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教学案例
大庆实验中学第二届“美师优课”课堂教学大赛教案-群文阅读·谁为昭君定妆容?—王昭君文学形象探究

大庆实验中学第二届“美师优课”课堂教学大赛教案附件一:王昭君文学形象探究群文阅读材料附件二:王昭君文学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探究自读表格附件三:群文阅读课堂环节学生活动自我评价单附件一:王昭君文学形象探究群文阅读材料(一)文言文语段,南朝宋范晔所著史书《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初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①。
时呼韩邪②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生二女。
① 掖庭:[yè tíng]即永巷。
汉武帝太初元年改称“掖廷”。
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
掖庭令:官名,掌宫人簿帐及蚕桑女工等事。
② 呼韩邪单于:[hūhÁnyé chÁnyú]西汉后期匈奴单于,他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单于,因迎娶王昭君而广为人所知。
(二)文言文语段,东晋葛洪所撰的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①,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失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竟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弃市②。
① 阏氏:[yān zhī]匈奴皇后号。
② 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三)律诗,唐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②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③,独留青冢④向黄昏。
画图省识⑤春风面,环佩⑥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⑦,分明怨恨曲中论。
①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 明妃:指王昭君。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③ 去:离开。
峡江风流屈原、昭君综合性学习案例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峡江风流--屈原、昭君--综合性学习案
例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中学覃剑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三峡历史上的名人;学习从各种不同的途径
收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
1.了解屈原、昭君的生平,收集有关屈原、昭君的故事、传说。
2.收集后代文人墨客关于评价屈原、昭君的诗词及其
他文学作品。
3.了解屈原和昭君生活的时代特点,对屈原投江和昭
君出塞的举动有更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二.交流汇报阶段
1.故事会--听我讲屈原(昭君)
活动时,先分小组讲,小组推举讲的好的同学到班上讲。
2.赛诗会
A.屈原的诗文
B.后人写屈原和昭君的诗文
活动中,将学生分成男女两个组,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交流。
C.辩论会
辩论内容:屈原投江值不值
昭君出塞亏不亏
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小结阶段
1.学生谈体会:在这次活动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对如何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又有了哪样一些认识。
2.以实录的形式将整个活动过程记下来。
作者邮箱:qj720167@。
史实昭君教案初中

史实昭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王昭君的生平事迹,理解她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王昭君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王昭君故事中体现出的和平、民族团结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王昭君故事的历史背景。
2. 如何让学生从王昭君的故事中汲取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关于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等。
2. 学生阅读材料:关于王昭君的故事、诗歌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王昭君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美丽女子。
2. 提问:“你们听说过王昭君吗?你们对她的了解有哪些?”二、讲解王昭君的生平事迹(15分钟)1. 介绍王昭君的出生背景、入宫原因。
2. 讲述王昭君画像被贬、自愿出塞和亲的过程。
3. 分析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匈两族关系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历史意义。
三、探讨王昭君故事中的和平、民族团结精神(15分钟)1. 提问:“王昭君为什么愿意放弃宫廷生活,远嫁匈奴?”2. 引导学生从王昭君的故事中认识到和平、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讨论:王昭君故事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四、分析王昭君故事的历史背景(10分钟)1. 讲解汉匈关系的历史背景。
2. 分析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政治意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地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王昭君故事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王昭君的故事。
2.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从王昭君的故事中汲取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使学生了解王昭君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王昭君故事中的和平、民族团结精神,培养学生对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王昭君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王昭君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王昭君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昭君的生平及影响;
2. 掌握王昭君的重要作品及其意义;
3. 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王昭君的生平及影响;
2. 王昭君的重要作品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王昭君的文学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 理解王昭君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
教学准备:
1. 穿插相关音视频资料;
2. 准备图片资料;
3. 准备相关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利用音视频资料导入,展示王昭君的形象及相关作品,引起学生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王昭君的生平及影响;
2. 讲解王昭君的重要作品及其意义;
3. 解释王昭君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王昭君的文学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就王昭君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展开讨论。
四、展示(10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概括王昭君的重要性和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王昭君及其作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王昭君的生平及作品,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亲自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中历史王昭君教案

初中历史王昭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王昭君的生平和事迹。
2. 了解玦初中人物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 王昭君的生平和事迹。
2. 王昭君在中古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王昭君的地位和影响。
2. 王昭君与其他古代人物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
1. 王昭君的生平和事迹。
2. 王昭君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王昭君与其他古代人物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王昭君的形象和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 了解王昭君的生平和事迹,分析其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分组讨论王昭君与其他古代人物的关系,展示结论并进行讨论。
4. 总结教学内容,明确王昭君在中古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5.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资源
1. 王昭君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2. 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课时安排
1. 第一课时:导入和了解王昭君的生平和事迹。
2.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王昭君与其他古代人物的关系。
八、教学评价
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展示,了解王昭君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其对王昭君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王昭君刘邦教学设计

王昭君刘邦教学设计王昭君刘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昭君和刘邦的背景和历史事件。
2.掌握王昭君和刘邦的主要形象特点。
3.了解王昭君和刘邦的爱情故事,并分析其影响。
二、教学内容:1.王昭君和刘邦的背景介绍2.王昭君和刘邦的形象特点3.王昭君和刘邦的爱情故事及其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通过放映有关王昭君和刘邦的影视片段或播放相关音乐,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有关王昭君和刘邦的知识和印象。
2.知识讲解(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背景和历史事件)教师通过讲解幻灯片、图文资料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背景,包括王昭君是西汉昭帝刘弗陵的女儿,刘邦是汉朝的创始人等。
3.形象特点分析(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形象特点)教师通过讲解幻灯片、图文资料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形象特点。
如王昭君被誉为“漂亮的汉字”,形容她容貌秀丽美丽,刘邦则被认为是一个有智慧、果断、勇敢的领导者。
4.爱情故事及其影响(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爱情故事及其影响)教师通过讲解幻灯片、图文资料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爱情故事,包括他们相遇、产生感情以及最终分离的情节。
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王昭君和刘邦爱情故事对历史、文化的影响,如成为了民间艺术创作的素材、影响着后世人们对爱情的向往等。
5.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和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王昭君和刘邦的形象特点、爱情故事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可以让学生就王昭君和刘邦的形象特点、爱情故事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课堂展示。
6.总结(概括主要内容)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概括王昭君和刘邦的背景、形象特点以及爱情故事及其影响等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拓展活动和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学拓展活动可以包括角色扮演、歌曲创作等。
小测验则可以是选择题或问答题,测试学生对于王昭君和刘邦的掌握程度。
谁为昭君定妆容?—— 王昭君文学形象探究

(2)课上情境探究:①为王昭君进行女性文学人物分组,考察学生对昭君形象的理解能力。
A 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琵琶女(《琵琶行》);祥林嫂(《祝福》)。
B 组:“氓”的“妻子”卫女(《氓》);窦娥(《窦娥冤》);繁漪(《雷雨》)。
C 组:花木兰(《木兰辞》);穆桂英(《杨门女将》);刘和珍(《记念刘和珍君》)。
你认为应该把昭君放到哪一组,结合手中的文本展开讨论,说明观点。
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得出,历史真实的昭君是抗争决绝,并完成了和亲使命的形象。
文学世界中的昭君有委屈哀怨的、有抗争决绝的。
②探究复杂、多意的王昭君形象的成因:谁为昭君定妆容?学生能结合作者的生平、际遇,根据作者带有倾向性大庆市实验中学谢丹谁为昭君定妆容?———王昭君文学形象探究一、背景分析1.学情分析:高三复习时,有部分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较弱,概括人物形象特征不准确;仅仅能从知人论世的层面分析人物形象,却不能关注到形象背后的文化内容和审美意义。
笔者决定构建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为方向的群文阅读来尝试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
2.教材分析:必修三:杜甫《咏怀古迹》里出现过王昭君的文学形象,史学家莫砺锋说过:“在唐宋诗歌所涉及的咏史人物中,男贾谊,女昭君。
”众多吟咏昭君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昭君形象是复杂的。
3.课标要求:《课标》要求创设具体情境,以任务群方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合作探究语言运用规律,达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形成正确的审美品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阅读了有关“昭君出塞”的文字资料,特别是清人胡凤丹编辑的《青冢志》,参考了特级教师陈兴才《语文学习任务群研究系列》等文章。
选择了8篇有关昭君出塞的文本组成群文阅读资料,分别是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节选)、南朝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节选)、唐杜甫《咏怀古迹》、北宋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其二)、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删减)、明汪循《明妃》、神话传说《明妃出生》(节选)、朱大可《王昭君高歌“欢乐颂”》(节选)。
【实用文档】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活动目的: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
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
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
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在各小组上讲台的同时,推选出的评分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按下表评分。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活动过程:以下是一个活动小组按上面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的精彩过程。
(四人小组上台,幻灯投影出他们的中心议题,并开始陈述)甲同学: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我们四人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姓名:孙昭君学科:数学课题:《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校:山西省祁县中学校课题: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教学内容分析:这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A版)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常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虽然刻意地去改变教学的方式,但仍太多旧时的痕迹,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影,失去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
所以如何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就很值得思考探索。
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两点:第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情境,例如单调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以及三角函数模型的意义。
第二、注重三角函数模型的运用即运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和描述周期变化的现象(周期振荡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在三角函内容处理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能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并建立起三角函数的模型;其二: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摩天轮旋转及生成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
并通过问题的探究,体验“数学是过程的思想”,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借助摩天轮的情景问题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2.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3.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六、教学过程展示情景引入问题1:如图是一个摩天轮,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o h ,它的直径为2R ,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秒,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从初始位置OA 出发(如图1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h 为多少?过了45秒呢?过了t 秒呢?备课过程:认为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选择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此情景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理解。
这个数学模型很好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交,也能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地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三角函数过渡,揭示函数的本质。
复习回顾锐角三角函数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分析】:作图如图2很容易知道:从起始位置OA 运动30秒后到达P 点位置,由题意知030=∠AOP ,作PH 垂直地OAP 图1OAPHB NM图2面交OA 于M ,又知MH =o h ,所以本问题转变成求PH 再次转变为求PM 。
要求PM 就是回到初中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即锐角的三角函数。
问题2:锐角α的正弦函数如何定义? 课堂生成:学生探究后得到RMP OP MP ||||||sin ==α⇒αsin ||R MP =⇒αsin ||0R h PH +=⇒h αsin 0R h +=所以学生很自然得到“过了30秒后,过了45秒,你离地面的高度h 为多少?”0130sin R h h += 00245sin R h h +=总结:0t 在锐角的范围中,00sin t R h h += 引入新课问题3:请问t 的范围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离地面的高度h 为多少?能不能猜想0sin t R h h +=?【分析】: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把锐角的正弦推广到任意角的正弦。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任意角的三函数角函数。
问题4: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P P y x P ,能你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α的正弦函数的定义吗?能否也定义其它函数(余弦、正切)?【教师提示下学生探究得出结论】:||||sin OP MP =αRy P =Rx OP OM P ==||||cos α,PP x y OM MP ==||||tan α问题5:改变终边上的点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为什么? 【回顾与反思】:先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几个点,计算比值,获得具体认识,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过程比较繁琐。
aOMPYXOAPBM【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三角函数值不会随着终边上的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只与角有关系。
通过摩天轮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可以跟锐角正弦的定义一样。
问题6:大家根据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能否也给出第二象限角的定义呢?【学生生成】:只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上面已知知识得到||||sin OP MP =αRy P =定义好第二象限角后,让学生自己算出摩天轮座舱在第150秒时,离地面的高度h ?也有一些困难。
通过摩天轮知道:=+=00150sin R h h 00130sin R h h +=由此得到:21150sin 0=【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让学生检验||||sin OP MP =αRy P =在第二象限角是否正确?问题7:||||sin OP MP =α在第三象限角或第四象限能成立吗?【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模型,检验定义是否正确,从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正、负符号的偏差。
(可以让学生取210=t ,从而,210sin 00R h h +=得到0210sin =21-,发现这与||||sin OP MP =α不相符,实际上是||||sin OP MP -=α)【总结】:我们通过个模型知道如何在某些范围内如何计算自已此时离地面的高度,用数学模型00sin t R h h +=来表示,当摩天轮转动,角度的概念也不知不觉地推广到任意角,对于任意角的正弦不能只是依赖于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OPxy图3的对边的长度比斜边长度了,我更应该用点P 的横坐标来代替||MP 或||MP ,那么这样就能够很好表示出正弦的函数任意角的定义。
对导入部分的反思:以新颖背景“摩天轮”引课,从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入手,引导学生尝试探究,逐次深入引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以问题形式巩固深化任意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结合平位图直观作用,使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清楚展现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加深了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认识。
但是新课程教材强调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但不意味着每个知识点都需要人为创设情景加以探究,现实的教学由于受教学时数限制,总是希望课堂教学效率高些,本节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创设情境“摩天轮”引入课题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导致重心偏离。
其实只要让学生理解有必要引入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然后直接下定义,从课堂教学效率而言,可能会更好些。
以后可以考虑如下导入:(情景1)我们在初中通过锐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习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等三个三角函数. 请回想:这三个三角函数分别是怎样规定的?学生口述后再投影展示,教师再根据投影进行强调:问题1:我们已经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也能推广到任意角吗? 怎样推广?( 用角的对边、临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1.1节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这样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教师对学生思考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对边邻边αsin α=斜边对边,con α=斜边邻边,tan α=邻边对边(图1)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如图3,已知点),(y x P 为角α终边上的点,点P 到顶点O 的距离为R ,则R y =αsin (R ∈α) R x =αcos (R ∈α) xy =αtan (ππαk +≠2)【分析】: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模型进一步体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
问题8:当摩天轮的半径R =1时,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课堂生成】:y =αsin ,x =αcos ,xy =αtan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取到原点的距离为1的点可以使表达式简化。
教师进一步给出单位圆的定义 给出下列表格,让学生自己补充完整。
三角函数定义一:1||=OP定义二:R OP =||定义域αsinyR y R ∈α αcosxR x R ∈ααtan xyxyππαk +≠2第三部分——例题讲解例1.(课本P14例2)已知角α终边经过点)4,3(0--P ,求角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让学生现学现卖,得用上面的定义二就可以得到答案。
例2.(课本P14例1)求35π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独立完成。
然后与课本的解答相对比一下,发现本题的难点。
)OPMxy图4【讲回过程】:本题题意很简单,但是如何入手却是难点,关键是对本节课的三角函数定义的要点有没有领会清楚(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因此本题的重点之处是如何利用单位圆找到这个点P ,如图4可以知道3π=∠POM ,又点P 在第四象限,得到)23,21(-P ,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得到本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