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rling感觉记忆实验

合集下载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深入剖析人类记忆机制导语:人类的记忆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认知过程、学习和注意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展开全面评估,从不同角度解析人类记忆的特点和限制,以及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启示。

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简介斯滕伯格是研究记忆与注意力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探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等特点。

其中,他最著名的实验是通过使用数字串作为实验刺激,要求被试在记住数字串后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提取与记录。

该实验成果成为了理解人类工作记忆机制的重要基石之一。

二、斯滕伯格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发现斯滕伯格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短时记忆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能够同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数量在7个左右。

这一结果被称为“魔法数字7±2”的规律。

这意味着,如果被试试图记住或处理超过7个信息,就会发生记忆的遗忘或混淆。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事物或者感到记忆负荷超出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记住很多信息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分块、编码和使用外部辅助工具等方式来提高记忆容量的利用效率。

三、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持续时间的探究斯滕伯格实验还发现,人类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有限,一般约为20-30秒。

超过这个时间段后,信息会自动消失或被其他信息所替代。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记忆在时间维度上的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者犯下时间序列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记忆替代策略、重复练习和有效的时间管理等方式来延长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对个人观点和理解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为我们认识和应用记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我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的限制在现代社会特别值得关注。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

全部报告
DES K H OU R FI NE
T ON E S ACK BI RD
CAS T S HOW PI NG
L UCK MET A FI SH
请对照以下12张幻灯检查 自己的正确回忆率
ASKE T NL Y UDX O
I VF Q HEP C RYZ L
GAU E Y DL S QVC B
三、瞬时记忆的涵义 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指
2 SPREAD 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 入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觉信息 IDEAS 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 特征: 12、 、鲜 保A明 持N的 时D形 间象 短M性 暂O;; VE PEOPLE 3、记忆容量与感受器的特点有 关。
BLAH
5 RULES 材料,用再学习法和节省法 来测验学习后的保持,发现 了遗忘的规律。 巴特莱特用图式、同化和重 建等术语来解释记忆现象, 他发现人们通常用当前的知 识结构或图式来解释周围环 境刺激的,并用已经组织好 的图式来指导自己的回忆。
二、记忆的阶段 记忆是一个对信息不断加工处理 的过程。记忆的阶段指刺激信息 在记忆系统结构的不同位置之间 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存储的认
验法,发现被试感觉记忆容量最多可达20个字母。
声W象HIC记H 忆
目前P能R够O实D验证U实C感T觉记忆存在的除
视觉记忆外,还有听觉系统。听觉的
感觉记H忆A称S作IT声象记忆,Moray等
(1965)进行的。一个“四耳人实 验”。结果表明,部分报告法的回忆 成绩优于全部报告法。这和视觉的实 验结果相同,证实听觉系统中存在感 觉记忆。
L UCK MET A FI SH
计算你的正确回忆率 什么因素干扰了回忆率
感觉记忆的实验研究

记忆的研究方法

记忆的研究方法

2 再认法
再认法 (recognition method)是同时呈现识记 method)是同时呈现识记 过的(有关刺激)和未识记过的(无关刺激)材 料,要求被试将两者进行区分。其基本程序:先 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项目(有关刺激),然后 将有关刺激和无关刺激混合呈现,要求被试逐项 判断某刺激项目是否在第一次呈现中出现过。这 种程序有两种计算方法: ①当“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 ①当“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时,再认分 数=(正确再认的百分数)-(错误再认的百分数) (正确再认的百分数)②当“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 ②当“有关刺激数=无关刺激数”时,
4注意焦点转换范式
注意焦点转换( switching) 注意焦点转换(Attention focus switching)范式和任 务转换范式类似,也用来探讨注意执行功能。 务转换范式类似,也用来探讨注意执行功能。该范式基本 原理:首先要求被试记忆几个数值, 原理:首先要求被试记忆几个数值,接下来每次从中随机 选择一个,要求被试对其进行更新,而保持其它数值不变, 选择一个,要求被试对其进行更新,而保持其它数值不变, 以此类推。 以此类推。最后要求被试输入各记忆数值经过多次更新后 的最终数值。同样, 的最终数值。同样,该任务连续两次对记忆数值进行更新 的顺序也有两种: 刺激转换条件, 的顺序也有两种:①刺激转换条件,即本次与上一次对不 同的记忆数值进行更新, 同的记忆数值进行更新,此时工作记忆必须从对上一个数 值的更新转移到对当前记忆数值的更新。 值的更新转移到对当前记忆数值的更新。②刺激不转换条 即本次与上一次对同一个记忆数值进行更新, 件,即本次与上一次对同一个记忆数值进行更新,此时工 作记忆无需在记忆数值之间转移。 作记忆无需在记忆数值之间转移。结果发现刺激转换条件 更新时间要大于刺激不转换条件。 更新时间要大于刺激不转换条件。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来说明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是很快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02客体永久性实验客体永久性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客体永久性的发展。

他给婴儿一个可爱的玩具,婴儿会伸手去够它。

但当大人在他们抓住玩具前用一块布盖住玩具的时候,他们就会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别处,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样。

只有到出生9个月之后,婴儿才会继续他们的寻找——在皮亚杰看来,这种寻找意味着婴儿在无法感知到玩具时,玩具仍在他们的头脑中。

这就是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开始。

03三山实验三山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04液体守恒实验液体守恒实验室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儿童“守恒”概念的发展。

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

他在实验中发现,对这个问题,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

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没有守恒概念的特点。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听到一系列单词后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实验中,参与者会听到一系列单词,然后被要求回忆并重复他们记得的单词。

经过多次实验,研究者观察到了一些共同的模式。

首先,研究者发现,参与者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前面听到的一些单词,而随着听到的单词数量增加,回忆的准确率逐渐降低。

这表明斯滕伯格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并且受到干扰的影响。

其次,实验结果还显示了串联效应和优先效应。

串联效应指的是,参与者更容易回忆起他们在单词列表中最后听到的几个单词。

优先效应指的是,参与者更容易回忆起他们在单词列表中最初听到的几个单词。

这说明,短时记忆对于信息的存储和提取是有偏向性的。

此外,实验还发现,干扰对记忆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参与者在听到单词之后进行干扰任务,比如做一些数学计算或分心的任务,他们的记忆准确率明显下降。

这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干扰,而且需要一定的专注力。

总体而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显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有序性和易受干扰等特点。

这些实验结果对我们理解人类记忆的工作机制和限制有重要的启示。

认知心理学考试习题

认知心理学考试习题

认知心理学习题一、单选题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2“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C3“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B.结论C.心理模型D.问题表征答案:A4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D5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B.1956C.1967D.1970答案:C6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B.90C.180D.360答案:D7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A.部分报告法B.全部报告法C.双向分离法D.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8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减法反应时实验B.开窗实验C.加法反应时实验D.扫描实验答案:A9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A.保守性聚焦B.同时性扫描C.博奕性聚焦D.继时性扫描答案:A10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

A. 3B. 4-5C. 7±2D. 9-20答案:C11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A.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12 根据(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摘要:I.引言- 介绍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II.实验过程- 实验的流程和步骤- 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III.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实验结果的验证和确认IV.结论- 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 讨论实验的意义和影响正文:I.引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心理学中经典的实验之一,旨在探究人类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和机制。

该实验由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odolfoL.Stemberg)于1965 年提出,其结果对于理解短时记忆的运作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II.实验过程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过程如下:首先,被试需要记忆一组数字,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测试,每次测试中,被试需要判断一个数字是否曾经在记忆中出现过。

实验中,被试需要对每个测试数字进行反应,即按下“是”或“否”的按钮。

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包括:数字卡片、按钮、计时器等。

III.实验结果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显示,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高,但在一段时间后,反应速度和准确性都会下降。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数字的难度、测试的顺序等。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的验证和确认表明,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可靠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和机制。

IV.结论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相互作用。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于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的研究

关于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的研究

关于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的重复研究摘要Sperling以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为实验方法,研究人的记忆,结果发现了在部分报告情况下,被试的报告成绩要远远大于全部报告,于是推断在短时记忆阶段之前还有一个记忆阶段即瞬时记忆并证明了这个阶段的存在以及证明。

我们重新做这个实验并对结果做进一步的讨论和证明。

1.引言自从Sperling发现瞬时记忆以来,它作为人地信息加工的第一环节一直以来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而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也成为研究瞬时记忆的经典方法。

Sperling(1960)在全部报告法中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报告短暂呈现的字母或数字,一般被试平均只能正确报告4个左右。

【1】而在部分报告法中则要求被试将看到的刺激一部分报告出来。

他在部分报告法实验中以3*3矩阵形式呈现9个字母,刺激呈现之后紧跟着出现一个提示线索,指示被试报告期中的一行。

在这种情况下被试几乎每次都能回忆全部的三个字母。

因为采用随机化程序,被试事先并不知道要报告的是哪一行,因此可以认为这三行刺激都是贮存在感觉记忆中的。

也就是说,被试从感觉记忆中提取的字母比他在全部报告法中能报告出的要多。

于是Sperling认为在短时记忆阶段之前还有一个记忆阶段即瞬时记忆并证明了这个阶段的存在。

今天我们重新做这个实验,由于受到实验材料的限制,我们只好将字母按照3*3矩阵的方式书写在规格一样的纸上,字母之间是无意义的。

实验之前我们告诉被试我们的实验要求以及被试的任务:在全部报告的条件下,被试要尽可能的回答所看到卡片上的字母;在全部报告的条件下,被试根据刺激材料呈现后的声音信号回答所看到的字母。

我们假设在短时记忆之前还存在一个记忆阶段-------瞬时记忆阶段。

2.方法2.1被试: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4人,其中男生2人,女生2人。

平均年龄为21岁。

年龄范围19-22.所有被试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仪器实验仪器为心理学实验台以及EPT801速示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学院09级心理学张艳霞0912179
Sperling感觉记忆实验
1. 前言:
自十九世纪叶末,现代心理学发端时期著名德国学者Ebbinghous开创记忆研究以来,记忆问题在各个时期都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从十九世纪末叶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对记忆的研究总体是沿着Ebbinghous的方向进行的,所研究的都是那种可以容纳大量材料、并可保持很长时期的记忆,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长时记忆。

1890年,美国心理学之父W·Jams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记忆可分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初级记忆是一种直接的记忆,它涉及直接的意识经验,提供感知到的事物的忠实图像,离不开当前的意识,具有暂时性质;次级记忆是一种间接记忆,它是前意识以外的过去经验的贮存,具有长期性质,回忆起来需要一定的努力。

1965年,Waugh和Norman借用了Jams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术语,最早提出了两个记忆系统模型,这个模型即“两种记忆说”的典型代表。

两种记忆说认为:人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外界信息通过感觉通道首先进入短时记忆,它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可以短暂保持,经过复述可避免迅速遗忘,并可能会进入长时记忆,没有被复述的信息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约15—30s,然后迅速遗忘。

在“两种记忆说”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记忆系统不应从短时记忆开始,而应有与感觉知觉紧密联系的更早的加工阶段或更为基本的记忆结构,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感觉记忆。

其实,早在1905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roadbent在他的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中就已经指出:由于外界信息量太大,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及其有限,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选择一些信心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的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而这种“暂时存储一些记忆,之后迅速衰退”的记忆,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感觉记忆”。

1968年,Atkinson和Shiffrin在他们的记忆系统模型中指出记忆有三种贮存:感觉登记、短时登记和长时贮存。

后来他们又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扩展。

如果将Atkinson和Shiffrin的模型进行简化,就得到了一个典型的三级加工模型。

记忆
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已在心理学中占了主导地位。

1960年,Sperling利用他创造的部分报告法所做的实验堆感觉记忆的确认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试验中,Sperling先给被试用“全部报告法”进行测试,即给被试看一张有9个字母的卡片,分为上、中、下三行,每行三个字母。

然后让被试将全部能够记忆的字母报告出来。

结果,被试一般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

然后,再用“部分报告法”进行实验。

试验中,先给卡片上的三行字母分别配以声音信号,第一行配以高音,第二行配以中音,第三行配以低音。

在给被试呈现卡片后,立即呈现一种声音信号,要求被试报告出声音信号所对应的卡片上的那一行字母。

结果,被试几乎每次都能正确报告除了某个声音指定的那一行字母,正确率约达100%,也就是说,被试对全部材料的保存量是3*3=9个字母。

Sperling由此指出,存在着一种感觉记忆,它有相当大的容量,信息保持时间及其短暂,很快就会消失。

这为感觉记忆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本实验的目的即通过Sperling部分报告法的实验来验证感觉记忆的存在。

2.方法
2.1被试
两名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生两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实验材料
十张含有9个字母的卡片(分上、中、下三行,每行三个字母);速示器,用以呈现卡片;注意分配仪,用以给卡片上面的三行字母配音。

2.3实验程序
(1)全部报告法
①主试用速示器向被试呈现一张卡片,呈现时间为1s。

②被试尽可能多地将记住的字母报告出来。

③主试将被试报告出的字母纪录下来,并呈现下一张卡片,直至十张卡
片全部呈现完毕。

(2)部分报告法
①主试先给卡片上的三行字母分别配以声音信号,第一行配以高音,第
二行配以中音,第三行配以低音,并告知被试。

②主试用速示器向被试呈现一张卡片,呈现时间为1s,然后立即用注意
分配仪来呈现声音信号。

③被试将声音信号对应的卡片上的那一行字母报告出来。

④主试将被试报告出的字母纪录下来,并呈现下一张卡片,直至十张卡
片全部呈现完毕。

3. 结果
表1.两种报告法两名被试保存量的平均值
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
总保存量 4.40 8.05
上 2.45 2.80
中 1.30 2.75
下0.75 2.50
全部报告法的平均正确率为A=44%;
部分报告法的平均正确率为B=80.5%。

4. 分析和讨论
比较全部报告法与部分报告法的总保存量:全部报告法的总保存量为4.31,立刻部分报告法总保存量高达8.04,且差异显著。

说明立即部分报告法的总保存量显著高于全部报告法的总保存量。

与Sperling感觉记忆实验的结论相符,达到我们的预期。

这说明,在实验中,被试能够看清所呈现的全部字母,只是在全部报告法中其中一部分字母在被试报告其他字母时迅速遗忘了。

由此可推断出,确实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有相当大的容量,信息保持时间及其短暂,并且会迅速遗忘。

5.结论
感觉记忆确实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