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教案

合集下载

史实昭君教案初中

史实昭君教案初中

史实昭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王昭君的生平事迹,理解她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王昭君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王昭君故事中体现出的和平、民族团结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王昭君故事的历史背景。

2. 如何让学生从王昭君的故事中汲取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关于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等。

2. 学生阅读材料:关于王昭君的故事、诗歌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王昭君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美丽女子。

2. 提问:“你们听说过王昭君吗?你们对她的了解有哪些?”二、讲解王昭君的生平事迹(15分钟)1. 介绍王昭君的出生背景、入宫原因。

2. 讲述王昭君画像被贬、自愿出塞和亲的过程。

3. 分析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匈两族关系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历史意义。

三、探讨王昭君故事中的和平、民族团结精神(15分钟)1. 提问:“王昭君为什么愿意放弃宫廷生活,远嫁匈奴?”2. 引导学生从王昭君的故事中认识到和平、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讨论:王昭君故事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四、分析王昭君故事的历史背景(10分钟)1. 讲解汉匈关系的历史背景。

2. 分析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政治意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地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王昭君故事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王昭君的故事。

2.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从王昭君的故事中汲取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使学生了解王昭君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王昭君故事中的和平、民族团结精神,培养学生对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实用文档】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实用文档】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活动目的: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

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

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

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在各小组上讲台的同时,推选出的评分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按下表评分。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活动过程:以下是一个活动小组按上面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的精彩过程。

(四人小组上台,幻灯投影出他们的中心议题,并开始陈述)甲同学: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我们四人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

昭君出塞简要教案

昭君出塞简要教案

课题第一节匈奴统一课型新授授课人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节授课时间初一23-30 班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统一发展的概况通过引导学生对匈奴扩张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匈奴的起源匈奴的发展统一教学难点匈奴的统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影像资料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学情分析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00后左右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国外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内蒙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板书设计第一节、匈奴的统一一、北方少数民族二、匈奴的起源三、冒顿时期的匈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回忆历史课上关于匈奴的有关知识问题:秦朝时,蒙恬北击匈奴【教学过程】一、匈奴建国示意图:秦统一中国之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布匈奴建国概况: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游牧部落割据着。

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

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今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

此外还有其他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

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二、历史上的与中原各国:1、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

昭君出塞教学设计

昭君出塞教学设计

昭君出塞一、教材解析课文《昭君出塞》是一篇文包诗课文,课文主要通过叙述王昭君出塞前的故事来引出本文的教学重点王思廉的《昭君出塞图》一诗,课文整体故事性强,结构完整,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查阅昭君出塞后的故事,体会诗人的矛盾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整体感悟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昭君出塞前后的故事,并能简单叙述,掌握课文生字词。

2.通过对昭君出塞故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学习。

3.使学生把握诗人的写作情感,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重点1. 了解昭君出塞对国家安定、民族和谐的重大意义。

2. 能体会诗人讽刺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的写作意图,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难点1. 体会诗歌哀痛的气氛与现实王昭君出塞带来的益处的矛盾之处,体会诗人的独具匠心之处。

五、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课时两课时八、教学过程(一)、人物激趣,走近故事1. 同学们,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汉代美女,她在四大美女之中,得到的评价最高,大多是同情与赞叹,历代诗人诵咏不绝。

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大家有谁知道她的吗?她是谁?有什么故事?(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并补充)2.同学们初步了解了王昭君这位美人,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是关于王昭君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写了些什么?(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清生字词,教师板书课题《昭君出塞》。

2. 请同学简要叙述课文内容,引出诗歌《昭君出塞图》。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1. 对诗人王思廉进行简要介绍。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3. 结合课后习题第2、3题,指名读古诗,正音;学习生字,描红。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粤剧《昭君出塞》选段教案 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粤剧《昭君出塞》选段教案 花城版

粤剧《昭君出塞》选段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 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特色与悠久的历史, 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更加热爱戏曲艺术, 热爱民族文化。

22. 通过欣赏体验粤剧的风格特点, 初步了解他的发展概况。

3.通过听辨练习判断出戏曲的剧种。

教学重点: 欣赏《昭君出塞》唱段。

教学难点: 体会并辨别地方戏曲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 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国粹京剧, 今天要学习第六单元《梨园百花》进一步体会我国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

(幻灯片展示课题)首先我们看几段视频资料。

2、请学生模仿矮子功, 学演员蹲着走路。

以积极参与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1.同学们模仿得很像, 我看很有学习戏曲的天分哦。

其实戏曲的魅力还不止于此, 凄美的故事中蕴含美丽, 质朴的音调中显现悲壮, 爱的情感冉冉升腾, 美的乐波潺潺流淌。

听, 犹如山泉正静静地流进我们耳朵的是昆剧《牡丹亭游园》选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播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视频资料。

简介《牡丹亭》故事概要并介绍昆曲的发展和特点。

2.如果说昆剧犹如静静的山泉, 那么越剧就像是竹林间优美的小溪, 极富江南地区的诗情画意, 接下来我们欣赏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一起体会一下它优美抒情的风格。

播放《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视频资料, 重点介绍越剧的发展和特点。

3.山泉小溪汇进了河流, 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呢?应该是一条涛涛流淌的河流吧。

这就是评剧给我的印象, 请听评剧《花为媒》选段《报花名》。

播放《报花名》视频资料, 介绍剧情, 重点介绍评剧的发展和特点。

24、接下来我要带大家去湖北黄梅县, 听到这个地名, 大家肯定猜到我们要欣赏的戏曲了吧?对, 就是黄梅戏。

黄梅县有将近30个湖泊, 然而黄梅戏就像这些家门口的湖泊一样亲切朴实, 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播放黄梅戏《夫妻观灯》选段《闹花灯》, 介绍此选段的情景, 重点讲解黄梅戏的发展和特点。

走进舞剧《昭君出塞》 教学设计

走进舞剧《昭君出塞》 教学设计

走进舞剧《昭君出塞》教学目标:1.了解舞剧的概念,了解舞剧是怎么样通过舞蹈、音乐、舞台设计等艺术方式来呈现剧情。

并能认真欣赏本课所呈现的舞蹈片段,从舞蹈语汇中感受其中的舞蹈美,音乐美以及舞台设计的艺术美。

2.通过学习本课,扩展了对艺术的欣赏视野,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热爱。

3.学生通过参与课堂的互动及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与同学分工合作,能编排自己生活中的舞蹈语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舞蹈、音乐、文学、舞台艺术等综合艺术对舞剧的艺术的呈现。

难点:通过对剧情了解和对舞蹈、音乐的把握,并表达自己对舞剧人物形象塑造意图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

今天彭老师好开心,想表达自己的心情,想起一句话《礼记.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比音而乐之,谓之乐。

音质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欣赏老师表演一段古典舞。

(我的昭君)二、作品舞剧《昭君出塞》片段鉴赏1、舞剧总编导介绍:孔德明,女,中国歌舞剧院青年舞蹈编导家,她善于挖掘中国古典文化的典型人物作为创编题材,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历史的一种个性解读。

代表舞剧《孔子》、《关公》、《昭君出塞》。

其中,她认为“昭君”二字承载着大众对中国古代女性最美好的幻想,成为了人们向往和平的情感寄寓;战争到和平的沿变,不仅仅是时代政治与文化的历史运筹,更是女性英雄史诗的壮阔书写。

2、舞剧《昭君出塞》的人物关系分析及故事结构展示人物关系直观图。

本舞剧分为六个部分四幕,序、和亲、出塞、贺婚、宁边、尾声。

介绍本剧主要故事情节:在西汉时期,为了维护汉和匈奴的和平,汉宣帝把王昭君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被称为“宁胡阙氏”。

3、舞剧《昭君出塞》片段鉴赏⑴、序:烽烟陈尸遍野,哀鸿遍野,边怨遍野……遍野的陈尸似乎回到那倒下的瞬间——他们在痛苦地挪动着自己的躯体,颤抖的双手绝望地晃动,好像在唤回那将要飘逝的魂灵……遥居宫中的昭君,仿佛聆听着边塞的哀怨;一阵微风掠过,昭君抬头放目,似乎感悟着自己的使命……提问:此片段中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汉宫与匈奴“和亲”势在必行?谈谈你的看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1、想象法2、以诗解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时:一课时教程: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

《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āo。

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

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

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

(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活动目的: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

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

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

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在各小组上讲台的同时,推选出的评分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按下表评分。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活动过程:以下是一个活动小组按上面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的精彩过程。

(四人小组上台,幻灯投影出他们的中心议题,并开始陈述)甲同学: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我们四人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元帝时汉和匈奴关系的基本掌握概况,昭君出塞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汉初和汉元帝时和亲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和比较能力;通过对后人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昭君生平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昭君出塞
难点:昭君对汉代民族关系的历史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古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教师讲解这一首诗,由此导入。

教学过程:
一、昭君生平:(展示幻灯片,教师讲解)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

二、出宫侍御
(提问学生)请问有谁听过一个历史典故“画工弃市”的吗?
(教师概括,并展示幻灯片)王昭君出生于蜀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户平民之家,汉元帝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

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

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杀掉了画工。

三、出塞和亲
(师设问,学生分组讨论)汉初的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情况总结)1、关于汉初和亲的提出原因
2、汉初和亲的都是宗室公主
3、从汉初到汉元帝时汉与匈奴国力的改变
4、昭君的出塞之路,引出昭君“落雁”称呼的由来
5、总结: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四、匈奴生涯
(由学生讲述)公元前33年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后母,于是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

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她的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

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五、历史功绩:
1、教师介绍: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把中原的文化传授给匈奴人。

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

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2、展示古诗词: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
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兵.”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忘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引出问题:诗人是如何评价昭君出塞的?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对昭君出塞持肯定态度,起到协调匈奴与中原民族的关系,确保了稳定和发展.称之为“和平使者”,为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六、后世纪念
教师展示幻灯片,给学生介绍昭君的故里,墓葬。

课堂小结: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