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化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weeice sdn tbl . r ra e oa it n i y
Ke wo d : i h c e c l o a i n 1 d c t n: it g ae - a n n ; p r o a - an n c e y r s h g h mia c t a u a i v o e o ne rtdl rig e e s n l i i g s h me r t
S uJ ni h uje ( n nChmia ct n l eh oo yColg , h z o 0 4 Chn ) Hu a e cl ai a c n lg l e Z u h u4 0 , ia Vo o T e 1 2
Ab t a t sr c :Fa i g t e la i g a d wo k b n r s i n pr b e o h u r n i h c e c l v c t n lp r o a — an n r c s,a n e r td lan n cn h e r n n r ia y f so o lm f t e c r e th g h mi a o a i a e s n l r i i g p o e s n i tg ae -e r i g n i o t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目录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化工工艺以及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验实践技能,符合绿色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化工、能源、轻工、农药和材料等部门从事化工生产、工艺优化、过程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程研究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与化工工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实践技能以及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接受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良好的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2、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3、初步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和放大方法,熟悉计算机辅助设计、化工过程分析与模拟的常用软件;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4、了解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的理论前沿,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自学能力,具备开展工程研究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初步能力;4、熟悉化工生产、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具备化工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知识;5、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基本具备文献分析、整理以及撰写科技论文、参与科技交流的能力。
二、学分要求及分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毕业总学分:153分;副修:35学分;双学位:60学分。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一)主干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工工艺(二)专业代码:081301(三)专业定位:应用型(四)专业主干课程: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化工机械与设备、传递过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计等及相关实验课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和高分子材料方面知识,熟悉化工设计过程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流程,了解化工及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化工、炼油、材料、制药、能源、环保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1、能胜任到化工、材料、环保等企业或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
1.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
2.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了解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4.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材料性能检测、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初步能力。
5.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撰写论文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8、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团结互助、乐于奉献和遵纪守法;具有较厚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健全的心智和现代化、国际化视野;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科学锻炼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六年内。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四.主干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五.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主要课程。
六.学时与学分学时学分构成表表一:通识课程平台表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表三:专业课程平台表四:实践教学平台七、教学进程计划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1112注:课程考核方式:E表示考试,T表示考查13。
《化学工艺一体化》课程标准

《化学工艺一体化》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00013,适用专业:化工工艺、石油炼制、有色冶炼等专业)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针对当前对技能工人的新要求,技工院校对化工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化工工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
在新型的培养模式下,需要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化工工艺一体化课程体系。
《化学工艺一体化》课程融合了原化工生产基础、化工单元仿真操作、化工单元实训操作三门课程内容,将化工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任务—活动”作为结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每个单元操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将每个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活动予以实施,将专业知识融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巩固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化工知识体系。
是化工工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中、高级技能阶段课程。
本课程对化工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课程任务《化学工艺一体化》课程是化工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上、中、下三册。
它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临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对设备单体、单元装置、生产装置进行操作,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方面培养学生使用操作手册和相关设备的能力,并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故障的分析诊断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使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如行动导向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张贴版法、角色扮演法等,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总体提升。
二、课程目标1.能依据任务解读任务单,明确任务内容。
2.能依据各个单元装置开车规程,与班组成员进行沟通,分析开车条件,制定开车方案。
3.能依据各个单元装置停车规程,与班组成员进行沟通,分析停车条件,制定停车方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3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动手实践能力,能在化工、能源、环保、材料、冶金、信息、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特色该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工程特色显著,对化学反应、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过程与设备、工艺过程系统模拟优化等知识贯穿结合,使学生具有设计、优化与管理能力;二是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使学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的能力,在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电化学工程、化工安全工程等方面更有研发和应用能力。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和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对现代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和过程优化、对现有化工生产工艺与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及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进行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 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3. 掌握典型化工过程与单元设备的设计及模拟优化的基本方法;4.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基本能力;5.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7. 了解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理论前沿,了解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8. 了解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自愿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责任关怀理念,遵循责任关怀的主要原则,了解化工生产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紧急处理预案等,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9.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10. 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11.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具体表现 。本文对师范院校化 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的改革与修订进行 了有益 的探索 , 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 出 了框架性思路 , 并对培养模式进行 了探讨 。
关键 词 : 师范院校 ; 化工专业; 培养方案; 培养模式
Re o m n p o a in o h r o e a n ng Pr g a f r a d Ex l r to ft e Pe s nn lTr i i o r m
pron lriigpo a fce ia e g er g m jri om nvrt ee m d sflepoa o sa d a e n e t nn r m o h m c n nei a n a n r a u i sy w r a eueu x l t n n s a r g l i n o l ei ri
n w e t r s a mp ra tme s r n t icpl e c n tucin,t e s e ilz d c n tu t n,t e c riu u c n e c n u y wa n i ot n a u e i he ds i i o sr to n h p caie o sr c i o h u rc l m o -
o e c l n iern jr fCh mia gn eigMao E
Y ANG 一k n, C a u AIZh o
化学工艺教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教 学 目 标
认 知 技 能 情 感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学习几个化工参数和简单计算 掌握化工生产中的简单计算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应用题 各组分的含量 公式的运用
处理原则: ① 采用新工艺, 新技术、 新设备, 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料资源,使 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废渣。 ② 采用积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措施,就地处理。 ③ 无法处理,采用焚烧,填埋等 无害化处理方法。 3、绿色化工技术的特点 ① 能持续利用 ② 以安全的用之不竭的能源供应为基础 ③ 高效率的利用能源及其它能源 ④ 高效率的利用废旧物质和副产品 ⑤ 越来越智能化 ⑥ 越来越充满活力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⑪ ⑫ ⑬ ⑭ ⑮ 衣着 饮食 居住 交通 文化生活
化工行业及其主要化工产品 按生产原料划分: 煤化工、 石油化工、 生物化工 按产品类别及产量的大小划分:基本 有机化工、无机化工、高分子化 工、精细化工 按产品用途:医药、农药、肥料、燃 料、涂料。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化学反应、 溶剂、产品的绿色化。 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与重点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 作业 作业:现代化学工业有何特点? 绪论
教 学 目 标 教 材 分 析
认 知 技 能 情 感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一、组织教学:
复习
提问
4’
现代工业化学的特点?
二、新授: 石油的组成 原油: 开采出来而未经加工的石油。 黄褐色, 教师讲解 有特殊气味, 不溶于水, 相对密度为 0.75 —1.0 含 C :83%—87% S、N、O:1% 石油的加工 一次加工 :原油的脱盐、脱水等预处理和 常、减压蒸馏 二次加工: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 H 11%—14% 学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工艺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专门化方向
1、专业名称:化学工艺(专业代码:060100)
2、专门化方向:基本有机化工、无机化工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化学工艺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化工生产操作与控制、化工设备保养与维护等职业岗位群工作,具有较好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注:每个专门化方向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任选一个工种,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1.综合素质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2)具有良好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具有获取一定信息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5)具有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
(6)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7)具有借助工具查阅中、英文技术资料的基础能力;
(8)具有正确的就业创业意识以及一定的创业能力。
2.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见附录2)
(1)行业通用能力:
①化学、化工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②识读图样能力:能够绘制一般化工工艺流程图,识读化工设备图、车间平立面布置图;
③化工设备故障判断能力:能使用化工常用维修工具、判断化工设备的简单故障;
④化工单元操作能力:能进行流体输送、蒸馏、蒸发、吸收、萃取、结晶、干燥等典型化工单元操作;能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和生产数据,能进行基本的化学工艺计算;能对一般故障进行分析和处理;
⑤化学分析与检验能力:能进行部分化工生产中间控制分析,能根据分析报告调整相应的生产操作;
⑥化工生产DCS操作能力:能进行DCS操作控制,能使用化工生产中的常用检测仪表与自动控制系统(如温度、压力、液位、流量控制等);
⑦HSEQ知识应用能力:能将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化工环保、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应用于指导生产操作和检修;
⑧车间管理能力:能协助车间班组进行生产管理;
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能将化工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应用于指导生产操作和检修。
(2)职业特定能力:
①基本有机化工方向:掌握典型基本有机化学品甲醇、甲醛、乙醛、乙酸等的合成原理和生产方法;能正确理解基本有机化工生产工艺规程,并规范操作;能判断和处理常见的生产故障。
②无机化工方向:掌握典型无机化学品合成氨、硫酸、硝酸、纯碱和烧碱等的合成原理和生产方法;能正确理解无机化工生产工艺规程,并规范操作;能判断和处理常见的生产故障。
(3)跨行业职业能力:
①具有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②具有企业管理及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能力;
③具有创新和创业的基础能力。
六、课程结构及教学时间分配表
1.课程结构
2.教学时间分配表
注: 1.本方案的总学时为317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为1190学时,占 37.5%;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1570学时,占49.6%;任选课319学时(其中人文选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比约为4:6),占10.1%;其他类教育活动90学时,占2.8%。
2.总学分172,学分计算办法:第1至第5学期每学期16-18学时记1学分;军训、专业认识与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毕业教育等活动1周记1学分,共5学分。
九、专业教师基本要求
1.专任专业教师与在籍学生之比不低于1:36;具有化学工艺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90%以上,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5%以上,高级职称15%以上。
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60%以上,或取得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30%以上,或获得相关行业执业资格60%以上。
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10%-40%,6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
2.三年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应达到“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试行)》的通知(2012.12)”文件规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要求,如化工总控工高级工、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
3.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专业能力,能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
专任专业教师普遍参加“五课”教研工作、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学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
平均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2个月。
兼职教师须经过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每学期承担不少于30学时的教学任务。
十、实训(实验)基本条件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课程设置的需要,按每班40名学生为基
准,校内实训(实验)教学功能室配置如下:
注:教学功能室可以按照教学项目、设备、师资等,进行整合确定。
十一、编制说明
1.本方案依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编制。
2.本方案充分体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
并突出以下几点:
(1)主动对接江苏省化工行业发展需求。
围绕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3)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强化与后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3.中等职业学校依据本方案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1)落实“2.5+0.5”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校内学习5个学期,校外顶岗实习不超过1学期。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
第1至第5学期,每学期教学周18周,机动周2周,按28~30学时/周计算;第6学期安排毕业教育1周,顶岗实习19周,按30学时/周计算。
(2)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三年总学分不得少于170。
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活动,以1周为1
学分。
(3)任意选修课程可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针对性开设。
以下课程仅供参考:
①公共基础任选课程:职业素养、文学欣赏、历史、地理、文学阅读、书法、人口资源等;或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拓展内容。
②专业技能任选课程:化工管路安装、实验室组织管理、化学反应器操作、综合实训、化工专业英语、物理化学、化工腐蚀与防护、化学与环境等;
附录2
化学工艺专业职业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