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罗思维碎片之一:韦伯“理性铁笼”命题

合集下载

韦伯命题

韦伯命题

1、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1)、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旨在对社会行动做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

可见,韦伯继承了德国历史主义的传统: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必须深入研究其意义,即认识个人的主观取向与意图、价值观及意义。

韦伯开创了与孔德实证主义对立一整套研究社会与行动个体的方法—理解社会学(也叫诠释社会学)主张用主观的、理解的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个体行动与意义。

(2)、韦伯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价值评判: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价值是文化科学概念形成的先决条件。

文化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者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需要去选题,做出自己认为正确和合理的判断或评价。

研究对象或资料本身不会说话,必须通过研究者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或诠释。

在韦伯看来,“一切行动最终都是在价值中孕育的,也正是价值决定了政治、经济和宗教领域中的斗争。

因此,一个社会科学家在分析一个行动时,必须要了解行动背后隐藏的意义,也就要探讨这个行动所表现的价值。

”可以说,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都必然地或多或少地渗透了研究者的价值,所以韦伯提出了要在价值关联中保持价值中立。

韦伯把价值中立确立为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对文化科学提出了客观性的要求,将价值判断从科学的认识中剔除出去,划清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的界限。

价值中立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方法,更是一种规范或是伦理守则,时刻提醒社会学家不越俎代庖地处理自身所不及的价值评判问题。

(3)、韦伯与“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是韦伯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在他的多部著作中,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韦伯提出了一种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性类型。

“理性类型”中的“理想”,不是指这个类型是最好的、人们期望的,而是表示某种现象是接近于典型的或最可能接近现实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用作参照的标准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一个最接近于现实的理想类型,以后就可以参照这个理想类型,通过比较原型与理想类型有没有差异、差异有多大来更好地认识原型。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感受。

1.1 刚接触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时,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的理论就像一团迷雾,让人觉得神秘又复杂。

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猫看到了毛线球,想要把它解开。

1.2 韦伯强调价值中立,这一点让我深思。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想要完全抛开自己的价值观,那可真是难如登天。

但他这么一说,就好像给我敲响了一记警钟,让我意识到在研究过程中不能过于主观。

就好比在一场比赛中,裁判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得保持公正客观。

二、深入探究后的理解。

2.1 韦伯对于理解社会学的阐述相当精彩。

他把社会行动当作研究的基本单位,这就像是找到了打开社会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剖析社会现象。

这就好比庖丁解牛,顺着社会行动这个脉络,就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分解得清清楚楚。

2.2 他对理想类型的构建也很有创意。

理想类型就像是一个标杆,一个模型。

我们可以拿它来对照现实中的各种情况。

这就像我们去买衣服,心里先有个理想的款式,然后在琳琅满目的衣服中寻找最接近的那件。

理想类型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一种分析工具,可别把它当成了现实的翻版。

2.3 在探究社会科学因果关系方面,韦伯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不像其他学者那样简单地认定因果关系,而是要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侦探破案,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下结论,得找到确凿的证据,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三、对自身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3.1 从自身角度来说,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感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了。

以前可能比较片面,现在就像戴上了一副新眼镜,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和不同的层面。

这对我今后做研究或者分析日常的社会现象都非常有帮助。

3.2 在社会科学研究这个大框架下,韦伯的方法论就像一盏明灯。

它提醒着研究者们要严谨、要客观。

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完美,但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他的理论就像是一把尺子,时刻衡量着我们的研究是否科学、合理。

韦伯对资本主义铁笼的看法

韦伯对资本主义铁笼的看法

韦伯对资本主义铁笼的看法
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资本主义铁笼”(iron cage of capitalism)的概念,用来形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局面。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会导致一种理性化的趋势,这种理性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如政治、教育、宗教等。

在这种理性化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追求最大化利益和效益,追求效率和计划性,追求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法治和规范的制约。

这种理性化的趋势形成了一种“铁笼”,束缚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资本主义铁笼的特点是,它限制了个体的选择和行动,使人们陷入一种无法逃脱的现实。

在这个铁笼中,人们的行动被规则、法律和社会期望所束缚,他们不再能够自由地追求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观。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体变得越来越理性、功利和计算,他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断努力工作,但同时也失去了对自己人生意义和幸福的追求。

然而,韦伯并不认为资本主义铁笼是不可逆转的,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反思和重塑价值观念,重新建立与自己的关系,从而摆脱铁笼的束缚。

他提出了“人生哲学”(life philosophy)的概念,指的是个体通过思考和选择,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从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找到一种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韦伯对资本主义铁笼的看法是一种批判性的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种理性化的局面,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然而,他也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个体通过反思和重塑自己的价值观,摆脱铁笼的束缚。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引言: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说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韦伯提出了许多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阐述和理解,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工具理性的概念及特征工具理性,又被称为目的理性,指的是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逐渐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特征:1. 目标导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

这些目标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无论如何,都是基于合理性和效率的考虑。

2. 理性计划: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根据事前的计划和分析来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

他们会审慎地评估各种可能的手段,以确定哪些是最能达到目标的。

3. 清晰分工:工具理性要求社会组织和行为分工明确。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发展迅速,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专长和技能来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特征价值理性是韦伯对人类行为的另一种解释,它指的是人们根据信仰、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来决策和行动的一种模式。

与工具理性相比,价值理性更强调人的主观选择和感性的决策过程。

价值理性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 主观选择:与工具理性依循客观事实和合理性不同,价值理性更加关注个体主观意愿和个人情感。

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受到内心真实的诉求和情感需要的驱使。

2. 信仰与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导的基础,价值理性建立在人们对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或个人价值观念的坚守上。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不同于经济利益和功利考虑,更多地关注人性中的正直、善良和真诚。

3. 情感与情感表达:价值理性所强调的是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行动和决策过程中,人们会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感受和直觉,而不只是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三)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三)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三)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之韦伯第—章现代思想的成年01 | 路标韦伯与现代思想的成年我们的思想之旅要探访的第一个人物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

为什么要以韦伯作为出发的起点?我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但最重要的理由是他在西方思想图景中的位置——韦伯是现代思想“走向成年的里程碑”。

韦伯的人生在讲解他的具体学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韦伯其人。

我自己第一次听说韦伯的名字,是在30多年前,哲学家李泽厚的一次演讲中。

李先生说,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伟大的卡尔•马克思,但德国还有一位“马克斯”也很了不起,就是马克斯•韦伯。

他们都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还有一位是法国学者涂尔干)。

韦伯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呢?我去读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可惜当年太年轻,没怎么读懂,就转而去读了韦伯的传记,想先了解一下这个人。

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本以为他是个大学里的老学究,没想到他非常关注社会现实。

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韦伯写信给德军的实际指挥官鲁登道夫,要求他向协约国献上自己的头颅,挽回德国的荣誉。

鲁登道夫当然不会就这样自杀了,但他同意和韦伯见面。

结果两个人唇枪舌剑,辩论了好几个小时。

我很难想象,世界上有哪个学者能和一个将军展开这样的辩论。

不仅如此,韦伯还常在报刊上发表政论文章,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亲身从军,参与建设和管理军队中的野战医院;在战后又加入德国的谈判使团,作为顾问参加了凡尔赛和会;还参与起草了一战之后德国的共和国宪法。

韦伯不是一个象牙塔中远离大众的学究,而是一位广泛介入公共生活、面向社会和现实的学者。

他是百年前德国最大的“公共知识分子”。

这是韦伯思想生涯的第一个特点。

不过,公共知识分子好像一般都特别忙,很难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学问。

然而韦伯并不是这样。

他在学术上的涉猎非常广泛,而且都卓有成就,被公认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这是韦伯思想生涯的第二个特点。

韦伯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宗教、政治、哲学、历史,甚至还有音乐。

韦伯的理性化在麦当劳化语境的阐释

韦伯的理性化在麦当劳化语境的阐释

2012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哲学、社会学研究·收稿日期:2012-03-01作者简介:卢晓琳,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读。

①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韦伯的“理性化”在麦当劳化语境的阐释卢晓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在现代性语境中,韦伯展开了对“理性”和“理性化”的讨论,他认为现代文明的全部成就和问题都来源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紧张和对立,导致现代社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人沦为非人格化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麦当劳和麦当劳化将韦伯的理性与非理性带入后工业时代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更加深刻地阐释了韦伯的理性化理论。

高效性、可计量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既是麦当劳化高度理性的表现,也是其非理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韦伯;理性;麦当劳化;阐释[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专辑-0044-04一、韦伯的“理性化”“理性”自启蒙运动后作为现代性的内核,承载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学术界对于“理性”的关注不曾停息,从马克思的“异化”到韦伯的“理性化”再至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都是对现代社会经历的理性化进程的自觉体察。

韦伯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其论著涉及的范围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到统治类型、理性化和合理性等等,如此丰富的学术体系,对其研究的中心主题的确定就尤为重要,“大多数学者认为理性和理性化是贯穿韦伯学术研究及其作品的主题。

”①韦伯创造性地将“理性”及“理性化”置于现代性的语境,描述现代西方世界是如何成功地变得更加理性,并且分析为什么世界其他地区未能首先实现理性化。

韦伯命题名词解释

韦伯命题名词解释

韦伯命题名词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韦伯命题是指美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观点和理论。

这些命题被认为是韦伯学说的核心观点,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了解韦伯命题,必须先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韦伯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注重历史的比较和文化的解释,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思考。

在他的著作中,主要包括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与社会的秩序》、《权威与信任》等重要著作。

韦伯命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韦伯提出了“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行动”的命题。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行动中的意义和目的性,认为社会行动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主体是人类,他们在进行社会行动时会受到文化、历史、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行动具有深刻的意义。

第二,韦伯提出了“社会类型”这一命题。

韦伯认为,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如传统社会、官僚社会、市民社会等。

每种社会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方式,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运行。

韦伯提出了“理性化的进程”这一命题。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理性化的进程,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理性、科学、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理性化的进程会改变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推动社会向着现代性的方向发展。

第四,韦伯提出了“社会分化”这一命题。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多元化。

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

第五,韦伯提出了“社会权威”这一命题。

韦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权威的来源不再是传统的宗教、家族等因素,而是建立在理性和法制基础上的。

社会的权威越来越多地由政府、法律、专业机构等来承担,这种权威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韦伯命题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我们认识和探讨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韦伯的原理

韦伯的原理

韦伯的原理韦伯的原理是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社会学方法论》中提出的一种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

韦伯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而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几个维度来描述和理解。

韦伯的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价值理性行动、目的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和习俗性行动。

首先,价值理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对一定价值观的坚持和追求。

这种行动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衡量和评判行为的正确与否。

例如,一个人选择职业的时候会考虑个人的兴趣、能力和人生目标等,然后做出一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

其次,目的理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在追求某个具体目标时,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手段和策略来达到目标。

这种行动是在目的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在思考的过程中分析和比较不同的手段,并选择最适合自己实现目标的方式。

例如,一个企业制定销售策略时,会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等因素来选择最有效的销售渠道和推广方式。

第三,情感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情感和情绪的驱使而进行的。

这种行动是比较主观和情感化的,个体往往会受到感情和情绪的影响而做出决策和行动。

例如,一个人在购物时可能会被商品的包装设计或广告语所吸引,从而产生购买的冲动。

最后,习俗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传统和习俗而进行的。

这种行动是在遵循社会习俗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按照社会规范和传统习俗来行动。

例如,在某些地区,婚礼仪式的程序和活动会遵循严格的传统习俗,婚礼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传统所规定。

韦伯的原理通过这四个维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行动基于不同的动机和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社会的结构和变迁。

韦伯认为,这四个行动维度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一个社会现象往往可以包含多个维度的行动。

此外,韦伯的原理也强调了社会行动的多样性和个体的自主性。

每个个体都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来选择行动方式,而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情感和习俗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罗思维碎片之一:韦伯“理性铁笼”命题
最近在看社会理论和现代性方面的文献,感触颇多,由于时间紧迫,没有成文,只是说一些小感想。

今天主要想从韦伯的理性铁笼说起!
韦伯“理性铁笼”这样一个命题是西方韦伯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而和法律有关的,是他的法律合理型统治,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法治合理型统治,按照帕森斯对韦伯的解读,韦伯这种对统治类型的理想建构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法律合理型统治必然会取代传统型和克里斯玛型统治成为现代社会的统治类型,而也正是这一点,韦伯关于法治的理论被帕森斯认为是现代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韦伯自身也被认为是稳重严谨的理性主义者,但是帕森斯之后的例如米茨曼等人认为帕森斯对韦伯是一种误读,虽然帕森斯由于解读韦伯而使得美国社会学和社会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韦伯是理性主义者这一点上是误解了韦伯,韦伯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而是一个理性的悲观主义者,正是由于这样,他才对克里斯玛、情感(pathos)和爱欲(eros)进行了详细论述,将这些非理性的事物当作现代社会的救世者。

所以才有理性铁笼和克里斯玛的周期性出场这种论述。

那么我个人对于韦伯理性铁笼和克里斯玛周期性出场的理解是站在西方现代学术史的
基础之上,也站在西方理性主义发展的历史基础之上的。

西方的理性主义有两个阶段,可以称为古典理性主义和现代理性主义两个阶段,而同样,从另一个角度来区分,还有神本位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位的理性主义。

那么我们所说西方进入现代社会,进入和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进入到社会理论家们加以二元划分的后一个阶段的时候,人本位的理性主义代替了神本位的理性主义,这个阶段既是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的阶段,也是韦伯所说的“除魅”的阶段,而这个过程中,人本位的理性主义发展的过程,人本位的理性主义发展有这么几种模式(当然这几种模式有时间的先后差异,但是并不是后者取代前者)。

启蒙思想是理性主义(下面所要讨论的理性主义都是人本位的理性主义)的第一种表现形式,而这种理性主义的极端就是革命,因为这种理性主义相信人对社会秩序的完美设计,认为人的理性能够带来人自身的幸福,人能够设计出一套完美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来作为人生存和生活的环境。

所以这种理性主义带有古典柏拉图似的乌托邦情节,典型的就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法国大革命和俄国革命就是这种理性主义的产物。

理性主义第二种表现形式是科学主义以及接踵而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这种表现形式认为人的生活和思想都能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最终按照数学的模式来安排,认为科学是惟一的使得人类社会得以完美安排的事物,这种模式最后导致的就是原子弹的爆炸和彻底唯物主义带来的人心灵的失落。

理性主义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就是法治或者说法治国,这种表现形式代表了现代意义上的秩序观,韦伯对法律合理型统治的论述以及和其他法学界对于法治的推崇,就是很好的例子,法治代表了一切在完美的法律设计之下安排人们的生活,只要法律完善,人们的生活就能完善,德国民法典就是这种意义上产生的,而概念法学和分析法学派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法学界的映照。

但是在韦伯对理性推崇备至的时候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次战争使得韦伯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开始对理性产生了强烈的悲观情绪,而这种悲观情绪使得他对“法治”、或者法律合理型统治产生了失望,这种失望是他看到法治或者法律合理型统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而这种趋势无法改变的失望,也是对他所推崇的新教伦理之下的资本主义命运的担忧,在这种由于理性主义导致的整个社会官僚化,等级化,程式化,法律化的理性铁笼下面,为了追求自身解放自身自由的人反而在这种追求自身解放自身自由的过程中成为了理性的奴隶。

所以韦伯在极度悲观极度失望的情况之下提出了克里斯玛的周期性出场的理论,这种理论
确实有很强的解释力,有人也认为在法治型统治和克里斯玛统治之间,悲观主义的韦伯更倾向于后者。

韦伯对于克里斯玛的周期性出场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有很多例证,例如英国法的衡平机制,对格式合同的限制条款,社会成员的最低保障,其实都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但是韦伯克里斯玛周期性出场的理论也有一个不足,那就是克里斯玛的出场是法治型统治到达了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说社会整体比较僵化的时候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克里斯玛出场之前,人类已经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去应付这种理性的铁笼带来的灾难!
杰里瑞·亚历山大在《世纪末的社会理论》一书的第三章对现代理性主义做了很精到的描述,那就是说韦伯那一代社会理论家和思想家(也就是经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交织的那一代社会理论家)的一生经历了理性之梦,但是却实实在在经历了从理性的美梦到理性的梦魇的过程,如果说现代性的起源是人类意识到理性的美梦的时候,那么后现代性的起源就是看到了理性的梦魇,在一个维度上来说,后现代性就是反理性的学说。

而这种学说在韦伯这一代最有作为的现代性学说的社会理论家身上内在的蕴涵了,不光光是韦伯,涂尔干、尼采、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的学说都有这种理性之梦的转变的面相。

韦伯的理性铁笼以及理性之梦对于当代中国应该有很大的解释力和理论意义,因为中国正走向法治,法治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还没有完成的目标,而在法治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对于法治导致的社会弊病已经被人们所意识到,人们知道“上帝死了,而理性是一个谎言”,但是却没有办法找到一个比法治更好的秩序模式,虽然知道我们所选择的这条路必然会导致理性的铁笼,我们在追求法治化以及法治社会下人的自由,但是我们也知道这种追求的结果是我们成为法律成为程序成为制度的奴役,我们想追求自由,但换来的确是不自由!
头衔:策兰!策兰!
等级:编辑
文章:779
李猛在评论渠敬东的《缺席与断裂》的结尾处,谈到了所谓“经验感受力”的问题:
“准确地说,经验感受力就是理论直面我们现身的处境,尤其是在担负甚至对抗这个处境中的根本危机时所暴露出来的生存张力的能力。


而当我们在论文和读书笔记的结尾处写下如下论断:“这一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应该有很大的解释力和理论意义,因为中国正.....”之时,我们如何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去理解理论对于日用生活的意义呢,尤其在今天这个以操持分析工具肢解生命整体性感受为流行话语的现象世界中?忘记了面对自己,又何谈面对他者,沟通你—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