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理性化的意义及其对工具性理性的批判
韦伯理性化理论的研究及其作用

韦伯理性化理论的研究及其作用韦伯理性化理论,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已经吸引了大批的研究者对它进行研究与探讨。
它不仅成为了社会学、政治学、组织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同时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韦伯理性化理论的研究及其作用。
一、韦伯理性化理论的基本概念韦伯认为,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存在于不同领域的社会生活中。
理性化的过程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多个领域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理性化的本质是理智性的标准化,通过对行动目的、手段、规范、价值等方面的规划与制定,以达到对社会生活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韦伯将理性化分为四类:目的理性化、价值理性化、规范理性化和形式理性化。
目的理性化指的是以效率为第一标准来进行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价值理性化指的是制定优先级以及确定人们的价值观的规划。
规范理性化指的是依照规矩来行事。
形式理性化则是指透过一套程序和公式,来执行某些任务的方式。
二、韦伯理性化理论的影响韦伯理性化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组织学的影响组织学作为一门研究组织的学科,可谓是受到了韦伯理性化理论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组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面向现代社会的,而韦伯理性化理论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
在这种现实的时代背景下,组织学家们可以将韦伯理性化理论运用在组织行为、管理方法、组织结构设计等方面,并通过研究组织中的理性化过程,来掌握和实践组织管理的核心理念,从而使组织达到更高效的运作。
2、对法律的影响在法律领域中,韦伯理性化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法律制定、司法实践和法律服务的诸多方面。
现代法律制度在建立过程中有明显的理性化特色,其制定和执行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率和规范化的因素。
此外,韦伯理性化理论还为法律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前进方向,推动司法实践发展为更加公正有效的审判流程,并强调严谨的科学方法和理性的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对生活的影响韦伯理性化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的审视

209美眉 2023.01下教研与美育观点交流对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的审视冯炜(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马克斯·韦伯曾说:“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己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最高贵的价值,己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入了个人之间的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在当下时代,社会的发展陷入自由与理性交织的矛盾,对人的终极意义的思考却深陷“铁笼”之中,工具理性不断蚕食价值理性的世袭领地。
如何摆脱这一窘迫而焦灼的局面成为时代的命题。
因此,审视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文明中的进步与危机,摆脱无意义的官僚体制与理性的狡黠,更好地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世界的祛魅“祛魅”一词该作何理解,德国诗人席勒在他的《希腊的群神》一诗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在他的诗中,神话中的诸神管控世间万物,世界因爱而美,万物彰显神迹。
但当基督上帝成为唯一神后,神迹消退,人类迷茫,美丽的世界变得无情。
而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可以认为是对世界祛除了魅惑性、神秘性。
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 “祛魅”是指一种把对人的终极关怀从世界中排除出去,并使世界理性化的过程。
世俗化的理解认为“祛魅”就是人们不信宗教,但实际上,真实历史要比这个复杂一些。
我们传统社会习惯性将“宗教”和“迷信”当成一个概念。
但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宗教和迷信有这明显的界限。
对应到理性化的发展过程,祛魅其实分为两步,首先针对迷信,在针对宗教。
韦伯认为祛魅的第一个阶段叫“宗教的理性化”,我们必须要驱逐原始宗教当中的各种巫术,用哲学高呼的理性来论证宗教的合理性,论证它的救赎意义,让宗教理性走到理性思辨的道路上来。
在这个哲学的批判过程里,祛魅没有让宗教消失,而是让宗教获得了理性化的发展。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
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
”…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
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
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
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
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
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引言: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说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韦伯提出了许多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阐述和理解,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工具理性的概念及特征工具理性,又被称为目的理性,指的是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逐渐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特征:1. 目标导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
这些目标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无论如何,都是基于合理性和效率的考虑。
2. 理性计划: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根据事前的计划和分析来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
他们会审慎地评估各种可能的手段,以确定哪些是最能达到目标的。
3. 清晰分工:工具理性要求社会组织和行为分工明确。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发展迅速,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专长和技能来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特征价值理性是韦伯对人类行为的另一种解释,它指的是人们根据信仰、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来决策和行动的一种模式。
与工具理性相比,价值理性更强调人的主观选择和感性的决策过程。
价值理性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 主观选择:与工具理性依循客观事实和合理性不同,价值理性更加关注个体主观意愿和个人情感。
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受到内心真实的诉求和情感需要的驱使。
2. 信仰与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导的基础,价值理性建立在人们对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或个人价值观念的坚守上。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不同于经济利益和功利考虑,更多地关注人性中的正直、善良和真诚。
3. 情感与情感表达:价值理性所强调的是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行动和决策过程中,人们会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感受和直觉,而不只是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要讲的是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
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前说到,在现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
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也有高度一致的地方——谈到钱这个话题,我们的取向好像就很一致。
我们都承认,不论追求什么,金钱都是有所帮助的。
难道我们都是拜金主义者吗?我觉得未必。
科学家、诗人、或者沉浸在恋爱中的年轻人,他们最看重的东西可能是科学、是艺术、是爱情,但他们也都会承认,钱是很有用的。
韦伯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家齐美尔有一个比喻,他说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上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可以用上帝的名义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要问韦伯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他会怎么说呢?这时候,“工具理性”这个概念就要登场了。
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一种叫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
工具理性是做什么的?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
打个比方,我在外地开会,家人打电话来说要我赶紧回家。
我一计算,飞机最快,机票的价格也能接受,于是就订了航班。
这里运用的就是工具理性。
注意,我说了一个词:“计算”。
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
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又是什么呢?还是同一个例子,在外地开会,家里人让我赶紧回家。
但这一次,订机票之前我突然想:不对,还是得先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事,看看值不值得为这事回一趟家。
这时,我考虑的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是决定要不要去做这件事。
其实,这和上一讲说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也有关系。
运用工具理性是做事实判断:飞机和火车哪个更快,这是客观事实,可以计算。
而价值理性是要做价值判断,复杂得多。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介绍马克斯·韦伯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其学说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韦伯的学术生涯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他对于社会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对权威、官僚制、理性化以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入研究。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两部主要作品《经济与社会》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他提出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和“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两个概念,不仅在社会学领域,而且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工具理性强调行动的效率与手段,而价值理性则关注行动本身所承载的价值。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失范。
韦伯对于权威类型的划分也极具启发性。
他区分了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这一分类框架至今仍是理解和分析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工具。
韦伯对官僚制的研究也颇具洞见,他认为官僚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固有的弊端,如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
在宗教与社会关系方面,韦伯提出了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命题,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观点对理解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深刻而广泛,他的理论框架和观点为后世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无论是在理论构建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韦伯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2、阐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其在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的地位韦伯,作为德国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社会学思想深受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影响。
有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者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有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者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马克斯韦伯在其巨著《经济与社会》中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做出了经典式的解释。
在韦伯看来,工具理性的特征在于关注手段的有效性与适用性,它是人们运用手段而达到既定目标的价值观念。
工具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论理性,它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思想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所形成的技术理性主义理念,以功利目标和技术手段为核心,并在工业文明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因而也可称之为技术理性。
正如韦伯所言,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它人的举比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在于价值理性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反思和变革,从而建构一个应然的、理想的、合乎人的目的和本性的美好世界。
价值理性源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实践理性,它强调人的生存意义情境下的理想价值、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等,是对自我价值和生存意义的一种认知,具备了一定的关怀性与合理性,换言之,价值理性就是人在发展之中的主体尺度。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作为统一的理性观念和人类理性行为的两种基本形式,虽然两种理性分别有其不同的文化和伦理基础,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手段和目的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
第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合规律性思维与合目的性思维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
第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利益和终极利益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其主要表现为由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
转型时期我国而临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公共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完善,公共政策的执行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承担着将目标转换为有效行动的重要任务。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
价值理性的存在古已有之,真正成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启蒙的特点就是特别认同价值理性。
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的工具理性。
有人(拉尔夫等)认为,伏尔泰最伟大的单项成就或许就是他在法国倡导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来消除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
他年轻时曾因得罪了一位权贵而被放逐到英国,在英国过了三年,其间“彻底”皈依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
回国后就致力于宣传培根、洛克的思想,宣传牛顿那一套已为经验证实了的科学体系,要法国人放弃不讲实际、空对空的笛卡儿主义,并在引导法国思想界更注重实际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他的著名的讽刺小说《老实人》(1759)就典型地反映了伏尔泰的这一思想倾向。
此书的主题就是教导人们:生活是不完美的,可能永远不会完美,但如果人类不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推理论证,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单调而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大的成功。
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孟德斯鸠极其推崇英国政治制度,写《法意》宣传之;狄德罗编《百科全书》也体现了工具理性精神,要通过普及最新科学成就清除迷信,推动科学发展,以减轻人类的苦难。
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的宣传,对于法国思维方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朱学勤在92年第6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伏尔泰等人这种英国工具理性宣传影响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引为参考。
朱文说:“法国是个大陆国家。
她的精神气候是文学型、戏剧型,不是哲学型、逻辑型。
哲学的面包不涂上文学的奶酪,法国人咽不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090116陳靜音【心得】
本文論述了韋伯對西方社會之所以發展成今日西方社會的理性化過程,及由此理性化過程導致的禁制現象。
韋伯本身所講的理性概念是一個解釋性的工具,他把理性概念擺到整個歷史脈絡中來講。
韋伯將理性分為二種,一是實質理性,一是工具理性,並認為西方理性化的過程就是實質理性和工具理性辯證的過程。
韋伯對工具理性的批判,是針對西方資本主義造成社會問題而提出,這對於我們社會所給予的啟示,並不在於實質上的運用,而在於觀念上的啟發。
社會上的任何行動均有其所要訴求的意義,一個行動是否合理,除了看行動的結果是否合乎要求之外,還須視其過程有無妥當。
時代不斷在進步,人們的觀念、想法也不斷在前進,故每一時期皆有其訴求的重點,前一時期是合理的行動,可能到後一時期就成為有礙進步的不合理行動。
就台灣社會來說,國民政府剛遷移至台灣來時,為防止彼案共產黨的入侵,實施戒嚴,整個社會草木皆兵,人民的權利遭到不合理的剝奪,但這對當時的人民來說並無不妥。
甚至認為這是政府為保護台灣居民,維持社會安定的德政。
三十幾年過去,時代邁動,自由的潮流自世界各地不斷地湧進台灣,人民的自主權利意識抬頭,加上台灣的國力已非昔日阿蒙,過去的種種限制已遭人民所反抗、唾棄,戒嚴的措施必定被推翻,解嚴是勢在必行的。
因此政府須針對人民的訴求進行改革,例如集會遊行法的解禁、政黨成立合法化、言論上的鬆綁等。
合理化的發生,多半源自於一種轉化的歷程,透過漸進性、改革性或革命性的轉化歷程,將原本行之有年的卻漸趨不合理的觀念、制度或生活方式,轉化成為新的、合理的。
由此可知韋伯的合理化辯證理論是適用於解釋各種社會、各種行動變遷的。
韋伯區分理性為二,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
二者就定義來說
看似相互衝突,但韋伯從二者的辯證理性化過程來看,實質理性卻是開展工具理性的主要動力。
以教育發展過程為例,教育的本質在培育良好之國民,開展學生潛能與增進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能力之歷程,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普遍持有一種信念:教育是促進國家進步的原動力,這些可視為教育的實質理性。
為了這些目標,我們必須培植人才,須制定出一套能有效培育人才的方法,這可視之為教育的工具理性。
由此得證實質理性是開展工具理性的主要動力。
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二者在本質上是相衝突的,為達到教育的正常運作和理想目標的實現,教育理念必須合理轉化。
韋伯在談到教育合理化的歷程中,指出科層體制與考試制度對教育的影響。
透過考試制度的選才功能,教育制度愈來愈重視符合社會分工需要的專精實用教育而不再是傳統的博雅教育。
台灣的聯考制度制定的本意在透過一種公平公開的方式,合理的達到選才的功能。
但實施至今的結果卻是工具理性大於實質理性;通過聯考表示一種身份地位的提高,故為通過考試,大家無所不用其極,學校教學不再正常化,補習文化高漲,工具理性過度擴張,凌駕實質合理性之上,造成誤將手段當目的的現象。
目前為導正這種歪風,教育當局不斷的推出新的教育方案,這正印證教育發展的歷程是一辯證衝突的歷程。
但細想這些新推出的方案如多元入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立意雖好,可是我們是否又會為要達到這些方案所設訂的目標,又再一次陷入另一工具理性凌駕實質理性的勞籠之中,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