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一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章讲授教育与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1.教育、各种教育起源说以及教育学派的概念。

2.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3.教育学创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与著作。

4.当代教育学状况。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教育”概念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

教育学的其他一些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教育命题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的。

不对“教育”这个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述这些范畴和命题。

一、“教育”的定义(领会)★★一般说来,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社会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一般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个体的角度: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以上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以上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但是,这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单纯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而且,广义的“教育”定义过于宽泛,几乎可以看成是“生活”的同义词,从而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规定性;狭义的“教育”定义在定义项中出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概念,犯了循环定义的毛病。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有目的的实践行为。

1.教育学原理-第1章-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原理-第1章-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表现。

教育现象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做是“教育问题”时,才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③教育问题具有生成性、社会性、价值性,其不等于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为基础。

④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各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研究任务: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由于我们对规律的掌握要经历认识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所以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及其价值就体现为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这三个方面。

3、教育学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解释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加深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教育学产生于发展阶段三、几种教育学1.实验教育学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②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依曼和拉伊③代表著作有梅依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④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⑤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忽视人的社会性,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部分___教育学原理

第一部分___教育学原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有的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认为是“教育规律”等。

还有的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

事实上,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但是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研究教育现象并不是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理论上,教育学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调整教育方针政策;在方法论方面,教育学要给予实际教育工作者以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科学质量。

三、教育学的历史和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教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Pedagogue”,是从古希腊伴随儿童学习所用的“教仆”派生出来的。

按其词源来说,教育学就是照顾、照看儿童的学问。

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Pedagogy”一词已被“Education”一词取代。

不过,在欧洲,“Pedagogy”和“Education”两词仍区别使用,把“教育”(Education)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Pedagogy)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 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 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 ”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 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教育”词源。
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与生物起源说一样,都是把动物的本能、
儿童无意识模仿这种人的类本能与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混为一谈,否
认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一本质。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 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 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1905)中写道, 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 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 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 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 有基本特点”,即承认儿童对成人的无意 识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 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锻炼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自我教育的特点有主体性、自控性、内向性、社会 性、终身性等。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理论
陈鹤琴(1892-1982 ) ,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 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先后获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1919 年回国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 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道路。前后近70年间,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 期的、开拓性的实践、验和研究工作,创建“活教育”的理论体 系。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一)中文的“教育”词源 1.(甲骨文)
2.古代典籍关于“教”的论述:(1)教育;(2)教导,指点;(3)告 诉;(4)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效”,相仿。 3.古代典籍关于“育”的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生育;(2)抚养;(3)培养,教 育;(4)生长,成长。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说
1.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 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贤江 教育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 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二、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 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 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代表作品:孟禄《教育史课本》 核心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无意识的 模仿。 局限:有进步的地方,但依旧否定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人物众多,集中于苏联和中国 代表作品: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核心观点:教育产生和发展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局限:劳动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有三阶段,分别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未来教育;
还有四阶段,分别为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 现代教育;
综合: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未来教育。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学习要学点习:目标:
➢ 概括教育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 描述出教育的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教育起源论主要是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三种主张。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 代表作品:勒图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
《教育原理》 核心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 需要。 局限: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以及人类教育的可选择性。
四学、习教要育点的:概念界定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 也。”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 杜威:“教育即生活。”
四学、习教要育点的:概念界定
广义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里的“人”是指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青 少年; 这里的“培养”是中性词,既包括积极的作用,也包括消极 的作用。广义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 我教育等。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11-12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11-12课件
教育学原理
课程描述: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 论课程,必修课程。
理性上认识教育的基本原理
课程要求
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 责任感,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本课程参考文献 :
1.叶澜《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9年版。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课程考核:
❖ 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 (Ю.K.БбaÓ aHcКИЙ)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2、特点
❖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
体系。 ❖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
❖ 1、观察法: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 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 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 2、实验法:指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目的, 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 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 研究方法。
3、调查法:
❖ 指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 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 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4、文献法: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 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 一种方法。
5、行动研究法:
❖ 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 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 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 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教育学原理1

教育学原理1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一、教育学的概念(名)1.教育学含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为研究任务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为研究任务的一门学科。

3.研究任务:(简)①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各种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规律性。

②指导教育实践教育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正确指导教育实践。

③探讨教育价值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要认真探讨教育的价值问题,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制定合理的教育目的和要求。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教育活动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要根据个性特征进行教育,是一种艺术。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简)(一)萌芽阶段: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体现在以下几本著作中:《论语》: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哲学、政治、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理想国》:阐述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学记》:我国古代儒家思孟学派所作,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雄辩术原理》(也叫《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特点:教育思想没有从哲学和政治体系中分化出来。

教育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教育著作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上。

教育论述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二)独立形态阶段(简)在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写了一系列教育著作阐明他们的主张,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并没有达到科学化的程度。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及贡献:英国学者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
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
萌芽阶段
独立形成阶段
成熟阶段
———————————————
2015/9/3
当代教育学发展阶段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一)教育学萌芽阶段
———————————————
——————————————— 问题
(发现)
关 系
现象 (研究)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研 究 对 象 规律 (揭示)
现象、问题与规律的关系
———————————————
例如:一个班级40名学生,有的学生喜欢学语文,有的爱好数学,这是生
活中真实存在的教学现象。 把这类现象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即学生学习兴趣问题。 研究这个问题: 一方面是为了寻找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和变化的规律性,如:学生年龄、性别 与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学业成绩与学习兴趣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等等。 另一方面则是利用规律探寻有效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
哲学体系
教育学
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概念,教育学作为一门 科学诞生了; 第二,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第三,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三)教育学的成熟阶段
———————————————
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孔子
柏拉图
孔子的教育
——————————————— 此图描绘孔子晚年埋 头编著《诗》、
《书》、《春秋》
;教授学生,培养人 才。相传孔子有弟子 三千。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
教育现象(二)


教育问题
为什么学生对学校生活这么不满和厌倦?
教育规律
教育促进适应并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教育现象(之三):都是乱改成语惹的祸 ———————————————
教育规律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若干观点辨析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一门学科。
教育学是把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规律。
———————————————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教育学原理
主讲教师:彭茹静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学习过程
教学要求 ———————————————
—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你所接触的各种中 小学教学模式 —小组协作,相互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课堂讨论
—听讲与提问结合:鼓励思考,相互启发 —课堂记录:记录课堂讲述的关键知识内容 成绩评定方法 — 平时:40%(考勤,作业等) — 考试(开卷与闭卷相结合):60%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教育现象(之一):义务教育的年限 ———————————————
1998年的《世界教育报告》则显示:在有数据可查的171个国家
中,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年,非洲的平均年限已达7.2年,北美、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年限为10-12年。 实行13年义务教育的国家:荷兰
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难点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学科群中的定位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思考:
———————————————
• 如何理解“教育学与教育学原理” 概念?
教育学=教育+原理
———————————————
2015/9/3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第一章 ———————————————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三、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学科群的关系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本章重点难点 ———————————————
重点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是一种特殊
教育现象
的社会现象,是各种各样 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和表 面特征。 虽然这种社会现象是 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 的产物;但并不是所有的 教育现象都可以构成教育 问题,它只有被人们关注、 讨论、评说,才构成 ‚教 育问题‛,具有研究价值。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二)独立形成阶段 ———————————————
公元16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
教育学的创立是教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 出来的是(英)培根。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 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有杯无患`````磁化怀
咳不容缓`````咳嗽药 净如人意`````去污剂 码到成功`````发动机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
教育现象(三)


教育问题
为什么学生会写错成语?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家庭和社
教育规律
会要联合起来,对学生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才能取得 良好的效果。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教育现象(之四):“马加爵事件”和“女版马加爵事 件” ———————————————
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 大学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2000级的马加爵(23岁)用钝 器将4名男同学杀死者。 女版马加爵事件 2007年12月19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 学院经济系工商管理专业大二女学生 张超(19岁)伙同其男友,将包养她 的情人木鸿章杀害,并用DV把分尸 (260余块)的过程全程拍摄了下来。
在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 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 人”。 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 是西方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 教育学论著。
赫尔巴特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
2015/9/3
2、独立学科阶段的特点
———————————————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三种常见的观点: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 教是教育规律。

关键词: 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
‚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 孙下一代。‛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 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 没了‛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 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 通!‛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观点一 :从众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
究教育。
观点二: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
究。
观点三: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 论、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
———————————————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
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
孕育时期
萌发时期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1、 孕育时期
(1)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
———————————————
育思想家。
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 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等。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雄辩术原理》和昆体良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萌芽阶段的特点: ———————————————
哲学体系
教育学
其一,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没有形成特定的独 立体系; 其二,教育学上的独立命题和范畴不多;
其三,教育经验总结和论述中,理论抽象层次 较低,现象描述、形象比喻较多。 ———————————————
———————————————
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 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 这种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是潜藏于教育 现象背后的,不是通过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须通 过科学的研究。
———————————————
2015/9/3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我衣衣不舍地看着小猫被抱走……”前不久,徐女士在 检查孩子作业时发现,女儿错将成语‚依依不舍‛写成‚衣 衣不舍‛。可当徐女士指出错误时,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立 马反驳道:‚街上的广告牌都这样写的,怎么会错呢?‛ 衣衣不舍`````服装店 鳖无所求`````口服液
见伊思迁`````房地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