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

合集下载

韦伯定理

韦伯定理

韦伯定理?韦伯定律?科普中国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贡献者王玮详情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E.H.韦伯通过对重量差别感觉的研究发现的一条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刺激的增量(△I)和原来刺激值(I)的比是一个常数(K),用公式表达即K=△I/I,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

[1]中文名韦伯定律外文名Weber law 类型定律时间1795年国家德国涵义韦伯定律是由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E.H. 韦伯发现,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E.H. 韦伯,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1795年6月24日生于维腾贝格,1878年1月26日卒于莱比锡。

181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

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学工作。

韦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学方面,包括循环系统、耳、眼、肝脏,特别是皮肤方面。

1834年,他用拉丁文写了《触觉论》,详细报道了皮肤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

著名的韦伯定律即发表于此。

1846年为R.瓦格纳编的《生理学词典》写了著名的《触觉与一般感觉》一文。

韦伯对心理学有两大贡献:一是他最早系统地用实验证明了阈限的概念,他利用类似圆规的仪器刺激被试的皮肤,逐渐增大圆规角度,直到被试说出他感到的刺激是两点而不是一点时为止,这就是两点阈。

但他用外周神经纤维簇的“感觉圈”概念加以解释,此说已无多大意义。

二是他提出的韦伯定律。

他首先发现重量的最小可觉差,两重物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之比为一常数;后来推广到研究皮肤上的两点阈限及线的长短和音的高低,其公式为K=△I/I。

外国现代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人物简介

外国现代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人物简介

风格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风格特点
擅长运用合唱和独唱表现形式
• 音乐剧中经常出现气势磅礴的合唱段落
• 独唱部分表现出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善于运用宗教元素和流行元素
• 在多部音乐剧中运用了宗教主题
• 音乐风格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音乐作品富有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 通过音乐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03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品与成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著名歌剧作品
《约瑟与神奇彩衣》
《耶稣基督超级巨星》
《艾薇塔》
• 与蒂姆·莱斯共同创作的第一部音
• 以圣经故事为背景的音乐剧
• 以阿根廷传奇女歌手艾薇塔·贝隆
乐剧
• 获得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奖
为主题的音乐剧
• 获得伦敦西区剧院最佳音乐剧奖
• 获得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奖
01
喜欢旅行
• 访问过世界各地,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
• 旅行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
02
喜欢阅读
• 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文学作品、历史书籍等
• 阅读丰富了他的知识,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素材
03
喜欢打高尔夫球
• 高尔夫球是一项消耗体力和精力的运动,可以帮助他放
松身心
• 在高尔夫球场上,他可以远离音乐事业的压力,享受大
• 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推动故事发展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作品分类
音乐剧作品
⌛️
• 如《约瑟与神奇彩衣》、
《耶稣基督超级巨星》、
《艾薇塔》等
• 这些作品在全球范围内
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他音乐作品

• 如交响乐、室内乐、歌

韦伯

韦伯

1981年,韦伯创作了 音乐剧《歌与舞》(Song and Dance),获得多项托 尼奖提名。 同年他创作了音乐剧 《猫》,该剧为他赢得了 无数赞誉,也是他被公认 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剧 作曲家。至今,《猫》已 经成为世界上演出时间最 长的音乐剧。
韦伯是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艺术家, 他总是在不断寻找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在 《猫》获得巨大成功后,他准备创作侦探 题材的剧目《歌剧院幽灵》(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该剧既有震人心魄得音 乐,也有强烈的悬念刺激,演出后获得了 无与伦比的赞誉,观众如潮,各种奖项纷 至沓来,票房纪录屡创新高。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评论家、歌剧导演。德 国古典音乐过渡到浪漫 主义时代的主要人物, 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的 先驱。
1803年定居维也纳,再从福格勒学习。1804-1806年任 布雷斯劳剧院指挥,1807-1810年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路德 维希公爵秘书,1810年被符腾堡国王驱逐出境,迁往曼海姆, 后又去达姆施塔特。数度从事巡回演出后于1813年在布拉 格被任命为指挥,1816年任德累斯顿歌剧院指挥。最成功 的作品为歌剧《自由射手》,1821年首演于柏林。 1826年为演出他为科汶特花园剧院写的《奥伯龙》去 伦敦访问,首演后不到八星期死于伦敦。韦伯是德国浪漫 主义歌剧的创始者,他的《自由射手》是一部有说白的歌 唱剧,在两个方面表现出德国民谣和德国农村的影响:朴实 无华和神秘色彩。 《欧丽安特》(维也纳,1823)是一部音 乐持续不断的歌剧, 再现了中世纪骑士社会的气氛,可视 为瓦格纳《罗恩格林》的先驱。韦伯的作品有丰富的想象 和辉煌的技巧。其他歌剧包括《彼得·施莫尔》(1803), 《西尔瓦娜》(1810)和《阿布·哈桑》(1811)。尚作有合 唱曲,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两部,钢琴与乐队的《音乐 会曲》一首,单簧管协奏曲两部,单簧管小协奏曲一部,钢 琴奏鸣曲四首,许多钢琴曲和歌曲。撰有音乐论著去世前 曾着手写作小说《作曲家的一生》。

韦伯四种社会行为举例

韦伯四种社会行为举例

韦伯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是他的重要著作之一。

韦伯将社会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传统行为、情感行为、价值合理行为和仪式行为。

以下将为您分别阐述每种社会行为,并举例说明。

一、传统行为:传统行为是指人们根据历史习俗、传统文化及经验所形成的行为规范进行行动。

在此类行为中,人们的动机主要源自过去的经验,并且倾向于维持和延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规范。

传统行为往往与个人的情感和意愿无关,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们的期望。

举例来说,对于一些宗教信仰比较深厚的社群,他们会按照一定的礼节、规范以及仪式进行宗教活动,例如各个宗教节日的庆祝仪式,如春节、圣诞节、斋戒月等。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会遵循特定的规定,比如要合适地穿着特定的服饰、进行特定的祷告仪式、进行特定的节日烹饪等等。

二、情感行为:情感行为是指人们出于个人情感、兴趣或感受的驱动下所表现出的行为。

在此类行为中,个体的情感和个人意愿对行为举止发挥较大的影响。

情感行为表达了个体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内在价值观。

例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观众可能会根据自己喜欢的球队或球员的表现而产生激动、兴奋或沮丧的情绪。

这种情感行为可能包括呐喊、鼓掌、欢呼或抱怨等。

这些行为并非出自传统规范或价值期望,而是根据个体情感的表达。

三、价值合理行为:价值合理行为是指人们基于理性和价值观念所进行的行为。

韦伯认为,在这种行为中,个体遵循着他们认为具备价值的原则和意义,并且往往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行动。

价值合理行为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行为模式。

举例来说,某个国家的选民在选举时,可能会根据自己对候选人的政策观点、理念和能力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选票。

这种行为不仅从个体的立场、理性判断和价值观念出发,而且也受到社会制度与价值体系的规范和影响。

四、仪式行为:仪式行为是指人们根据特定的场合、仪式和标准进行的行为。

在这种行为中,人们往往需要按照特定的规定和程序进行,以达到预定的目标或效果,这些规定往往与时间、场合、礼仪等因素有关。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
韦伯承认这种“理想形式”是一种抽象的产物,但他主张任何想要了解特定社会现象的人都必须有这种理想 形式,因为与物理的现象不同的是,社会科学还牵涉到复杂万分的人类行为,而这只有可能以理想形式的方法来 加以解释。理想形式的概念,加上他的反实证主义的立论,可以被视为是他对“理性的经济人”的方法论假设的 辩护。
188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1884年的秋天,韦伯回到老家以后就 读于柏林大学,在接下来8年里,除了曾至哥廷根大学就读一个学期并且又服了短期的兵役外,韦伯一直都待在柏 林研究深造。韦伯与双亲住在一起,除了继续学业外,韦伯也担任实习律师,最后则在柏林大学担任讲师。韦伯 在1886年通过了律师“实习阶段”(Referendar)的测验,成为实习法官。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韦伯继 续他对历史的研究。在1889年完成了一篇标题为“中世纪商业组织的历史”的博士论文,取得了他的法律博士学 位。两年后,韦伯写下了一本名为《罗马的农业历史和其对公共法及私法的重要性》的书,完成了他的教授资格 测验(Habilitation),韦伯也因此成为正式的大学教授。
韦伯、马克思与迪尔凯姆(涂尔干)。
在现当代,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地在经济上取得了繁荣,而这些地区是具有儒 家 价 值 观 的 社 会 。 东 亚 地 区 的 成 功 , 也 和 基 督 教 没 有 关 系 。 因 此 , 表 面 看 来 马 克 斯 ·韦 伯 关 于 基 督 新 教 伦 理 和 经 济 发展的理论似乎与事实相悖。但是,马克斯·韦伯在他的研究中仅仅试图揭示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精神形成初期的 所扮演的“火车扳道工”角色,此后的资本主义风尚(ethos)在时空的推移中获得了新的非宗教性能量和执着 物欲的理由,人类历史也就此走上了新的轨道。

韦伯

韦伯

3、尼采和马克思的理论
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1844-1900年):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 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 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 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
韦伯非常重视尼采对心理机制的分析,认为通过心理机 制的分析,意识可以使个人的权利欲和统治欲合理化。 韦伯认为意识是公众利益的表现,是阶级斗争和党派斗 争的武器。
在韦伯的原因推断过程中,“客观可能性”是一个尽可能妥当地估量出 某一原因的随机发生几率的重要范畴。
韦伯是以理性化为视角和发展脉络,考察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并揭示了西 方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性”贯穿了韦伯的比较历史研究、理性化理论、社会哲学思想。
1、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
“理性主义”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含义。
价值合理的行动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 传统的行动
(3)韦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韦伯认为社会学应始终将个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集体仅仅是 个体的派生物。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社会学的唯名论思想 韦伯认为个别化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的个人主义是有区别的。
韦伯试图通过个体研究整体,进而把社会认识上的整体与个 体的二元对立调合起来,并将传统的主观表意方法与近代科学 的客观因果说明的通则方法结合起来。
韦伯的社会学是分析探讨人类个体行动的 综合性学科。他认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 景下,人类行动者的行动都有行动者所赋予 的主观意义(目的),而这样的意义是可以 理解的。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
→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理解社会学 理想类型
因果性和或然性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韦伯

韦伯

韦伯1.德国物理学家(Wilhelm Eduard Weber)威廉·爱德华·韦伯(Wilhelm Eduard Weber,1804年10月24日-1891年6月23日),德国物理学家,19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

国际单位制中磁通量的单位“韦伯”(缩写:Wb)是以威廉·韦伯的名字命名的。

著名的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师从韦伯学习物理学。

生平威廉·爱德华·韦伯(Wilhelm Eduard Weber)1804年10月24日生于德国维藤堡大学的一位神学教授家庭.韦伯的画像和墓地1828年在一次德国科学大会上由于宣读题为“风琴拍频的补偿”的文章,受到科学家洪堡和高斯的注意.1831年被洪堡和高斯推荐担任格丁根大学物理教授,接替即将病故的迈耶教授职务,并从此开始与高斯合作研究电磁学.1832年,高斯在韦伯协助下提出了磁学量的绝对单位.1833年,他们发明了第一台有线电报机.韦伯在电磁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为了进行研究,他发明了许多电磁仪器.1841年发明了既可测量地磁强度又可测量电流强度的绝对电磁学单位的双线电流表;1846年发明了既可用来确定电流强度的电动力学单位又可用来测量交流电功率的电功率表;1853年发明了测量地磁强度垂直分量的地磁感应器.韦伯在建立电学单位的绝对测量方面卓有成效.他提出了电流强度、电量和电动势的绝对单位和测量方法;根据安培的电动力学公式提出了电流强度的电动力学单位;还提出了电阻的绝对单位.韦伯与柯尔劳施合作测定了电量的电磁单位对静电单位的比值,发现这个比值等于3×108 m/s,接近于光速.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个联系.1891年6月23日,韦伯在格丁根去世.早年生活威廉·韦伯1804年出生在德国维滕贝格,父亲是米夏埃尔·韦伯(Michael Weber)是神学家,哥哥恩斯特·海因里希·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年—1878年)是生理学家,还有一个弟弟爱德华·弗里德里希·韦伯(Eduard Friedrich Weber,1806年—1871年)也是生理学家。

德国作曲家韦伯

德国作曲家韦伯

德国作曲家韦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德国音乐家。

出生在一个旅行剧团领班的家庭,从小随父母在各地旅行演出,对戏剧非常熟悉,对德奥的民间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

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

先后任布拉格歌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作风严谨仔细,从舞台调度到服装设计、灯光安置,甚至剧院经营都亲自过问。

在他主持下,这两个院、团成就卓著,由此成名。

在德国歌剧发展史上,他的代表作《自由射手》是以德国民间题材,用德国歌唱剧形式写成,音乐接近德国民谣,配器充满浪漫气氛,被公认一为德国第一部民族歌剧。

此外还作有许多钢琴曲、管弦乐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人们已将此改编成管弦乐和芭蕾舞演出。

代表作品:歌剧《自由射手》、钢琴曲《邀舞》1819年,德国作曲家韦伯(1786—1826)写了一首回旋曲形式的华丽圆舞曲《邀舞》,献给他的妻子卡洛丽内。

他详细解释了作品的具体内容:第1—5小节:邀舞者初次出现。

第5—9小节:女子婉词谢绝。

第9—13小节:男子坚决请求。

第13—16小节:她同意了。

第17—19小节:他开始和她交谈。

第19—21小节:她回答。

第21—23小节:谈得热络起来。

第23—25小节:互相非常投机。

第25—27小节:他请她跳舞。

第27—29小节:她答应了。

第29—31小节:各就各位。

第31—35小节:等待音乐开始时起舞。

跳舞结束,男子道谢,女子回答,各自离去。

此作原是一首钢琴曲,1821年6月25日,韦伯在柏林的一次音乐会上亲自演奏了这个曲子。

柏林的施雷津革乐谱出版社就出版了谱子,标题页上印着“作曲家在柏林的音乐会上演奏此曲。

韦伯去世15年以后的1841年,他的歌剧《魔弹射手》在巴黎演出为了迎合巴黎观众的欣赏习惯,歌剧中插进了芭蕾舞,就用《邀舞》作为芭蕾音乐,请柏辽兹配器。

从此《邀舞》成为具有辉煌的管弦乐色彩的乐队曲,流传更为广泛。

到了二十世纪,《邀舞》在芭蕾舞台上获得了新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韦伯将知识分为两类:实然知识和应然知识。 韦伯认为,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他人他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 人们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情况下,他希望去做什么。像社 会学这样的经验科学是以了解“实然”为已任的,只能以研究现 象的“实然”为任务,而不应涉入“应然”或规范知识与价值判 断的领域。 ◆韦伯区别实然和应然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在社会学这样的经验科学 中驱逐道德意图,保持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现象时的“价值中立” 性质。 ◆韦伯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在其生活年代,整个 德国的社会科学被那些认为必须用讲演和著述捍卫德意志帝国事 业的人把持着,他们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增加祖国的荣誉,是所谓 的“爱国主义”。这一事实使韦伯深感震惊,为了反对这种亵渎 科学家天职的行为,他诉诸“价值中立”概念,希望能彻底地将 社会科学从为当权者服务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三、李凯尔特为核心的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各国特别是 在德国流行的一个提倡复兴康德哲学的流派。其主要观 点之一是将自然科学与社会历史科学对立起来,认为自 然科学是关于事实(是什么)的科学,社会历史科学是 关于价值(应该是什么)的科学。前者利用一般化的方 法,以探求普遍的规律,后者利用个别化的方法,以描 述特殊的事件。
宗教的四种理想类型
禁欲主义 神秘主义
入世 出世
新教 天主教
儒 • [基督教简史] 1.原基督教的一分为二: 1054年分裂为天主教(罗马公教) 和东正教(希腊正教)。 2.天主教的一分为二:十六世纪中叶,新教的产生 。 • [马丁· 路德改革 ]
三、科层制 1.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指权力依职能和职位分工和分层、以规则 为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体系。 2.科层制中官员的特征: 3.官僚制具有以下特点: ♂有正式规章。 ♂有明确分工。 ♂权力分层。 ♂按正式规则发生公务关系。 ♂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和任命。 优缺点: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根据组织目标合理地分解了 组织权力,提供了组织内各方面有效合作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 排除了组织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但是,由于科层制(官僚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组织成员的个 性特征,等级森严,任何行动都受到正式规则的严格束缚,使得 组织成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容易滋生墨守成规、繁文 缛节的官僚主义,组织沟通容易出现障碍,从而导致组织效率的 降低。
第二节、社会学的方法论
一、理解与理解社会学 理解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 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 学。 韦伯则是最早把理解当作一种方法来加以使用的社会学家。 他在强调社会学的客观性、价值中立性的同时,又把社 会学规定为研究社会行动者赋予行动的主观意义。认为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情感和个性的。社会 学家如果不了解人们赋予某一社会行为的情感和意义, 就不可能对这一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作出恰当的分析和 解释。人类社会中很多社会行为并不像自然科学测定重 量、温度那样有客观标准。要理解人们的行为,研究者 就应当把自身放在研究对象的位置上,设想行动者在特 定的情境下的选择和约束,以理解行动者行为的思想和 动机。
四、基本主张:(小结) 1. 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行为而不是对该行为作价 值判断; 2. 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行为者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观密切相 关; 3. 理想类型是社会学分析的最佳手段,通过建立理想类型 我们就能够实现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
第一节 社会行动 一、社会行动的定义:指行动者赋予主观意义并指向他人 的行为。 两层含义: 1.行动个体对其行为赋予主观的意义。 2 .行动者的行动指向他人,因而与他人的行为意义关联。 二、社会行动的分类
三、理想类型(理念类型)ideal types • 理想类型是韦伯为了克服德国人文主义和历史学派过度个体化和 特殊化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工具。 • 理想类型作为我们认识工具,可以通过它增进对客观事物的理解。 • 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合法统治的三种类型、现代资本主义、新 教伦理、科层制等都属于理想类型。 • 韦伯的理想类型概念具有基本特征: 1.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因此,它既源于现实 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 2.理想类型尽管是一种主观建构,但并不是凭空虚构的,它是以 理论结构的形式表示的一种“时代兴趣”,体现某个时代社会文 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则。 3.理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但它并没有概括也不试图概 括现实事物的所有特征,只是为了研究的目的意向侧重概括事物 的一组或某种特征。 4.理想类型就价值而言是中立的,和价值判断没有任何关系。
• 理解:试图探察行动者主观行动的意义关联,并从而构 建起行动者行动间的意义脉络。 • 理解的两种形式: 1.观察性理解(observational understanding):对特 定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直接的观察性理解。这种理解从观 察者的角度来猜测行动者的主观意义,而不涉及对行动 者动机的理解。 2.解释性理解(explanatory understanding):根据动机 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 。这种理解通过移情方 式直接探察行动者自己对行动赋予的主观意义,从而达 到对行动者实际行动过程的解释,通过这种理解我们至 少可以证明一个行动过程在“主观意义上的妥当性”。
在其影响下,韦伯力主社会学通过“理解”隐藏在 社会事实背后的人的主观意义来认识社会。
第一节 韦伯生平与著述
1864年4月21日韦伯生于德国爱尔福特 1882~1884年间,韦伯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 1883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 1889年通过博士论文,获法学博士学位 1891年任柏林大学法学讲师 1897 父亲去世,开始出现精神异常 1898一1903 精神崩溃,停止一切教学、研究与政治活动 1913 因社会学方法论之争退出德国社会学会 1920年6月14日患肺炎在慕尼黑去世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 《儒教与道教》(1915)、《印度教和佛教》(1916) 《作为职业的学术》、《作为职业的政治》(1919)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1920) 《经济与社会》(1921~1922)
• 工具合理性行动,既有使行动从属于价值、理想、信念等无 法用理智计算和控制的情绪、巫术的形式非理性一面,同时 也有使行动打破传统、信仰的藩蓠,破除单一、僵化,激发 创造性和革命性的实质合理性一面。在这种意义上,韦伯把 工具合理性有时称为形式合理性,而把价值合理性称为实质 合理性。 • 按照韦伯的观点,理性或合理性有两种最主要的形式:形式 理性和实质理性。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 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手段(工具)和程 序的可计算性,因此又被称为工具理性;实质理性是一种主 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 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因此被称为价值理性 • 任何一门科学从有效处理现实事物之间关系的功能着眼,追 求的是“工具合理性”;而作为一种信仰的思想体系、意识 形态和宗教,是把主观预定价值的正当性当作目的,追求的 是“价值合理性”。前者属于客观合理性,后者属于主观合 理性。
第五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现在学术界一般公认迪尔凯姆和韦伯是宗教社会学的两 位不可或缺的理论先驱。 ◆韦伯认为,宗教徒为了达到救赎不外用两种方式,一种 是入世方式(禁欲主义),另一种是出世方式(神秘主 义)。 ◆禁欲主义从人神对立出发,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原 罪”,人人都必须通过赎罪获得拯救,为此每个人都应 在世俗生活中做到自我克制,过一种符合道德的生活, 提倡一种讲普遍性、一元性的“禁欲的职业伦理”。 ◆禁欲主义者把世俗工作视为“神的召唤”或“天职” (calling),世俗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荣耀神的恩宠。
合理性行动: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 社会行动 非理性行动:传统行动,感情行动
1.有目的的理性行动:指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 的行动。 ◇工具合理性行动: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它在目的上是合理性的, 即行动者使用经过理性计算的手段预期目的,从功能、效率的形 式上看,这种行动符合人们理性思维的常态; 2.有价值的理性行动:指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的价值, 而不顾及后果如何、条件怎样都要完成的行动。 ◇价值合理性行动:首先,之所以合理,是由于在价值上是合理性 的,与工具合理性行动相同之处在于:行动者把追求的目标视为 某种特定的价值,明确地意识到目的。其次,只要是价值合理性, 亦即在行动者为不计后果的激情、理想、信仰所驱使这一点上, 它又与工具合理性不同,而与不能通过理智思考、理性计算的情 绪、巫术相通。 ◆在工具合理性行动中,着重考虑的是手段对达成特定目的的能力或 可能性,至于特定目的所针对的终极价值是否符合人们的心愿, 则在所不论;对价值合理性行动来说,行动本身是否符合绝对价 值,恰恰是当下所要全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至于行动可能会引 出什么后果,则在所不计。
3.富有感情的行动:由行动者特殊的情感和感觉状态决 定的行动。 4.习惯的行动:指由习惯、习俗或信仰所决定的行为, 行为者按习惯行动,既不需要有一个目的,设想一个价 值,也不必受激情的支配,其行为只是长期实践形成的、 根深蒂固的东西的反射。
第四节
统治类型与科层制
一、基本概念 1.权力: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并排除反抗的所有机会。 2.统治:在所属人员那里找到服从某上具体命令的机会。 3.纪律:在所属的多数人员由于训练有素而自觉地机械地公式化地 服从某一命令的机会。 二、统治类型 1.传统型统治:统治依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 2.卡里斯马型统治(charisma):个人魅力型统治建立在对具有出色 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 3.法理型统治:法理型统治建立在法律的制定、贯彻和实施的基础上, 其中,法律是以目标(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为目的制定出 来的。
• 价值相关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 上所表现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之后,研 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在通常情况下, 研究者依据其所在社会中人们所持有的一般文化价值,选择经验 中的某一部分题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特定时代的价值目 标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探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 观(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念,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 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 观性和科学性。 • 价值中立:还有一层含义,因为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 应该对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严格区分开来, 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出应然的判断。科学如果超越自己的本分去 处理价值判断问题,就会使科学丧失客观性,丧失最起码的尊严。 • 韦伯没有无视价值及价值判断的重要性。韦伯不仅是价值中立原 则的拥护者,也是价值关联原则的拥护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