955年,经华南农学院选派,卢永根到北京农业大学参加为期两年的“全国作物遗传选种进修班”,课程内容以米丘林遗传学为主,由苏联专家费·米·普罗茨科夫讲授。

但卢永根本人根据以往的育种实践,主张实事求是,反对全盘以米丘林遗传学作为业务指导。

他坚持认为“苏联专家的国际主义精神是很感人的,但政治和业务不能混为一谈,美国教授业务(注:主要指摩尔根遗传学)好,但政治上反对我们,这个我们也分开来看”,而当时的状况是“对苏联专家盲目崇拜,对中国专家不够重视”。

在1958年的整风运动中,这些观点成为卢永根政治上的重大问题,被给予留党察看一年处分。

1957年,丁颖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调往北京工作,但许多业务工作仍留在华南农学院,卢永根继续在这里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961年8月,中央决定为老专家配助手,丁颖选中了卢永根。

次年八月,卢永根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成为丁颖的科研助手。

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的丁颖并没有因为行政工作繁忙而放弃自己的研究业务,他多年一直希望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考察开始实施,卢永根成为本项研究最重要的参与者。

甚至,在有些丁颖无法亲自参与的时候,由卢永根来代替他完成了部分工作。

相关文章:1.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最新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3.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最新心得体会5篇4.时代楷模卢永根最新学习心得体会5篇5.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