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贾生》赏析

合集下载

贾生(李商隐)原文及赏析

贾生(李商隐)原文及赏析

贾生(李商隐)原文及赏析贾生原文及赏析贾生,作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精湛的诗艺,广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以下是贾生的原文及赏析。

贾生原文:贾生嘉宾赴阙文敬亭入国弥渥泽兮,登坛日又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贾生赏析:这首诗以贾生为主题,以形容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和思考。

下面展开两个方面的解读。

1. 嘉宾赴阙文敬亭:这句描述了贾生是作为一位嘉宾,被邀请到皇帝居所的大殿上进行文化交流。

这也是贾生在官场上受到重视和荣耀的体现。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强调了贾生的身份地位和他为人处世所展现的优秀品质。

2. 入国弥渥泽兮,登坛日又尊。

这两句是诗人对贾生境遇的描绘。

贾生为国家付出了很多,国家也对他厚待有加,使他深受国家恩泽。

他的声名也因此在国内外闻名,与此同时,他还被称为文坛上的高手,深受尊敬。

通过这样的表述,诗人展现了贾生的才华和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他在文坛上的成功。

接下来切换到形式和语言等方面的赏析。

1. 诗歌形式:这首诗是杂言体,结构短小精悍,用字简洁大气,符合唐代诗歌的特点。

同时,以贾生为题材更使得整首诗紧凑而有力。

2. 语言表达:李商隐的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接近白话的风格,使得普通读者也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思想。

他善于用简练的语句传递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有力地表达了对贾生的赞颂和对人生的思考。

总结:贾生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诗艺和丰富的意蕴,成功地表达了李商隐对贾生的赞颂和对人生深思的思考。

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诗歌形式,贾生给读者带来美学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这首诗也能够启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对自己的努力和价值追求有所启示。

贾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贾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贾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贾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贾生宋代: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译文: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注释: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jiǎ)生。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

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

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史记》、《汉书》有传。

略:大致,差不多。

君王:指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

薄:轻视,亏待。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chì)万公卿。

爵位:官爵和职位。

废:弃置,废弃。

何啻:何止。

啻:仅,止。

公卿:达官贵人。

赏析:此诗咏汉文帝与贾谊,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议论更大相径庭。

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

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

就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

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所以说文帝并不轻视贾谊。

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

李商隐《贾生》原文赏析

李商隐《贾生》原文赏析

李商隐《贾生》原文赏析(2)李商隐《贾生》原文赏析【李商隐《贾生》审美赏】LISHANGYIN《JIASHENG》SHENMEISHANGXI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大家。

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

后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并称“温李”。

李商隐《贾生》,源于《史记·屈贾列传》中关于汉文帝见贾生一事。

其中有一句“贾生(贾谊)征见,孝文帝方受厘”。

“方受厘”即刚刚祭拜过(想得到神灵好的保佑)。

“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之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接着写道:“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其中“前席”即把自己的坐席往前拉。

而李商隐在诗歌中,另辟蹊径,独具慧眼,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全诗如下: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

” “宣室”即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即被贬之臣。

“访”即咨询的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

这里一个“求”字,不但把汉文帝求贤若渴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且也突出了汉文帝的真诚。

一个“访”字,表现了汉文帝对待贤才态度之诚、之谦。

特别是“逐臣”一词,很是有分量的,它不但说明汉文帝访过朝内那些贤士,而且连被贬逐的臣子也要访。

这样,不但表现出贾谊的才华出众,人品的高尚,由此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汉文帝求贤若渴,甚至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诗歌开始,好似在表现文帝思贤若渴,一个明君的形象跃然而出。

重点落在了描写文帝上,实则是诗人先“扬”一笔,为后面真的表现做了铺垫。

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一句承接上一句而来。

“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言被贬逐,一生抑郁不得志。

李商隐《贾生》翻译赏析

李商隐《贾生》翻译赏析

李商隐《贾生》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文解释:文帝访求贤才,诏见放逐之臣,贾生才气高,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的事。

贾谊贬长沙一事,常被后来的文人用以抒写怀才不遇之悲,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就曾以贾谊寄怀。

但是,在这首诗里,诗人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句解: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宣室”即汉朝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这里用来指代汉文帝。

“逐臣”,指被贬斥在外的官员,这里代指刚从长沙召回的贾谊。

当年,贾谊字字恳切地上书指斥汉王朝的种种弊病,引来的却是权贵的切齿痛恨,他被贬官至长沙。

那时候,他以为自己会病死在那里。

不过,汉文帝后来还是想起了他,将其召回长安。

在未央宫的宣室,君臣畅谈,夜半方罢,汉文帝对贾谊的才华钦佩无比,甚至发出感叹:“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才调”,包括才能与风姿。

“无伦”,无人能比。

一个“更”字,突出贾谊的卓尔不群。

由“求”,到“访”,到赞,表现出汉文帝对贾谊的格外器重。

这不仅是写贾谊的出众不凡,也是写汉文帝的爱才,看样子真是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啊!如果不看下文,我们会以为李商隐描绘的是一副明主求贤、君臣际会的美好图景,以为贾谊终于能够得到重用了。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叹啊,汉文帝与贾谊谈到深夜,身体还不断地往前靠,原来问的不是天下苍生的治国大计,而是在求神问鬼。

古人席地而坐,双膝跪下,臀部靠在脚跟上。

“前席”,就是说汉文帝听得非常投入,以至于不知不觉地向前靠。

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把汉文帝那殷殷垂询、认真着迷的情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而一个“虚”字,又把那份急切、诚恳否定得一点不剩。

“虚”,空自、徒然的意思。

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产生了怀疑: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

古诗文《贾生》赏析

古诗文《贾生》赏析

古诗文《贾生》赏析贾生唐朝: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译文及注释【译文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论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

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关心天下百姓,而是鬼神。

】【注释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③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④才调:才气。

⑤可怜:可惜,可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⑥虚:空自,徒然。

⑦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⑧苍生:百姓】贾生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贾生》李商隐全诗赏析

《贾生》李商隐全诗赏析

《贾生》李商隐全诗赏析《贾生》李商隐全诗赏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怀州河内(今沁阳)人。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贾生》李商隐全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创作背景】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见《李商隐评传》)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赏析】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贾生》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

《贾生》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

关于《贾生》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诗简介《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翻译/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赏析/鉴赏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

李商隐《贾生》原文、注释及译文

李商隐《贾生》原文、注释及译文

李商隐《贾生》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贾生:贾谊,汉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十八岁就精通儒家经典,能够诵诗作文。

二十二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中官至太中大夫,同僚中没人能和他相比。

汉文帝极为赏识他的才能,想赐给他公卿之位,被权臣阻挠。

后来,贾谊受人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之后才被召回长安。

宣室:汉朝未央宫前殿正室,这里指汉文帝。

逐臣:这里被贬谪在外刚刚召回的贾谊。

才调:才情与风姿。

无伦:无与伦比。

可怜:可惜,令人惋惜的是。

苍生:老百姓。

鬼神:一些迷信的事情。

【大意】
汉文帝访求贤能之人,便将贬谪在外的贾谊召回。

贾谊的才情风姿更是无与伦比。

可惜啊,汉文帝与贾谊谈到深夜,身体还在不断地向前靠,原来问的不是有关天下百姓的大计,而是问一些迷信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贾生》赏析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贾生(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